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2294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docx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docx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1898-1945年)

1910年的沈阳站

1910年即将竣工的沈阳站

建成初期的沈阳站

1910年代的西四条街(今太原街)

当年的悦来客栈(站前中山路路口)

1920年代的中山广场

1920年代的民主广场

【摘要】: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沈阳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被殖民势力所打破,被迫进入了近代城市发展的转型期,第一次洞开了国际化与近代化的大门,突变式地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城市空间、经济模式、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潮的全面转折和革新时期。

今日沈阳城市之中心依然继承了近代城市的精华,保留着部分近代城市的空间风貌,延续并强化了近代城市的主要职能。

本文即对1898—1948年沈阳城市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其阶段,总结其特征,探析其影响,以期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做出客观审慎的评价。

【关键词】:

沈阳发展转型空间演进

Passivetransformandactivefuse——DevelopmenttransformsandurbanplanninghistorystudiesonShenyangcityinmoderntimes(1898-1945)

[ABSTRACT]:

AftertheOpiumWar,traditionalurbandevelopmentpatterninchinawasbrokenbythecolonialforces,andoverallstepedintothetransitionage.Shenyangcameinthemodernizationprocessfrom1898to1945,whichcompletedtransitionfromfeudaltomoderncity.UrbandevelopmentofShenyangwastypicalinthehistoryofmodernChina,inwhichperiodthecityestablisheditscentralstatusofpolitical,economic,transportandculturalinthenortheastregions.ThispaperreviewthehistoryofurbandevelopmentinShenyangfrom1898to1948,combingitsstage,andsumupthecharacteristics,exploreitsimpacttomakeanobjectiveevaluationformodernurbandevelopmentinthisparticularhistoryperiod.

[KEYWORDS]:

Shenyang;Developmenttransform;Spatialevolution

沈阳,因位于沈水之北岸而得名,先后经历军事卫城、都城、陪都、近代工商业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多个历史阶段,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世界遗产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1898年,沙俄在沈阳修建“谋克顿”火车站,成为沈阳进入近代化发展的标志。

由此,沈阳成为日、俄等国在华主要的原材料掘取地和产品倾销地。

随着殖民势力在沈阳从事越来越多的商贸、生产、居住等活动,催化了沈阳城市近代化进程,在传统城市格局基础上强行植入了大片的“西式街区”,同时引发了国人主动革新与模仿借鉴,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

1.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的动因

1.1殖民主义的全面入侵

1896年和1898年,沙俄先后强迫中国签订《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攫取建筑和经营中东铁路干支两线的特权。

中东铁路支线从沈阳古城“盛京城”西侧经过,从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大连直达旅顺口,与中东铁路干线共同组成东北地区的“T”字形铁路网骨架,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与对外联系通道。

1898年,沙俄在沈阳修建“谋克顿”火车站,强取周围6平方公里的经营权。

到1903年2月,中东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1905年日俄战争后,按照《朴茨茅斯条约》规定,日本接管了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铁路用地,并将“铁路用地”改为“南满铁路附属地”。

日本为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掠夺开发,开始大规模向沈阳地区移民,并设置驻军、设警和税捐、司法等机构,开办工厂、经营商社,由此彻底打开了沈阳这座封建陪都的大门。

1.2晚清政府的被动开放

1906年,清政府根据不平等的中日、中美《通商行船续约》,在盛京老城区与“满铁附属地”之间开辟了约10平方公里“奉天省城商埠地”,供外国人在这里租地、建房、经商,并成立奉天省城商埠地管理局,对其进行单独管理建设。

从此“商埠地”便成为中国管辖的中外杂居之地,成为盛京古城与“满铁附属地”之间的过渡区。

满铁附属地是帝国主义以强行手段入侵,“自开商埠”则体现了近代沈阳主动适应并融合世界经济发展大潮的趋势。

1.3奉系军阀的割据革新

1916年,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借助“奉天人治奉天”的口号,成为督理奉天军务,实际控制了盛京古城及周边的约44平方公里的地区,拥有东北地区绝大多数城市和地区的行政与军事管辖权。

奉系军阀为满足地方势力扩张的需求,在注重发展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加快了对沈阳城市的规划建设。

