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0025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解析.docx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解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解析.docx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解析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二章《城市建筑、建筑业》

第四节中心城区建筑

益阳是座古城,城区古代建筑较多,可惜多数已经毁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少数毁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和“文革”时期。

现存的古代建筑很少。

清光绪以前,城区建设的各类近代建筑,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结构和外形基本没有变化。

自清光绪以后,西方传教士在城区兴建教堂、学校和医院等西式建筑,其结构布局、造型及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均对城区建筑产生过巨大影响。

传统的木结构承重,逐渐被以砖墙承重所取代。

古建筑的厚、重形体,庭院式和对称布局等格式,亦开始有了突破。

讲究内外装饰和牢固实用的建筑风格,逐步成为房屋建筑的主流。

民国时期,一大批西式和中西合璧式的教堂、学校、会馆、工厂及商店,在市区相继涌现,结构和风格均呈异彩。

至1949年,城区房屋多为平房,小部分为2层楼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区建筑发展加快: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工业用房、各种仓库及住宅是新建筑的主体,一般为1-2层,土木结构,红砖青瓦,近代风格为其主流;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砖木结构在城区房屋建筑中普遍采用;“文革”期间,建筑物重经济实用,轻内外装饰,建筑风格呆板单调;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筑结构由砖木结构逐步向砖混(钢筋混凝土)结构过渡,楼层由2至3层增加到3至4层;改革开放以后,新型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楼层由3至4屋增加到5至6层,并建成益阳第一栋高层建筑——益阳大厦,建筑风格开始多样化,设计日趋科学合理;益阳地改市以后,房屋建筑更加现代化:

新建高层建筑529栋,新建单体建筑面积超万平方米建筑495栋,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向多元化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逐渐发展成城区建筑的主导结构,各种桩基础已被广泛应用于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建筑装饰越来越讲究,建筑设计注重追求建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统一”。

一、中心城区古代建筑

益阳城区古代建筑较多,多数已经毁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少数毁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

文昌阁、栖霞寺、白鹿寺、裴公亭、三塔塔、斗魁塔等(见表12-4-2《益阳市区古建筑一览表》)。

古代建筑可分纯木、砖木和泥木石三种结构。

有些建筑虽经复修或重建,但在基础、木结构、庑殿、悬山、硬山、斗拱、攒尖屋顶及屋檐内外装饰等方面,仍保持着古建筑的风貌。

诸如屋顶举折、屋面出翘、檐角如鸟翼伸展、屋身以木结构承重、基础以砖石砌垒、平面布局为三合院或四合院、轴线明显、左右对称等,呈现着明显的古代建筑风格。

特别是宋代以后兴建的寺、庙、宫、殿和衙署、府第,大都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建造,院落深重,前后串联,体现出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宗法等级制度。

古代建筑的木作、泥作、石作、堆作及油漆技术均十分精湛,重要建筑及官僚地主富商住宅用料极其讲究,建筑物的墙体,仅用着围护或分隔,正间屋顶和屋身之间都有斗拱,并利用木作部分进行装饰。

主要在建筑物的屋顶、门、窗、梁、枋、斗拱、眉额墙头等部位进行艺术加工,融绘画、书法、雕刻、堆塑、彩绘于一体。

不少的寺、庙、殿、堂,翘角飞檐,盖琉璃瓦,刷朱红漆,门窗精雕细刻,鎏金镀彩。

一部分民宅乃青砖灰瓦,屋脊、瓦檐、柱、枋和门窗等,皆作粉饰或油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益阳市区古建筑情况见表12-4-1。

 

表12-4-1:

益阳市区古建筑一览表

名称

所在地

始建年份

原建筑结构

主要特点

备注

栖霞寺

赫山区会龙山

373

砖木石

1982年重建

白鹿寺

赫山区一桥南

806~820

砖木石

1985年重建

文昌阁

资阳区学门口

1570

1983年整修

裴公亭

赫山区一桥南

885

1983年重修

三台塔

资阳区清水塘

1610

8方7级高32米

完好

斗魁塔

赫山区市二中河边

1747

完好

民居

赫山区邓石桥

1600~1644

砖木

完好

魁星塔

赫山区泉交河

1823

砖石

8方7级高22米

完好

枫林桥

赫山区兰溪

1797

砖石

完好

衡龙桥

赫山区衡龙桥镇

1736~1795

砖石

部分损坏

(一)寺庙

各教建筑名称不同:

儒教称祠庙,道教称宫、观、殿、阁、堂,佛教称寺、庵。

益阳城历代修建的宗教建筑甚多,上自唐代,下至明清、民国,有增无巳。

清末统计为137座,其中,各族祠堂51座,庙宇38座,堂15座,宫13座,庵8座,寺4座,阁1座,观1座。

城区寺庙大都为宫殿式,重巍峨庄严,雕刻彩饰,富丽堂皇;纵轴线明显,左右对称;主殿居中,高而华丽,攒尖或歇山屋顶;次殿分列两侧,悬山或硬山屋顶。

这类古建筑,宏伟坚实,阁殿高敞,临高虎踞,结构造型各有特色。

其供奉偶像的雕塑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其独特风格。

始建于宋的学宫(又名文庙、圣庙、孔庙,现存的文昌阁原是其中的一部分),占地数万平方米,主建筑20余座,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

建筑布局严谨,装饰华丽,风格古朴,雄伟壮观,其规模之大,建造之精,堪为城区寺庙之最。

除学宫外,主要寺庙建筑有“九宫”和“十八庙”。

但对“九宫”和“十八庙”的说法不一。

据1990年版《益阳市志》,“九宫”是:

五福宫、帝主宫、天后宫、药王宫、福星宫、万寿宫、紫云宫、乾元宫、南岳宫;“十八庙”是:

关岳(王)庙、玉皇庙、地母庙、师公庙、水府庙(将军庙)、魏公庙、白马庙、财神庙、轩辕庙、七公庙、张飞庙、天符庙、城隍庙、明星池、神农庙、葛公庙、江神庙、圣庙。

此外,还有白鹿寺、栖霞寺、三圣殿、准堤庵、普刹庵、广法寺、龙亭宫、土地庙、李公贞人庙、灵宫庙、昆仑庙、杨泗庙、马王庙、牛王庙、刘猛将军庙等寺庙未列其中。

另外,还有一寺、二庵、四堂、六殿的说法,一寺——广法寺;二庵——准堤庵、朝阳庵;四堂——慈善堂、乐善堂、同善堂、从善堂;六殿——财神殿、轩辕殿、鲁班殿、嫘祖殿、三圣殿、水星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述诸庙宇大都在历次政治运动和城市建设中先后拆除,部分名称至今仍为居委会沿用。

现存者有的已经多次修缮或重建,其中,以白鹿寺和栖霞寺为代表。

1、学宫(又名文庙、圣庙、孔庙,现存的文昌阁原是其中的一部分)

学宫位于资阳区学门口原益阳师范附属小学(今学门口小学)位置,南临资江,后至鲁肃堤,东抵旧城墙,西至招仙观。

始建成于宋,元末毁于兵祸。

1381年(明洪武十三年),知县田俊重修,分前、中、后3进,主厅为木石结构2层楼房,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1570年(明隆庆四年)在学宫内增建文昌寺。

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毁于吴三桂之乱。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于文昌阁原址上重建文昌阁,庙宇宏伟,主建筑为三层,高15米,宽18米,深8米,重檐庑殿结构,以28根方形石柱支撑。

顶盖琉璃瓦,四角翘奎星,屋檐饰陶纹,地面铺青砖。

鸽瓷瓴鬲,飞檐斗拱,硕壁棂窗。

檐际两翼建钟鼓亭虚,前置门拦和拜亭。

花草虫鱼,雕刻精细,傅以丹朱,栩栩如生。

大门前竖有汉白玉石狮1对,高1米许。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再次重修,并建尊经阁、奎文阁、御书楼。

