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3573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深圳市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

第一章光明新区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产业发展基础

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三、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定位

三、发展目标

四、发展战略

五、主要任务

第三章重点发展产业

一、高新技术产业

二、先进制造业

三、现代服务业

四、现代生态农业

第四章总体布局和产业发展空间引导

一、总体布局

二、产业布局引导

第五章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一、加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改善产业服务硬环境

二、推进产业管理模式和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管理和服务

三、创新产业要素供给机制,促进高端生产要素聚集

四、优选“增量”调整提升“存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五、构建支撑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光明新区是在原深圳光明高新技术园区的基础上成立的,下辖公明、光明两个办事处,新区面积155.4平方公里,其中公明办事处面积100.3平方公里,光明办事处面积55.1平方公里。

总人口83.4万,其中,常驻人口约39.1万,户籍人口约4.3万。

光明新区的成立,是深圳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体制、促进深圳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举措,是开创特区新局面的重大战略布局。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培育深圳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尽快缩短特区内外差距的目标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它是指导光明新区整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

第一章光明新区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产业发展基础

   光明新区成立以来,产业发展起步良好,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0%。

工业支柱地位突出,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为主。

近年来,高技术产业高阶起步,引进了一批高端电子信息类项目,其中,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落户光明,化合物半导体和平板显示产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内衣、模具、钟表被列为深圳市九大产业集聚基地之列,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农业尽管比重不高,但是深圳和香港重要的水果、蔬菜、花卉基地及畜牧养殖基地。

然而,由于过去特区内外政策差异、区位条件等多方面原因,与深圳市整体相比,光明新区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

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工贸易仍占很大比重,产业配套程度低,部分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缺失,效益水平低;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还很薄弱,自身技术创新资源比较匮乏;服务业还处于较低水平,对产业发展形成明显制约。

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过去一个时期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改革创新优势,整合国内优势资源和国际资本与技术,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发达国家部分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环节和部分服务业呈现加快向外转移的趋势,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制造业向服务业、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提升的趋势,为新区承接比较高端的产业转移和高端人才提供了难度的机遇。

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的过渡期,对制造业内部升级和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深圳市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在自身发展水平提高、国际产业转移提升条件下,也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

随着国内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些内地快速增长型企业正呈现将研发、管理、营销职能向东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转移的趋势。

而粤港澳三地的深度合作,为光明新区与香港、深圳中心城区开展深度分工协作、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同时,深圳市正在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并对强化产业支撑和拓展城市空间提出了要求。

光明新区作为深圳市西部高新组团的核心区域,被赋予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新的支撑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历史责任和战略地位,成为深圳未来重点发展区域。

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深圳市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集成区位优势、土地优势、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光明新区最有条件成为深圳市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加快高端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地,承担高技术企业的拓展空间及部分领域的上游研发和下游营销环节,分担深圳关内居住、商贸等部分城市功能。

这些为新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三、面临的挑战

   从外部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尽管国内出台了刺激内需计划,但难以改变近期新区产业发展外部市场增长放缓的趋势。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提升以及后发地区的猛力追赶,区域之间对关键资源的争夺加剧。

随着全国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地扩大对外开放,光明新区缺乏以前深圳发展的政策优惠环境。

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求光明新区具备更为科学先进的理念、探索更加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创造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

从内部来看,光明新区虽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生态保护地比重大;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成本、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增加,对产业发展约束加大;发展高新技术的创新资源不足,旧区改造、提升任务艰巨;特别是落后的基础设施与建设国际一流城区、发展高端产业之间的矛盾,巨大的资金需求与经济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开创性的管理体制、精简的机构与繁重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城市建设任务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整体上看,与深圳市所赋予的发展任务和功能定位要求相比,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还有较大的距离,要缩短这种距离既需要得到深圳市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新区自身付出巨大的努力。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市委、市政府“改革创新”和“产业第一”的发展方针,创新发展模式,围绕打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建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的战略任务,立足深圳市乃至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端,突出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绿色新城的新理念,以形成“三高两低”(高端、高附加值、高利税、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强力发展“生态型经济”,高起点、高标准、快起步地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二、发展定位

