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中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787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中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中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中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中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中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中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x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中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中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中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x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中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

如何解释胜义非心境

1、麦彭仁波切是如何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现证胜义之心无有能所二现?

1、现证胜义之心无能所二现分二:

(1)正说 

(2)反成

(1)正说

【名言中现证胜义之心,何宗皆有此,勿需多言;且彼心无二现之特相,何宗亦许此故。

现证胜义之心,若衡量其自相,对此无境相显现及观待彼之心相而寂灭戏论的心,难以名言如实思维,是说此故。

首先正面抉择:

不论前后代哪一宗派都承许有现证胜义的心,这不必多说,而且这现证胜义的心是以无能所二现做为它特有的相状(“特相”指不同于庸常心识具有能、所二现的状况。

“无二现”指没有能见所见、能闻所闻、能知所知等心境二元的虚妄现相,也就是能所双泯或心境双泯的意思)。

对于现证胜义之心,如果排除虚妄的总相不论,唯一衡量它的自相,那么这时没有境相和观待境相而有的心相,对这种寂灭戏论的状况,难以用名言也就是名、词、句、比喻、比量等身口意的行境法,完全符合真实的状况而思维。

前、后代论师不论怎么做解释,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一点。

总之,胜义自相不同于世俗瓶子等的有事、虚空等的无事。

后者属于有事、无事法,以遮遣、成立的方式能了知并宣说它的自性,所以是分别心的行境(比如对于瓶子的自性,否认它常住,成立它不住第二刹那,由此就能了知并宣说它是刹那灭的体性)。

而胜义空性,无法以有、无、双亦、双非这四边,或者由遮遣、成立的方式来思维、言说,因此特意指示胜义不是语言、分别之心的行境。

(2)反成

【不然,若于泯绝二现的心自前,仍许有境及心相,又岂能成立无二现?

不然,如果在泯绝能所二现、现证胜义的智慧前,还承许有胜义的境相和现证它的心的相状,这样既有境、又有心的话,怎么能成立无二现呢?

通过以上正反面的抉择就知道各宗在承许“现证胜义之心无二现”这一点完全相同,而且这“无二现”三字所要表达的就是现证时没有任何境相和缘取境相的心,由此也就知道圣者所现证的胜义绝不是语言、分别的行境。

2、为什么对于胜义要从后得位随顺世间以及圣者根本慧定这两方面说,否则会有何过失?

(2)明偏持之过

【若不能如各自密意而安立,唯于圣教执持一方,】

如果不知道彼等密意是按照名言、胜义,或者后得位随顺世间、抉择圣者入定无分别智甚深境界等的观点而安立,而于圣教经论所讲到的两种义只一向执持一方。

意思是说,本来圣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肯定的方式,说胜义是所知、是境;一种是否定的方式,说胜义不是所知、不是境。

每当看到这些说法时,应当按照它们各自的密意来安立。

在看到“是所知”、“是境”时,要知道这是按名言宣说;当看到“非所知”、“非境”或“无所见”、“无所知”等时,要知道这是按现证的情形而说。

这样才能相合教法的本意,否则只执持一个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造下以下的大过失。

【则如《庄严经论》所谓“如文取义时,师心退真慧,谤说及轻说,缘此大过生”般,或以胜义非境之故,许彼非所证及无抉择;或于不可思议之义,以寻思心遍思维已,以如此方式而诠说离绝戏论之真如义,】

如果对于“是境”、“非境”等的两种说法只偏颇地执持一方面,那就会像《大乘庄严经论》所说:

对于世尊的语言,只按文字表面来取义时,唯一听信自己的心,就会退失真实智慧。

“师心”,就是以心为师,《四十二章经》说: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说明凡夫的分别心不可信,但人都自以为是,这叫“师心”。