抗日战争时期,其东边偏殿文昌阁改建成忠义寺,祠内神龛额书“浩气长存”4字,正中设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益阳籍将士牌位,其中,有将官3名,校官38名,士兵22人,益阳战亡团员8人,飞行员1人。

祠内陈列有阵亡将士的传记、遗书、像片若干,后因日本侵略军入侵益阳而损失殆尽。

抗日战争胜利后,其主建筑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名宦、乡贤、东庶、西庶、钟鼓楼等,改为湖南省立第五师范附属小学校舍。

建国以后,更名为益师附小。

“文革”期间,主建筑陆续被拆除,花岗岩屋柱改作鹅羊池畔石栏、石凳。

仅保存东边偏殿文昌阁。

1962年修建益阳县剧院时,文昌阁原建筑大部分被拆除,仅存其中殿。

2、白鹿寺:

见第七章第三节中的《白鹿寺》。

3、栖霞寺:

见第七章第三节中的《栖霞寺》。

4、“九宫十八庙”

益阳“九宫十八庙”见表12-4-2。

表12-4-2:

益阳“九宫十八庙”一览表

名称

始建年代

地址

建筑结构、特征、沿革

始建用途

现状

五福宫

清光绪

年间

市五中

共三进,前、中两进两层,三进春秋阁三层,木结构,琉璃瓦,四檐角系铁铃

五县商人会馆

“文革”中拆除

帝主宫

唐代

大水坪巷

六进,二进大殿,有三尊神像,中为张七,系张飞后裔,故曰帝主宫

湖北纸商会馆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

天后宫

清初

市服装厂

晚清时失修,民国初年为区公所、镇公所,后设办保国民学校。

福建会馆

已拆除建新楼

药王宫

清咸丰

年间

汽车路

卫生院

正殿供奉药王先师孙思貌神像,前殿及两旁为药商住宅

江西药商会所

已拆除建卫生院

福星宫

清康熙

年间

人民路小学

两进砖木结构,正屋供奉巡抚赵申乔

纪念赵申乔私访整治贪官

已拆除建学校

万寿宫

清光绪

年间

益阳大厦

四进,规模大,花岗石基础、石阶,1927年建豫单小学,1945年办豫章中学,建国后为市四中

江西同乡会祀医药大师许逊

已拆迁建益阳大厦

紫云宫

清光绪

年间

芙蓉照

相馆

与万寿宫隔街相望,宫内有杨泗庙,称庙中之庙

祀紫宁大帝

民国时拆建益阳总工会

乾元宫

清嘉庆

年间

汽车路

小学

四进砖木结构,清光绪31年办育才小学,民国相继设镇立高小、县立一校、龙麟镇校

供祀祝融大帝

拆建学校

南岳宫

清末

市教师进

修学校

为南岳行宫,城内和三圣殿另有两座南岳行宫,凡不能登南岳的人在此行宫朝拜。

祀南岳圣帝

民国毁建学校

武庙(关王庙)

明代

东门口

前后两进,1926年曾为益阳县工人自卫队队部

祀关羽

拆建市织布厂

五中上首

木结构

祀关羽

现尚存

青龙洲

又称关候庙,三进,塑刘、关、张神像

祀关羽,增祀岳飞

后建青龙洲小学,已拆除

玉王庙

清代

金花湖

又称玉王殿,前后两进,两边有偏屋,像四合院,盖琉璃瓦

奉玉皇大帝

1989年犹存,改居民住宅

准堤庵

明初

大水坪

敬老院

砖木结构,一进准堤庵,二进光音殿,后进禅房杂屋

供奉准堤光音

已拆除

地母庙

民国初

大水坪

新屋里

木结构两层楼房,四方形,地面约200平方米

供奉地母

1989年时已改居民住宅

水府庙

清咸丰

年间

就是

将军庙

入口为戏台,二进祀丁奉将军像,像后进奉观音佛像。

奉吴国英勇善战的丁奉将军

民国办小学,已拆建新屋

魏公庙

明末

群众街

正殿临街,有石狮、石门、石刻,有魏公真人塑像,后殿两层,为禅房、杂屋。

簰筏船民祀魏公菩萨

民国办小学,现改住宅

白马庙

清嘉庆

年间

大码头

下首

四进:

一进戏台,楼顶上为玉帛阁;二进为正殿,供泥塑神像,两旁设钟鼓;三进两层,下塑赵公明像,下为木雕观音像。

祀闫王

1950年改庙办学,后为资阳区教育局住宅

财神殿

清咸丰

年间

古道街

两进木结构,前有围墙

手工业行会祀财神

已拆建新房

轩辕殿

临兴街

又名轩辕宫、轩辕庙,江西衣装商人集资兴建缝纫业议事场所

纪念缝纫祖师轩辕

已拆建新房

七公庙

清康熙

年间

胜利小

三进,一进戏台,二进正殿,三进观音殿,自1929年起兴办小学

苏赣商人为纪念耿七郎而建

一二进被日机炸毁,三进已拆

三圣殿(张飞庙)

清乾隆

年间

人民路

小学

庙门临街,旁有石狮,麻石路从庙门通正殿、后门。

县屠商集资建的议事场所

建国后拆建福星街小学、五一路中学

天(符)府庙

始建年

代不详

市人民

医院

东面为慈善堂,西面这朝阳庵,天府(符)庙居中,成品字形

道教

清毁无遣迹

马王庙

清顺治

年间

门口居

委四组

庙小,仅一殿两禅房

奉祀二郎神杨戬

已拆建居民住宅

城隍庙

明洪武

年间

市再生

革厂

占地24庙,建筑宏大,大院有戏台、香亭,钟鼓楼、台阁、大殿、后殿神地方长官禅房等,明敕封为诸四廓泗楼

明敕封为诸神地方长官

抗战中日机炸毁戏台,已全部拆除

明星池庙

明正统

年间

市蚊香

南北两进,南池北庙,两旁有禅房,庙内有如来佛、观音、韦驮、雷祖等塑像

祀如来佛、观音等

改办明星池小学,后卖给市蚊香厂

神农庙

清康熙

年间

东门口

小学

一殿两禅房,又称药王庙

纪念农业始祖神农氏

上世纪80改建新房

葛公庙

清咸丰

年间

东门口

小学

正殿设葛洪塑像。

纪念葛洪炼丹治病

1954年修长春大堤拆除

晚清

三里桥南

新建葛公庙

纪念葛洪炼丹治病

上世纪70年代拆除

广法寺

唐太宗

时期

贺家桥

居委

建筑宏伟,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庙分前后两殿,东西禅房,院中石砌化字炉,“为邑寺中最古者”

奉释迦牟尼观音

1927年办学,1987年拆建七层楼房

注:

此表摘自1991年版《益阳市建筑管理志》。

(二)楼、阁、亭

益阳城区的楼、阁、亭,多数是为装点风景或供人憩息而建。

楼、阁较高,亭较矮小,单体为主融工艺与装饰于一身,观赏性较强。

但此类古建筑大多毁于民国初期的兵乱。

知名度大的魁星楼于1952年疏浚资江洪道而拆除,现保存较好的仅学门口的文昌阁,重建的有裴公亭。

文昌阁原是学宫的一部分,其情况见本节上面的《学宫》);一桥南裴公亭的情况见第七章第三节中的《裴公亭》。

魁星楼

位于益阳城东约一公里处的资江中央。

这里资江中有个河滩叫刘公滩,相转是三国时刘备曾到此而得名。

迄至明代,因历年洪水带来大量泥沙在此淤积,刘公滩上出现一烟雾弥漫的小洲,人称烟波洲。

1621~1627年间(明天启年间),益阳知县邓元忠为首在烟波洲上倡建斗魁阁(《益阳市建筑管理志》称是魁星祠),奉祀魁星。

阁为三层,高三丈七尺。

后被洪水冲塌,且屡毁屡建。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益阳知县高自位在斗魁阁旧址建魁星楼,同时在龟台山龙洲书院内增建文昌阁、在龟台山麓资江南岸建斗魁塔,并刻有《重修魁星楼记》、《文昌阁记》、《斗魁塔记》三篇碑文。

