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658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docx

《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docx

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

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高度发达,已使骨折成为一种常见病,也是引起肢体残废的一个重要原。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骨折的病人往往重视复位的成功与否,医生往往注意固定是否稳定,而骨折治疗的第三个原则即功能训练则常常被忽视。

当然复位和固定是肢体恢复功能的前提,但骨折后的康复治疗则是肢体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复的保证。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康复治疗的目的

骨折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伤后肢体的功能,实现骨折临床治疗提供的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针对骨折临床治疗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骨折康复大体上要达到以下这些目的:

•改善疼痛、水肿、挛缩等症状。

•改善和维持局部以及全身的循环、代谢情况,促进受伤后局部血液、淋巴循环的恢复和再。

•促进受伤关节、邻近关节,甚至健侧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和维持。

•肌肉功能(肌力、收缩速度、耐久力)的改善。

•训练和提高活动的持续时间和耐久力。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下肢筋脉栓塞、全身体力下降等。

•改善心理状态,建立对疾病恢复的信心。

•指导活动辅助装置的使用,如各种支具、假肢等。

骨折康复治疗的原则

骨折的康复治疗必须围绕功能恢复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临床处理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程序。

当采用石膏等非手术的外固定措施时,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前提下,应早期进行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肌肉萎缩、肌腱挛缩和骨质疏松等骨折病的发生;未经固定的关节应早

期活动,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为消除肿胀、控制疼痛、减少肌肉痉挛,应注意局部处理;在复位固定稳妥的前提下,尽早进行功能训练,以早日完满地恢复功能。

当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稳妥的固定,不需再用石膏等外固定措施时,一般在术后治疗并获得稳妥的内固定,不需要再用石膏等外固定措施时,一般在术后数天,手术疼痛有所缓解后,即应开始功能训练,手术的好处在于提供了早期锻炼的机会,避免骨折病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尽早恢复。

也有一些骨折必须手术,但又不能获得足够稳固的内固定,术后仍需辅以外固定时,也应视具体情况尽早锻炼。

可见,骨折康复治疗总的原则是在确保内外固定的同时,强调一个“早”字。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利用人体肌肉关节的运动来达到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功能和发展的治疗方法也称为体育疗法(疗体)。

在骨科领域运动疗法常被用作功能锻炼的同义词,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骨折康复的基本疗法,其他康复的基本疗法,其他康复措施则起辅助及补充的作用。

运动疗法是一种需要病人本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进行的治疗方法,因而是一种身心并重的疗法。

在我国,古老的养生素早已将运动疗法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有许多渊源久远、行之有效的体操项目,如五禽戏、八段锦等,近代发展的更具医疗目的且影响甚广的有练功十八法等,传统武术中的很多项目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如太极拳等,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

我国现代的运动疗法一方面按照西方医学思路构建了总体的学术框架,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传统养生和武术的精华,形成了我国现代运动疗法的特色。

设定运动处方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病人明白处方的内容,了解医生的意图,从而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积极性,提高锻炼的效果常用物理治疗方案。

顾名思义,物理疗法就是指应用物理因素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内容包括应用天然或人工的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冷、热和机械等。

常用的理疗方法有以下的这些种类。

温热疗法是最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能够起到局部镇痛、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伸长胶原纤维、解除痉挛等效果。

比较表浅的温热疗法有红外线和温水裕等,热力能够到达深层的则有超短波、极超短波、超音波等。

有可分为干热和湿热两类,湿热可以到达体部深层,干热比较表浅,热力参透力较弱。

温热疗法的注意点:

存在以下疾病的病人不适宜应用温热疗法:

