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0290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4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docx

《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docx

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

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

北师版教材10首

1.秋浦①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②乱③紫烟。

赧郎④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⑤。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

 

【注释】

①秋浦:

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戴,盛产银、铜。

②红星:

冶炼的火星。

③乱:

错杂。

④赧郎(nǎn):

赧,面红;赧郎,为炉火照红的冶炼工人。

⑤寒川:

寒冷的山川。

【译文】

冶炼的炉火照彻天地,

火星四射,紫烟升腾。

明月当空的夜里,炉火映红了小伙子们的脸,

他们工作中唱的歌声震动了寒冷的山川。

【主题】

这是一幅华丽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2.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①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②遮望眼③,

只缘④身在最高层⑤。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注释】

①千寻:

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②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

③眼:

视线。

④缘:

因为。

⑤最高层:

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站在塔上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主题】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3.★题西林①壁

(宋)苏轼

横看②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③。

不识④庐山真面目,

只缘⑤身在此山中。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苏轼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注释】

①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②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③各不同:

不相同。

④识:

看清楚。

⑤缘:

因为。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本来自己就身在庐山之中。

【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4.★枫桥①夜泊②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③渔火对愁眠④。

姑苏⑤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湖北省襄阳市人。

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

但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其诗文不好雕琢,以这首《枫桥夜泊》最为著名。

【注释】

①枫桥:

在今苏州市阊(chānɡ)门外。

此诗题也作《夜泊枫桥》。

②夜泊:

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③江枫:

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④愁眠:

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⑤姑苏:

苏州的别称。

【译文】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主题】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5.★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①连江②夜入吴,

平明③送客楚山孤④。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⑤在玉壶。

【作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注释】

①寒雨:

寒冷的雨。

②连江:

满江。

③平明:

清晨。

④孤:

独自,孤单一人。

⑤冰心:

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的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主题】

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更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性格和高洁的品格。

6.★送孟浩然之①广陵

(唐)李白

故人②西辞黄鹤楼,

烟花③三月下④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⑤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甘肃天水人。

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

【注释】

①之:

到达。

②故人: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③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④下:

顺流向下而行。

⑤惟:

只。

【译文】

朋友就要告别黄鹤楼东去了,

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一只小船向远处去,渐渐在碧空消逝,

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奔流。

【主题】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7.★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

无闲田

农夫犹饿

死。

【作者】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今江苏无锡市人。

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创作的《悯农》诗两首,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注释】

1粟:

谷子。

2四海:

天下。

3闲田:

未开垦种植的土地。

4犹:

还。

【译文】

春天种下一粒谷子,

秋天可以收获万颗粮食。

天下已没有一块闲置未种的土地了,

农民还是有饿死的。

【主题】

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农民深深的同情。

8.★竹石

(清)郑燮

咬定

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

万击还坚劲,

任尔

东西南北风。

【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其处世名言“难得糊涂”富含哲理,流传后世。

【注释】

①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②磨:

折磨。

③坚劲:

坚定强劲。

④尔:

那。

【译文】

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

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

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

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主题】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①醉书②

(宋)苏轼

黑云翻墨③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④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苏轼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注释】

①望湖楼:

在杭州钱塘门外西湖上。

②醉书:

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③黑云翻墨:

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④卷地风:

风从地面刮过。

 

⑤水如天: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译文】

远处天上涌来一片黑云,它们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挡住山,

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一阵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吹散了,

雨过天晴,碧波如镜,水面像明净的蓝天,又是一派明媚的风光。

【主题】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

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会让人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表达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10.★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①恃②风雷,

万马齐喑③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④,

不拘一格降⑤人才。

【作者】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注释】

①生气:

生气勃勃的局面。

②恃(shì):

依靠。

③喑(yīn):

哑。

④抖擞:

振作精神。

⑤降:

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主题】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富强、国家大力选拔人才的渴望。

补充10首

11.出都留别诸公

(清)康有为

天龙①作骑万灵从,

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②兰一握,

纵横宙合③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④,

海内人才孰卧龙⑤?

抚剑长号归去也,

千山风雨啸青锋。

【作者】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注释】

①天龙:

幻想中神仙的坐骑。

②芳馨:

芳香,也借指香草。

③宙合:

世间,天下。

④争鹿:

逐鹿,喻争夺统治权。

⑤卧龙:

诸葛亮。

【译文】

在想象中诗人乘天龙坐骑,众神相随,

云雾缥缈,诗人独立飞来峰前。

自己怀抱芳草,手中握兰,

而宇宙纵横,云雾千重。

在这国家危亡的时刻,

四海之内谁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呢?

