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学大纲5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525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教学大纲5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方剂学教学大纲5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方剂学教学大纲5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方剂学教学大纲5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方剂学教学大纲5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教学大纲54.docx

《方剂学教学大纲5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教学大纲54.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教学大纲54.docx

方剂学教学大纲54

《方剂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中药养生学方向、中药保健产品方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方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限选课。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方剂基本理论和常用方剂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药学课程的延伸。

根据本科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的原则,为学生讲授9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具体要求学生达到: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理解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熟悉常用治疗大法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和方剂组成变化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功用主治的影响。

了解有关方剂分类、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方剂6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尤其要重视体现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配伍技巧及常用配伍结构。

二级方剂20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的配伍关系。

三级方剂10首,要求学生了解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的配伍关系。

一级方剂及部份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以内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第一版(邓中甲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方剂学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为54学时,无实验学时。

本课程有2部分,第一部分总论分6章,主要内容为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分类组成和变化,剂型和服法等。

第二部分各论共19章,主要内容为根据功用分类的具体方剂。

 

绪 言(0.5学时)

掌握

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熟悉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上篇总论(3.5学时)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第二章方剂与治法(1.5学时)

掌握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熟悉

1、在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

2、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了解

1、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0.5学时)

了解

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五章 剂型(1学时)

掌握

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

熟悉

方剂配伍的目的。

了解

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0.5学时)

熟悉

汤剂的煎、服方法。

了解

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及其意义。

附录:

古今用量考证

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算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比率。

 

下篇 各论(48学时)

第一章 解表剂(5学时)

掌握: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熟悉:

1、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九味羌活汤、桑菊饮。

了解:

止嗽散。

【内容】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讲授方剂要点:

(1)麻黄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和基础方。

应阐明麻黄汤及其附方的全部内容。

重点使学生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的配伍意义。

(2)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应阐明桂枝汤及其附方的全部内容。

重点使学生掌握桂枝与白芍等量相配调和营卫的配伍原理,进而阐明桂、芍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主治的影响。

同时,作为解表剂运用的通则,对桂枝汤的用法及其临床意义应进行具体阐发。

(3)九味羌活汤是主治风寒挟湿而兼内有蕴热证的常用方,也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其服法及剂型的变化均对其功效、主治均有影响。

(4)小青龙汤是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咳喘的常用方。

应阐明方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关系,以及姜、辛、味在温化寒饮作用方面的配伍意义。

(5)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宣降而致咳嗽的常用方。

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用药特点,加减得宜,可用于多种咳嗽。

(6)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解表之常用方,前者偏于疏表,后者偏于宣肺。

应重点阐明银花与连翘、荆芥与淡豆豉、桑叶与菊花、桔梗与杏仁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从银翘散煎服法要求领会辛凉解表方剂的用法共性。

(7)麻杏石甘汤为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之咳喘证的常用方,应着重阐明麻黄、石膏、杏仁配伍的协同意义以及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对功效的影响。

(8)败毒散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

但其功用有偏于解表。

尤应重视败毒散中人参的用量特点及配伍意义。

第二章 泻下剂(3学时)

掌握:

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

熟悉:

1、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麻子仁丸。

【内容】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的讲授方剂要点:

(1)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

应重点阐明三承气汤在功能、主治、用法、配伍关系方面的异同。

其中,应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枳朴、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

(2)温脾汤是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中阻的常用方。

具有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的配伍特点。

(3)麻子仁丸是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

应从方义分析、用量特点、用法等方面,阐明本方意在润肠泻热的道理。

(4)十枣汤为峻下逐水的常用方。

应着重阐明甘遂、莞花、大戟的配伍意义和使用注意,尤其是大枣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第三章 和解剂(3学时)

掌握:

小柴胡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熟悉:

1、和解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大柴胡汤、四逆散。

了解:

痛泻要方。

【内容】

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的讲授方剂要点:

(1)小柴胡汤是主治伤寒少阳半表半里证的代表方,亦是调和胆胃的常用方。

应针对病机,全面阐明其治法原理,明确柴胡与黄芩为和解少阳的基本配伍结构。

把握本方的配伍特点及运用一般规律。

(2)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化裁而成,为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的常用方。

应阐明其主治证候及组方原理。

(3)四逆散既是治疗阳郁四逆证之基础方,又是后世用治肝脾气郁证之基础方。

要阐明本方用于阳郁厥逆的机理。

讲授中应突出柴胡与芍药、柴胡与枳实等基本配伍结构的意义。

(4)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脾虚证之常用方。

在全面阐明其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的基础上,明确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