①循环障碍;②感觉障碍;③意识障碍;④出血倾向;⑤乳儿、幼儿;⑥心功能不全失代偿;⑦全身乳肿等,这些病人使用温热疗法时容易产生烫伤、灼伤等情况。

冷疗法温热水和冷水浸浴是以往物理疗法的代理措施,冷水浸浴的直接作用是减轻疼痛、降低肌肉痉挛和血管收缩、抑制肢体肿胀。

血管收缩后停止寒冷刺激可使表面血管扩张,

从而增加局部血供,冷水浸浴的效果通常比热水浴持续时间长。

常用的冷疗方法有冰袋冷敷法、冰块按摩法、全身或局部浸浴法、喷射法、循环冷却法和灌注法等。

其中,冰敷是最常用的冷疗方法,能够明显地减轻肢体的肿胀,常在肢体创伤及手术后72小时之内应用。

冰敷的作用强化胶原纤维;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再出血;放松受创肢体的肌肉;局部麻醉、止痛;消炎、降低局部代谢率、改变组织的反应过程,减轻局部炎症所引起的红、肿、热、痛。

冰敷可将肢体肿胀疼痛减至最低程度。

有些病人在创伤后的急性期自行使用一些热性的中成药或膏药去“把伤吊出来,效果常常会适得其反。

一般建议在受伤72小时以内采用冷疗,72小时以后再使用热性药物。

冰块用纱布包裹后,于局部作同心圆式的轻轻按摩10-30分钟,必须注意观察正常皮肤的感觉程度降低和末梢循环的状态。

另外,还可直接在冰水中浸浴10-30分钟。

当疼痛强烈时,用二氧化碳喷雾剂作局部喷射,可获得即时止痛效果。

冷疗时必须注意,不同的个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不同,要防止冻伤。

水浴疗法是指病人在水中运动锻炼,利用水浴的物理特性如温水、冷水、浮力、水压等流体力学来进行物理治疗,包括全身浸浴两种。

水浴疗法的优点

①身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影响,减轻其本身重要促进早期活动;②温水中浸浴,可有镇痛、镇静、肌肉松弛的效果,并可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肉的柔软性;③流体力学使不同力量的肌肉

均匀恢复;④减少穿着对活动得影响;⑤病人能够明确地看到关节的活动,增加训练的信心。

在水浴疗法中,全身浸入水中为全身浴,患肢浸入水中为部分浴。

另外还有涡流浴,而冷水浴泽属于寒冷疗法。

还有一种温水和冷水交替使用的交替浴,温水采用水温38-40℃,冷水采用13-18℃,先用温水10分钟,再用冷水1分钟,以后采用温水4分钟、冷水1分

钟交替治疗,能够明显消肿。

在水中还可以进行各种经过设计的运动,如辅助运动、支托运动和抗阻运动等,在水中进行三角肌肌力训练的方法,也可以进行水中的步行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

运动性和训练性水中治疗一般需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和保护。

水浴疗法的注意点

①温和水压病人的循环和呼吸功能有较大的影响;②下肢的负荷会随水位的加深而减轻;③以浮力作抗阻运动时,浮力随水位加深而增大;④体表面积越大,或运动速度越快,越易于感觉流体力学的特性;⑤全身浴时,能量和内分泌代谢与陆地运动时有差异;⑥不同的运动种类和方式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35-26℃被称为无感觉温度,对生理影响最小;全身浴需38-40℃,部分浴应为40-42℃,游泳需24℃以上。

支具的使用

支具在骨折病人中有多种用途,正确使用可起到良好的作用,错误使用则会加重损伤。

例如,使用腰围、护膝装置等,长期使用后腹肌、腰背肌、股四头肌等出现萎缩,稳定性反而降低,因此以短时间使用为好。

从材料学上来说,支具材料的结构并不是说越坚固越好,而必须与其用途相适宜。

电疗法高频电流

频率超过赫以上的电流被称为高频电流,与低、中频电流相比,高频电流对神经经济肉组织没有刺激作用,但是有明显的热效应,而且这种热效应的成因与水、泥、蜡的传导性热效应也有显著的不同,在热的深度、强度、稳定性、均匀性、选择性、可控性等方面,则要显著优于传倒性热效应。