从1918年东北地区成为默认的“自治地区”到1931年全境沦陷的十几年里,以盛京古城为根基的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发展高度活跃,使得几近衰落的老城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也达到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

2.沈阳近代城市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近代沈阳逐步从半殖民地城市沦为殖民城市,城市发展是在外国殖民势力、满清中央政府、地方军阀势力三者之间相互较量、妥协与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的,在外国殖民入侵、中央政府妥协、地方势力兴起、殖民全面占领的政体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沈阳城市发展的多元化管理主体与板块化的发展特征。

2.1殖民势力强控下的铁路用地发展(1898至1945年)

铁路用地的发展可以分为俄国势力控制下的初步建设、日本势力控制下的第一次市街计划、日本势力控制下的第二次市街计划三个发展阶段。

1898年,沙俄殖民者在盛京古城区西部修建沈阳最早的火车站,时称“谋克敦”。

同时,火车站周围6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俄的租界区,称为“铁路用地”。

沙俄在这里享有“独占的行政权、警察权和开采、兴办矿业权”等等。

1899年,“谋克敦”火车站建成之后,俄国人开始了对铁路用地的规划建设,铁路用地建成初期为铺设铁路、修建站房、货场和堆放建筑材料之用,伴随铁路用地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商业和居住功能不断增强。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在奉天的铁路及附属地所有权,“铁路用地”被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接管,改称为“南满铁道附属地”(简称附属地)。

1907-1909年,日本对南满铁路沿线15个重要城市进行了附属地市街计划,沈阳满铁附属地新市街规划亦在其中。

“新市街计划”中落实了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由主干道路划分了商业区、居住区、铁路运输区、文教区、公园游憩区。

空间组织上以“网格、端景、放射、节点”为基本元素,移植了典型的巴洛克式城市空间格局,道路网络的空间序列性较强,以火车站为统帅的轴线对称放射式路网骨架极具有强烈的心理感知意向。

1919年,日本殖民势力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关东厅、关东军司令部、满铁株式会社与领事馆共同组成的“四头政治”,加大了在沈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力度。

1920年,日本制定了第二次“市街计划”,将铁路以西划定为工业区、铁路以东划定为商业区和住宅区。

第二次“市街计划”得到了比较完整的实施,附属地内道路、有轨电车、上水、下水、煤气、邮电、照明等市政设施齐全,百货商场、旅馆、警署、邮局、电影院、银行、城市公园构成了城市的新中心。

到1931年,铁路以东的西四条街(今太原街)已成为与盛京古城内中街旗鼓相当的商业贸易中心,铁路以西的工业区也出现了满洲制糖株式会社、满蒙毛织株式会社、满蒙纤维工业株式会社等工业企业。

铁路附属地是日本侵略东北城市的前沿阵地,日本殖民势力通过购买、租用、抢占等多种手段,使得铁路附属地规模从6平方公里扩张到12.7平方公里,人口从最初的不足一千人激增到近10万人,形成了与盛京古城并立发展的“双城格局”。

殖民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基础设施、管理手段和科技知识,促使该地区在经济结构和空间风貌上急速向近代化演进。

2.2晚清政权促进下的商埠地发展(1906至1931年)

1906年,代表晚清政权的盛京将军在盛京古城和铁路附属地之间划定了专供外国人贸易的商埠地,分为正界、副界、预备界三片,沈阳由此成为东北内陆最早自行开埠的城市。

商埠地发展初期,主要建设集中在正界,南正界形成了外国领事馆和部领馆林立的地区,集聚了日本、美国、德国、俄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澳大利亚等十多国家领馆。

北正界形成了数家外资银行和中外商贸公司聚集的地区,集聚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中法实业银行、美孚银行等数十家国内外大型金融与商务机构。

1918年后,商埠地成为奉系军阀管辖的中外杂居之地,以北市、南市为中心,兼容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被迫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孕育了东西方交汇融合的城市文化,也成为日本殖民势力与奉系军阀势力的缓冲地带。

到1927年,商埠地以北市、南市为中心,建成区面积达到约7km2,不仅拥有了相对完整的城市功能,还通过市府大路与十一纬路沿线的建设将盛京古城与铁路附属地两个板块有机联系在一起。

整个商埠地的建设可以分成四个区域:

西部主要是日本人的住宅区,成为“满铁附属地”的延伸部分。

东部集中了商业、金融、娱乐、居住、办公等功能,成为中外交流的国际化商务区。

北部是服务中国人的商业、娱乐区,俗称“北市场”或“皇寺”,是当时沈阳各种民间活动最为繁盛和集中的地区。

几何中心地区形成了方形套嵌的“八卦街”,俗称“南市场”,是商埠地内经商、游乐的中心街区。

2.3奉系军阀主导下的盛京城及周边地区发展(1917至1931年)

1916年奉系军阀以“奉天人治奉天”为口号,驱除了代表袁世凯帝制政权的统治势力,开始主政东北。

到1920年代实际上已经控制除铁路附属地和铁西工业区以外的所有沈阳城区,其行政管辖范围可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共十个功能区(详见图9)。

这一时期,奉系军阀入关失败,遂决定谋求军事经济的长足发展,盛京城及周边地区成为奉系军阀主导下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活跃的舞台,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老城内部更新与新城区的建设,其中一些规划与建设至今仍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详见表1)。

表1:

1917—1931年奉系军阀控制地区出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

 

地区名称

用地规模

规划特点

功能设置

建设实施

张氏帅府

1928年建成

沈阳故宫南侧,用地约2.5hm2。

吸纳了传统合院布局和欧式建筑的精髓。

张氏政权官邸,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

规划得到完整实施。

东北大学

1924年开始建设

盛京古城北部,面积约160hm2。

规划布局采用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对称、均衡手法。

教学区、生活区、办公区以及附属工厂。

完整实施。

惠工工业区

1923年开始建设

今惠工广场附近,规划用地面积约 1.3Km2。

方格网加环形放射广场的空间格局。

军工为主的民族工业及国民大市场。

大部分得以实施。

奉海市场

1925年开始建设

位于老城东北、奉海铁路以北地区,面积约3.2Km2。

方格网加环形放射广场的空间格局。

以居住和商业为主,设有大型跑马场、公园、剧院等。

部分得以实施。

东塔兵工工业区

 

位于老城东南,东塔机场附近,用地面积约4Km2。

方格网加环形放射广场的空间格局。

以军工为主的工业区,设置了为工

业配套的生活区。

大部分得以实施。

1920年代的四平路商业街

1920年代的故宫前广场

1920年代的小西边门场景

首先,完善并强化了盛京古城的功能,在故宫南侧规划并建设了大帅府(奉系军阀的政治中心),建设多所同泽中学、陆军讲武堂等学校以扩大教育,同时以四平路商业街(即今日中街)为中心开辟多处专业市场,盛京古城内出现了与封建城市截然不同的办公、教育、商业和居住场所。

其次,在盛京古城北侧建设了东北大学及附属工厂,成为中国近代少有的经过严整规划并完好实施的高等院校。

第三,在盛京老城周边规划并建设惠工工业区、东塔兵工工业区、沈海市场等三个重要的功能区。

第四,完善了沈阳总站、奉海铁路、沈阳东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加强了东大营、北大营、东塔机场、北陵机场等重要军事场所的建设。

2.4伪满政权统治下的城市整体发展(1931至194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殖民势力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

1932年由伪满洲政府、满铁会社、关东军三方组成的“奉天都市计划准备委员会”,开始起草沈阳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奉天都邑计划》。

在规划中明确了沈阳在东北地区的中心地位,同时突出了区域协同、地域分工的理念。

规划受《雅典宪章》的影响较为明显,对既有的多个空间板块进行了功能分区,在用地布局中强调了交通、工作、居住与游憩等城市功能,在建成区外围规划了宽约为1—7公里的环状绿带。

《奉天天都邑计划》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只能部分得以实施,主要在南满铁路西侧重点开发建设了铁西工业区。

铁西工业区成为这一时期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城市建设基本是与规划是同步进行的,建设规模与生产规模急剧扩张,至1945年,铁西区已有工厂401家,基本形成以金属、机械、化工三大门类为主的庞大工业区。

另一方面,铁西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完全是为满足殖民利益而进行的,功能布局与交通组织不尽合理,造成了大规模的城市污染、居住条件恶劣、东西交通瓶颈等诸多弊病。