   按照全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总体目标和产业强市战略,根据深圳市赋予光明新区的战略使命和光明新区的自身条件,产业发展定位是:

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珠江三角洲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基地,深港大都市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区和功能型的生态农业基地,深圳市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探索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新区的产业发展要突出以下原则:

  

(一)坚持产业发展高端化的原则。

充分利用深港合作平台,立足于全市乃至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端,紧紧围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

高级化和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的实施,跟踪国际技术发展态势,定位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引进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大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鲜明、规模化突出、带动效应明显的高端产业,为加快形成和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群服务。

  

(二)坚持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适应新区从园区式经济向城区经济转变,立足深圳市、珠江三角洲从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转型升级,通过制造业强化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关键环节的发展,加快关键环节的社会化、专门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金融、技术、设计、信息、法律、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力支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阶起步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由以加工组装为主向产业价值链两端拓展延伸,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三)坚持优选增量与提升存量相结合的原则。

整合全区土地资源,加快原有工业园区改造,合理分工、集约发展。

高新技术园区立足高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原有工业园区加快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具有创新性、先进性、集群化、集约化和可持续性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关注社会民生,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新区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通过立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端,实现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区域功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产业集聚基地和特色工业园区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立足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以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为契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近期以开放“引进”为动力,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市场覆盖广的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和具有高增长性的科技型企业,为市内创新型企业的快速扩张提供发展空间,促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和服务配套,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坚持资源集约利用、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光明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严格执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坚持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一个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以及资源节约型、可循环、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光明新区。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力争通过10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将光明新区建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两翼,生态农业为补充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特色鲜明、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开放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的现代产业体系。

争取到2010年和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5亿元和1000亿元。

  

(二)分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8-2010年):

打基础快发展阶段。

主要是打牢基础、扩大产业规模、构建框架、加快发展。

通过加速培育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等主导产业,奠定发展基础,引进建成投产4个左右年产值5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龙头项目;三大制造业集聚基地初步形成;强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和配套功能。

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3%左右,到2010年达到26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0.7%:

66.1%:

33.2%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35%以上。

   第二阶段(2011-2015年):

强化提升阶段。

主要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位、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产业体系。

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通信设备、视听电子和生物医药等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内衣、模具、钟表、仪器仪表等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提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吸引一批总部型企业进驻。

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到2015年达到5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0.4%:

64.5%:

35.0%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40%以上。

   第三阶段(2016-2020年):

趋向成熟发展阶段。

建成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服务和出口基地;先进制造业出现由加工制造为主向研发、营销两端为主转型;现代服务业具有显著的外部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到2020年达到1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0.3%:

57.7%:

42%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50%以上。

四、发展战略

   ——实施细分市场和结构升级战略,推动提升“光明制造”。

对于新兴细分市场抢占制高点,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细分市场,着力彰显自身特色,努力培育核心优势。

对于处于成熟细分市场的行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鼓励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的应用,强化研发、设计、营销、供应链管理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的转型升级。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大力培育“光明创造”。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推动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政府管理等全方位创新。

通过自主创新及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强化“光明创造”,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发展。

   ——实施超常规推动服务业发展战略,强力培育“光明服务”。

适应深圳市乃至珠江三角洲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要求,抓住全球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和服务业加快转移、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改变新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摆脱狭隘工业化理念和单一工业园区开发模式,实施超常规推动战略,把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与工业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着力培育“光明服务”新形象,推动新区由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组装为主向研发、营销、品牌等产业价值链高端拓展延伸,建设能够高效服务新区、服务市内和辐射周边区域的现代服务体系,对构建“三高两低”的产业结构形成强力支撑。

   ——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光明品牌”。

从产品、企业、园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光明品牌”体系,促进新区从成本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和品牌竞争,使产业发展和区域品牌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新区核心竞争力。

