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770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讲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5讲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5讲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5讲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讲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讲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docx

《第5讲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讲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讲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docx

第5讲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第五讲企业制度——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内容:

◆企业及其企业制度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

◆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

一、 企业及其企业制度

(一)企业

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例如,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等。

企业具有二重性: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它是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劳动技术组织形式。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它是建立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劳动社会组织形式。

(二)企业制度

1、含义:

是指企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工人与工人、工人与资本家、工人与企业家、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

2、内容:

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内容。

       

3、企业制度内容之间的关系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它表明了企业资本财产的来源归属及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反映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分配制度是支配企业收入分配的具体规则,它是企业产权制度的表现,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管理制度也是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它表明了企业内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权力安排。

4、企业制度的历史演进

(1)个人业主制企业:

是由单个资本家出资,完全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的企业,这种企业在法律上称为自然人企业。

(个体户)个人业主制的优点是:

产权明确,责权利高度统一,从这个角度看,效率是高的。

其缺陷:

一是企业的信用和资金来源有限;二是承担无限的清偿责任;三是企业的寿命有限。

 因此,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这种企业制度的地位逐渐降低。

 

(2)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是由多个作为自然人的资本所有者共同投资,共同所有,共同经营,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利润的企业。

合伙制企业的特点:

 第一,合伙人要承担无限的连带法律责任。

第二,产权不明确,从而责权利不清楚。

合伙制企业中个人的所有权(股份)是无法自由转让和出售的。

 这也是历史上合伙制企业形式出现很早,却难以扩张和发展的原因。

(3)股份公司制企业

 股份公司是一种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把分散的和独立的单个私人资本组织起来统一经营的企业制度。

其特点:

第一,出资者的有限责任;第二,产权明确,而且可以得到有效保护(用手投票、用脚投票),资本可以股份化和自由转让;第三,产权集中,保证了决策效率;第四,实行两权分离,提高了管理效率。

19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公司制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为主宰和控制国民经济的核心力量。

 二、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

(一)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的。

其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或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

第二,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指挥下劳动,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第三,资本主义企业的分配制度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

  从生产力的组织形式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从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逐步形成了从个人业主制向公司制和其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制度的过渡。

(三)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新变化

1、产权制度方面:

(1)企业财产的来源:

股权分散化

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特征就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

第一,是真实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分离。

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取得了二重化的形式,一是以生产资料等形式存在并处在再生产过程运动着的真实资本,一是以股票等形式存在和运动的有价证券,即虚拟资本。

 第二,是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职能的分离。

这种分离是资本职能与资本所有权分离在人格上的具体化。

资本的单纯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反映了一种由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所决定的社会经济职能日益专门化的必然趋势。

(2)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

扁平化、小型化、虚拟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三大趋势:

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致使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发生根本变革。

    一是技术性的变革,即企业技术创新;  另一种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

从20世纪90年以后,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企业组织形式正在从自上而下实现纵向命令和控制的多层级的管理转向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的结构。

在这种企业中,企业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横向交流和跨级交流来实现的。

第二,企业组织的小型化。

为了提高竞争能力,许多大公司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的流程再造进行减肥,压缩组织层次,砍掉非核心业务,将自己的资源集中到创造较高价值、拥有独特优势的核心业务上。

为了降低成本,大公司通过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来减少雇员,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业务外包来降低自己的投入和涉足的领域。

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在未来经济中,与拥有多层级、多功能、涉及多领域的大企业相比,规模小的、专业化高的小企业反而有竞争力。

第三,虚拟企业的出现。

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它的功能和职能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虚拟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网络虚拟企业,

(2)品牌型虚拟企业,(3)联盟型虚拟企业。

2、管理制度方面:

公司治理结构呈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趋势

 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

利益相关者就是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一是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

二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

3、分配制度方面:

实行分享制和股票期权制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公司制的产权关系和制度安排解决了出资者(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激励和风险分配问题,但是却并没有解决好调动劳动力要素的积极性问题,这已成为当前西方市场经济中进一步提高现代企业组织效率的障碍。

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企业中开始实行“分享制”,试图把企业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的长期发展联系在一起。

 “分享制”在现代公司中的实践主要有“职工持股制度”和“利润分享制”。

“职工持股制度”是职工凭借拥有部分股权而参与企业剩余利润分配。

(购买、赠股)

“利润分享制”是职工无股权,实际上是年终根据企业利润实现情况而发放奖金。

 20世纪90年代以后,股票期权制度作为对公司高级经理的激励机制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广泛推行。

  股票期权:

公司董事会(委托人)给予某些高层管理人员(代理人)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协议价格购买一定量本公司股票的权利。

 实行职工持股、利润分享和股票期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企业中劳资双方的利益矛盾。

4、企业目标:

多元化

 企业的命运不再取决于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利润,而是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商业行为的廉正性与可信度,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

(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同样重要)

(四)有关学术争鸣

1、对什么是企业的不同理解        

(1)新古典理论学派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是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实体,这个实体在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和市场需求函数的约束下,通过竞争达到均衡。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极大化的不一定是利润,而是某种适度的利润,加上资本额和销售额等指标的极大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不是利润极大化的实体,而是按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行为实体。

(2)新制度经济学派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其存在完全是由于使用市场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而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比用市场组织交易具有更低的成本。

由此,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和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之大小也就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场是一种合约的形式,企业也是一种合约的形式,是选择企业还是选择市场进行交易主要取决于交易成本,所以企业的存在不过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选择的一种合约形式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之所以选择团队生产,是因为这种生产提高了效率。

