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三种境界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351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的三种境界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太极拳的三种境界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太极拳的三种境界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太极拳的三种境界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太极拳的三种境界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极拳的三种境界汇总.docx

《太极拳的三种境界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的三种境界汇总.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极拳的三种境界汇总.docx

太极拳的三种境界汇总

太极拳的三种境界

就太极功夫的练用内涵及特点而言,最能代表太极功夫的主要是=种功夫,即松柔功夫、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松柔。

松柔是太极功夫中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征。

可以说是个“门坎儿”。

开始学拳即要求松柔,到高级阶段后仍是如此,它贯穿太极功夫的始终,离开松柔,太极拳的所有要领都不会做正确,更谈不上得到太极功夫。

太极拳的松,是周身内外之松,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节节松开,无丝毫死硬僵固之意,但又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神,松中有连。

太极拳的手法、身法、底盘、整劲等,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圆活、轻灵、挥厚的状态,以及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都离不开“松”。

有些人认为,不使劲就是松,这是不准确的。

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全面的彻底的放松,达到“松净”状态,即彻底的放松干净,不存半点拙力笨劲,这是一个无限追求的过程。

人在练功之前,关节发硬,拙力横生,是很难放松的,即使有一定的功夫,若没有真正得到松的要领,仍会处于自以为松而实际并未松开的状态。

如对敌之时,或因急于求胜,心浮气躁,在动作上强压于人;或因怕处于被动位置,便强拔硬挺,出现“顶牛”现象。

须知“由己则滞,从人则活”,松柔功夫高深者对敌时能随屈就伸,做到“舍己从人”。

而不至于“舍近求远”。

有些人教拳或学拳,一开始就从“用”入手,实属不当。

正确的练法应当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使每个动作要领都能在意念的引导下,用放松的过程去完成。

这种练法虽然在某一阶段看起来进步很慢,但这是真正太极功夫的开始。

相反,不正确的练法会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学拳容易改拳难”。

松则灵,松得越好,灵敏度越高,以至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

正如试验室所用的分析天平,之所“比大秤灵敏,主要是因为它的设计精密,松滑无碍。

人体在“松”的状态下,腰胯自由灵活转动,各个关节轻灵无滞,筋骨顺台,气脉贯通,意无间断,各种功夫劲法才能准确到位。

同时,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形成一动俱动的整体之力。

若有邪横硬力未除,则会出现凹凸、断续,消减太极内力的发挥。

有些人认为,“松”只有“化”的功能,这是不全面的。

“松”不仅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发”的必备要素。

旧时用人力打夯,几十人同时用力将夯高高举起,然后全身带动手臂往下松抖,类似拳法上的松肩坠肘,以丹田之气发生催力,贯于夯体。

其冲击效果远远大于用手机械地将夯体硬压下去。

在“松”的基础上,通过内在意识统领,使整体协调一致,便可产生“柔”劲。

犹如竹条,根根纤维将其他组织均匀地串联起来,使其整体富有良好的弹性。

因此,练太极功夫与练习举重、拳击、健美者的肌肉结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真正太极功夫上的“松”和“柔”,是在内意境领和内力充贯下的“松”和“柔”无丝毫滞重,无刹那间断,外观如行云流水,内察却柔韧刚强,完全不同于只重外在表演的“松”与“柔”,更不同于杂技中的“柔术”。

只有在松柔的状态下,才能使人体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看到的车把式挥鞭驭马的情景。

马鞭子的鞭杆是用弹性很好的合股竹竿而制,其顶部再绑上一截更细更柔,弹性更好的细竹枝,行内人俗称“小鸟”(固其极松软,颤颤抖抖,似雀跃之状而得名)。

“小鸟”顶端系垂着鞭绳,鞭绳末端为鞭梢一车把式挥鞭发力前,往往先将鞭子在空中舞动起来,使“节节松开”的鞭杆、小鸟和鞭绳、鞭梢形成一个整劲,“蓄劲如开弓”,然后再用力打击,此时鞭把往下挥动的带动力,通过鞭杆的杠杆力和“曲中求直”的弹力得到放大和后续延长,再通过灵活的“小鸟”,“周流无碍”地传给鞭绳,最终集中贯注于鞭梢,“发劲如放箭”,经过数次放大和加压,自然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因此好的车把式有时一鞭下去甚至能将烈马致于死地。