(我)自己抚剑长啸,回归故里,

将在千山风雨中舞宝剑,聚人才,再图变法之路。

【主题】

诗人创造了一个乘天龙、随众神、怀芳草、求美人的境界,似有神仙之意,实是追求屈原《离骚》之境,表达了屈原般的忧患意识,为全诗定了爱国救国的基调。

面对“宙合雾千重”“战国成争鹿”的国家危亡局面,自己呼唤人才,长剑怒号,在“千山风雨”中寻求救国之道。

诗人想象丰富.意境深远.感情强烈,表达了忧患意识和救国之情。

1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②混太清③。

气蒸云梦④泽,

波撼岳阳城⑤。

欲济⑥无舟楫,

端居⑦耻圣明⑧。

坐观垂钓者,

徒⑨有羡鱼⑩情。

 

【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代表作品有《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

著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

【注释】

①张丞相:

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②涵虚:

包括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③太清:

天空。

④云梦:

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

合称“云梦泽”。

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⑤岳阳城:

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⑥济:

渡河。

⑦端居:

平常居处,闲居。

⑧耻圣明:

有愧于圣明之世。

⑨徒:

白白的。

⑩羡鱼:

羡慕钓鱼。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

水天含混好像与天空相连接。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主题】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

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

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13.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①,

愁听清猿梦里长。

【作者】

王昌龄(698—约751),唐代诗人。

字少伯,陕西西安人。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注释】

①潇湘月:

一作湘江上。

【译文】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

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

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一声一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主题】

《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

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14.送沈子福①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②荡桨向临圻③。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作者】

王维(701—761),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注释】

1沈子福,不详。

全唐诗作沈子。

②罟(ɡǔ)师:

渔人。

此指船夫。

③临圻:

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译文】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

艄公摇起桨驶向江东。

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

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主题】

此诗以杨柳起兴,关合送别情事。

又以春色比喻相思之情,言其如影随形,无处不到。

且以春色之清丽和暖喻人间友情,亦颇宜人。

本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感情真挚,语言明快,风格清丽,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尤其最后两句,想象奇妙,余音袅袅。

15.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作者】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因曾经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后来就以“丁卯”来命名他的作品集,世称“许丁卯”,又曾任郢州刺使,所以也被称为“许郢州”。

他善于写律诗,多写登临怀古和寄情山水的作品,以文辞工丽、属对精切、格律整密著称于世。

【注释】

①劳歌:

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

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译文】

唱罢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

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天色已晚,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

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独自走下了那西楼!

【主题】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16.送上人①

(唐)刘长卿

孤云②将③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④,

时人⑤已知处。

【作者】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北河间人。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

刘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

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

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

【注释】

①上人:

对僧人的敬称

②孤云、野鹤:

都用来比喻方外上人。

③将:

与共。

④沃洲山:

在浙江新昌县东,上有支遁岭,放鹤峰、养马坡,相传为晋代名僧支遁放鹤、养马之地。

⑤时人:

指时俗之人。

【译文】

你是行僧像孤云和野鹤,

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

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主题】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

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

隐含揶揄世人假托归隐,追名逐利的心态。

17.于易水①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②,

壮士③发冲冠④。

昔时人⑤已没,

今日水犹寒。

【作者】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唐代诗人。

浙江人。

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早年丧父,家境穷困。

龙朔(唐高宗年号,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

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

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

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

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

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注释】

①易水:

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②燕丹:

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

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④发冲冠:

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⑤人:

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

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

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主题】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写易水送别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

18.吴兴①杂诗②

(清)阮元

交流四水③抱城斜④

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⑤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作者】

阮元(1764—1849),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

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等职。

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编书撰述不辍。

在广东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

1826年(道光六年)任云贵总督,随即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

1838年(道光十八年)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

【注释】

①吴兴:

今浙江省湖州市。

②杂诗:

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揭示的诗。

③交流四水:

即四水交流。

交,交错纵横。

④抱城斜:

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

  

⑤菱:

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

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

【译文】

四条河流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

然后在各处分散开来经过千家万户。

于是人们便在水深的地方种菱角,浅的地方种稻子,

不深不浅的地方种上荷花。

【主题】

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按地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

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

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19.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①那畔②行,

夜深千帐③灯。

风一更④,雪一更,

聒⑤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⑥无此声⑦。

【作者】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满族人,字容若,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

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注释】

①榆关:

山海关的别称。

②那畔:

那边,这里指山海关外。

③千帐:

形容营地帐幕极多。

④更(ɡēnɡ):

遍。

⑤聒:

喧扰,吵闹。

⑥故园:

故乡

⑦此声:

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我护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

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夜已深,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帐篷外风雪交加,

阵阵风雪声

搅得人无法入睡。

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主题】

这首词作于护驾赴辽东巡视时。

上片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