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081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docx

《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docx

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

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风格刍议

  摘要:

麦积山北周造像具有明显的南朝萧梁造像特征。

通过南京、四川及南、北响堂山等地遗存或出土的具萧梁特征的造像与麦积山北朝晚期造像进行比较,麦积山在西魏时期就已受到四川萧梁样式的直接影响。

到了北周时期,麦积山造像在受到了长安造像影响同时,又承传了麦积山早期造像的某些特征,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

麦积山北周造像萧梁样式风格特征

  Summary:

StatueofNorthernZhouDynastyinMaijishanhasobviouscharacteristicsofXiaoLiang’sstatueintheSouthernDynasties.ComparedwithXiaoLiang’sstatuesinNanjing,Sichuan,North&sorthXiangtangMountainandthestatueofMaijishaninthelateNorthernDynasties,Liangxiao’sstyleofSichuanhaddirectlyinfluencedMaijishaninWesternWeiDynasty.DuringtheNorthernZhouDynasty,whileMaijishan’sstatuehadbeeninfluencedbythestatueofChang’an,italsocamedownfromsomecharacteristicsofearlystatuesinMaijishan.Itfinallyformeditsownstyle.

  Keywords:

Maijishan,statueinNorthernZhouDynasty,XiaoLiang’sstyle,style&characteristicnativeplacesculptureglistensistakentothethreshingground

  

  麦积山石窟现保存了北周窟、龛共四十二个,造像一千二百余身,其中仅圆塑和石胎泥塑就有四百五十余身,是国内诸石窟中保存北周造像最多最集中的石窟。

这些泥塑造像的主要特征有:

佛像肉髻低平,薄发无纹、脸圆颈短,双肩浑圆,薄衣贴身。

菩萨面像与佛基本相同,高髻长发,戴高宝冠,上身袒露,下身穿折腰细裙,肩胛丰腴,腹部微起,披巾下垂,多裹腹绕膝而过,佩戴璎珞、项饰、手镯、臂钏等①。

  麦积山北周造像的基本风格特征与同期北朝诸石窟造像一样,是受南朝“萧梁样式”的影响。

但麦积山北周造像也有一些不见于同期其它地方造像的独特样式。

关于麦积山北周造像的形成因素的考察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萧梁”样式的特征;二是“萧梁”样式在流布过程中渐变的特征;三是与麦积山北朝前期造像的关系。

由于“萧梁”样式流布途径的复杂性和不可确定性,本文采用图像学类比的方法,对其周边地区的同期造像进行比较,遴选出与麦积山同期造像特征有关的信息,分析其主要的流布路径。

  

  一、关于南朝萧梁时期的造像样式

  

  萧梁样式是公元6世纪南朝的张僧繇所创造的“张家样”。

张僧繇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创造了与顾恺之、陆探微的“清羸”不同的造像样式。

唐代张怀用“像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对顾恺之、陆探微与张僧繇三人不同的审美特征进行的高度概括。

关于“张家样”,米芾《画史》称:

“张笔天女宫女面短而艳”。

这里的“面短”即脸圆多肉,“艳”是指设色浓艳或人物体态的丰满艳丽。

张僧繇的这种新样式一直影响到隋唐画风的形成。

唐代李嗣真云“顾、陆已往,郁为冠冕,盛称后叶,独有僧繇,今之学者,望其尘躅如周、孔焉。

”②

  萧梁时期佛教造像遗迹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传世铜铸佛像。

二是石窟造像。

石窟寺造像遗迹今存南京栖霞山千佛崖。

据史料记载,栖霞山石窟建于南朝萧齐永明二年(484),完成于梁代天监十年(511)。

栖霞山的造像上世纪已经多次调查考证,最新的考察结果认为栖霞山无量殿前两尊接引佛石雕立像是萧梁时期(551)前后所造③。

二佛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佛衣右领襟沿左臂敷搭至左肩,袈裟表现较厚重。

薄衣贴体,低髻螺发。

头部比例大,面部方圆丰满,肩平直,身体健壮。

三是考古出土品。

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佛像中,有梁普通四年(523)、梁中大通五年(533)释迦文石像。

西安路出土的梁中大通二年(530)释迦文石像和梁大同十一年(545)的释迦多宝石像等。

以上的佛像造像特征比较一致,无论立像和坐像,大多穿汉式迦裟,施无畏印与愿印。

袈裟在胸前对开长领,衣裾从腹前向上搭于左腕,坐像为“裳悬座”。

如来佛像面部方圆,脸颊柔和,发光无螺髻,肉髻较高。

菩萨披巾均由双肩下垂到腹部打结交叉后向身体两侧分开,呈X样式。

成都出土的佛教造像虽然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但当时四川地区属南朝管辖,因此,四川地区的佛教造像具有来自南京的显著影响。