而换成锐器刺,造成的创伤,也未必有鞭打的伤害太。

此例虽不及“弓箭”之喻更接近太极蓄发之势,但鞭杆之柔韧,“小鸟”之灵跳,鞭绳之松软,以及整体传递发力时的情状,也直观地说明了太极功夫中“松柔”、“轻灵”的基本要素为其根在脚(鞭把)、发于腿(鞭杆)、主宰于腰(十乌)、形于手指(鞭蝇及鞭梢)的完整一气,较为形象地体现出太极劲“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劲力升华过程。

二、知觉功夫。

知觉功夫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听劲”到“懂劲”的功夫。

虽然人人都有知觉的本能,但那只不过是一种低层次的条件反射,只有通过悉心训练,才能成为太极功夫中的知觉功夫。

正如杨澄甫所说:

“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办甚难得之于我也。

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

知觉功夫是在松静功夫基础上的第二种功夫,实际上是‘知人”的功夫。

如果说松柔是体,重在知己,知觉剐为用,重在知人。

能知觉,方能屈伸动静,见人则开,遇出则合,着来则降,就去则升,阶及神明。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这种功夫的真实写照。

“知觉运动来相应,因敌变化示神奇”,完全是靠意念的反映和身上的知觉。

知觉功夫的不同点,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手疾眼快,也不是局部的招法动作,而是周身一家,粘、黏、连、随,“挨着何处何处击”。

此种境界虽然也离不开眼观耳听,大脑支配,但仅靠这些远远币够。

顶、匾、丢、抗之病,多因不懂知觉而生。

“懂劲”是知觉功夫的最主要标志。

它的锻炼方法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推手、问劲和听劲来体会提高。

推手时,因为对方的意识和劲路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自身的知觉和感悟也会随之而变。

对练推手,主要是在“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兴趣点全在知觉功夫的高低。

动知者易,运觉者难。

太极拳高于其他拳种之处,全在精神之内敛和神经感应之灵敏,凡全身所触之处.皆如昆虫之触角一样是敏。

在太极推手中,每—个定式都会变化虚无数的活式,所以都要在松静中随着接触点上的消息去知觉,去想像,去判断,去灵活多变,死招死术不是真功夫。

只有真正懂了劲,有了知觉应变能力,才能做到人刚我柔,我顺人背,“走”“粘”自如。

李雅轩先生说:

只要懂了劲,变一百个方式也一样,都是太极劲。

高级阶段的推手不用眼看,手臂之上,甚至周身好像生耳长眼一般,所以有时将推手叫做“听劲”或“摸幼”。

功夫高深者甚至用黑布把眼蒙住,但各种劲路仍了然于心,做到“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披劲之长短毫发无差”,“谴劲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李亦畲先生语)这样的境界,没有长年累月的真功夫是达不到的。

太极推手虽不是散手之实战,却是太极功夫独到而卫不可逾越的锻炼方式,推手功夫长一分,散手功夫也便长一分。

太极高手与其他拳师宴战,如不求一招制敌,立见胜负,竞技者必会在太极高手的引吞之下,棱黏牢而不得脱,其劲力、招术无从施展,只能干不觉间形成自然而然的“太极推手”而处处被动。

推手是锻炼知觉功夫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练习手眼身法步等审敌之法和点上的知觉发放功夫

三、内劲功夫。

内劲是太极拳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功夫,它不仅是技击实力的体现,更是保全真身和“养吾浩然之气”的高级境界。

内劲功夫是松静功夫和知觉功夫的综合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只有练就上乘的内劲功夫.才可以说太极功夫到家。