重点培育中国世界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及中国出口名牌,鼓励企业走品牌精品经营之路。

五、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标准、高水平、跨越式发展提供条件适应新区未来发展对运输通道提出的更高要求,从对外和区内两个方面加快交通运输网络的规划与建设。

加大以电力、燃气供应为重点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电网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对变电站址、线路走廊及电缆沟提前预控。

统筹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区内的三网融合,推动新区企业信息化改造。

支持产业集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测试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形成研发、项目孵化、培训、信息交流、产品展示、商务服务等为一体的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产业竞争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突出重点项目带动和链群发展,着力推进主导产业快速扩张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协调土地、能源、市政配套等关键要素供给,引进创新型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通信设备、视听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内衣、模具、钟表、光学仪器等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支持发展公司总部及商务服务以及旅游、商贸、房地产等,加快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强产业带动和支撑作用;积极引进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节点,引导重要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形成以“三高两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整合提升存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合新区城市化和旧城区改造,加速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与企业,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传统加工贸易型企业由加工装配为主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咨询、自主品牌等方向转型升级,由价值链的低端区段向中高端区段、由单一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四)强力推动服务业超常规发展实施超常规推动战略,形成可持续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推动服务业超常规加快发展,建设能够高效服务新区、深圳市区和周边区域的现代服务体系。

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丰富而有力的手段、集成政策、体制、资源、人才优势资源,进行可持续的政策推动。

加快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和加速器等带动性强的项目;积极引进研发创新型企业、各类公司总部;鼓励发展产业链上的产品研发、工业设计、产品分销、售后服务、技术培训、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供应链管理、品牌推广等专业化服务和高附加价值环节;加快推进金融机构、创业投资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

  (五)着力培育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结合,争取在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完善科技创新功能,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产业化环节。

重点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信息咨询平台、产品测试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重大科技攻关、产业化和引进消化吸收项目库;加快建设和完善科技企业综合加速器、光电企业等专业化加速器以及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支撑体系。

   (六)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势头猛、产业特色鲜明的特点,抓紧做好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化合物半导体工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制药园、总部聚集区等高端商务服务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创业园、科技创新型企业园。

解决原有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着缺乏规划、规模小、布局散、基础设施配套差和违章建筑多、功能混杂等问题,按照集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原则,加快内衣、模具、钟表三大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发展特色工业园,推进功能置换和升级,优化城市形象。

  (七)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生态型产业链群。

按照高标准的环境准入标准,把好招商选资关。

实施ISO14000、清洁生产等为主的生态管理,创建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建立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实行行业分类指导,加强污染物排放量管理、节能管理、节水管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内衣集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

  (八)实施集聚人才工程从大力引进、自主培养、善于借用和做好服务四个方面,实施集聚人才工程。

重点引进和培养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创造吸引高级专业人才的生活环境和事业平台。

探索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的新路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第三章重点发展产业

   一、高新技术产业融入全市“整合、链接、提升”,以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群化为目标,按照“面向高端,引领市场;引进发展,合作共赢;链式延伸,集群扩张;配套服务,整体推进”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产业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通信设备、视听电子、生物医药等后续支撑产业,建成有世界影响的以化合物半导体和平板显示产业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一)加快发展以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为主的主导产业

  1.化合物半导体积极引进起点高、带动性强的核心项目,引导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快速提高产业集聚度,尽快形成产业集群。

实现对高端上游进口产品的替代,促进深圳半导体照明产业从面向国际中低端市的下游组装加工环节向中高端环节的跃升,建成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示范、研发和制造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高端化、技术核心性、自主创新型的化合物半导体与光电子产业基地。

重点加快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建设,完善园区科技创新功能,建设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增强先进照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

以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生长、芯片制作、器件封装与应用及相关产业链为基础和核心,重点发展外延片生产、半导体照明(LED)、光存储与光通信(LD)以及微波通信,适时发展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