这三碑文后均被录入《五修益阳县志》(清乾隆志)。

魁星楼与建在其西北资江北岸孟家洲上的三台塔、西南资江南岸龟台山麓的斗魁塔相呼应。

塔楼互补,自成一体。

后楼被洪水冲塌。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时,邑人刘安铎妻罗氏捐资重修,扩其规模,增其高度,增修石泊岸,以期永保。

但后又被冲塌。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益阳巨富、泉交河人徐光阶(《益阳市建筑志》为徐光谐,《益阳史话》为徐芷谭),恃资雄,捐万余金独修,雇人从外地运来无数船煤炭和木材,连船带煤沉入河底,再在上面压木排,层层交替,用以奠基。

然随压随冲,耗资无数。

塔建至五层,终因资金耗尽,乃勉强改塔为楼。

楼高5层(16米),底层直径近6米,全用花岗石砌就,东面有23级石踏步绕到二层。

规模宏大,结构精巧,亭亭伫立,气宇轩然。

与其左右的三台塔、斗魁塔,鼎足而三,“共镇资江水口”。

其后百余年中,滩水泻注,剥岸崩溃,而魁星楼伫立江中,未经修复。

旧时有“望气”者说,魁星楼伫立江中不倒,因其下有7只“金凫”,金凫为宝,“宝有灵气、水涨楼高”。

因魁星楼位于河中,影响资江泄洪,1952年2月4日,益阳地区专员郭清文下令拆除魁星楼。

至同年3月7日拆挖完毕,一无所获。

昔日有关“金凫”的传说,纯属无稽。

现刘公滩头,仍留下其基础上端一块8平方米花岗石坪台。

(三)宝塔

城区宝塔分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其外型为正六方形和正八方形。

以楼阁式宝塔为主。

此种宝塔外壁逐层内收,覆以腰檐。

柱坊和斗拱隐伏,也有用叠涩之法砌三角砖以代替斗拱者。

其内皆可上下贯通,多沿内壁用砖石砌成“螺旋式阶梯”以通塔顶。

塔顶多为攒尖式,上置宝葫芦。

塔身内部逐层用砖石叠涩砌成穹窿状,以增大内空。

石雕为宝塔建筑中的主要装饰。

宝塔建于明、清两代,载之旧志者有9座,其中,城区有斗魁塔和三台塔(分别见第七章第三节中的《斗魁塔》和《三台塔》),分别建在城区资江南北两岸,加上原来建在资江烟波洲上的魁星楼(见本节上面的《魁星楼》),称之为益阳“资江三塔”。

益阳地改市后,市区著名宝塔增加了赫山区泉交河镇下节街、烂泥湖撇洪干河南堤外侧坡下的奎星塔(见第七章第三节中的《奎星塔》)。

(四)县衙

明代以前,县治官衙建在现贺家桥至学门口一带,今无遗址。

明洪武初年,开始在城内南门以北、北门东南(建国后益阳县伞厂一带)兴建县公署,经历代兴毁重建扩建,至清乾隆年间基本定型。

县衙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砖木混合结构,砖墙主要起壁垒围护作用,木屋柱落脚支重,装饰华丽堂皇,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有古建筑群的特点。

民国时期改为县政府机关,修复石门,维修正堂,新建会议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陆续拆除。

(五)书院

市区有名的古代书院建筑有龙洲书院和箴言书院。

龙洲书院

位于城东资江南岸龟头山,于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为益阳知县刘激所建,因其地处会龙山和十洲(益阳城东资江中的十个洲子)之间,故名“龙洲书院”。