经过长期气敛入骨的恪炼,会感到一种雄浑沉厚的内在劲力充满身心,虽筋皮柔软于外,而腹脏坚实于内,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真气充足,内如江河气腾然。

太极内劲是一种充盈之气和内在精神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合成力,经过“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的过程,“煅造淬火”而成。

它既剐又柔,既柔又剐,刚柔相济;既有方向,又无定向,八面支撑,浑身是手;既是实实在在的本体力量,又是虚灵变幻的内在意识;既无形无象,而叉能切实感知得到。

太极内劲不是单质的搬砖抬石的笨力,往往是与对方之力台在一起而显奇,在速点上,和知觉功夫中的“因敌变化示神奇”是相吻合的。

太极浑圆劲极柔软,然后极坚剐,积柔成刚,无坚不摧。

“以柔克剐”、“四两投千斤”、“借力打人”,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但绝对不是说没有内劲,功夫的本身主要是指内劲,没有内劲功夫,遇到强手,不但发不出,也化不开。

杨澄甫在(审敌法》中说,“与人对敌,先现其体格大小,如身体大,必有莽力,我以巧应之;如其身体小,我以力攻之,所谓遇弱者力胜.遇强者智取。

”可见太极功夫并非全然无力,其妙在于灵活机动,不使蛮力而已。

再如武禹襄的“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都阐明了如何用力,何时用力,用何种力的观点。

那些认为一说用力便不符合太极拳理拳法的观点是肤拽的。

《太极指明法》上有“用劲不对,不用劲不对”,只要将“力”用在关键时,用在火候上,把握分寸,得机得势,则内力越大,效果越好。

练架子,我们常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并非有意识的追求,而是内劲或内意练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浑圆深厚,动作由开展新趋于紧凑。

虽形似干枝老梅,绝无花俏繁琐,但自身的实际感觉却舒展大方,开合有致,虚实分明,运化中,既能体现出方圆相生之意,又注重对拉拔长之抽丝劲,以内动不令人知的内气潜转来支配形体,适应变化。

  初练者需要逐量加大训练强度,但最终衡量功力深浅不在于动作的大小和底盘的高低.而主要在内劲功夫。

外静如山岳,内动如江河,没有内劲,只讲动作,则漂浮无本。

例如,练拳推按之时要有推山之意,五弓齐备,节节对拉,劲起于涌泉,发自劳官,心往远处想,力往远处放,周身圆满,一动俱动。

发人时,有时虽抖弹的距离很短,外形微动,似烈马抖鬃,对方被疾发远去,跌出丈外,而仍觉摧力不断。

当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化即可用内功发人。

武禹襄的《四字秘诀》所说的敷、盖、对、吞功夫即指此,“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其不得动.以气盖彼来处也。

以气全吞而人于化也”。

“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老人身不灵活,便不靠身法手法.全凭内力也。

王其和大师当年躺于炕上,可将置于腹部的小米弹到房顶,李宝玉大师当年与人变手,用中指微按其肌肤,对方即感痛入骨髓,均可见内功非凡。

“桃花源出迷难返”,走出桃花源的武陵渔人,再想返还仙源是不可能的。

随着老一代太极大师的相继辞世,再想见到纯正的太极功夫已非易事,再想练成纯正的功夫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相信,“蓬莱有路教人到”。

太极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功夫资料和精神财富,太极功夫虽魅力无穷,但并不神秘玄奥,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虚心地学,科学地悟,刻苦地练,同样能达到太极功夫应有的境界,造就出一个个功力非凡的当代太极大师,使太极拳进一步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学练太极拳需要三种能力:

模仿能力、修正能力、顿悟能力

太极拳易学难精,太极拳的外在(身体上的)甚至内在(意识和思维)的要求很高,初学者极不易把握。

由于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对太极拳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存在片面错误的宣传,导致很多人对太极拳的印象和理解有误。

还有一些太极拳习练者有意无意的错误引导和片面夸大导致有很多想加入太极拳队伍的人对自己适合不适合练太极拳,能不能学会太极拳没有信心,长时间的在太极拳的门外徘徊而最终放弃。