另外,体内有金属内固定物、心脏起博器的患者采用电疗时必须严格控制适应证。

超声疗法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弹性振动波,与光波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医疗应用的超声频率一般为800-1000千赫,声强多在3瓦/平方厘米以下,一般对组织不产生损害。

超声振动具有刺激组织细胞的功能、松解组织粘连,以及软化瘢痕,是比较常用的理疗方法。

光疗法是指应用日光或人工光源进行治疗的方法,根据光的波长不同,可分为可见光、红外、紫外线和激光等多种治疗方法。

与电疗相似的是,这些不同波长的光在临时应用上也各有其不同的适应症和控制参数。

以大家熟知的紫外线为例,它可分为A、B、C三个波段。

A段波长为320-100微米,能引起荧光反应,适于抗过敏、抗佝偻病;B段波长为280-319微米,能调节机体代谢,刺激组织再生和上皮的愈合;C段波长为180-279微米,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常用于消毒。

创伤后肢体肿胀的康复治疗肢体肿胀原因机体遭受创伤之后,全身或局部都会释放出许多炎症因子,这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是,这些因子一方面刺激周围神经发布疼痛信号,另一方面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失调,造成过多的液体渗入组织间隙,最终导致肢体肿胀。

肿胀若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供给,最终影响创伤修复和愈合。

四肢的严重肿胀如果使组织内的压力接近动脉血压时,就会影响血供,使肢体缺血,会造成肢体的严重残废。

可见肿胀的及时正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肢体肿胀康复治疗“RICE”原则和主动训练是肢体肿胀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

“RICE”是指预防和治疗肢体肿胀的4项原则,即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患肢)。

“RICE”是由以上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

•休息创伤后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rest,也就是休息,限制受创肢体的活动,以减少出血,减缓肢体肿胀、疼痛,防止损伤加重。

这一点对于创伤后骨折的病人不成问题,因为一动就要痛。

值得一提的倒是许多创伤后没有骨折的病人,大部分人以为没有骨折就没有事了,殊不知,没有骨折,但又有韧带损伤时,同样需要正确的处理,对于下肢负重关节来说尤其如此。

明确有韧带损伤时,应该用石膏固定,严格止动3周,等待损伤组织的愈合修复,否则会经常疼痛,并且经常容易再次扭伤,那就比较难于治疗了,这种情况最多见的就是踝关节的扭伤。

•冰敷ice的字面意思是冰,也就是冰敷,其作用已如前述,可以有效地降低肢体肿胀疼痛的程度。

使用时应尽量使冰袋温度维持在0℃,以免冻伤或起不到冰敷作用。

每次冰敷15-30分钟,可反复使用,至局部疼痛消失为止。

•加压包扎compression就是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一方面可使损伤组织内部压力增加,促进小血管闭合,减少出血;另一方面可减少渗出,减轻肢体肿胀。

将带弹性的织物(弹力绷带、护膝、护踝等)裹在损伤部位或用纱布直接加压包扎患肢。

包扎有一定的技巧性,必须采用“面”加压技术,使整个患肢各处均匀受压,且松紧适度,过松达不到效果,过紧则会影响肢体的血供。

另外,切忌形成条索状了。

有时伤口出血凝结在敷料上,也会造成索带样压迫,必须及时更换。

加压包扎后要注意观察远端肢体的血供情况,若有麻木感、痉挛或疼痛加重,说明包扎过紧,应立即予以松解。

•抬高患肢elevation即抬高患肢,是消肿的一项重要措施。

静脉回流受重力的影响,当然还与机体循环阻力有关。

如果肢体位置低于心脏平面,则静脉回流就要克服循环阻力和重力的双重阻力,不利于肿胀的消除。

所以应将患肢置于心脏平面以上,使重力转化为动力性因素,促进肿胀消除。

主动训练包括受创肢体的肌力训练和适当的关节活动。

创伤后制动、抬高患肢等措施会使四肢尤其是下肢的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循环淤滞,这些负面因素不利于肿胀的吸收。