如果听信自己的分别心,执著自己所以为的就一定对,那就会退失真实智慧,说出很多诽谤佛语、轻视佛语等的话,由此生起谤法等的极大罪过。

那么所谓的偏颇执持有这样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以经论中说“胜义不是语言、现量、比量等有境心识的行境”做为理由,就承许胜义不是所证的法,没有运用了义经教、观察胜义的正理和譬喻等对胜义做出抉择。

比如有人看到“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胜义非语言能诠”等文句时,就单方面地执持“不可知、不能诠”这一点,否认闻思教理对胜义做出抉择,乃至放弃修持能趣向证悟胜义的方便法门,比如认为“胜义不是什么语言文字,所以不必要学教法”,“胜义无修无证,不必要修行用功”等等。

第二种情况:

以经论中说“证知胜义、抉择胜义”做为理由,一向执持胜义可以用心辨别、抉择、串习,因此对于不可思议的胜义以寻思心运用教、理、譬喻等做过周到的思维之后,就以所想好的一套来诠说离绝戏论的真如义。

这就成荒唐的事了!

本来胜义无可言说,却把它弄成可言说的法;本来无理路可寻、以分别心行不到,却弄成以分别心可以思维到的法。

这样,自以为明白了胜义,又按自己所想好的一套来讲述寂灭戏论的真如义,这就把不可思议的胜义讲成可思议的东西了。

【由此佛所诠说的一切关要都将失坏。

以此纵表面如何善说,然已失坏大乘关要之故,如于命根已断的尸身上做装饰般,于圣教不成实益故。

“由此”就是由以上这两种情况。

“佛所诠说的一切关要”就是基、道、果的一切关要。

“失坏”包括两点:

第一点、以“胜义非境”为理由,移在名言上说“胜义非所证、无可抉择”,由此会失坏名言上建立基道果的关要。

本来名言上应当建立基是胜义实相,道是缘胜义实相抉择、修习,果是现证胜义实相,如果否认胜义可证、可抉择,就堕在断见当中,既不会对基的胜义实相由抉择而引生定解,又不会安住于定解修习空性之道以现证实相,更没有现证后净除习气垢染而现前法身智慧成佛,所以失坏了一切关要。

第二点、以名言上说“胜义是所知、是境”就移在胜义自相上,把离戏、不可思议的胜义弄成分别心的影像,失坏了胜义完全超越言说、分别之境的关要。

造成的后果是依识不依智,把仅仅是识的行境、似现的般若持为了义,然后不能趣入全无分别的智慧——真般若之义。

 

识别真假胜义

3、请举一个具体的实例(和书中的例不同)来观察自己的分别识是如何对于现与空分两次来操作的,对此谈谈你的体会。

4、通过思维油灯的热性与明性无二,湖水湿润与光莹无二等,反复思维世间的万法皆是空性与显现无二,对此你能生起决定见解吗?

请入座反复观修。

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周围环境,亦努力思维此显现与空性无二。

5、解释论义:

如此二谛分中的一分——实空与缘起现相二者,唯所计分为别别,然如所作与无常于本物上无别般,空、现二者当体无别之自性、不住任何边、无改本性之实相,称为二谛无别或双融。

对“如此”以下一句,要认识到二谛是怎么成为不同的。

对“然”以后一句,要知道又怎么是原本无别的。

“二谛分”就是上面讲到的分别意识所取的世俗、胜义这两分。

这两分当中,一分是实空,就是这法无谛实、那法无谛实,一概无谛实;一分是缘起现相,就是这法是因缘生的现相,那法是因缘生的现相。

对任何一法都有这两分。

那么现和空怎么成为不同的呢?

这不是万法自身上有现和空的不同两分,仅仅是分别识所计的现分和空分别别不同。

现在关键在摸清楚分别识运作的方式,把分别识运作的方式摸清楚了,所谓的假胜义是什么、分开二谛是怎么回事、怎么是“二谛不同分”等等都会一清二楚,因为这事就是分别识做出来的事,佛说二谛也是在众生的分别识上做个方法,在它上面施设现和空的两种谛。

所以一定要认得分别识的动作,它是怎么运作的?