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学练太极拳,怎么样才能学好太极拳,在不同的功夫层次上和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模仿能力。

初学太极拳需要一定的模仿能力,如果把太极拳的境界分为五层功夫的话,在头一层功夫上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力。

模仿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从生下来时的咿呀学语甚至到科学发展都需要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反应在每个人身上则不尽相同,对掌握一定的量化指标,有的人所用的时间比较短,而有的人所用的时间比较长,以老架一路为例,在我所教过的没有任何基础的学员中,最快的只用20天就把套路学会了,而用时最长的用时将近一年。

是不是学的快的就能把太极拳练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学的最快的学员现在已经不再练拳,而学的慢的那位学员现在已经成为是我们这里的辅导员了。

这一点在历史上有很多的例子的,有些太极拳名家在他们学拳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说“笨”,但他们最大特点就是勤奋和刻苦,像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拳前后十八年方成为一代宗师。

别人一天可以学会五个动作,你可以用五天去学一个动作,别人一天练十遍拳,你可以一次翻来覆去练十个动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向师傅和拳友请教,学的慢的人更需要刻苦和执着,更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态度,相信自己,相信天道酬勤。

在此阶段最重要的是把动作外形、运动的顺序掌握准确,至于所谓的松柔问题和内气运行等等可以完全放下,不必执着,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这个道理,用功日久豁然贯通也。

结论:

太极拳人人可练,人人可学。

成功率:

100%

 

二,修正能力。

当你基本上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功和基础套路的练习方法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间断的勤奋练习,不论是谁偶然间都会产生“不会练了”和“不得劲了”甚至“我是不是练错了”的感觉,在与人推手的时候也是非常的被动。

首先我要恭喜你这表明你进步了,你已经成功跨越了第一阶段,因为你的太极拳思维超越了你的太极拳实际水平,你所有的困惑就是因此而来。

这个阶段是太极拳习练最重要的阶段,它关系到你能否成功跨入太极拳殿堂的关键,有很多的太极拳习练者就止步于此难以逾越甚至完全否定自己多年的努力而放弃实为可惜。

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在这个阶段更需要有懂拳的老师的指导,古人云:

入门需口授心传。

拳友间虚心求教,不自以为是,不闭目塞听。

有敢于否定自己的决心但也需要有坚持自己信念的恒心,切不可顾及自己所谓的面子和名声,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就是这个道理。

修正能力更是一种再学习能力,在这个阶段更需要注重运动的细节和合理性,理解一个动作的来龙去脉和转关折叠之妙处。

尽量不要参加比赛和表演,免得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影响到你对太极拳内涵的理解和对自身不足的改进。

太在意别人就会耽误自己!

结论:

学拳容易改拳难,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成功率:

30%

 

三,顿悟能力。

顿悟本是佛家语言,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是指当你成功越过太极拳学、正、顺、盘、捏、定六个阶段后,对太极拳内涵的领悟和太极拳精神实质的一种参透。

这个能力并非人人具有,它不会以你自己的主观意识的产生而产生。

顿悟需要天赋更需要积累,需要在勤奋以及明师指导为前提下的开悟和升华。

它不是无根之木,非在前两个阶段付出艰辛努力无以为之。

所谓九层高台始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道理。

陈老师说过,陈家沟习拳者多多,哪个不是真传苦练,但成为四大金刚的也就只有他们几个人罢了。

所以太极拳重在参与并非一句虚话。

结论:

太极拳易学(模仿)难精(修正)罕成(顿悟),太极拳重在参与是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

成功率:

1%之1%。

 

3、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第一特点以意行气,以心为主

  太极拳是以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练拳时要以心为主,全凭心意用功。

拳谱说: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从以上两项可以看出,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的功夫。

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按现代运动学的观点,全身神经系统皆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指挥。

习拳练功或推手较技时,心有所感,意必致动,心感身受,才不会判断失误。

也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到各感官系统传来的“资讯”,在瞬间作出判断处理,并经过神经系统迅速的传导到各运动部位而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心意一动则全体皆动,心神一静,则全体官骸无一不静。

心神放松,则周身内外皆放松,心神紧张,则筋骨肉皮无不紧张。

所以外形动作,神态和气势的变化,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气的外部表现而已。

  练出“内气”的唯一方法——用意

  什么是内气?

