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望远镜里的天空完成.docx
《第一单元望远镜里的天空完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望远镜里的天空完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望远镜里的天空完成
第一单元望远镜里的天空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
依据《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即要求学生“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则会发散”、“了解常用的光学仪器(如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及其作用”、“了解一些探索宇宙的工具和设备(如伽利略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我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进展”。
同时依据教材编写总纲“认识宏观世界”的探究要求,确定了下列主题:
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对透镜、透镜在望远镜中的作用、人类利用望远镜更深入地探索宇宙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通过观察不同的透镜,学生可以认识凹透镜、凸透镜;通过让光束透过不同的透镜,学生可以观察到凹透镜、凸透镜对光分别有发散和会聚的作用;通过用不同的透镜观察物体等活动,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凹透镜、凸透镜可以影响或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认识事物;通过动手制作望远镜等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光学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及其作用;通过查阅和整理探索月球、探索星空等活动,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以及我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进展。
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帮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帮助学生提高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态度、激发学生关注天文科学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则会发散。
2、了解常用的光学仪器(如放大镜、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及其作用。
4、了解一些探索宇宙的工具和设备(如伽利略望远镜、射电望远镜)。
5、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我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进展,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6、感悟科学技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7、激发关注天文科学的兴趣
8、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
9、会制作一些简易的光学器材
第一课透镜
在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对不同的透镜分别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将对凹透镜、凸透镜形成一定的认识,同时对透镜在生活中的用处会有一定的了解。
本课时的设计思路是:
通过触摸和观察透镜的镜面,发现透镜的镜面形状;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凸透镜能够会聚光线、凹透镜能够发散光线。
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透过透镜看物体的活动,发现凹凸透镜对物体有缩小和放大作用;通过改变透镜在物体与眼睛之间距离,还发现看到的“物体”有时是正立德、有时是倒立的……这些探究活动也为学生学习望远镜、学习显微镜做了铺垫。
同时,在学生的观察、实验等系列活动中,也提高了发现、探究、求实等科学素养。
本课的重点:
初步了解不同透镜的特点;知道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则会发散。
本课的难点:
初步了解不同透镜的不同特点。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触摸和观察,认识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
2、通过实验比较,初步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会发散
3、通过实践操作,还能发现用凸透镜看到的字比原来大等其他特点。
4、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记录、评价等技能。
5、知道一些生活中用到透镜的例子。
教学活动指导:
活动一“观察”:
这两种透镜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目标:
初步认识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透镜”
1、观察:
看看摸摸不同的透镜
2、交流:
说说凹透镜、凸透镜的特
3、记录:
《活动手册》p1
1、 引导学生注意到教材照片右侧的透镜侧视图。
可以告诉学生还有其他类型的凹透镜、凸透镜,不只是教材中所呈现那两种。
2、 引导学生看看摸摸不同透镜不同部位的厚薄特点。
活动二“实验”:
光通过透镜会怎样?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会发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实验:
让光束射向黑色卡纸,用白色粉笔画出光斑的大小;让光束透过凹透镜射向黑色卡纸,用蓝色粉笔画出光斑的大小;让光束透过凹透镜射向黑色卡纸,用红色粉笔画出光斑的大小。
2、 比较、交流:
比较三个光斑的大小。
3、 记录:
《活动手册》p1
1、 教材中呈现的是“光束射向黑板”,教学中可用黑色卡纸替换黑板,可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
2、 事先拉上窗帘,给学生实验准备一个良好的暗环境。
并且视学生的实验状况而定,也可以先做一个不加透镜,将光束投向黑色卡纸然后“看看画画”的示范。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用“会聚”、“发散”等专业术语。
4、 此外,教师也可以演示“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点燃报纸”的实验,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会聚了光束即会聚了光能。
活动三“操作”:
分别用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观察物体,看看有什么发现。
活动目标:
1、对透过透镜看物体有进一步的探究和发现
2、知道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
3、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勤于发现、善于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用不同透镜观察文字并比较不同的变化