最初的建筑颇为宏伟,营造经年,中堂有六柱,高大宽敝,大学士赵贞吉于堂额题“珠渊玉谷”四个金光大字。

院内东西两厢为斋舍,共60间,中堂前为义路门,又前为礼门,左转为山门,又转前临官道,为“龙洲书院”坊。

中堂后为尊经阁,阁后为五贤祠(五贤为屈原、诸葛亮、张乖崖、胡致堂、张南轩),并铸五尊铁像,嵌名宦、乡贤名字于两旁。

右为自各亭,后为图书妙合亭,再后为先天楼。

山麓临江有射圃一所,为诸生讲习武事之处。

书院建成,刘激闻武陵蒋信为楚南著名学士,即迎其入书院教学。

蒋崇尚知行合一,力弃浮夸,倡尚实际,一改明代器张之气。

后继聘大学士赵贞吉等主教,亦循循善诱,有益于时。

清兵入关后,邑人、江西巡抚郭都贤“隐遁”于此,建成可石园以赏风景,长沙李君玉亦附居于此,曾为园作记。

明末,书院大部被毁。

清初,当局深恐书院传播汉民族思想,将龙洲书院改为义学,只教学龄儿童。

清乾隆时,龙洲书院得以恢复。

1747年(乾隆十二年),扩建龙洲书院,并在尊经阁旧址新建文昌寺,寺前及寺两旁建斋舍,同时修复五贤寺,于右侧大门上题“龙洲”二字。

1801年(清嘉庆六年),再事修茸,添置桌椅,并于山巅增建听竹亭。

县衙当局创议邑人捐资买田,年收田租24000公斤,生员负笼接踵而至,书院繁荣昌盛一时。

1852年(清咸丰二年),清兵被太平军战败,文昌寺、五贤寺被毁,唯五贤铁像尚存。

1854年(咸丰四年),集资重建五贤寺,并于文昌寺遗址改建讲堂。

1859年(清咸丰九年),县衙当局辟斋舍20余间,增广课额,加重奖金,邑人感戴。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废科举制度,崇尚新学,龙洲书院改为益阳小学堂。

翌年,改称益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

1925年(民国十四年),改办龙洲师范学校。

1949年,龙洲师范与湖南省立第五师范合并,成为益阳师范学校,校址定在第五师范所在地会龙山三重塘。

1953年,市人民政府在龙洲书院建益阳市第二中学。

箴言书院

位于赫山区石笋乡瑶华山麓。

清益阳籍人士、湖北巡抚胡林翼修建,清内阁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陕甘总督左宗棠,兵部侍郎彭玉麟及里人蔡用锡、周开锡、李希庵等联合捐资,于1863年(清同治二年)建成。

