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教案 祖父和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264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教案 祖父和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六年级上教案 祖父和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六年级上教案 祖父和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六年级上教案 祖父和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六年级上教案 祖父和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教案 祖父和我.docx

《六年级上教案 祖父和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教案 祖父和我.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教案 祖父和我.docx

六年级上教案祖父和我

一祖父和我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品味重点语句的意识。

2.了解“我”自由、快乐的生活源自于祖父的爱。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本课重点。

2.作者把“我”对祖父的深情与祖父对“我”的爱融入大花园的生活再现中,“我”对事物的热爱、自由自在的成长与祖父的爱密不可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课堂形式:

通过反复朗读,师生互动、探究、品味、感悟

教学过程:

一1.检查预习

抽查文中的一些生字生词:

谷穗、倭瓜、玩腻了、遮在脸上

2.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刚从童年走过来,或许有很多有趣的事你们已经记的不太清晰了,但始终有些经历和感觉让我们记忆犹新。

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讲述一下你记忆中最有趣最深刻的一件事?

这些事都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记?

有什么感受?

对你现在有影响么?

(回答,达成目标中的一部分,结合自己的童年谈谈感想)

提供资料,或者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提供给大家。

了解相关情况后开始进入课堂的主体阶段——阅读体味、欣赏感悟阶段

二阅读体味

1.齐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读全文。

分组交流读后感受,谈谈感想。

(合作学习)

3.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让学生感悟出这一点后,从文章中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再反复朗读,细细体味。

欣赏感悟

1.在进行完阅读体味后,大家展开探究性的互动探讨。

方式如下:

A、文章中非常有特色的句子拿出来探究。

a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b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地就和一个萧毛球似的不动了。

(作者的观察是否和细致?

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c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作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d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B、文章中或许有同学们不认同的地方,也可以在这一环节提出,大家讨论,毕竟我们和作者生活的年代相隔比较久远,虽然有过相似的经历,或许我们也有我们的不同的经历经验和感受。

可以提出疑问或者疑义。

三拓展延伸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空间和阅读空间,可以做比较阅读和拓展式的阅读,提供相关资料。

如: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罗大佑的歌曲《童年》及其相关的诗选等。

四推荐作业(自主选择两道题目,带“★”号为必作题)

1.积累字词句(词语不少于5个、句子不少于2个)★

2.写一则日记,回忆你的童年并且探讨一下——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觉得你的童年快乐吗?

你是个快乐的人吗?

3.根据你了解的资料为萧红作传——《萧红小传》

4.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

5.摘抄精彩语段

辅助资料:

1.对女作家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的介绍

2.作品介绍: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

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二金黄的大斗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品味文章的诗情画意。

2.揣摩句意,感悟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情谊。

3.体会作者对美好纯真童心的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品味文章的诗情画意。

难点:

作者对童心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用时: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生字。

标注生字词的读音。

kěnqiàolǎnlìqílíngěng

啃翘揽斗笠分歧粼粼埂

须注意多音字:

shì似的liǎng伎俩qiào翘翘板

似俩翘

sì似乎liǎ姐弟俩qiáo翘首以待

(3)谁能为我们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风雨后姐姐为弟弟送伞以及二人在伞下躲雨嬉笑的场面)

3.再读课文,赏析文本

(1)根据提示找出文中表现风雨变化的三个镜头,指出它们的起讫,并尝试以四字成语概括其特征。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并做最后归纳、板书)

镜头一:

和风细雨

镜头二:

暴风骤雨

镜头三:

风雨交加

(2)随着风雨的加剧,姐姐出现了,故事情节也进一步发展。

通过分析姐弟俩的话语和句子,请同学说说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感情。

(由学生作课堂讨论并发表意见,教师作总结,板书)

姐姐:

疼爱弟弟,聪颖

(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

弟弟:

天真,活泼,可爱,调皮

(小男孩脸上的汗珠被吹干,换上调皮的笑意。

(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

可惜…… )

姐姐关爱弟弟

姐弟情深

弟弟喜爱姐姐

(3)“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

可惜…… ”当大雨天时你们会有什么表现呢?

为什么小男孩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小组讨论一下。

(小男孩有一颗纯真而美好的童心,在他的眼中,所有的景物都是有生命的,他没有烦恼,热爱生活)

(4)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加上标注。

请几位同学读一下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说说喜爱它的原因。

例:

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

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

(根据学生所说的句子归纳出本文的表现技巧——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点出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

4、小结升华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家都是一个大斗笠,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种温暖和谐的氛围中,家为我们遮挡风雨,家人给我们关怀和照顾,所以我们应该就像文章中的那个小男孩一样,时刻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一课一练》。

2.抄写生词。

六、板书设计

金黄的大斗笠

 

镜头一:

和风细雨

风雨图镜头二:

暴风骤雨

镜头三:

风雨交加

姐姐:

疼爱弟弟,聪颖

人物图姐弟情深

弟弟:

天真,活泼,可爱,调皮

 

三凡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三、教学难点:

理解凡卡写信过程中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

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作者介绍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

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

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

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

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

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

社会动荡不安。

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

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阅读指导。

1.快速浏览课文:

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

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16—21自然段)

第一段:

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

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

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

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

《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

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

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

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

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

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

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

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

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

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

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

就研究哪个问题。

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

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

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

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凡卡联想起什么事?

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3.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

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

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

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

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

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拓展训练。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四散步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

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

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

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

理由是?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

(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

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

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

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孟子说…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四、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

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

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

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

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

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

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

意境:

蓬勃的生机——哲理:

珍爱生命

第7段:

意境:

春天的召唤——哲理:

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

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

生生不息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仿写:

“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

5.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6.反馈、小结:

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读)

六、课后作业:

(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人物:

母亲、我、妻子、儿子

                   “我”委屈儿子——孝顺(尊老)

                                                        人到中年

事件:

散步——分歧——解决

                                                        承前启后

                       母亲依从孙子——滋爱(爱幼)

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本文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会如何去写观察作文,应当抓住事物的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观察;  

二、教学重点:

学会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三、教学难点:

1、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2、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

3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一部分(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

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

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

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

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五层。

一层(9段):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

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

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

有矛盾吗?

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文本研读(如何叙事)

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

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

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

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

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

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

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

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