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2148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毫米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毫米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毫米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毫米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毫米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毫米的认识.docx

《毫米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米的认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毫米的认识.docx

毫米的认识

第1课时

课题:

毫米的理解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例1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毫米的理解》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个知识块,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实行测量。

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有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协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点。

做一做分两个层次实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毫米的理解”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

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使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

通过学习毫米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不但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实践水平创造了条件。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理解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经历找一找、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实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实行简单的换算。

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和实践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1元硬币、1角硬币,身份证、医保卡、公交卡、打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拿出米尺,问:

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它是用来干嘛的?

生回忆并回答:

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师:

我们已经学习过测量,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吗?

生:

厘米、米。

师:

1厘米有多长?

1米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

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高。

(预设:

若学生估的很离谱,让学生说说估的方法)(学生估,教师板书)

2.用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

师:

同学们估的准确吗?

用尺子量量看。

谁能说说测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学生测量(学生活动)

3.激发矛盾,明确毫米的实际意义。

学生汇报长、宽、厚度:

(预设一)

师:

你们说的都对。

可能因为数学书本身、测量的方式的原因,可能存有误差。

师:

有多厚呢?

(学生思考质疑)

师:

是啊,还不到1厘米,怎么办呢?

这时,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这就是毫米。

师: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能够用毫米作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理解毫米(板书课题:

毫米的理解)。

毫米也能够用英文字母mm表示。

(预设二)

学生对于宽度已经会测量,并能说出是6毫米。

这时让其他学生说说这位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

讨论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

对于毫米的产生意义,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体验到用已经学习的单位厘米不能比较精确的测量书的厚度,从而体验到需要更小的单位,同时体验到标准比较物具有多样性。

另外两个预设,便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过程,体现以生为本)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书22页的文字和图,完成以下任务:

1.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你熟悉的1厘米,我找到的1厘米是从数字()到数字()。

2.数一数、填一填:

我找出的1厘米平均分成了()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厘米里有()个1毫米,所以1厘米=()毫米。

3.想一想:

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四、先学

1.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看书自学(3分钟时间),师巡视指导。

2.看完后1分钟时间同桌交流自己看懂的地方或者有问题的地方。

五、后教

(一)理解毫米

1.请小老师上台汇报(至少3人)

请大家坐姿端正,听我讲:

我找到的1厘米是从数字()到数字()。

这个1厘米中平均分成了()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厘米里有()个1毫米,所以1厘米=()毫米。

师:

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们把尺子用投影放大看看。

从0刻度线开始,到第一根毫米刻度线这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铅笔指出尺子上的1毫米演示)

2.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并像老师这样指一指。

指给同桌看看。

3.师随意指尺子上的一段问学生是不是1毫米。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结论:

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4.你们感觉1毫米的长度怎么样?

(很小很小)

师:

是啊,1毫米的长度很短。

5.出示米尺,师问:

老师的尺子长,是不是我尺子上的1毫米比你们尺子上的1毫米长?

学生思考并回答,是一样长的,

在米尺上找出1毫米,与学生尺上的1毫米比较,实行验证。

6.理解2毫米、5毫米。

5毫米刻度线有什么特点?

(为了看起来更方便,一般的5毫米刻度线是稍微长一些)。

(设计意图:

通过多层次的理解1毫米,促使学生体会到不论是尺子中的哪一个刻度及不同的尺子,单位都是一样的,感悟到“标准”的意义。

在找5毫米中,为后面学习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技能打下基础)

(二)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

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大家刚才数出来了没?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汇报:

1厘米有10小格,也就有10毫米。

师:

其他1厘米里也有10个1毫米吗?

请你在尺子上找一个1厘米数一数。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看来1厘米=10毫米(板书)

师:

那到这里是几毫米?

(生汇报)(8毫米)

追问:

你怎么那么快看出来了?

(预设1:

看1厘米刻度线;往回数有2小格,10-2=8。

预设2:

看5毫米刻度线,再数3小格)

师:

到这里呢?

(预设:

1厘米1毫米;11毫米)

怎么有两种答案?

(三)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身边的1毫米。

师:

我们理解了毫米也理解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

那我们生活中有1毫米吗?