主动训练的肌肉收缩和肢体活动能够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从而促进消肿。

当然,主动训练的重要性和好处远不止于此。

消肿的其他措施还包括各种理疗方法。

理疗可以增加血管壁的致密度,降低细胞膜的渗透性,减少进一步渗出,促进肿胀消除。

理疗还可改善血液淋巴循环,增加对坏死组织、细菌、细胞残余物质的吸收,及时移除钾离子、组织胺、5-羟色胺、各种水解酶和缓激肽等物质,起到消除肿胀的作用。

骨折康复治疗的分期与训练

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结果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长期的外固定制动会产生很多的问题,造成了两者之间在康复治疗中完全不同的病情需要。

因此,在论及骨折康复治疗的分期问题时,就有必要将两者分开来讨论。

当然,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种情况,即手术治疗而不能达到足够稳定的内固定,手术后仍需要石膏或夹板外固定。

非手术治疗的康复分期及训练先来讨论在非手术外固定情况下治疗骨折时的康复治疗分期及其训练内容。

这种情况下康复治疗的分期与骨折愈合的过程密切相关,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可将骨折康复分为三个时期,也即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伤后1-2周。

此期骨折已经进行了适当的手法或牵引复位,并已实施了石膏等外固定措施,受伤局部肿胀正逐渐消退,骨折端血肿逐渐吸收。

但是,肿胀和血肿吸收的过程也正是纤维瘢痕和粘连形成的过程;同时,肢体的消肿也会影响外固定的可靠性,容易导致骨折的再移位,需要及时更换外固定,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再次复位。

这一期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骨折复位的前提下,通过康复治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预防肌肉萎缩,减少或防止粘连和纤维化的形成。

具体方式主要有抬高患肢、冰敷、骨折远端的向心性按摩和主动活动。

主动活动是极其重要的康复治疗措施,一般可采用被固定区域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即肌肉收缩不会引起肢体的运动,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应固定不动。

肌肉收缩应有节奏地缓慢进行,可从轻度收缩开始,无痛时逐渐增加用力程度,直至最大力量收缩,每次收缩持续数秒钟,然后放松,再重复训练,每小时可训练5-10分钟。

有些病人在刚开始锻炼时,难以掌握练习动作,可以先在健侧肢体进行试练,待熟练后在健侧的帮助下对患侧进行试练。

主动活动的具体动作,根据骨折部位而异,上肢骨折可做握拳、伸指和提肩举臂动作,但不能进行前臂的旋转活动,并且徐同时保持腕和肘关节不动;当手部骨折被固定时,必须加强手掌和手指各关节的屈伸活动;股骨骨折只进行骨四头肌的舒缩和踝关节的跖屈背伸活动,髋和膝关节保持不动;脊柱屈曲型骨折,可进行头、双肘和两足五点支撑的过伸活动。

中老年人关节挛缩倾向很大,更应特别加强主动活动。

•第二阶段伤后2周至骨折临床愈合约至伤后2-3个月。

此期局部肿胀已经消退,疼痛消失,软组织的损伤已逐步趋于修复,骨折端日趋稳定,而外固定仍未拆除。

这一期康复目的首先是巩固第一阶段的成效,其次是减轻肌肉的进一步萎缩,并增加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训练方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和未固定关节的伸屈活动外,还可在健肢或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步开始骨折局部上、下关节的石膏内活动,以及与骨折移位相反方向的活动,并可编制体操开始体育疗法。

上肢骨折如全身情况许可,原则上不应卧床下肢骨折必须卧床休息时,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

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并实施床上保健操,以防止全身性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也可用红外线或各种透热疗法促进消肿;用断续直流电或中频电流刺激预防肌萎缩等。

•第三阶段从骨折临床愈合到骨痂改造塑型完毕,一般从伤2-3个月到1年以上。

此期骨折端已稳定,能耐受一定的应力,外固定已拆除,患肢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进行更大范围的训练。

训练目的是扩大关节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恢复肌力,增加肢体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最大程度恢复。