(5)痛泻要方足治疗肝旺脾虚所致腹痛泄泻的常用方。

体现培土抑木的治法。

应阐明防风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6)半夏泻心汤是用于寒热互结心下所致痞证的常用方,亦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

应全面阐明其病机特点,方义及配伍特点。

通过与三个附方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比较,说明组方应方随法变,药因证异的道理。

 

第四章 清热剂(6学时)

掌握:

白虎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芍药汤、青蒿鳖甲汤。

熟悉:

1、清热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犀角地黄汤、竹叶石膏汤。

了解:

白头翁汤、苇茎汤。

【内容】

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的讲授方剂要点:

(1)白虎汤是清热生津的基础方。

应阐明其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明确其适应证。

比较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功用、配伍及临证运用的异同。

(2)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是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和热入血分的常用方。

应阐明其组方原理及区别运用,尤其是“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凉血配伍活血的意义。

(3)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其适应证为热毒壅盛,充斥三焦。

(4)仙方活命饮皆为治疗热毒痈肿的常用方。

阐明它的组方特点及主治病证。

(5)导赤散是治疗心经有热,心火下移小肠证的常用方。

阐明其主证特点及配伍意义。

(6)龙胆泻肝汤功能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为主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剂。

在阐明配伍意义的基础上,应重视柴胡、当归、生地的运用及其与肝脏生理特性的关系。

(7)苇茎汤是主治热盛于肺,痰瘀交结所致肺痈的常用方。

本方集清热、逐瘀、排脓为一方,体现了治疗内痈成脓的代表性治法。

(8)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体现清热燥湿,调气活血之治法。

应阐明“通因通用”的配伍特点以及肉桂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白头翁汤则以清热解毒凉血见长,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

(9)青蒿鳖甲汤是治疗阴虚发热证之常用方。

阐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以致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证候之机理以及青蒿与鳖甲的配伍关系。

 

第五章祛暑剂(0.5学时)

掌握:

香薷散。

熟悉:

祛暑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内容】

祛暑解表、清暑利湿、清暑益气讲授方剂要点:

香薷散以香薷和厚朴相配,合扁豆而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为主治夏月感寒之常用方。

第六章 温里剂(3学时)

掌握:

理中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熟悉:

1、温里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小建中汤。

了解:

吴茱萸汤。

【内容】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讲授方剂要点:

(1)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皆为温中补虚之剂。

理中丸以干姜配人参,温中补虚,是治疗脾胃虚寒,脾失健运的基础方;小建中汤重用饴糖为君,合桂枝汤倍芍药而成,是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

(2)吴茱萸汤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功用,既是温胃止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肝胃虚寒,浊阴止逆之常用方。

(3)四逆汤是主治阳虚寒厥证之基础方。

应阐明附子与干姜的配伍关系以及方中配伍甘草的特定意义。

(4)当归四逆汤是养血温经散寒之常用方。

应重点阐明其主治证候病机特点以及配伍意义。

 

第七章 补益剂(6学时)

掌握: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

熟悉:

1、补益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

了解:

当归补血汤。

【内容】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讲授方剂要点:

(1)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基础方,后世诸多补气方剂都以此为基础加味而成,应阐明其功用、主治及基本配伍结构。

(2)参苓白术散长于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

注意说明桔梗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3)补中益气汤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为益气升陷、甘温除热治法之代表方剂。

其方义分析中,应强调黄芪与升麻、柴胡之配伍意义和用量特点。

(4)生脉散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功效,不仅为暑伤元气、久咳肺虚之常用方,而且是气阴两伤证之急救方剂。

(5)玉屏风散功能益气固表止汗。

阐明其主治证及配伍特点。

(6)四物汤是补血调血之基础方。

通过药量增减与药味加减,可化裁产生治疗血分病证的诸多方剂。

(7)当归补血汤是补气生血之剂,黄芪五倍于当归,使气旺血生,是主治血虚阳浮发热之代表方。

应阐明其与补中益气汤主治气虚发热证之区别。

(8)归脾肠以补气与补血、健脾与养心并用,为主治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证以及脾不统血证之常用方剂。

(9)六味地黄丸是主治肾阴虚证的基础方,诸多滋补肾阴方剂都是由此方加味而成。

应着重阐明本方三补三泻的配伍特点及其主次关系。

(10)一贯煎有滋阴疏肝之功,是治疗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

应重点阐明其配伍特点以及川楝子的用量特点及其意义。

(11)肾气丸于大量补肾阴药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内寓“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之特点。

为温肾助阳的常用方。

 

第八章 固涩剂(2学时)

掌握:

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

熟悉:

固涩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内容】

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讲授方剂要点:

(1)牡蛎散具有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是用于卫外不固,阴液外泄所致自汗、盗汗日久之常用方。