书院建筑共4进、10栋、大小108间,皆木结构平房,总面积8800多平方米,分为主室、斋舍、讲堂和正殿4部分。

四进之间,两路台阶,共108级。

书院建成后,藏书数千册,并雕有重达1斤3两的石质藏书图章1枚。

曾国藩、左宗棠分别撰写《箴言书院记》,胡林翼撰写《箴言书院后记》,曾国藩、胡林翼的文撰刻石成碑。

1953年至2005年,益阳县政府在此办益阳县第一中学。

至1994年,书院原屋仅存4栋。

(六)住宅

市区一部分城镇民宅亦为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姿多彩。

地域不同的民宅,其建筑风格也不同。

湖区多茅屋,山区多木宅,丘陵区多土房。

市区内古代农房最常见者为4缝3间,堂屋居中,卧室位于两侧。

“三合院”或“四合院”式较少。

城镇民宅一般窄长,多前店后室,有堂屋者鲜少。

城镇临河的居宅多以木柱支撑,俗称“吊楼”。

少数的官僚宅弟和地主庄园,用材精良,工艺细腻,雕饰彩绘,宽阔深重。

其中,以胡林翼的宫保第建筑,最为精湛。

古时的民宅多因其木构件腐朽而毁,亦有毁于兵燹及自然灾害者,至今仍保存完好者极少。

1985年调查,市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民宅仅10余栋。

且多经修缮。

仅益阳县猴栗洞民居等住宅仍保持原貌。

1、猴栗洞民居

猴栗洞民居位于赫山区邓石桥猫村,建于明末。

为庭院式,砖木结构,盖小青瓦,封火山墙,门外蹲石狮。

原为一处地主庄园。

分前后两进,对称布局。

正房6缝5间,石阶上建4座拱门,串联各间正房;堂屋居中,敝口;两侧连廊,直通内室。

该房名壁坚固,兼具防卫功能。

至今保存完好。

2、宫保弟

位于赫山区泉交河胡家湾,为清湖北巡抚胡林翼(赫山区泉交河镇长岗村人)于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建造的住宅。

清道光皇帝曾封胡林翼为“宫保”,故其住宅正门上书“宫保弟”3个贴金大字。

宅四周除东北面以山坑为墙外,其余各方均用三砂窑砖砌成高6米、宽0.8米、全长500米的围墙。

围墙每距3米,开一风眼。

围墙外围,挖有数米宽的水沟。

围墙内占地70余亩,建房64间,有天井22个,用材讲究,设计精巧,构造宏伟,装饰高雅。

院内林木、花卉、假山、水池布局有致。

大门前屹立2尊威武雄伟的巨型石狮。

1929年(民国18年)夏,益阳县第六高等小学创办于此。

1939年(民国28年)改为泉交河乡中心小学。

1942年(民国31年),私立林翼中学为避日军飞机轰炸,从益阳城迁至此开班上课。

至益阳和平解放时,宫保弟保存完好。

土地改革时,部分房屋被拆除。

今尽毁无余。

二、中心城区近代建筑

近代建筑指鸦片战争(184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建筑。

清光绪以前,市区的寺、庙、亭、阁和普通民宅仍继承着传统的建筑风格,结构和外形无多大变化。

但自清光绪以后,西方传教士进入市区,并在各地兴建教堂、学校和医院。

此类西式建筑,在结构布局、造型及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均对市境内建筑产生过巨大影响。

传统的木结构承重,逐渐被以砖墙承重所取代。

古建筑的厚、重形体,庭院式和对称布局等格式,亦开始有了突破。

讲究内外装饰和牢固实用的建筑风格,逐步成为住房建设的主流。

民国时期,一大批西式和中西合璧式的教堂、学校、会馆、工厂及商店,在市区相继涌现,结构和风格均呈异彩。

至民国末年(1949年),益阳城区房屋总建筑面积77.15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住房建筑面积39.15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50.74%,教会房屋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占1.56%;祠堂、庙宇和同乡会馆房屋建筑面积8.92平方米,占11.56%;学校房屋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占4.08%;机关、邮政局、工会等用房建筑面积约0.8万平方米,占1.04%;私营企业房屋建筑面积32.93万平方米,占42.68%。

城区绝大部分房屋为私人所有,只有一小部分为公房。

公房(约19.22万平方米)分别由各团体、祠堂、庙宇、教会、同乡会、同业工会、义渡、私立学校董事会掌管,其中的公共校产由龙麟镇校经理室管理。

(一)会馆建筑

清末、民国以后,益阳手工业和水上交通发展较快,外省和外县旅益客商纷纷建造会馆,益阳出现会馆热。

晚清会馆著名的有“四宫二殿”。

“四宫”即万寿宫(江西旅益同乡会建)、“五福宫”(资江上游五县旅益行商共建)、离卫宫(湖北黄州纸业行商建)、药王宫(江西旅益药商建);“二殿”即轩辕殿(江西旅益衣庄、缝纫业行商建),鲁班殿(益阳泥木业主及工匠共建)。

这些会馆,占地面积大,耗资多,几进几阁,宽敞宏伟,用料多为木材、青砖、花岗岩,有地方特色,在建筑装饰上继承并发杨民族传统建筑技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近代建筑绝大部分被陆续拆除。

万寿宫

万寿宫是益阳清代宫殿式建筑中规模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