训练方式以抗阻活动和加强关节活动范围为主,再加上肌力恢复训练,其中运动疗法是最重要的方法,辅以适当的理疗,也可装配之具、扶拐、手杖、轮椅等作为必要的功能替代。

上肢骨折辅以力所能及的轻微工作;下肢骨折训练弃拐步行;屈曲型脊柱骨折可下床直立,双臂在腰部反抱,做挺胸伸腰活动。

训练中所加阻力不宜过大,以免造成损伤,以患者健肢供给阻力为佳,因易于掌握阻力大小,且简便易行。

增大关节活动范围以主动活动为主,必要时可辅以适当的被动活动或关节动器。

下面谈谈主要的练习内容:

关节活动度练习:

恢复伤区关节的活动度通常是病人的首要要求。

长骨干骨折经石膏固定邻近关节后,所导致的关节活动度障碍一般程度较轻,经过主动、助力及被动运动练习,可以逐步消除。

关节内骨折经长期的石膏固定后会后遗较牢固的关节挛缩粘连,可做关节功能牵引,特别是加热牵引。

关节活动度练习前做适当的热辽也可增强练习的效果。

疗效进步不明显时需考虑改进治疗方法。

练习至一定程度如出现进步停顿时,应根据实际功能恢复程度采取相应对策,如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无明显妨碍时,可结束康复疗程;如仍有明显影响,则应考虑施行关节松动术;然后术后早期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以防止再次粘连。

有时可在麻醉下使用手法松动关节,但有很大的风险,一般需由有经验的医生施行,以防造成骨折。

肌力训练:

当不伴有周围神经损伤或特别严重的肌肉损伤时,骨折伤时,骨折伤区的肌力常在3级以上,并按渐进抗阻练习原则进行。

等张、等速练习的运动幅度应随关节活动度的恢复而加大。

受累的肌肉应按关节运动方向依次进行练习,致达到肌力与健侧相近或相等时

为止。

肌力的恢复为运动功能的恢复准备了必要条件,同时亦恢复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关节继发退行性变,这对下肢负重关节尤为重要。

平衡及协调功能练习:

多发骨折和复杂骨折长期固定后受累肌肉范围较广,老年人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本来就比较差,此时应特别强这方面的训练,以降低再次摔跤的可能性。

运动员对平衡力和协调能力的康复要求很高,应给予重视,在练习上应慎重。

手术治疗后的康复分期及训练由于内固定手术的广泛开展,骨折康复治疗分期的时间尺度已经与传统的观念有了实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能否进行的功能训练。

笼统而言,手术能使功能训练的时间进度提早1-2个月,这关键的一两个月时间极大地减少了骨折病的发生。

手术治疗骨折如能达到足够稳固的内固定,术后无需额外的外固定措施时,可以明显地加快康复的进程。

•一般在术后第1周内进行第一阶段康复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并辅以其他的消肿措施。

•术后第2周内进行第二阶段的不负重关节活动,由于没有外固定的限制,这种关节活动要求在数天内即接近于正常关节的活动范围。

•术后第3周进入第三阶段康复,开始下肢的部分负重行走和上肢的应力动作训练,为早日重返社会生活做准备。

不累及关节的四肢长干骨骨折基本上都能达到上述要求,能使病人在术后1或2个月的时间内重返工作岗位,并且一般不会出现领近关节的明显功能障碍。

第一阶段康复的时间同样可缩短至1周左右,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和采用消肿措施。

术后2-3天即可开始连续被活动治疗,可获良好的效果;也有学者主张术后在麻醉尚未消退即开始24小时持续的被动活动治疗,认为能够克服手术创伤所带来的被动活动疼痛。

第二阶段康复仍需2-3个月,至骨折临床愈合为止,此期禁止患肢的负重和应力动作,康复的主要任务是在术后第2周时使关节活动恢复到接近正常,并在以后的时间中维持这一活动度,同时进行肌肉的等长和等张练习,防止肌肉萎缩。

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即进入第三阶段,显然,只要前两个阶段做得好,本阶段只需进行短期的负荷恢复训练即可重返社会生活。