有关成都出土的佛教造像与“萧梁样式”的关系,近年来研究颇丰。

如罗世平先生的《四川南朝佛教造像的初步研究》④等文,均得出肯定性的结论,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麦积山石窟造像与同期造像的风格比较

  

  关于麦积山造像与南朝造像风格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杨泓先生认为:

“由于当时关陇地区和四川等地交往密切,麦积山作通肩式服装的塑像,从面形到衣纹等方面,与南朝元嘉鎏金造像更肖似”。

⑤元嘉十四年南朝鎏金造像与麦积山北魏和平元年至孝文帝太和中期的第69摩崖龛佛像,均着通肩袈裟,两者的面相、衣纹和左肩外侧的衣边都很相似。

麦积山第138窟佛像为结跏趺坐,施无畏印与愿印,佛衣为褒衣博带式,三瓣式裳悬座,与广元1983年出土的有延昌三年(514)造像题记主尊造像形式相同。

而这种三瓣式“裳悬座”不见于洛阳一带的中原地区,说明在北魏中、晚期,麦积山石窟受南朝影响明显大于中原地区。

  成都出土佛造像的年代为公元520~545年,在北朝相当于北魏后期和北魏分裂后的东、西魏这一时期。

成都造像中佛的主要造像特征与麦积山西魏时期535年以后的佛造像风格呈现出一致性,特别是第44、20、102窟和第178窟(佛头像)面部丰圆的特点,及袈裟和手印的塑造样式等,都与成都造像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另外,从麦积山上述窟龛的开凿时间上推断,第44、20窟的开窟年代约在大统六年(540)以后⑥。

因此,麦积山西魏中晚期造像受到四川成都造像风格影响的可能性很大。

麦积山西魏时期的造像大体上延续了北魏旧制,虽不完全具备北周造像成熟期的样式风格,但在吸收、消化萧梁新样式时已逐渐脱离面相清癯的造像旧样式,出现了面相方圆的造像特征。

  从西魏第20、44、102窟开始,到北周第22窟、135窟、60号龛正壁佛像的造像中可以看出其明显的渐变过程。

如北周第22窟佛像的低平肉髻,袈裟轻薄贴体,左肩外侧有衣边。

但褒衣博带式袈裟,施无畏印与愿印,及俯首下视的动态等,仍保留了西魏第44窟佛像的造型特点。

  南、北响堂山石窟最早在公元534-537年之间已具有萧梁风格的造像,天龙山石窟在公元546年以后也出现了此类型的造像。

北齐与成都造像的时间虽大致在同期,但北齐造像的肉髻低平,不见褒衣博带式袈裟等特征均有异于成都造像。

但与麦积山北周造像有较多的相似性。

公元553年后四川归属于北周,在四川未发现公元545年以后的造像,故与麦积山北周造像的关系,无据可考。

  西魏、北周时期的首都在长安,麦积山与长安相近。

西魏至北周,两地在政治、经济和宗教等方面来往频繁。

例如:

文献记载有:

“北周保定五年秋七月庚寅,明帝行幸秦州……”以及庾信为李充信所造七佛阁作铭之事,都很有说服力。

长安作为西魏与北周的都城,其南接四川与荆襄,东邻北齐的地理位置,更有利于南朝样式的接受。

公元553年,宇文泰出兵巴蜀,公元554年又兼并江陵。

《续高僧传》(卷十六〈僧实传〉记载:

“周氏有国,重仰玄凤,礼异前期,受于归戒。

逮太祖平梁荆后,益州大德五十余人,各怀经部送像至京,以真谛妙宗,条以问实,既而慧心潜运,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洞出情外,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久而逾盛。

”联系到益州大德“各怀经部送像至京”,平定江陵后,于谨等人“虏其男女十余万人,收其府库珍宝”,“于煨烬之中,收其书画四千余轴,归于长安”。

估计流行于南朝萧梁的“张家样”约在此时传入长安。

  公元568年北周、北齐开始通好,互相遣使聘问。

佛教徒之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

在东西文化的沟通的形势下,关中地区受到南方(荆、益)和东部(北齐)佛教造像样式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