怎么取境的?

它取境就是一刹那取一种境,不可能一时取两种相违的境。

比如前刹那取一张桌子的相,这时有桌子的形状、颜色、高度等,是现起了桌子的相;后刹那,取桌子的形状、颜色、高度等了不可得。

这样前面分别的是有相,后面分别的是无相,刚好相反,怎么能同时取到呢?

所以分别识缘取的现和空这两分就成了两刹那的不同相,这当然是两体的法,就像银幕上的前一幕和后一幕一样。

以上就是“所计分为异”的意思。

“唯”字非常关键,意思是说:

这只是分别识做出来的事,它和诸法实相无关。

并不会因为分别时,现、空成了分开的两分,就成立诸法体性上有分开的现空两法。

再重复解释一次:

比如对眼前的高楼,分别意识先是取高楼高大的相状,这是取“现”这一分;然后取高楼了不可得,这是取“空”这一分。

这两者怎么可能相同呢?

所缘取的现不会是空,所缘取的空也不是现,这就是“所计分为别别”。

但这只是分别识制造出来的事,而不是事实,所以说“唯”。

那么,真实的状况是不是现空别别呢?

接下来说:

然而真实中空、现是像所作和无常在事物上无别那样,是当体无别的自性。

现在关键要在比喻上能够认识“无别”,再类推到现、空上,很快就会明白什么叫“现空无别”。

所以比喻是得解的方法。

举个例子,陶工做陶瓶,这是由泥、水、火、陶工的工作等众缘和合,才做成一个瓶子。

现在这瓶子是不是全体是因缘所作呢?

百分之百吧!

因为之前丝毫没有它,众缘和合而做出了它,所以这瓶子百分之百,周遍到每一个微尘,全部是因缘所作,这叫“全体是所作”。

第二、这个瓶子不可能住到第二刹那,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因缘所作,在当下显现它的这刹那过后,就跟前面的因缘没有关系了,如果它还能安住到第二、第三、第四刹那……,那后面的刹那就成了无因生,这不可能!

如果无因能生它,就应当一切时生它,那就永无坏灭之时,但这和瓶子坏灭相违。

所以这个瓶子全体是刹那灭的自性,这是肯定的,周遍到每个微尘都是刹那灭的体性。

既然瓶子全体是所作,全体是无常,这所作和无常有隔开吗?

有分离吗?

有不同的两体吗?

会是百分之五十是所作,百分之五十是无常,或者所作在东边、无常在西边吗?

肯定不是!

瓶子全体是所作、全体是无常,就成了无二无别。

再说两个比喻,能领会就会认识“无别”。

一盏油灯,上面既有热性又有明性,这灯光是不是全体明呢?

百分之百!

这灯光是不是全体热呢?

百分之百!

明和热分得开吗?

这叫做全体明全体热,全体热全体明。

这样子就叫在事情的当体上不二啊!

再说一个比喻,我们看到清澈的湖水,是不是全湖的水都湿润呢?

百分之百是湿润!

是不是全湖的水都光莹呢?

百分之百是光莹!

所以全体湿润、全体光莹。

这湿润和光莹是分开存在的吗?

如果两者是隔开的,那在水的全体上,就是一部分湿润、一部分光莹,这不成立。

既然在湖水上是全体湿润、全体光莹,那就本无可分,也本无可合,这就叫本自“无二无别”。

懂了这个比喻,再移在现、空上,很快就会认识“现空无别”。

以水月为喻,水中显出了明晃晃的水月,水月是百分之百的现相吧!

去寻找这个水月时,连一个微尘的实法也得不到,无论上下左右哪一点上,是百分之百的空性。

现在是不是全体现全体空呢?

两个都是全体呀!