(2)四神丸为涩肠止泻的常用方。

以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主治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的五更泄。

(3)固冲汤为治疗冲任不固崩漏之常用方。

重用白术配伍黄芪、山茱萸与固涩止血之品,能补益脾气,固冲止血而以补气为主,主治脾气虚弱,冲任不固之崩漏。

第九章 安神剂(1学时)

掌握:

天王补心丹。

熟悉:

1、安神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酸枣仁汤。

【内容】

重镇安神、滋养安神方剂讲授要点:

(1)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配伍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品,是主治心肾阴虚,神志不安之心悸、失眠之常用方。

(2)酸枣仁汤重用养血安神之酸枣仁,配伍调气疏肝之川芎,酸收与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是主治心肝血虚,虚烦不眠的常用方。

 

第十章 开窍剂(0.5学时)

熟悉:

苏合香丸。

了解:

开窍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内容】

凉开、温开讲授方剂要点:

(1)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均为清热开窍之常用方。

其中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力量最强,紫雪次之,至宝丹又次之;紫雪长于镇痉熄风;至宝丹长于化浊辟秽。

(2)苏合香丸集诸芳香药于一方,既长于开窍辟秽,又可行气温中止痛,为温开法之常用方。

 

第十一章 理气剂(3学时)

掌握:

越鞠丸、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半夏厚朴汤。

熟悉:

1、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天台乌药散。

了解:

旋复代赭汤。

【内容】

行气、降气讲授方剂要点:

(1)越鞠丸是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的代表方,临证应随诸郁的主次而调整其君药并加减运用。

(2)半夏厚朴汤中半夏与厚朴、茯苓、苏叶配伍,具有理气化痰,散结解郁之功,为主治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的常用方。

(3)天台乌药散功能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是治疗寒滞肝脉所致疝痛之常用方。

在方义分析中应阐明巴豆炒川楝的用法及其意义。

(4)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均为降气平喘之常用方。

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君药,配以下气祛痰之品,更用肉桂温肾纳气,当归气病调血,用以治“上实下虚”之喘咳,但以治上实为主;定喘汤以麻黄、白果与黄芩、苏子配伍,组成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剂。

(5)旋复代赭汤为和胃降逆之常用方。

重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之心下痞鞭,噫气不除之证。

 

第十二章 理血剂(4学时)

掌握:

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黄土汤。

熟悉:

1、理血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复元活血汤。

了解:

生化汤。

【内容】

活血祛瘀、止血讲授方剂要点:

(1)桃核承气汤功能泻热破瘀,是主治血热互结之蓄血证的常用方。

方中少佐桂枝,有防止寒凉凝血的作用。

(2)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常用方。

应重点阐明其运用桃红四物汤、四逆散化裁组方的意义以及方中桔梗、牛膝的配伍意义。

(3)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为君药,功能益气活血通络,是主治中风后遗证的常用方,也是体现王清任“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

(4)复元活血汤重用大黄逐瘀活血,配伍柴胡疏肝并引以至胁下,是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于胁下,痛不可忍的常用方。

本方的用法和方中药物的炮制要求对保证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5)温经汤以温经散寒药与养血活血、止血、滋阴之品相配,组成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之剂,是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的漏下不止,月经不调以及宫冷不孕等证的常用方。

(6)生化汤重用全当归为君,是养血活血温经之剂,是主治产后血虚受寒,瘀血腹痛的常用方。

(7)黄土汤为温阳止血之剂,是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所致大便下血的常用方。

应重点阐明其配伍意义、配伍特点以及黄芩在方中的配伍意义。

 

第十三章 治风剂(3学时)

掌握:

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熟悉:

1、治风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消风散。

了解:

天麻钩藤饮。

【内容】

疏散外风、平熄内风讲授方剂要点:

(1)川芎茶调散以一派疏风散邪止头痛之品组方,为治疗外感风邪头痛的常用方。

方中重用薄荷,用法中茶清调服,则有清利头目及防止诸药辛散太过之作用。

(2)消风散以祛风药为主,配伍祛湿、养血、清热之品,既有养血疏风之意,又制过燥伤津之弊,为主治风湿或风热,浸淫血脉所致风疹、湿疹的常用方。

(3)羚角钩藤汤以羚羊角配伍钩藤,重在清热熄风,配以生地、白芍养阴柔筋,为治肝热生风的常用方。

(4)镇肝熄风汤重用怀牛膝、代赭石以重镇降逆,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配伍滋阴潜阳之品,以治其本,少佐茵陈、麦芽、川楝子疏肝清热护胃,以顺遂肝喜条达之性,为治疗肝肾阴虚,肝阳化风所致类中风之常用方。