1用不同透镜观察课本文字。
改变观察距离,比较画面的变化。
2交流自己的发现
3、记录:
《活动手册》p2
1、视学生的实验状况而定,可以先做一个操作流程的示范。
2、事实上,学生还会有很多发现。
比如:
凸透镜能“放大”字体、凹透镜则“缩小”字体。
学生可能还会看到有时候文字“正立”,有时候“倒立”等等。
教师可鼓励学生本着求实的精神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四“小资料”:
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知道一些生活中用到透镜的例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观察:
放大镜、望远镜、老花眼镜、显微镜、投影仪、近视眼镜、照相机等中用到透镜的部位
1、 观察:
放大镜、望远镜、老花眼镜、显微镜、投影仪、近视眼镜、照相机等中用到透镜的部位
2、交流:
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看看摸摸用用,让学生找找实物中的透镜。
2、 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发明史。
比如:
透镜的发明故事、眼镜的发明故事等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时,因为这个年龄的学生平时可能对这些物体有一些了解,但是未必注意到这些物体中用到的透镜。
所以,教师可以尽量提供一些实物供学生观察,或者准备一些组装拆卸这些物体的录像。
《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1、凹透镜:
透明、中央薄边缘厚凸透镜: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在光束中插入凹透镜后,黑板上的光斑变大了。
在光束中插入凸透镜后,黑板上的光斑变小了。
这说明凹透镜对光束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束有会聚作用。
3、用凸透镜观察物体时,我发现:
书上的字被“放大”了。
用凹透镜观察物体时,我发现:
书上的字被“缩小”了。
第二课望远镜
在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透过两块透镜观察物体,要展开一系列看远处物体的探究活动。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将初步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和组成,同时对望远镜的发明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本课时的设计思路是:
通过任意选择两块透镜、形成任意的前后放置顺序,透过这样的透镜组合看远处,探究望远镜的结构和组成、发现望远镜中“物体”的特点;通过自选两块透镜、自定前后放置顺序、加以合适的两个纸筒组装简易望远镜,进一步了解光学望远镜的结构和组成;通过了解各种各样的望远镜,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出学生对望远镜里的天空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探究中能有所发现的能力。
本课的重点:
初步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结构和组成;初步认识到望远镜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
初步认识到望远镜的特点和作用。
本课教学目标
1、 发现用两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2、 发现用一块凹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3、 对透过两块透镜望远处,还能有一些别的探究和发现。
4、 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组成、特点。
5、 了解相关科学史,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
6、 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
教学活动指导:
活动一“操作”:
选择两块透镜形成不同的透镜组合,一边调节两块透镜之间的距离,一边通过透镜组合看远处。
活动目标:
1、发现用两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2、发现用一块凹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都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3、对透过两块透镜望远处,还能有些别的探究和发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
用透镜组合不同方式观察事物(远处景物等)
1用透镜组合不同方式观察事物(远处景物等).
2交流自己的发现
3、 记录:
《活动手册》p2
4、 交流:
凹透镜凸透镜、凸透镜凸透镜的组合能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相当于望远镜的组合。
1、 视学生探究状态而定,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组合、调节距离、看远处的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切勿直视太阳。
也可以要求学生依据《活动手册》p2的联系边观察边记录。
2、 对于“变远了、变近了、远近不变”可以酌情选用,比如只保留“变近了”这一栏。
这样可易于教学。
3、 在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观察记录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文文的问题“哪些透镜的组合相当于望远镜?
”
活动二“制作”:
制作简易望远镜
活动目标:
进一步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组成;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简易望远镜
1、 小组讨论:
“用什么、怎样做”
2、 制作:
①将一个纸芯筒插入另一个纸芯筒之中,两个筒可以移动调解,但不会滑脱。
②将物镜放在纸芯筒的一端,用胶带固定。
③将目镜放在纸芯筒的另一端,用胶带固定
3、 记录:
《活动手册》p2
4、 使用:
自己和他人制作的简易望远镜。
5、 评价:
自己和他人制作的简易望远镜。
1、 不必强求学生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光学望远镜,活动手册的练习以及教材中的图文呈现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望远镜有不同的类型,而且与科学家、科学研究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在学生制作与记录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开普勒式望远镜和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在教材上先做一个图文连线。
2、 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视导。
3、学生使用自制望远镜时,提醒学生注意到用伽利略式望远镜看到的远处景色是“正立”的,而用开普勒式望远镜则反之。
活动三“小资料”:
各种各样的望远镜
活动目标:
1、了解相关科学史,引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2、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帮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介绍:
双筒望远镜、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等
2、交流:
还有哪些特别的望远镜?
