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407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docx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docx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整理加答案)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带点的词。

(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

“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

孔子的弟子;②女:

通“汝”;③顾:

回来;④彘:

猪;⑤特:

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

(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

“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

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

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

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

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心不在马

赵襄主学御①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②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③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

注:

①御:

驾车;②调:

谐调;③诱道:

诱导,把马引到正路上去;

④上:

通“尚”,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俄而与于期逐()②此君之所以后也()

2.下列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三易马/而三后B.而先后/心皆在臣

C.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D.马体/安于车

3.翻译句子。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4.赵襄主驾车比赛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请联系你的实际谈谈。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简子曰: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

“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

“然。

【注释】①邯郸:

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

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

③简子:

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

(1)客问其故()

(2)竞而捕之()

(3)君如欲生之()(4)简子曰:

“然。

”()

2、翻译句子

(1)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2)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3、这个故事揭露了赵简子这一类人怎样的行为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二、解释词语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

________乃:

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

________曰:

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

________闻:

________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2.郑人最可笑的表现是什么()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解释文中的“之”字。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

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

⑤何不试之以足()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③儿痴如此痴()④恬若不见恬()

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

“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3.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5.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免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yì)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xuán)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

3.这个故事讲的是()这个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

①逆:

违抗②不信:

不诚实,不可靠。

]

1.解释加点词语。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①为:

给。

②清角之操:

高雅的曲子。

③伏:

趴着。

④故:

从前。

⑤耳:

耳朵听。

⑥鸣:

鸣叫声,作名词。

⑦掉:

摇摆。

⑧奋:

竖直。

⑨蹀躞(diéxiè):

小步走。

1.解释:

①为②如故:

③鸣:

④奋: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鲁人锯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者,莫之及也。

1、解释加点字词。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

(2)计无所出:

(),你所了解的“计”还有()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世之愚者,莫之及也。

3、执竿入城的鲁人遇到的困惑是: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4、读了文章后,你觉得鲁人之所以被认为是愚蠢的原因是:

智永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

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

人谓为“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

1、解释加点字词。

(1)积年学书:

,你所了解的“书”还有、的意思。

(2)所居户限为之穿穴:

,你所了解的“居”还有、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

3、文中描写“退笔冢”是为了说明;

而描写“铁门限”是为了说明智永。

4、这则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诸葛恪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翌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

诸葛子瑜。

恪跪曰:

“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

“之驴。

”举座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1、解释加点字词。

(1)以纸题其面曰:

()

(2)乞请笔益两字:

(),你所了解的“益”还有、的意思。

(3)举座欢笑:

(),你所了解的“举”还有、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恪续其下曰:

“之驴。

3、面对孙权明显带有捉弄的举动,诸葛恪应对的方法是:

(),

这样做的好处是:

()。

掩耳盗钟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bèi)矣!

1、解释加点字词。

(1)欲负而走:

,你所了解的“负”还有、的意思。

(2)有得钟者:

,你所了解的“得”还有、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当“钟况然有音”时,得钟者的心里一定会想:

4、这篇文章中塑造的得中人具有的特点。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

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

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

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4、成语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5、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6、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

惟:

援:

俱: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一人虽听之。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

()

3、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朗读停顿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使弈秋\诲\二人\弈。

4、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非然也。

5、回答问题

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通“智”)乎”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故:

去人近:

及日中: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孩辩斗的原因

一儿认为原因是:

一儿认为原因是:

4、有关《两小儿辨日》中的科学知识。

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射大地,中午太阳()射大地。

大脖子病人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

“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

“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

“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①秦蜀:

陕西、四川一带。

②其:

那里的。

③病瘿(yǐng):

得大脖子病。

瘿:

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④异:

奇怪。

⑤焦:

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⑥累然:

形容臃肿的样子。

1.解释:

①其:

②辄:

;③异④然:

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乐羊子妻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①以与妻。

妻曰: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②。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③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注释】①还:

回到家里。

②嗟来之食:

指侮辱性的施舍。

③捐:

丢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得遗金一饼得:

()

(2)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污: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表现了羊子()的特点。

4、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

“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

“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1)短:

(2)“更”的读音是():

(3)“不肖”的“肖”读音():

(4)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5)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2、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我知道成语的意思是

3、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的人。

(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

①发鸠(ji)之山:

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

②柘(zh)木:

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文首:

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洨(xio):

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

小女儿。

⑥堙(yn):

填塞,堵塞。

1.下面句中加点“是”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是炎帝之少女  B.吾尝疑乎是

C.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D.由是感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白喙_____   ②以堙于东海_____

3.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译文: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回答精卫鸟是什么样子。

6.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

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⒊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⒋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⒌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fù),地不周载。

火爁(làn)燚(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hé),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火爁焱而不灭(  )   ②猛兽食颛民(   )

③鸷鸟攫老弱(  )(  ) ④淫水涸(  )  

⑤狡虫死(  )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用短文中的信息填空。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争。

以女娲为例,她面对险恶环境,英勇奋战,做了()、()、

()、()四件事,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4.传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这个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着《》。

为学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

①作者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修辞手法。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句子的意思是:

2、作者讲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要,就的道理。

3、解释多义词(6分)

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

望桓侯而还走()肉食者鄙()去国怀乡()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司马光砸缸

1.去:

离开

(2)破:

击破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

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孟子幼时

(1)A.嬉:

游戏,玩耍B.贾:

商人

(2)孟母三迁

曾子杀彘

2.

(1)止:

阻止

(2)遂:

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