自古以来,无论是我国医学理论或武术界,宗教界以及现代科学,都认为有这种气存在,各种科学实验也证明确有这样一种气存在。

但近代科学尚未最后查明这种气的实质是什么。

研究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说法也不一致,无所适从。

例如:

有人说此气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的一种特殊分泌物,也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道家又有“无火之气为真气”之说等等,言人人殊,各说不一,尚待进一步探索。

但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是整体性的,不能说心动了而神经、生物电等没有动,当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证“心动”“幡动”与“风动”之辨即有此意。

  练太极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既练意,又练气,既练神,又练形,既练太极之气,又练太极之形。

因此,意气神形须合一,以心行气是法则。

即:

以意行气的过程就是练意,练气的过程。

虽然练太极拳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但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贯注于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病象,使“意”、“气”两者俱蒙其害。

所以拳谱说:

“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正因为如此,练太极拳时,对外部神态的表现要特别重视,因为外部神态也就是内部精神显于外的表现。

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部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此点在练拳时不可不知。

  太极拳的练气,就是在大脑意识指挥下,通过动静开合,伸缩往复的回圈运动,把体内之气调动,聚集,充实起来,使气血通畅旺盛,营卫周身内外。

太极拳的练意就是使大脑处于相对入静的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得到最佳调节,更趋稳定、协调、完整和专一。

“令必行、行必果”以助内气的调动,聚集和充实,心神合一,神气合一,心肾合一,培养和壮大人身三宝,精、气、神。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虚至虚灵,修炼后天,培补先天。

由此可见,练意就是练气,练气就是练意,意行气行,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也就到。

  太极拳主张动作要有柔有刚,有圆有方,有慢有快,有开有合。

我认为这是合乎人体生理规律的。

大家知道,人体动,则生物电位升高,人体静,则生物电位降低,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开合和快慢等正好促使人体生物电位随之升降。

电位升高,则血液回圈加速,分压降低,氧与血红蛋白也就迅速离解,人就会感到有气,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是不能长时间同样地保持兴奋的,因此,生物电一般都呈起伏状,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快慢、方圆等滔滔不绝的起伏,也正好合乎这个规律。

  从意气来讲,也合乎上述规律。

上面说过,外意神态和外气的活动,是意气显于外的表现,代表著内在的意气,这种神气外显的中心环节,主要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的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

但注意力的强度和外部神经活动一样,同样有提高和降低这种动荡性的特点。

因此,练拳必须适应这种特点,才能使注意力稳定,同时也只有稳定了注意力,才不使思想“开小差”,但要在练拳当中,长时间维持同等强度的注意力,这是不易做到的。

实际上,即使在片刻之间,注意力的动荡度也是有高低之分的。

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如果采取风平浪静式的无动荡运动,不但违背上述生理规律,同时也会破坏注意力的稳定性。

所以,太极拳为了稳定注意力,采取了一系列规定,并使它们统一于每一个动作之中。

  这些规定促使意气运动很自然的产生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的意气运动反过来促进外部的动作。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太极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某一部位就可以产生气的活动,因此,有不少人不惜岁月地早晚走架子,并时时校正拳架,使全身筋、皮、肉、骨、肌、腱、韧带尽可能的得到放松,松开,伸拔、拉长和舒展,同时由于伸筋拔骨,而使内气通于经络,筋肉离骨而使内气充于肌肤,骨节张开而使内气敛于骨髓,由柔顺而渐入沉着。

周身形成富有弹性的棚劲,外柔而内刚。

所以,以意行气,以心为主的要领是太极拳运动的运行法则。

第二特点心神虚静,身肢放长

  太极拳隐于内的是心神虚静。

何为虚静?