   ——外延片生产和芯片制作。

开发生产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高端产品替代进口。

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所需的红、黄、蓝、绿、紫外等高亮度外延片、光通信、光储存、激光加工等所需的外延片;高工作频率、高增幅、低噪声等微波通信所需的微波器件外延片;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外延片。

中游芯片主要生产红、黄、蓝、绿、白等高亮度芯片,在氮化镓基芯片方面,优先发展高亮度、功率型、规模化的产品。

   ——半导体照明封装及应用。

定位面向全球的中高端市场,重点发展新的应用领域,包括全彩显示屏、彩屏幕墙、太阳能LED、特种工作照明灯具、景观照明灯、汽车照明灯、全彩背光源、大尺寸LCD背光源等项目。

特别关注大尺寸LCD背光源,与本地区LCD产业配套发展;与太阳能结合的LED灯具产业;汽车用照明灯。

   ——光储存产业。

立足于国内市场,积极进入国际市场,从上游外延片、中游芯片、下游封装、读写头模块制造、DVD/CD整机制造,培育比较完整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群。

重点发展DVD/CD激光读写头产品模块、DVD/CD整机组装、激光笔组装、工业用激光量测仪器组装,构建光储存产业链。

   ——半导体激光器。

包括外延生长、芯片制作以及器件封装与光电模块开发和批量生产。

重点进行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HPLD)和光纤通信光电器件以及其它应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开发与生产。

   ——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

跟踪以铜铟镓硒化合物(CIGS)和碲化镉为代表的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研发进展和产业化进程。

依托国际优势企业和其核心技术,面向国际市场,引进发展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占领国际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端和前沿,聚焦于产业链中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上游原料制造及电池切割生产,为区域内下游组件封装和系统集成应用提供核心产品。

   ——配套产品。

电源驱动芯片及模块的批量生产;大功率驱动及控制芯片和模组设计、生产能力,奠定白光应用基础。

功率型封装材料,如硅片、硅树脂、封装用引线框架、散热模块等。

   2.平板显示产业

   把握国家和深圳市重点扶持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机遇,积极引进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快速扩张规模,培育产业集群,完善配套条件,设立和建设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园区,吸引上游生产企业就近配套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配套支持体系和产业链。

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培育以关键技术研发为主的技术开发型企业。

着力培育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能力,突出产业化环节,重点抓好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先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

优先发展TFT-LCD产业链,关注PDP、OLED等行业进展,发展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以产业链中上游的核心产品为主,相互配套,促进发展;大尺寸与中小尺寸结合,以大尺寸为主;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和其他消费类电子结合,以液晶电视等为主。

    ——TFT-LCD上游零部件及材料。

定位于对进口产品的替代,以国内市场为主,加工出口为辅,重点发展核心部件,提高关键配套材料的供给能力,包括:

彩色滤光片、驱动IC、基板玻璃、偏光片、新型背光源等。

    ——TFT-LCD面板生产线。

立足于增强国内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完善区域内产业链,坚持引进高世代生产线的方向,积极引进6代及以上TFT-LCD大尺寸面板生产线。

根据未来市场主流需求,为直接占领市场高端,光明新区可针对7.5代线进行重点招商引资。

    ——TFT-LCD显示模组。

面向国内下游市场和加工出口两个市场,市场根据面板需求,扩大针对TV用的TFT-LCD显示模组生产规模。

    ——重点发展42英寸以上PDP显示屏及模块,掌握规模量产技术。

密切关注其他显示器件的基础技术研发,在适当的时机建设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

   ——引进小分子有机电激发光元件(OLED)和高分子有机电激发光元件(PLED)、SED器件和模块的技术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

   

(二)培育壮大以通信设备、视听电子、生物制药等为主的后续支撑产业

    1.通信设备制造

   依托深圳市通信设备和光明新区化合物半导体产业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资源,集中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前景的优势产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优势核心项目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自主研发生产与出口加工组装相结合;优化提升现有产业基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迅速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