1、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史。
比如:
牛顿的故事、伽利略的故事、现代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等。
2、 可以播放一些相关音像资料。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特别的望远镜结构图,比如开普勒式望远镜、伽利略式望远镜。
还可以提供一些图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科学家的逸闻趣事及其对望远镜发展的贡献。
因为后两课时收集整理资料的活动份量较重,所以在此处就不一定设计同类型活动了。
《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1、正立
倒立、变近了
正立、变近了
正立
2、都是凸透镜;开普勒式望远镜;(略)
第三课探索月球
在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从人类用肉眼认识月球、用望远镜认识月球、登陆月球等过程中,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的影响,体验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将知道一些人类探索月球的科学史。
本课时的设计思路是:
通过交流,学生之间共享各自对月球的原有认识;通过观察和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望远镜对人类认识月球概貌的作用;通过观看有关登月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人类登月的科学史;通过阅读和交流我国探月计划及其进展资料,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收集有关月球的更多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月球、感受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外,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神话故事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有密切关系。
本课的重点:
初步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以及科学技术于其中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
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历程。
本课教学目标
1、 知道人类认识月球的一些历程
2、 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事物的影响
3、 初步了解一些月球的表面特征
4、 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5、 引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指导:
活动一“讨论”:
说说你对月球的认识
活动目标:
1、知道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引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
2、初步知道望远镜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月球。
3、对月球的表面特征有一些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 交流:
望远镜在人类认识月球中的作用
5、 介绍:
科学家对环形山形成的推测
1、 说说:
神话里的月宫和嫦娥
2、 看看说说:
肉眼看到的月球、不同放大倍数望远镜中的月球
4、 推测:
环形山的形成
1、 可以让学生多多交流有关月宫、嫦娥的神话故事,进一步引发学生了解月球、探索月球的兴趣。
2、 可以简单介绍一些月球地貌,以及科学家们对环形山形成的各种推测。
3、 也可以呈现月貌照片,介绍一些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环形山、月海”等。
引发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探究的情感。
活动二“欣赏”:
登陆月球
活动目标:
1、知道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阿波罗11登月”,引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
2、进一步知道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月球。
3、对月球的表面特征有一些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观看:
“阿波罗11登月”音像资料
2、 收集整理资料:
《活动手册》p3
3、 交流:
对月球的认识
1、 可以介绍一下教材照片。
包括登月舱、宇航员、宇航员正在做的工作……
2、 可以介绍一些人类登月梦想以及成败历程
3、 准备充分的音像资料
活动三“小资料”:
“嫦娥工程”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2、对我国探月计划和活动中的重要事件“嫦娥工程”有些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 介绍:
人类登月的意义。
1、 阅读交流:
中国人的登月梦想、尝试。
2、 阅读交流:
“嫦娥工程”相关资料
1、 可以介绍一些月球资源、以及人类登月的意义。
激发学生关注我国的探月计划及活动。
2、 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只争朝夕的工作精神。
引发学生珍惜时间、爱学习、爱科学的意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事先要准备较为充分的图文、音像资料,也可以事先了解一些有价值的相关网站网址,在教学中设计一个上网查阅资料的活动。
此外,在讨论肉眼看到的月球时,可以让学生画画说说。
这样一来,“肉眼看到的月球”“形状”就有很多种了。
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些简单的解释,以便不影响后面的比较活动“肉眼看到的月球”和“望远镜中的月球”。
第四课望星空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要产生望星空、认星星的兴趣,要产生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要了解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望远镜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星空。
本课时的设计思路是:
通过认星星、找星星等活动,初步了解北斗七星的方位和形状,初步了解北极星的方位,初步知道一些认星星的方法和意义;通过收集整理彗星、流星的资料,通过制作科普小报,引发学生对探索宇宙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资料,通过“用哈勃望远镜”欣赏宇宙中美丽的星系、星云,对著名“千里眼”哈勃望远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能认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和发展望远镜,而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望远镜又帮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宇宙、更深入地探索宇宙。
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激发学生学科学、学技术、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的重点:
对北斗七星、北极星有初步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望远镜能帮助人类探索宇宙。
本课的难点:
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北极星;初步了解认星星的意义。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如何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2、 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3、 初步了解辨认星星的意义。
4、 初步了解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星云、星系、彗星、流星等天体。
5、 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
6、 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
教学活动指导:
活动一“观察”:
望星空,认星星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如何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2、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3、初步了解辨认星星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介绍:
认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方法。
6介绍:
认星星的方法和意义
2、 辨认:
《活动手册》p4中的北斗七星。
3、 辨认:
《活动手册》p4中的北极星。
4、 转一转:
转出特定日期、特定时间的星空图
5、 模拟:
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1、 介绍:
旋转星图的使用方法。
说明特定的地区、特定的日期、特定的时间星空的变化。
2、 示范:
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3、 为学生准备当日某时刻的星空图。
鼓励学生夜晚特定的时间看星空。
活动二“欣赏”:
用望远镜可以看见许多美丽的天体
活动目标:
1、 知道宇宙中的一些天体。
2、 初步了解著名的哈勃望远镜。
3、 初步了解到改进和发展中的望远镜能帮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宇宙、更深入地探索宇宙。
4、 进一步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
5、 激发学生学科学、学技术、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愿望3、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了解更多天文的知识
1、 阅读:
哈勃望远镜以及哈勃望远镜中的天体
2、 上网收集资料:
宇宙中的彗星和流星
3、 制作小报:
《活动手册》p5“彗星和流星”
1、 准备一些图文资料多介绍一些先进的天文望远镜
2、 事先了解一些比较可靠的、有价值的相关网站网址。
3、 在学生上网过程中,须加强视导。
教学反思:
在辨认北斗七星、北极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不同季节、不同日期、不同时间的星空图,让学生按图索骥、先在纸上练习练习。
在望星空、认星星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介绍一些比较特殊的星星。
比如:
金星,黎明时位于东方被称为“启明星”,黄昏后位于西方被称为“长庚星”。
比如:
织女星、牛郎星的方位以及相关的神话故事。
也可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定,介绍一些星座知识。
特别要注意在教学中不可堆砌过多新知识,而让学生对星空知识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