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

太极拳是动中求静,静中触动的运动,以虚静为本体,亦以虚静为极致。

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生动,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不论是医疗保健的静养灵心,抑或是推手较技中的动静相因,都离不开虚静二字,都是以虚静贯串始终的。

即始于静而又归于静。

也可以说虚静的程度就反映了练习太极功夫的程度。

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

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有不应,正如,拳经上说:

太合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也正合:

“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真动”之拳论。

  太极拳拳谱规定: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开胯曲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规定中可以看出,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就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曲膝是使腿部得以圆活旋转,也是腿部在这种特定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松腰圆裆和开胯曲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易发生用拙力的毛病,为全身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

这也就是太极拳表现于外的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如何才能放长身躯?

  1、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所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就是通过头的顶劲使全身提起精神,顶劲又不可太过,过则根悬,顶劲领不起则全身倒塌,没有精神。

气往下沉正好和头往上顶形成身体躯干部的拔长。

两者综合起来,就有向相反方向拉开的意图,这就为身躯放长提供了条件。

  2、含胸塌腰(含胸拔背)

  含胸要求胸部既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

然而,含胸太过就会成为驼背,塌腰做不好就会翘屁股。

如果做成驼背翘屁股,不但使背失去弹性,反而会有害健康。

  3、沉肩坠肘

  沉肩的主要作用是将臂部因下塌而接牢,肩与臂接牢才能使臂生根,同时由于坠肘,使肘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当手臂进行螺旋式缠丝运动时,就是以坠肘作中心的。

同时,坠肘和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因此,沉肩坠肘和坐腕是整个手臂的放长。

  4、开胯曲膝

  开胯曲膝是腿部的放长。

腿是站立在地面上的,要想放松就比较困难,因此,对腿部提出了开胯曲膝的要求,要求在这种特定姿势下,用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

这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这样当腿向外旋转时,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这种腿的旋转配合著手臂的旋转,成为全身的旋转,逐步上升,就可以达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完整一体的内劲。

  身肢放长的生理作用

  实验证明,人体肌肉在受力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长,但当引起伸长的外因去掉后,它就立刻恢复原状,这是肌肉本身固有的弹性。

一般常见的运动,就是锻炼和提高这种弹性。

肌肉的这种弹性收缩可放长,可使肌肉的收放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可使肌肉内密集的微血管网通畅,增强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刺激身体内一切生命过程。

还可使体内得到更多的氧,同时还能提高各组织器官对氧的利用。

  太极拳不是一种单纯的肢体运动,它表现在外部的是神气鼓荡,姿势极其复杂多变,隐于内的则是神聚气敛,要做到神聚气敛就先要心能虚静,心能静,则全体皆静。

周身皆灵,五官百骸皆从心也。

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神宁心静则念有所止,念有所止则气有所归,一念不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静待其动(静待其动有三层意思:

一是在站桩时或练拳时的预备一式中,静待“机”动,此乃先天之机的发动,气动则太极生,此时开始练拳最妙。

二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静待下一势之“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

三是在推手较技时的静待“彼”动,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  此外,太极拳不仅内外俱练,而且还在整个身肢放长情况下进行著绞来绞去的螺旋形顺逆缠丝运动。

这样不但使肌肉本身的弹性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且提高了血液回圈的速度,因此,就能消除因血行受滞而引起的病症。

这就是太极拳因心神虚静,放长身肢和提起全部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

  太极拳的练习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求动,虽动而静,视静犹动,待拳势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协调以后,要平心静气的以意运气,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静心想著阴阳开合,静心听著天机流动,静心感受著浩气流转,周身上下,浑然一体,四肢百骸,团聚一家,如此行拳,直到“得意忘形”不知身之为我,我之有身,惟心中一片觉明景象,逐渐达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太极太和之原象。

  太极拳的功夫最基本的体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祛病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