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248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docx

《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docx

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

探究张朝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意境表现

[摘要]《滇南山谣三首》以滇南彝族民间音乐

为基调创作而成,是一部独具民族特色的钢琴组曲。

作品清新、脱俗。

意境明朗、宁静、活泼、欢快而深远。

[关键词]《滇南山谣三首》彝族音调主调式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3.042

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由《山娃》、《山月》

和《山火》各具特色又高度统一的三个乐章组成。

此曲以滇南彝族民间音乐为基调创作而成,是一部独具民族特色的作品。

作品清新、脱俗,并注重音乐与诗画的融合,意境明朗、宁静、活泼、欢快而深远。

此组曲曾荣获中国最高音乐奖“金钟奖”。

笔者试图探究此作品中的意境表现及从中得到的

启示。

第一乐章《山娃》:

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第一乐章《山娃》

是讴歌彝族孩子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

描绘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朝气勃勃、活泼开朗,光着脚你追我赶的跑来跑去,顽皮逗乐的意境。

山娃》,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钢琴曲,其结构为:

A(a+b)、B(c)、A(a1+a2)。

采用彝族独特的调式与音调。

句法工整的旋律像是民歌,但又不是民歌的翻板。

乐曲开始是5小节引子,由模仿鼓声特点且带有山谷回声的音型构成。

之后,突然一句快速的从上而下的跑动句,描绘出一群孩子欢天喜地的从山上跑

山来的一幅动态的画面。

乐曲A部:

第一乐段a:

共8小节,由两个乐句构成。

音调

是由一个有特点的四音列:

1a—do—re构成主i调写法,用音简洁。

此段单看旋律是a羽调式;但却找不到E这个属音(西方调式理论意义上的);再听,bE被反复强调;分析和声,不见a羽调主、属和弦,原来左手的织体伴奏是d羽调式与右手构成了非同宫系统的相同调式的重叠,即a羽调式与d羽调式的重叠。

第一段就是由这些反常特点构成的。

谱例一)

这8小节的主题展现,要弹得非常生动活泼,倚

音要感觉很调皮,连、断、保持音都要弹得很分明。

第二段b:

A部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上四度变

化重复,右手音调建立在d羽调式上,原音列不变,

式与g羽调式的重叠。

谱例二)

乐曲B部:

B部从24小节开始,音乐建立在d羽调式上,

16小节的乐段可以看成4小节的乐句在不同调式上的四次变化重复。

此段用了一些复调、逆行以及倒影等手法。

例如第26、27小节左手是右手的逆行,第30、31两小节的上、下声部又是前者的倒影,相互呼应,此起彼伏,音乐显得生动、有趣。

A段的四音列:

1ado—re—bm此段清晰可见。

谱例三)

随后7小节过渡段通过半音进行的两个和弦,引

入A部开始时的四音列并派生出五音列:

1a—dore—bmi—sol,部下行的引入句形成反向进行,然后,由快速上行的十六分音符引出A的再现。

这一次主题的再现不仅比第一次主题的出现提高

了八度,第二乐段对主题做了一次加花变奏,并把B部的主题放在低声部用左手弹,使两个主题构成对比式复调,这样,可使全曲高度统一,又带有总结性的意味,形成好似来了更多的孩子聚在一起,他们打闹、嬉戏,比前面更欢乐,更热闹,声音也更丰富了。

谱例四)

式的主音上。

弹奏尾声的和弦应弹拨乐的效果,最后3小节要弹得一次比一次轻,形成画面渐远去,大山又恢复了平静。

山娃》是一首非常成功的钢琴作品。

通过对此

曲的探究,不仅对这首作品中表现的意境理解更新,更深,还好似让我们找到了童年时代的可贵心灵感受,那是一种自然、朴素、敏感深沉的情感世界。

在弹奏时,一定要弹得生动、活泼,才能表现出乐曲中彝族孩子们生机勃勃和顽皮逗乐的意境。

第二首《山月》:

山月》,是组曲中最有内涵的一个乐章。

其主题

是由《山娃》最后一个五度装饰音引出的,加强了段与段之间的连接和统一性,非常清新、宁静,富有诗意。

山月》的主题材料来自云南红河地区的童谣,

旋律简明流畅,调式的交替与和声的丰富使这段乐曲独具特色。

其曲式结构非常特殊,是一首不常见的单

部曲式,它的特殊性在于A、B两段各自的调式变奏反复了一次。

其结构为A(B羽)A(B徵)B(B羽)B(B徵)。

生活在同一地区,甚致同一座山上的哈尼族和彝族,在音乐风格上却迥然不同。

哈尼人的调式音阶为612356,而彝族的调式音阶为5712

45(6升12356),该音阶也称尼苏音阶(彝族支系)。

这一大一小两种调式听起来风格各异,但也仅有

音之差,所以,它们之间又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作者试图通过两个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的嫁接来产生新的创意,在乐段反复时升高三音,将哈尼族的羽调式变为彝族的同主音徵调式,这样,既获得了强烈的音乐色彩对比,又保持了音调上的协调统一。

此乐章结构的特殊性,是作者的想象和灵感的延伸,从而推动了形式上的革新。

在伴奏的织体与和声上,左手伴奏

织体首先以填空式的分解和弦形式出现,显得很有律

了一些意外的变化,更好的营造出了皓月当空,星光闪烁,神秘而寂静的月夜山林意境。

当旋律转为大调时,伴奏织体在保持原有填空式

分解和弦的基础上,又加入由右手演奏的相互模仿的

两个声部,增加了乐曲的抒情性,仿佛从写景转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

B段:

乐曲B部分是A部分的自然展开,第一乐

段是b羽六声调式,其音阶为:

第二乐段是B徵六声调式,其音阶为:

同样是同主音不同调式的调式交替,这些旋律的音调特征和同主音不同调式的调式交

替特征,就是存在云南红河地区彝族音乐中的,作者

些特点赋予了此曲和声运用更多的可能性,音响绚丽多彩,织体写法仔细而有特色。

除了主调,复调手法的交替灵活使用外,左手伴奏音型也独具特点,切分节奏的运用,带给曲调一种余味与动力。

尾声:

《山月》的尾声在不断反复的主题动机上,

进行多次的和声变化,在不断回味主题的同时,音乐变得更加平静,仿佛山林已慢慢的进入梦乡。

第三首《山火》:

山火》,是采用云南路南地区彝族撒尼人音乐风

格写成的。

作者将撒尼人民间舞蹈热烈的气氛,浓缩为纯音乐演奏的舞蹈,来表现撒尼人围着篝火、怀着喜悦的心情载歌载舞、陶醉在美好大自然的狂欢场面之中,尽情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的意境。

山火》,为复二部曲式,其结构为:

A:

a(c宫)+b(G宫)B:

C(F宫)+d(C宫)。

此曲最突出的特点是节奏,5/4拍子在撒尼人跳

月中应用最多,但此曲中不用5/4拍,而是采用3/4拍写成,在3/4拍当中又糅进了3/8+2/4的复拍子做节奏对比,打破原有的3/4律动,效果显得更有趣。

、六度是撒尼人音乐中最富有特色的音程,作者在

乐章中对它进行了强化,增强了乐曲的风格感。

和声是一个附加升二度音的大三和弦,产生了一种敲击的音乐效果,在全曲和声的运用中,这个附加小二度外音的使用,以多种变化贯穿始终。

谱例五)

在乐曲B段的织体与和声完全撤出,由左、右手

合奏八度,模仿撒尼人一人领;随即又在远关系调上用和弦及节奏式的伴奏音型进行对答,模仿民间众人合的效果。

作曲家将民间在原则上的众人合改在远关系调上,这样对民间音乐的改造,就能从另一个侧面描绘出撒尼人在庆祝节日中更加丰富多彩的意境。

谱例六)

之后,连接段运用长达12小节的托卡塔手法,

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而引出提高四度出现的主题。

此时,左手持续反复的主、属音构成的伴奏音型,形象地模仿出民间大三和弦的乐器效果,不断加强的力度将音乐推向最高潮,进一步展示出欢腾、热烈的彝族舞蹈风格。

意境,是看不见、摸不看的。

它是在语言启发、

引导的基础上,激发情感、想象,生成于头脑中的。

而意境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表现是综合的、整体的、模糊的、暗示的,只能用象征性的语言来提示,以激发情感、启发想象,从想象入手去取意境;然后,把握好作品的细节到对作品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诉诸于具体的弹奏,才能营造出钢琴作品中的意境。

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作者运用现代作曲手

法,结合使用滇南地区的民族音调,加上民族特点的节奏,使音乐清新、脱俗,描绘出明朗、宁静、活泼、欢快的意境。

作者简介华茂,西华大学艺术学院。

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

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