“全体现”,就是水月整个是显现的相;“全体空”,就是水月全体是空性。

这现和空有分开的两个吗?

既是全体现、全体空,就成了无二无别。

这就叫做“现空无别的自性”。

“自性”就是万法原本是这样的体性,不是谁使“现空有别”变成“现空无别”,而是本自如此。

再下来,如果懂了现空无别,就会知道它是不住任何边的,就是超出思议的范围,是离戏的。

对这事,心可以思维、谈论吗?

还是不可思维、谈论呢?

要知道口所谈的、心所思的,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事物自身。

我们的意识要展开思维、语言要表述,必然就落在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个边上,现在妙了,它是现、空无别,那么这是有吗?

不能说是有,因为它是全体空的;这是无吗?

不能说是无,它是全体现的;这是有、无并在一起吗?

不能说是相违两种体性的集合,它是现空无别的;这是非有非无吗?

非有是无,非无是有,非有非无就是亦有亦无,这也不是。

所以这事它本身的体性,不住在意识所缘的任何边上。

那么它是什么?

已经超出思维、语言的范围了,到这里已经不是心的境了,所以叫“胜义非心境”。

对这“不住任何边”再唠叨两句。

就是分别心取境时,一定是执取一个固定的相。

就像手握东西,固定是个瓶,才有手握住瓶;固定是个碗,才有手握住碗,如果毫无定法可得,手握住什么呢?

手握住就是指握住了一个固定的东西。

分别心就是像这样取境的,分别有缘起的现相时,心就落定在有上;分别这相无有时,心又落定在空上,这就是假胜义它是落在一边上的。

而真胜义不住任何边,没有定相可得,这就让分别意识没辙了,无处可攀缘了。

凡是边,就是分别心执为有固定自性的东西,或者固定在有上,或者固定在无上,或者固定在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上,而现在现空双融不二,不落于四边,所以它不住在思维、语言所缘的任何戏论边上。

这叫“不住任何边”。

“无改本性之实相”,“无改”和“本性”这两词要领会。

不改的就是本性,会改的就不是本性,这要知道!

这非常关键!

我们心前各种各样的相刹那间就改变了,这会改变的哪是本性呢?

而这个是不改则为本性。

“不改”什么意思?

就是:

你堕为凡夫也不会损减它,你成为圣者也不会增加它。

无论何时何地什么情况,都从不会改变。

所以三世诸佛都说同样的实相法,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如是,没有两样的。

这就是真理,是不变的!

这不变本性的实相,就称为“二谛无别”或“二谛双融”。

现在应该懂啦!

“无别”和“双融”这两个词是针对分别识前的二谛不同分或分开安立而说的。

你能认识第六意识上二谛是怎么分开的、怎么隔开不融的,真胜义的无别和双融马上就显示出来。

刚才一再说了,“二谛有别”就是指:

分别意识它所计的现分和空分是不同的两个相。

这是无可奈何的,分别意识它就只能做这种事,它一次只取一个相。

你告诉它有个显现的相,它就分别这是“现”;你告诉它观察后了不可得,它又分别这是“空”。

分别意识必然只有这样轮番,它不可能像无分别智一样,不必轮番、直下证到二谛无别,分别意识没这个能耐。

上面所讲到的问题,实际就是指我们口口声声地说“世俗、胜义”,都说烂啦!

说得多了,自己不知道堕在假胜义里,还说“真的有两种谛”啊!

所以真胜义,就刚才说的,我们意识认为的现、空两分,在万法当体上无二无别,像所作和无常在事物上无别那样,全现全空,全空全现,这就叫双融。

所谓分开的二谛,这是分别识做的文章,实相是现空本来不二。

6、为什么仅仅否认实有的单空不是真胜义?