找找你身边的1毫米。

学生寻找并汇报:

1角硬币的厚度,身份证、打折卡的厚度都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摸一摸、看一看

师:

那我们用尺子来量一量大家说的这些物品的厚度,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

学生量完后发现大约是1毫米。

师:

拿出1角的硬币或者打折卡,用你的食指来摸一下它的厚度,用眼睛看看它的厚度,这大约就是1毫米。

闭上眼想象一下1毫米有多长。

3.1分硬币和1元硬币厚度的对比。

4.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后,课件出示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图片(小到精密零件,大到包装箱的规格)。

体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设计意图:

通过3个层次对毫米表象的感知,建立1毫米的空间观点。

学生举例毫米作单位的例子时,出示用毫米作单位的具体生活实际中的物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停留在毫米就是表示一些长度比较短的物品,让学生体验到虽然毫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但是在生活中的用处也是非常大的,实行学习态度的教育)

六、当堂训练

1.书22页做一做

回形针和钉子有多长你知道吗?

(生练习)

追问:

你是怎么读数的?

(先看厘米的刻度,过了几厘米就是几厘米多,再看几毫米就是几毫米)

有什么方法读数更快吗?

(看5毫米的刻度线)

2.量一量

你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了吗?

测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吗(用毫米做单位)

3.你能估一估多少张纸是1毫米,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

练习体现层次性,从观察到实际测量再到应用,进一步建立毫米的表象,同时应用1厘米=10毫米,掌握测量的技能。

七、你知道吗?

介绍生活中关于毫米的应用:

1.人的指甲大约10天长长1毫米;

2.天气预报中的暴雨红色预警: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八、全课小结、分享收获

1.今天在这节课我们理解了哪个长度单位?

假如你是毫米,你将怎么自我介绍呢?

2.再次测量书本厚度。

师:

你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毫米知识再一次测量书本的宽和厚度吗?

看看到底是多少.

师:

我们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

但是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设计意图:

通过“假如你是毫米”,引领学生来梳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布置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毫米的理解

估、量毫米(mm)

1厘米=10毫米

1cm=10mm1厘米1毫米=11毫米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紧扣教材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数一数、填一填、量一量等活动,自主探索毫米的知识。

通过有效地自学指导,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毫米的知识,然后预留1分钟时间让同桌讨论、互相说说自己看书学会的内容,实现了兵教兵。

总体来说教学环节完整,重难点有所突破。

但是就整节课来说,还存有以下问题有待改进:

1.学习新知前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来发现用学过的厘米不能解决问题,引出学习毫米的必要。

但是整个引课过程的处理过于繁琐,占用时间较长。

而且,有学生提出16.8厘米等类似说法时我没有即时予以回复和反馈,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

2.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不信任学生,过于约束学生。

整节课我说得太多,没有放心、放手地给机会让学生自己尝试,而是直接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现成框架。

如:

“做一做”中用毫米测量,其实绝大部分学生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稍微多预留点时间,让后进生独立思考后,再由“小老师”汇报。

上台汇报时能够让学生脱离我限制的框架,给他们自由发言、发挥的机会。

3.学生对1毫米这个长度的感受不够深刻、具体,对这个长度观点建立的过程不够扎实。

“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

”这个问题问得不够严谨,应改为“生活中哪里有1毫米”因为1毫米的长度不但限于长度,还有宽度和厚度。

在对1毫米实行感受时我让学生实行捏一捏,量一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实行感知,捏一捏的体验相对来说也缺乏有效性。

在几位评课老师的建议下,我也认为将整个感知过程补充为:

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会更好。

4.在培养学生自学及上台汇报水平上还需要下功夫。

需要老师做好地老师应该在课前预设好,如自学指导能够设计为自学单,让学生自学的过程走扎实,把自学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上台汇报自学成果,要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能实现效果最优化,而不是流于形式,走个过程。

如本节课中,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应充分利用白板或者课件的放大功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并数出1厘米中有10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这个公式。

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突破的方面。

但是,通过本次活动,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

要想课上不慌张,课下需要多下功夫琢磨教学内容。

在先学后教这个教学模式中,我现在能够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自学指导的问题,但每次最让我胆怯和有后顾之忧的是“后教”的处理,总是不能充分结合学生的自学实行二次备课和有效合理的后教。

这方面的突破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持续的积累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多回顾、多反思,才能成长地更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