但这种生产也产生了度量各种要素贡献和监督工人努力工作的问题,因此,产权的归属非常重要。

(3)博弈论:

将企业看作“具有同质目标(通常为利润)的一元决策者”;行为主义理论把企业看作“一种适应制度和政治联合”。

(4)马克思:

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同一资本同时雇佣较多的工人”。

(5)另有学者认为:

企业既是生产的一种技术组织形式,又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从技术关系上看,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以生产过程内部各工序和操作的专业化为基础的劳动的技术组织;从经济关系看,企业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一种社会组织,反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参见张卫东、钟熙维著:

《现代企业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页;王全喜主编:

《企业学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第1版,第2页。

2、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同理解  

   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

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不等于在现代社会里存在的企业制度。

近代的合伙制企业、独资企业、甚至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单位等等,都可以在现代社会里找到。

但是现代企业制度是相对过去的、更先进、能代表主流、在企业制度领域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具有普遍意义的企业制度。

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的企业法人产权制度为主体,以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应当是有限责任,即公司以其拥有的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只有这样的公司法人才能够分散风险、广泛集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四种观点从公司制度演化过程的角度来定义现代企业制度,认为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就是19世纪末期以来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当代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公司制度。

从19世纪中期确立的公司制度发展为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他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经理革命》中,对美国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认为美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成长过程可以从两方面把握:

一是企业规模的扩张及过程;二是资本的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过程。

        ——参见黄少安著:

《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林兆木、常修泽:

《现代企业制度:

公有制度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求是》2000年第15期;吴家骏:

《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财产权》,《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吴敬琏著: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页。

3、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理解      

 对公司治理结构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奥利佛.哈特(OlivierHart)的决策机制说。

这种观点认为,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一个剩余控制权如何分配的问题。

具体内容涉及到股东、董事会、经理、债权人及职工等关系的制度安排。

另一种观点是组织结构说。

这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经理三者组成的组织结构,以及在这三者之间形成的制衡关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在公司法中联结并规范所有者(股东)、支配者(董事和经理)、监督者(监事)等相互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这种制度安排的目的是使各方面资产权利的掌握及运用受到相应的制约。

  再有观点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公司就是由这样的一个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而不是由出资人个人来经营和管理。

       

——参见张金昌:

《21世纪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赵黎明主编:

《现代企业管理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吴敬琏著: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196页。

三、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

(一)社会主义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不同的经济体制,存在着不同的企业制度:

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性质的“个体”或“个体单位”;市场经济:

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以市场交易为纽带、面向市场并接受市场调节的“个体”或“个体单位”;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面向政府计划并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个体”或“个体单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必须以完成政府下达的计划任务为主要目标。

国有企业作为执行和实施计划的基本单位,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市场变动做出资源最优配置的决策,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生产要素从哪里获得,产品到哪里去,都是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解决。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就象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所形容那样,类似于“父子关系”。

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不具备企业应该具有的一些特征,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传统计划体制中,根本不存在本来意义上的企业。

2、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

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权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有权决定经营什么、经营多少和怎样经营,有权按效益最优化原则配置资源等。

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程度不等地要接受来自政府的有关调节和干预,但政府不得直接深入企业内部干预企业的合法经营。

第二,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

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

当然,在市场经济国家,针对特殊情况,对个别行业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甚至补贴,但这种扶持和补贴是有限的,不会在根本上改变自负盈亏的市场制度。

第三,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企业投资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或主要凭借自身能力或信誉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途径获得。

规模扩张受硬预算约束。

第四,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必须接受相关的法律约束、市场交易规则的约束、政府规制的约束、市场道德秩序的约束等来自企业外部的约束外,还必须实行内在的自主自觉的行为限制。

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的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四自”的关系: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具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其中自负盈亏是核心。

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就不可能自我发展,更不可能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自主经营也难实现。

(二)形成市场经济企业基本特征的前提条件

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并在明确产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

产权:

由法律承认并保护的人对物的权利。

英国中世纪“公有地的悲剧”;打破之“圈地运动”(16世纪“羊吃人的时代”)

(三)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1、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

第一,产权不清;

第二,政企不分;

 第三,责、权、利不明;

第四,管理不科学。

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所以到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呆滞,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2、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一阶段:

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3年)。

 第二阶段:

税利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83——1985年)。

第三阶段:

基于“两权”分离理论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阶段(1985-1992年)。

第四阶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2003年)。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仍然不够高。

(2)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

(3)国有企业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包袱重。

(4)国有企业冗员问题严重。

(5)在企业体制上,远未形成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机制。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的形式是股份制。

5、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关键:

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的产权关系及其治理结构所体现的是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董事会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并不直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他们可以把企业委托给别人经营管理,称为委托人。

以总经理(或总裁)为代表的管理团队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来自董事会的授权,或者说他们代表所有者进行经营管理,称为代理人。

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的关系称为委托---代理关系。

作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他们的利益是不同的。

当和约不完全时,代理人可以在遵守和约的情况下,侵犯委托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这就叫机会主义行为。

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能够克服代理问题的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

(1)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

(2)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

(3)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

(4)有效的激励机制:

股票期权制、员工持股(购买、向不可替代的员工赠股)、分享制、效率工资等。

要想有效必须公正;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5)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

(四)有关学术争鸣

1、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理解

2、对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矛盾的不同理解

3、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的不同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