骨折康复治疗应因人而易因骨而易。

同一部位同一类型相类似的骨折,经过了相似的治疗,也可能因患者的年龄、家庭环境、受教育的程度、身体素质、经济能力的不同而需要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而康复计划的制定就需要对上述的这些康复原则和措施有熟练的掌握。

上肢骨折后的康复

肩部骨折

锁骨骨折平时站立时宜双手后叉于腰部,保持抬头挺胸体位;睡眠时宜仰卧于硬板床上,部两肩之间稍加垫高,保持与站立时相似的体位。

第2周时增加手指握力练习,并做肩部外展、旋转的被运动或助力运动。

第3周时增加肘部屈伸与前臂内外旋的抗阻练习,仰卧

位时,做头与双肘支撑的挺胸练习。

内固定稳定者应尽早开始做肩带周围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

康复第三阶段骨折愈合、去除固定时即进入康复第三阶段。

肩关节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关节,能够进行许多方向的活动,包括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水平屈曲、水平外展等,以及复合的上举动等。

活动度训练时显然要照顾到所有这些方向,与肩部的多方向活动相匹配的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也可以分成相应的组群。

第三阶段康复的重点在于活动度与肌力的训练。

8字绷带去除后的第1周内,仍需以三角悬吊保护。

第1-2天,站立位,上身向患侧屈并稍前倾,用健脂托住患肢前臂,放松患肢肌肉使之自然下垂,做肩部的前后左右摆动,逐渐努力增大运动幅度,称为肩部的钟摆运动。

第3-4天,将上述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即依靠患肢肩带肌的力量活动,并开始在健肢的帮助下抬高患肢,做肩关节的活动范围的被动恢复。

第6-7天,开始做肩关节各方向和各轴位的主动运动、助力运动和肩带肌的抗重力和抗阻力练习。

其中,爬墙运动是一种简便易行且非常实用的肩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练习时以身体的正面对墙壁或箱柜而立,相距15-30厘米,在健肢的帮助下将患肢抬起,手掌扶牢墙面,四指交替墙面或柜格面向上爬行,达一定程度后,还可做压肩动作。

在去除固定的最初2周内,避免肩带过分用力和过多的前屈运动。

至第3周以后再进行扩大肩带和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和肌力的练习。

肱骨外科颈嵌插型骨折应适当推迟钟摆运动和爬墙运动的时间,外展型骨折患者禁忌做静力兴肩外展练习和爬行练习,内收型骨折患者禁忌做静力性肩内收练习。

肱骨干骨折

发生在肱骨外科颈以下1厘米至肱骨髁上2厘米之间的骨折,称肱骨干骨折,多见于成年人。

上肢活动时肱骨干所受应力较大,且由于骨折运近端肌肉的牵拉作用,使骨折多有移位,手法复位后难于维持,且外固定比较困难,因而常需手术治疗。

桡神经在肱骨中段部位紧贴肱骨后方走行,中段骨折时有可能将之嵌夹在骨折端内,手法复位比较危险,切开复位能在直视下看到桡神经,相对要安全很多,但有时仍然会出现神经的牵拉伤。

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效果确切,术后常能早期活动。

术后3天内疼痛反应比较明显,可以做手和腕部的主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上臂肌群在主动长收缩,同时辅以消肿的RICE原则。

3天以后疼痛反应减轻,即可在健肢的帮助下开始肩和肘关节的被动运动。

在2-3天内增加至全幅度活动度,术后一周可以开始上肢肌群的主动等张练习,有条件的可做等速练习,以及肩和肘关节的主动运动。

3-4周以后,除肌力仍稍弱外,整个患肢的功能即可接近于完全恢复。

在肱骨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中,主要涉及到肩和肘两个关节,肩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训练方法恰如前述。

肘关节本身是一个单轴关节,仅能做屈曲和伸展两个动作,相应配置了屈肌群和伸肌群两组肌肉。

但是,肘关节的固定必然会累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