一、假胜义的体性和名称

【于此,胜义分为二种:

一假;二真。

前者一概是心之境,即彼唯是所计实空分故,唯是心的一分——分别意识之境。

大家要知道,就诸法的究竟胜义实相而言,并没有什么胜义的类别,唯一是平等一味的真如法性。

然而,针对不同根机、阶段等,胜义可以分成两种,即有边实有空的单空——假胜义;离一切戏论、现空双融的法性——真胜义。

其中前者假胜义的体性是遮遣生、住、灭的无生、无住、无灭这一分单空,它一概就是分别心的境,也就是它仅仅是以分别心遮遣生、住、灭实有而安立的单空分的缘故,单单唯一是心王、心所诸差别法中,心王的一分——第六分别意识的境。

这样就知道,如果分别识没有安立的话,根本不存在一个自相的境,如果有一个自相的境,那也不是分别识的境了。

所谓的假胜义,就是对于人否认没有人,对于物质否认没有物质,对于心识否认没有心识,像这样,对于显现否认的此无、彼无等一概都是心识的境。

“心之境”三字是对假胜义体性的认定。

言外之意是“胜义非心境”。

“即彼唯是”等是进一步阐述,“唯是所计实空分故”意思是心里认为桌子没有、身体没有、心识没有等等,只是心识所计的“无实”这一点。

以这个缘故,假胜义只是心王、心所诸多差别法当中的一小点的法。

哪一小点的法呢?

就只是第六分别意识的一个境相而已。

意思是,在诸多的心王、心所法中,属于八识心王;在八识心王当中,属于第六意识;在第六识当中,属于分别意识;在分别意识当中,属于它的一个境相。

这样就认识到假胜义只是这么一点东西。

刚才说到第六意识有分别和无分别两种。

所谓的无分别意识,比如他心通的意识,并没有动分别,但心前现了他人的心相,这不是通过眼等前五识来取境,前五识的境是色、声、香、味、触而不是他人内心的相状,所以是由第六意识见到他心,但当时的状态不带分别,属于第六无分别意识。

又比如梦中显现的高山也是无分别意识的境,梦中前五识不现行,一切境相都是第六意识的境,梦里显现高山时不带分别,也属于是无分别的意识,相对而言,梦里的种种起心动念就是分别意识。

还有四个现量中,意现量等等,都属于无分别意识。

但假胜义应当界定在分别意识上。

换言之,通过观察、抉择一切现相无实之后,第六意识所分别的此无、彼无这种境相,就是假胜义。

“唯是分别意识之境”就看出这是假胜义。

这个只是一个分别的境,并不是离一切戏论的胜义。

既然是分别,就是戏论,或者说仅仅是分别识的境,根本不是无分别智的境界。

金刚句里每个字都要注意领会。

比如“唯是所计的实空分”,就不是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唯是心的一分”,就不是周遍一切万法的法性;“分别意识之境”,就不是无分别智的境等等。

【彼虽非真实胜义,然成趣证胜义之门,故诸论立名为同分胜义或假胜义。

这所计的谛实空这一分虽不是离一切戏论的真胜义,但由于它成为初学者趣向证悟真胜义的方便门径,因此诸多中观自续派的论典中,为它立名为同分胜义或假胜义。

比如《中观庄严论》说:

“与胜义同分,故亦名胜义。

所谓同分胜义,是指与真实胜义在某一点上相同。

哪一点上相同呢?

就是在“否认有边”这一点上相同。

真胜义原本远离一切边,当然离了有边,而假胜义也否认“有”边。

另外在“能对治执著诸法实有”这一点上也有相同之处,所以称为“同分胜义”。

那么又为什么是假呢?