(5)天麻钩藤饮以平肝熄风药为主,配伍补益肝肾,清热活血之品,为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致头痛、眩晕的常用方。

第十四章 治燥剂(2学时)

掌握:

杏苏散、麦门冬汤。

熟悉:

1、治燥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

【内容】

轻宣外燥、滋阴润燥讲授方剂要点:

(1)杏苏散是轻宣凉燥的代表方。

主治凉燥伤肺的咳嗽。

凉燥即属小寒,故本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之常用方。

(2)清燥救肺汤为治疗温燥伤肺的常用方。

清燥救肺汤证燥热较重,卫气同病,故身热较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故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并进。

(3)麦门冬汤重用麦冬配伍半夏,组成润燥降逆之剂,是治疗肺胃阴虚,失和气逆所致咳嗽或呕吐之常用方。

(4)百合固金汤滋养肺肾,止咳化痰,是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证的常用方。

 

第十五章 祛湿剂(5学时)

掌握: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三仁汤、五苓散、独活寄生汤

熟悉:

1、祛湿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真武汤、八正散。

了解:

苓桂术甘汤。

【内容】

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讲授方剂要点:

(1)平胃散以苍术为君,配伍厚朴,重在燥湿运脾,为治疗湿邪困脾之基础方。

随证加减,广泛用于湿滞脾胃诸证。

(2)藿香正气散以藿香为君,配以解表、化湿、和中之品,组成外散风寒,内化湿浊之常用方。

主治内伤湿滞,外感风寒之吐泻,对山岚瘴气,水土不服者,也可加减用之。

(3)茵陈蒿汤以茵陈清热利湿退黄,配以栀子、大黄通利二便,使湿热从二便排出。

是主治湿热黄疸之常用方。

(4)八正散集诸清热利水通淋药为一方,是主治湿热下注热淋之常用方。

(5)三仁汤是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证候的常用方。

方中杏仁、白蔻仁、苡仁为君,宣上畅中渗下,体现三焦分消的治法。

(6)五苓散为利水渗湿之常用方。

重用泽泻、少佐桂枝,组成化气利水之剂。

(7)苓桂术甘汤重用茯苓为君,配伍桂枝温阳,白术健脾、甘草益气补中,组成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剂,其主治重在中焦,为治疗中阳不足之痰饮病之代表方。

(8)真武汤以附子为君药,配以健脾利水之茯苓、白术,体现温阳利水之法。

真武汤为治疗阳虚水泛证之基础方,通过化裁运用范围较广。

(9)独活寄生汤是以祛风寒湿药物为主,配伍补肝肾、益气血之品,是治疗久痹而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的常用方。

第十六章 祛痰剂(2学时)

掌握:

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熟悉:

温胆汤。

了解:

祛痰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内容】

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方剂讲授要点:

(1)二陈汤以半夏与橘红配伍为主,化痰与理气合用,组成燥湿化痰之基础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2)温胆汤以二陈汤加枳实、竹茹而成,为清胆和胃化痰之剂,是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虚烦不眠,呕吐呕逆以及,惊悸癫痫等病证的常用方。

(3)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配伍天麻、白术等,组成化痰熄风之剂,是主治风痰眩晕、头痛之常用方。

 

第十七章消食剂(0.5学时)

掌握:

保和丸。

熟悉:

消食剂的概念、分类与适应证、使用注意事项。

【内容】

保和丸以山楂为君药,配以神曲、莱菔子、半夏,组成消食散结之剂,为主治一切食积之常用方。

方中佐以连翘,取其散结之功,且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

第十八章 驱虫剂第十九章涌吐剂(合计0.5学时)

掌握:

乌梅丸。

了解:

驱虫剂、涌吐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

【内容】

乌梅丸:

以乌梅为君,配伍蜀椒、细辛、黄连、黄柏,针对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降,得辛则伏的特点,配以附子、干姜、桂枝以及人参、当归诸药,合成温脏补虚安蛔之剂,为主治脏寒蛔厥证或久痢久泻之常用方。

 

学时分配表

讲课顺序

内容 

理论学时

总论(包括绪言)

4

解表剂

5

泻下剂

3

和解剂

3

清热剂

6

祛暑剂

0.5

温里剂

3

补益剂

6

固涩剂

2

安神剂

1

十一

开窍剂

0.5

十二

理气剂

3

十三

理血剂

4

十四

治风剂

3

十五

治燥剂

2

十六

祛湿剂

5

十七

祛痰剂

2

十八

消食剂

0.5

十九

驱虫剂

0.5

二十

涌吐剂

学时总计

54

教研室主任签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