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出具审计报告.docx
《如何出具审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出具审计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流程的意义
(一)概述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
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
狭义的审计流程指审计流程指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得步骤和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
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缺点:
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2、
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5、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6、其他
常用方法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3、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
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
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
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
⑵委托目的;
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⑸签约双方的义务;
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
②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
③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②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⑺审计收费;
⑻违约责任;
⑼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四)确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
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计划阶段)。
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在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三是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自考教材对重要性介绍非常简略,但是考试时候经常涉及超纲内容,而且与审计报告的关系非常密切,这里进行必要拓展。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注意:
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决策而言的;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3、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1、一般要求:
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
其运用的一般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②重要性原则的两个目的: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
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③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两个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
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两个方面的考虑:
金额和性质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这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
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
例如:
①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
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
①会计报表层次;确定方法:
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
②账户和交易层次。
确定方法:
分配方法和不分配方法。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
③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
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两两反向)
(一)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方法:
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
2、判断基础:
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3、选取:
同一期间的报表,取重要性水平最低的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
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
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
对于易出错的项目,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项目或不期望出现错误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一)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二)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会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
注册会计师在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错报或漏报,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篇二:
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流程[1]
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流程的意义
(一)概述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
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
狭义的审计流程指审计流程指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得步骤和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
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缺点:
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2、
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5、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6、其他
常用方法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3、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
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
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
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
⑵委托目的;
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⑸签约双方的义务;
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
②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
③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②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⑺审计收费;
⑻违约责任;
⑼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四)确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
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计划阶段)。
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在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三是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自考教材对重要性介绍非常简略,但是考试时候经常涉及超纲内容,而且与审计报告的关系非常密切,这里进行必要拓展。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注意:
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决策而言的;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3、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1、一般要求:
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
其运用的一般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②重要性原则的两个目的: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
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③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两个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
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两个方面的考虑:
金额和性质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这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
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
例如:
①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
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
①会计报表层次;确定方法:
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
②账户和交易层次。
确定方法:
分配方法和不分配方法。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
③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
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两两反向)
(一)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方法:
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
2、判断基础:
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3、选取:
同一期间的报表,取重要性水平最低的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
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
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
对于易出错的项目,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项目或不期望出现错误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一)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二)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会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
注册会计师在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错报或漏报,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篇三:
审计报告出具流程
审计报告出具流程
1、
2、
3、现场审计,编制工作底稿对审计报告编号,出具审计报告草稿二级复核,由部门经理修改报告,在复核及批准汇总表二级
复核处签字
4、
5、
6、审计报告正文形成总经理总体复核,在总体复核处签字出具审计报告篇四:
如何阅读和识别审计报告
如何阅读和识别审计报告
星魂剑客
一、审计报告的概念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具有法定证明效力,同时注册会计师对其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审计报告的组成
审计报告由正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组成。
其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至少应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
三、审计报告正文的格式和内容
1.标题:
统一规范为“审计报告”。
2.收件人:
注册会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一般是指审计业务的委托人。
审计报告应当载明收件人的全称。
3.范围段:
应当说明下列内容,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名称、日期或涵盖的期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即:
会计报表的编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审计依据,即“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
审计准则”;已实施的主要审计程序。
4.意见段:
应当说明下列内容:
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它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
当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应在范围段和意见段之间增加说明段,清楚的说明所持意见的理由,并在可能情况下,指出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
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时,如果认为必要,可以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对意见段的说明。
说明段与意见段应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部分,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对报告质量的总体评价。
5.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及印章;
6.注册会计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
7.报告日期:
审计报告日期是指注册会计师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
审计报告日期一般不应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确认和签署会计报表的日期。
四、审计意见的类型及满足条件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审计结论,出具下列审计意见之一的审计报告:
无保留意见:
标准无保留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即带有
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示意见。
1.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常使用“我们认为”做意见段的开头,并使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等专业术语。
所包含的信息为:
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同时符合下述情况:
(1)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
(2)会计包边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3)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
(4)注册会计师已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未受阻和限制;
(5)不存在应调整而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的重大事项。
2.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常于意见段中使用“除存在上述意见以外”、“除上述问题造成的影响以外”或“除上述情况待定以外”等专业术语。
所包含的的信息为:
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反映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下述情况之一:
(1)个别重要财务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个别重要会计报表项目的编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
(2)因审计范围而受到重要的限制,无法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取得应有的审计证据;
(3)个别重要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
3.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常于意见段之前另设说明段,说明所持否定意见的理由,并在意见段之中使用“由于上述问题造成的重大影响”、“由于受到前段所述事项的影响”等专业术语。
所包含的的信息为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下述问题之一:
(1)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严重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
(2)会计报表严重歪曲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
4.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常于意见段之前另设说明段,以说明所持拒绝表示意见的理由,并在意见段中使用“由于审计范围受到严重限制”、“由于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由于无法获取实施必要的审计证据”“我们无法对上述会计报表整体反映发表意见”等专业术语。
包含信息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范围受到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或客观环境的严重限制,不能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以致无法对会计报表整体反映发表审计意见。
五、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由以上对审计报告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对被审计会计包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而不是对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发表意见。
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发表的意见只是针对会计报表表达披露上的质量,与财务状况好坏无关。
同时这种披露也是相当含蓄的,可以说是点到为止,只说明有这么一件事情,至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有无影响,影响有多大,就需要审计报告使用者自己去分析了。
六、审计报告的可信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密切相关,有公司所有者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公司的管理当局是被审计的对象,这时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很强。
但是在我国,公司的管理当局也是决定是否聘任注册会计师的决策者,会计事务所在生存的压力下,很难保持完全的独立、公正。
因此我们拿到一份审计报告时,即使是标准无保留意见,也不能对其全听全信,要保持适度怀疑。
要对审计报告形式和内容逻辑的恰当性保持清醒的认识。
对那些经常更换会计事务所的单位,我们就更应该对其会计报表的质量保持警惕。
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经常更换事务所背后的隐瞒的真实原因:
是否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不配合,使公司在操纵财报上有障碍,导致其频繁更换会计事务所。
据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的不完全统计。
1997年27家上市公司更换了会计事务所。
从被解聘的事务所1996年年审出具的意见看,5份(18.5%)报告是非标准保留意见报告,4份(14.8%)为保留意见,比例大大高于总体水平的(8.3%和4.0%)。
“由此可以推断,事篇五:
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流程[1]
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流程的意义
(一)概述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
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
狭义的审计流程指审计流程指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得步骤和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
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缺点:
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2、
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5、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6、其他
常用方法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3、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
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
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
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
⑵委托目的;
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⑸签约双方的义务;
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
②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
③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②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⑺审计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