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7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455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7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7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7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7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7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7doc.docx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7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7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7doc.docx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7doc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17)

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

“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2.下面分别是安西榆林窟的壁画《牛耕图》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农作图》(局部)对下图信息的合理解释是唐代(  )

A.二牛抬杠法推广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农民生活的艰难                                    D.佃耕制度的形成

3.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

“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

……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

由此可以看出(  )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4.《易系辞》记载: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

C.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

5.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

“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  )

A.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D.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6.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

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B.冶铁业规模宏大

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7.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8.《国语•齐语》载:

工之子恒为工;《苟子•儒效》载: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9.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

这表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B.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

10.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东汉晚期)中,发现有描绘豆腐作坊的画像石。

画面完整地表现了浸豆、磨豆、虑浆、点卤、榨水等制作豆腐的主要工艺流程。

这则材料(  )

A是东汉晚期发明豆腐的有力证据B.说明东汉时豆腐已成为南北方主要食材

C有助于研究确定豆腐发明的时间D.反映出中西交流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1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对“商人”产生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B.商国重商抑农,它国重农抑商

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

12.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

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主要财源。

这表明当时(  )

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13.“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14.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

“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15.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

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

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

16.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

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这反映出(  )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17.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

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D.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18.1873年上海轮船招商局章程规定:

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

这段材料反映了(  )

A.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

C.洋务民用企业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D.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19.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B.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

C.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D.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20.有学者指出:

“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可见,当时中国(  )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21.据《申报》记载,1896年杭州的通益公纱厂开建,“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其时风气未开,集资不易,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先后共拨至401000两之巨”。

这表明晚清时代(  )

A.民间发展实业蔚然成风B.政府对民族工业态度发生转变

C.官僚资本主义开始产生D.资本主义的道路得到政府充分认可

22.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23.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

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

这一现象(  )

A.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D.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24.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25.如图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美光染织厂的宣传广告,据此可知(  )

①资本家重视产品及其形象宣传 ②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③广告设计具有中西结合的特色④美国自由神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6.下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

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D.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27.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

这反映了(  )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28.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

这些内迁企业(  )

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B.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C.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29.1934年,中国银行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股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厂。

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

A.外国资本的压制B.封建主义的束缚

C.官僚资本的侵蚀D.股票市场的紊乱

30.抗战胜利后,美国等国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而中国面粉业、制药业、火柴业等民族企业基本使用美国原料。

这一状况的直接影响是(  )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民族轻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C.美国几乎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D.中国外贸大量入超

二、材料题(共3小题,合计40分)

31.(10分)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有何特点?

(2分)

 

(2)根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有何特点?

(4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小农经济为何具有脆弱性?

(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5分)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

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5分)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中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

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1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521两,1833~1834年达451565两。

——郭立珍《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

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由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洋货进口与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

(10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10DBABDCABBC

11-20ADCBADDCCD

21-30BCCCBBDBCD

31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是主要的形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和交纳赋税。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过于沉重的压迫使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32答案 

(1)原因:

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

影响:

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目的:

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不同:

材料一:

完全禁止;材料二:

限制。

(3)积极影响:

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消极影响: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的步伐。

33答案 

(1)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提高了棉纺织业生产能力;英国机器棉纺织优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品;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扩张。

(2))特点:

具有抵制经济入侵的目的性;缺乏自主创新性;以官办企业为先导;具有脱离传统工业基础的突发性。

影响:

向中国传播了西方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发展;改变了中国民众传统的生活用品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