3.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的突出特征

3.1多股势力共同驱动的城市发展轨迹变迁

近代沈阳城市经历了半殖民到完全殖民的历史过程,是在外国势力、中央政府、地方势力三者之间的相互较量过程中完成的,在外国殖民入侵、中央政府妥协、地方势力革新、殖民全面占领的政体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沈阳城市发展的多元化管理主体与发展机制。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各方政体都拥有与之相对应的空间载体,以经济建设为手段,以政治斗争为目的,大力发展实业、推动城市建设,构成竞相发展扩充势力的格局。

清政府封锁关内的政策随着封建帝国的土崩瓦解而不复存在,在关内移民东北的浪潮中,河北、山东、山西以及东北其他地区的大批移民纷纷来沈营生,从1905年到1945年,沈阳城市人口从17.7万人猛增到15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

时至解放之前,军事工业、交通枢纽、商业贸易已经成为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三大支柱,沈阳由一座以政治、军事为主要职能的封建陪都已经嬗变为以商业贸易、交通枢纽、军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其城市形态也由“城方郭圆、四塔四寺”的封闭形态转变为“双城并立、多元拼贴”的开放形态。

3.2机动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沈阳基本完成了由传统交通方式向现代化交通方式的转变,铁路、公路、航空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中铁路更是成为区域人口与经济流通的主要渠道。

期间完成了沈阳-北京、沈阳-哈尔滨-俄罗斯、沈阳-抚顺-大连、沈阳-丹东-朝鲜、沈阳-吉林等铁路以及沈阳站、苏家屯站、辽宁总站、沈阳东站、皇姑屯站等火车站的修建,同时在城市内部还修建了众多的铁路专用线,使沈阳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虽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各条铁路在沈阳城内没能实现完全对接,但是铁路的建设却成为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期间,在盛京城的西侧由中东铁路支线及谋克敦、奉天驿的修建,出现了第一个城市板块。

之后京奉铁路向沈阳城内的延伸及皇姑屯火车站、辽宁总站、奉天新站的修建带动了皇姑屯地区、商埠地的发展;奉海铁路、奉海站的建设及与京奉铁路的对接,带动了惠工工业区、奉海市场的发展。

同时铁西工业区、东北大学及校办工厂、大东新市区建设分别有铁路专用线连接。

人流、资金流,货物的快速流通,为城市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3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变革

沈阳城市近代历史与其他城市明显不同,表现为统治政权重叠并立与频繁变更,造成了各自为政又逐步融合的空间格局,封建时代围绕盛京古城缓慢发展的单中心“城—郭”模式在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有丝分裂”(见图16-17):

围绕铁路附属地建设形成了城市新的商业中心和规模庞大的铁西工业区;商埠地的建设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汇、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新生活中心;盛京古城及周边地区的建设则为地方军阀势力的扩张提供了契机,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极大推进了老城区的现代化进程(见图18)。

3.4从传统到近现代的景观风貌变迁

铁路附属地以其尽端式站前广场与轴线对称放射的道格局成为巴洛克式规划的典型代表,沈阳站及其广场是整个街区的空间肇始点,朝向胜利大街开口向东有中华路、民主路、中山路三条对称放射状道路,成为整个街区的视觉汇聚点。

沈阳站及与其隔路相对的沈阳医药大厦、沈阳饭店、沈铁大酒店旅店部,当时被称誉为“亚洲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

折衷主义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山路两侧,建筑内部采用木质,沿街立面为砖石材质,主色调为灰色,风格简约统一。

近代折衷主义典型代表为“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现中国工商银行辽宁支行)和“奉天警察署”(现沈阳市警察局)。

盛京古城内的张氏帅府建筑群代表了沈阳乃至全国近代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吸纳了中国北方传统合院建筑的精髓,汇集了传统民居、庙宇建筑、北欧住宅、折衷主义等多种风格,堪称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上“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

由杨廷宝先生设计的帅府西院红楼群对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亦具有重要价值。

4.沈阳近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

近代沈阳处于复杂变幻、战争频仍的政治国际时局当中,其近代城市规划表现出鲜明的功能主义、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特征,与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差异迥然,开启了封建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大门。