就是刚才讲的,这只是意识的境,是由分别心安立出来的。

既是由心安立出来的,就不会是真实的。

因为心这样假立才有它,不这样假立就没有它,所以这是虚妄的法,不会是胜义,称之为“假”。

或者,圣者现证的胜义根本不是这样一个东西,因此是“假”。

7、解释:

戏论

“戏论”这个词,有时候指分别心增益出来的这些边,比如有、无、来、去、一、多等等,这是分别心化出来的,当然不是实相,而只是戏论。

有时候戏论指心不住于本位,往外驰散了、妄动了。

8、谈谈你对假胜义的理解。

【于此,胜义分为二种:

一假;二真。

前者一概是心之境,即彼唯是所计实空分故,唯是心的一分——分别意识之境。

【而有法各自上唯遮实有的这一分,虽入于胜义数,然非究竟胜义,即彼为无遮分、遮遣分、唯分别影像、唯少许法故,不堪为不住一切边之法性、超出遮立戏论者、无分别之行境、一切诸法之真如性。

寂天菩萨说的是哪个胜义

9、诸佛菩萨是如何引导众生渐进趋入胜义谛的?

【是故,对于“是否为心之行境”观察等时,是说真胜义,于假胜义说则无意义。

即假胜义本为初业者于空性渐趣时,唯于分别前安立,此外如圣者离分别入定智心境双泯的心前,哪有彼驰骋的机会呢?

如同轮王的座上乞丐无权安住般。

是故,对于“是否是心的行境”观察、抉择、修习等时,唯一是针对真胜义在讲,比如观察胜义是否是心的行境时,唯一讨论的是真胜义,对假胜义说“是否是心的行境”毫无意义。

原因是:

假胜义是初业者对于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渐次趣入时,唯一在分别心前安立的(也就是假胜义只是在他的分别心前首先安立名言中的生、住、灭等诸法,之后再由以理破除的因缘,在分别心前立出了胜义中无生、无住、无灭等),除此之外,在像圣者离分别入定智已经隐没心、境二现的心前,哪里有这假胜义驰骋的机会呢?

绝对没有机会。

就像轮王的宝座上乞丐无权力安住一样。

下面对“即”以后的这一句分成两段来解释。

从“即”到“安立”是第一段;后面是第二段。

先讲第一段:

要知道,假胜义原本是初业者对于离戏大空性渐次趣向时,唯一在他的分别识上安立的。

这是指佛菩萨要引导众生进入胜义谛,但众生的根性还没成熟,他心里对万法都执为实有,像这样心里充满实执的人,什么都放不下,颠倒的习气已经串习得非常深,如果一上来就说“这是离一切戏论,是没有什么所缘、所知的,没有可说的”,他会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是呆呆地毫无反应,就是心里嘀咕:

“什么是无缘离戏?

怎么是无缘、无知、无说呢?

”所以他对离戏的大空性一时领会不了、信受不了,说了等于白说,甚至会起很多负作用。

这样就必须架设梯子接他上去。

怎么架梯子呢?

从他的八个识上看,只有第六意识上好下手,前五识像傻子一样,只会单纯地取色法、声音等,只有第六意识有观察的能力,因此就利用意识有观察的作用,来引导它趣入。

怎么引导呢?

就是在第六意识上先安立二谛。

跟它讲:

心前现的这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相,确实有一种现相和作用,这叫世俗谛。

然后问:

这现相真的是像显现的这样子存在吗?

随后运用正理无论怎么观察,都无法成立这是实有,这时心就会开始认同“无实”。

也就开始信受所现的相就是空性,空的也就是这个现相。

这样信解了现空无别之后,再引导他:

这是分别、语言能缘到的吗?