西安碑林博物馆现藏北周菩萨像的缨络与其下面的披巾从双肩下垂交接于腹部圆饰物上,在左右分叉,成X形状相似。

长安菩萨的披巾和缨络佩挂方式,与北响堂山南洞菩萨和须弥山第51、7、45窟菩萨像是完全一样的。

可以推断,此种样式是从北齐流传到长安的。

  2004年5月在西安西郊外出土了五尊北周石雕立佛。

其中一尊佛像高二米三,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单薄贴体,右下垂于腹部搭向左肩。

右手施无畏印,左手靠腹部呈握状。

造型敦厚简练,佛像形体饱满,面相丰圆且刻画细致,肉髻低平,螺发。

余四尊佛均着通肩圆领袈裟,薄衣贴体,发为光面。

一佛座上刻有“大象二年”(580)的铭文。

西安近期出土的佛像,无论从其造像特征及雕琢精美的程度来看,都是代表长安北周造像的成熟样式。

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佛像,袈裟单薄贴体,胸前系打小结后引出下垂双带,右肩衣领下垂于腹部搭向左肩的方式。

以及受北齐造像风格影响的着通肩式薄衣贴体袈裟的佛像,均见于麦积山北周第62、141、12等窟的造像。

  综上所述,麦积山在西魏时期造像除继承北魏的旧样式外,同时受到四川造像风格的影响,出现了以第44窟主佛造像为代表的面相丰圆的新样式。

而北周时期的造像,则更多的接受了长安造像模式的影响。

  

  三、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的特点及成因

  

  麦积山北周佛像继承了北魏晚期和西魏时期造像典雅秀美的艺术风格。

如佛像作成俯首下视的动态,显示出沉静、庄重而谦和的神情;菩萨具有温柔、善良、智慧、恭顺和淳朴的神态,北周晚期菩萨由于其重心的偏移,有多变的身姿,表现了少女活波、可爱的性格。

同期的佛与菩萨面部五官的处理很有特点,眼、鼻、嘴较集中,眉弓的位置在头部二分之一处。

塑造手法写实。

佛、菩萨的各种服饰表现出轻薄贴体的质感。

衣纹处理的自然、流畅、生动,如“曹衣出水”。

造像的局部和细节塑造注重真实并具装饰性处理。

如佛像袈裟覆盖于座前的“裳悬座”是北魏时期中原和南朝造像的主要样式,麦积山在北周的佛造像中沿用了这一样式,所不同的是北魏时期的衣裾塑造比较厚重、写实,而北周第62窟佛像的衣裾浅显而层次丰富,细密对称的褶襞起伏简洁有规律,具装饰美感。

菩萨佩戴的花冠、连珠缨络、项圈、臂钏等饰物的局部刻画精致,使造像显得雍容华丽,与北魏造像注重整体的写意性手法有很大差别。

  麦积山北周佛像的服饰有褒衣博带式、袒右肩式、通肩式、双领下垂式四种类型。

并以通肩袈裟为多,其次为袒右式或双领下垂式袈裟。

这些不同服饰都以在佛左肩外侧显露袈裟衣边为其显著特征。

这种样式,最早见于麦积山北魏和平元年至孝文帝太和中期的第69摩崖龛佛像和南朝宋元嘉十四年(437)金铜佛像,以及北魏(457)石雕佛坐像等。

由此可见,产生于麦积山北周时期的这种“新样式”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前佛像常见的样式,改制后逐渐消失。

此时再出现,是受当时的北朝复古潮流的影响。

  麦积山第62、26、12窟菩萨像披巾垂于腹、膝部二道样式,双肩垂挂一串联珠纹缨络,裙腰多外翻。

均不见于同时期其它地方的造像中。

现存传世陈太建元年(569)所铸铜造观音立像,头戴的宝冠、颈圈、披巾垂于腹膝二道的形式以及下身着裙,裙腰外翻等,与麦积山第62、26、12窟菩萨像极为相似。

  麦积山北周成熟期造像具装饰性,特别是细部刻画真实精美。

但是对佛像头部发型的塑造,却与北魏时期一样,均处理为薄层光面。

这种光面发式也见于南、北响堂山、天龙山石窟和四川、长安的佛像,是当时的一种流行样式。

  麦积山在西魏中晚期的造像已受到来自于四川地区萧梁样式影响。

在北周时期又受到长安造像模式的影响,而长安模式是在直接吸收了南朝样式的同时又融合了北齐造像的某些特点后形成的。

麦积山北周造像出现的不见于上述两地造像的特征,一是继承和发扬了麦积山早期造像中所具有的风格传统;二是进一步挖掘了早期南朝造像的某些独特样式,而这种挖掘性的创作是顺应当时佛教造像之复古潮流的。

  

  参考文献:

  ①张学荣《关于麦积山石窟中的北周洞窟、造像和壁画》(《麦积山石窟》阎文儒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②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

  ③费泳《栖霞佛教造像及传播路径探究》(《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5月)

  ④罗世平《四川南朝佛教造像的初步研究》(《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5月)

  ⑤杨泓《试论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饰的主要变化》(《考古》1963年第6期)

  ⑥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王锡臻甘肃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