4.1多元拼贴的空间格局

沈阳近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由于社会动荡,长期以来都没有总体规划指导整个城市建设,唯一具有总体规划意义的《奉天都市计划》也由于社会动荡未能全部实施,仅仅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未能改善城市的空间局面。

沈阳近代形成了“拼贴式”的空间格局,处于“小整而大乱”的局面。

铁路附属地、铁西工业区、老城区、大东工业区、商埠地之间联系的道路很少,造成了许多断头路和丁字路。

尽管在解放后至今60年来铁路附属地、商埠地和老城三大板块不断融合,但仍然各自保留了鲜明了历史痕迹和空间风貌。

4.2功能主义的理念植入

沈阳近代城市规划汲取了西方早期功能主义的规划经验,铁路附属地带来了先进的基础设施、管理手段和科技知识,早期的现代主义规划思想在这一区域得以完整实践。

同时商埠地、盛京古城周边的东塔兵工区、奉海市场也都采用了方格路网、功能分区的基本模式,火车站、娱乐区、商业街、新式学校等成为城市新的活力中心。

同时,“网格、端景、放射、节点”的古典主义空间设计手法也在这一时期广泛应用,形成了民主广场、中山广场、新华广场、惠工广场、东站广场等多处放射式广场。

《奉天都邑计划》是沈阳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

在规划中明确了沈阳在东北地区的中心地位,同时突出了区域协同、地域分工的理念。

规划受《雅典宪章》的影响较为明显,对既有的多个空间板块进行了功能分区,在用地布局中强调了交通、工作、居住与游憩等城市功能,在建成区外围规划了环城绿带。

4.3城市建设的高度活跃

这种以空间为载体的政治、军事及经济竞争使得沈阳城仅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由一个中国传统的陪都向现代化工商业大都市及综合交通枢纽的转变,城市建设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包含交通枢纽、市政设施、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多种类型的规划与建设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如沈阳1899年建成第一座近代化火车站(今沈阳站前身)、1907年建成第一条有轨马车道路(今市府大路)、1929年开始规划建设大规模的高等院校(今东北大学老校区)、1940年建成第一条林荫大道(今南京街)等,在当时全国的城市建设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4.4城市规划的政治意图

近代沈阳的执政主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势力范围重叠或并立,造成了激烈的竞争与势力争夺,客观上造成了近代城市规划的“政治行为”和“短期利益”。

一方面,这一系列的规划与建设活动都是为扩张自身势力而进行的,而非真正能为城市市民服务的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的规划。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些政权的“铁腕政策”,使得规划在很短时间内就编制完成并直接指导城市建设,直接促成了城市空间格局的突变。

结语

纵观沈阳1898-1945年城市发展历程,它是在激烈的国内与国际政治军事斗争的夹缝中展开的,被动地接受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并快速改变了封建城市渐进式的发展轨迹。

可谓“不幸孕育辉煌,否极而泰来”,正是沈阳城市性质和空间格局在近代发生了激烈而震痛的变革,才奠定了沈阳今日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奠定了铁西和大东两大工业区的根基,奠定了沈阳现代商业服务体系的雏形,奠定了沈阳解放后在东北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交通领域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越池明著,黄世孟译,中国东北都市计划史,大佳出版社,1986.

[2]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编,沈阳城建志(1388-1990),沈阳出版社,1994.

[3]李百浩,韩秀,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历史.2002.

[4]王茂生.从盛京到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梁江,孙晖,模式与动因——中国城市中心区的形态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汪德华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杨学义主编.图说沈阳.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5

[8]勋艳丽,东北城市形态演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沈阳城市建设管理局编.沈阳市志.城建志.沈阳:

沈阳出版社,1995.

[11]贝纳沃罗L.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2000

[12]许竞贤,张福忱主编.沈阳城乡建设.沈阳出版社.1993.

该文老地图附后:

清代盛京(沈阳旧称)城阙图

清末沈阳城区图

清末沈阳城区图

1920年代的铁路附属地地图

1930年代沈阳城鸟瞰图

1930年代沈阳城区简图

东北大学全图

奉天都邑计划

近代沈阳商埠地地图

沈阳近代铁路附属地地图

中东铁路及支线路线图

1946年5月沈阳东正教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