稍微做观察,就能信解离四边、离戏。

这样就把他引到这个点上来了。

虽然最初分别心相信不了,但它有个特点,就是信服道理。

如果能以理抉择得非常断定,它也会开始信服。

在它信服之后,就可以对它宣讲真胜义。

因为心的状态已经到位了,再说也就能信受了。

总之就是设立方便,在众生的分别识上安立二谛,对他讲:

显现的这些相叫世俗谛,这些名言中生、住、灭等的相状,胜义中无生、无住、无灭等等。

他的分别识就开始分开来缘:

一个是现相,一个是现相的体性——空性。

然后第六意识就针对现相不断地以理观察,观察到量之后就会开始相信,心前现的一切相确实是虚相,毫无实法可得,由此就缘着“这现相是空”“那现相是空”。

接着再教他轮番地做抉择,就能进一步信解离四边的大空性。

也就是,现相不可得,所以不落有边;但有个相,所以不落空边;也不是亦有亦无,因为谛实的有和谛实的无合集在一法上,成了自相矛盾;又不是非有非无,因为这等于亦有亦无。

这样轮番地抉择,就信解这是离四边的大空性。

这就达到目的了,心开始信受了。

再讲身口意的行境统统是戏论,马上就能相应。

所以要懂得“渐趣”和“唯在分别前安立”的意思,懂了就知道这只是方便,但确实非常善巧,非常奏效,经过几步之后就能把人带到离戏大空性的点上来。

但必须知道:

“无实分”这个假胜义只是为接引的目的,而在众生心前立出的一个假法。

10、为什么无实分不能成为圣者定中的境?

【此义如何呢?

圣者学道入定无显现,以心境双泯而现前空性时,彼前既不现有法瓶等,也无对所遮的谛实相取著,则彼无实分如何成为境呢?

所谓无实相状的境,是观待遮遣所遮的实有后,方现于识前,不可能以自在立出的方式显现,如果不观待有法和所遮而现境,则以自性成立胜义故,他空应遮故。

对这段论文分成四步做解释:

第一步、解释“有法”、“所遮的谛实相”、“取著”、“无实分”这几个关键词的涵义;第二步、讲述圣者定中不可能有“无实”的境相;第三步、从正反面以理成立这一点;第四步、结合例子做一些发挥。

第一步、解释“有法”、“所遮的谛实相”、“取著”、“无实分”这几个关键词的涵义

“有法”,是指心前现了身体、心识、器界等的现相。

“所遮的谛实相”,就是分别意识认为这些现相是实有的。

实际上现相本身并没有谛实,只是分别意识认为它实有,所以这是增益出来的,在本法上不存在,因而成为否认的对象,叫做“所遮”。

(比如眼前现的桌子,它自身上不存在谛实,但第六意识认为它谛实,这就是增益,必须否认。

“取著”,是指一般人从不审察自己的想法,百依百顺地听信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说这是实有的法,心就紧接着取著这些法实有的相。

比如第六意识判定这场电影真的好看、这首歌曲真的好听、海滩的风景真的很美、开车兜风真的好潇洒,就完全相信这些是真实的,然后不断地取著这些法实有的相。

凡夫的心已经串习成这样了,一接触到现相时,就像糊涂虫似的认不清这是假相,一直取著诸法实有的相。

这样摸清了分别、执著形成的原理。

反面的情况:

如果对于“各种现相是谛实”这一点做出非常断定的否认,就能说服自己的心。

而心被说服之后,就会反面生起否认现相实有的心,这时就出现了“无实”这个境。

第二步、讲述圣者定中不可能有“无实”的境相

圣者学道入定时没有身心世界等的一切妄现,在心境消殒而现前空性时,有法瓶子以及“等”字所包含的一切根身、器界、心识的现相完全不显现,也没有对所否认的现相的谛实相取著,这样的话,现相无实的这一分怎么能成为圣者心前的境呢?

意思是:

圣者定中如虚空般,没有任何相,也没有起心取著某个现相实有,怎么会在心前显现“这些相无实”的境呢?

比如没见过非洲某个部落的一间草屋,会突然生起否认这草屋实有的心吗?

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眼前显现了草屋,而且第六意识取著草屋谛实的相,才会在后来否认草屋实有之后,生起认为草屋无实的心。

又比如婴儿眼前有电脑,但他的第六意识不发达,不会取著电脑谛实的相,当然更不会生起否认电脑实有的心。

第三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