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科版 种群 单元测试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244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科版 种群 单元测试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浙科版 种群 单元测试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浙科版 种群 单元测试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浙科版 种群 单元测试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浙科版 种群 单元测试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科版 种群 单元测试5.docx

《届浙科版 种群 单元测试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科版 种群 单元测试5.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科版 种群 单元测试5.docx

届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5

种群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C

【解析】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2.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

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在图中A点时,甲种群的丰富度最高

【答案】B

【解析】曲线表示甲乙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而从最高点判断,甲的种群数量多,表示被捕食者,A错误;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数量大概处于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数量将增加,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C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种群的个数,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因此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c图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类型

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

【答案】A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的年龄组成是:

a是增长型,b是稳定型,c是衰退型;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不能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c图所示类型,还要考虑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大小关系,A错误;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捕捞后幼体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B正确;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可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正确;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稳定型,D正确。

4.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念珠藻

C.校园中的全部杨树D.培养瓶中的全部野生型果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一个湖泊中鱼的种类很多,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考点:

种群

5.如图是描述生理现象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甲代表种群,a为能量输入,则b、c可分别代表散失的热量和储存在ATP中的能量

B.若甲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C.若甲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D.若甲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提高

【答案】C

【解析】若甲代表种群,a为能量输入,则甲的能量有3个去向(最高营养级除外):

(1)自身呼吸消耗;

(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所以b、c可分别代表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若甲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和抗利尿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若甲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B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所以b、c可分别代表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若甲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后代出生率降低,导致种群密度降低。

所以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

考点:

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种群数量及能量流动

点评:

本题考查跨度大,需要学生识记体液调节过程,特异性免疫过程、种群数量的特征及能量流动的过程。

6.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存在捕食关系;三种生物的数量基本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旅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植物数量和天敌数量的变化;植物增多引起旅鼠增多,就会引起植物减少,旅鼠增多会引起旅鼠天敌增多,从而引起旅鼠数量减少,植物增多,这种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7.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

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

B.2~6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D.第8年种群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0-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4-8年间0<λ<1,种群数量减少;8年以后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在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A正确;4~8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错误;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C正确;第8年种群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答案是B。

【考点定位】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

8.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B

【解析】种群“J”型增长是在食物充足、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出现的;“S”型增长是在有限条件下出现的,不包括“J”型增长;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达到600(即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增长速率为0;若环境条件对种群有利,则种群数量增加,K值变大,反之变小。

9.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

【答案】D

【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①错误;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为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③错误;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④正确;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正确。

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结构和性比率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比率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

10.在一个池塘里下列哪项是一个种群()

A.一条鲤鱼B.全部鲤鱼

C.全部鱼类D.全部生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A.一条鲤鱼,不是全部个体,不是种群,,A错误;B.全部鲤鱼,是池塘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是种群,B正确;C.全部鱼类,不是同种生物,不属于种群,C错误;D.全部生物也不是同种生物,不属于种群,D错误。

考点:

种群

11.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A.现有人口的数量B.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C.现有人口的年龄组成D.生态因素的变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解:

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从而推测未来人口变化,故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故选:

C.

考点:

种群的特征.

12.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A错误;纵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横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13.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

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

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如果坐标的纵轴改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则类似于课本中讲的“S”型增长曲线;t2和t4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

值,t3和t5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此时对应的甲乙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解:

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表示为S型曲线,A正确;

B、t2~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

C、t5时种群密度达到K值,种内斗争加剧,对种群密度的制约最大,C正确;

D、甲种群密度最大是t3,乙种群密度最大是t5,D错误.

故选:

D.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4.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丙>甲>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增长型,乙是衰退型,丙是稳定型,选C。

考点:

本题考查年龄组成,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所列知识点的能力。

15.(2015•虹口区模拟)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

50=42:

13,N=160只.

故选:

D.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16.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等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显现,例如土壤中微生物等;A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特征、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7.

A.研究遗传病发病率需要在较大的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B.把各种细胞浸泡在高浓度溶液中,就能观察到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现象

C.取材时期和细胞是否为单层是能否观察到根尖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关键

D.萨顿和摩尔根先后用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方法推测并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只有把成熟的植物细胞细胞浸泡在高浓度溶液中,才能观察到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现象,B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的分析。

18.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下列因素中不随家兔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是

A.鹰B.杂草

C.光照D.寄生病原体

【答案】C

【解析】鹰捕食家兔,家兔捕食杂草,因此鹰和杂草的种群密度会随家兔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A、B项错误;光照不会随家兔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C项正确;寄生病原体寄居在家兔的体内或体表,其数量会随家兔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D项错误。

19.某地区一种蚜虫生活在某种植物的体表,并从该植物获得营养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寄生关系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该种蚜虫的种群密度

C.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对该蚜虫而言,一年四季的环境的容纳量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蚜虫和它生活的植物属于体表寄生,A正确;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该植物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所以无法体现出群落的结构,C错误;由于蚜虫一年生活的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所以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有变化,D正确。

考点:

种间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

20.表是某科研单位对某地区红松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査结果,则有关该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年龄结构

一级幼苗阶段

二级幼苗阶段

小树阶段

中树阶段

大树阶段

个体数(棵)

120

101

60

28

15

A.该种群所处的环境阻力将逐渐增大

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

D.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将逐渐减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三种:

(1)增长型:

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

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

将该表改换成种群年龄组成结构图,应是增长型,因此发展趋势应为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大.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环境阻力加大.

故选:

D.

考点:

种群的特征.

二、综合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40分)

21.下图甲表示某岛屿上几类主要生物的食物关系,图乙表示兔进入该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该岛的生物除了图甲出现的以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

昆虫与鼠之间属于_____________关系。

(2)鸟的粪便仍含有一部分能量,这些能量属于____________同化的能量。

若鼬通过捕食鼠和捕食鸟获得的能量相同,则鼬每增加1kg体重,至少需要草__________kg.

(3)图乙中,若在a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并全部标记后释放回环境中。

第二次捕获了80只,其中有20只带有标记,则该岛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__________只。

若在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岛上有脱落的标记(某些带标记的野兔被鼬捕食,标记不影响兔被捕食)。

这种情况下,估算的K值___________(偏高、偏低、不变)。

(4)如果下图表示图甲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则a代表的具体生物种类是___________。

(5)鼬能够根据鼠、鸟留下的气味而捕食它们,同样,鼠和鸟也能依据鼬韵气味躲避鼬的猎捕,从而维持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稳定。

这个实例说明了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

【答案】

(1)分解者竞争

(2)昆虫75(2分)(3)800(2分)不变(2分)(4)鼬或鸟(2分)(5)调节种间关系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图甲,存在两条食物链,其中草属于生产者,其他属于消费者。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以该岛的生物除了图甲出现的以外还必须有分解者。

昆虫与鼠都食草,属于竞争关系。

(2)鸟粪便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即昆虫)同化的能量。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本题求至少消耗草考虑能量传递效率为20%。

若鼬通过捕食鼠和捕食鸟获得的能量相同,则鼬每增加1kg体重,有0.5kg来自鼠,另0.5kg来自鸟,故至少需要草1/2÷20%÷20%+1/2÷20%÷20%÷20%=75kg。

(3)分析图乙,表示S型曲线,其中a点时种群数量为K/2,b点表示K值。

在a点即K/2时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400只,故该岛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800只。

由于标记不影响其被捕食几率,所以对K值没有影响。

(4)根据数量变化,可推断食物链为c→b→a,a表示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因此是鼬或鸟。

(5)根据实例,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对图形信息提取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

22.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和。

【答案】

(1)生产者

(2)出生率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解析】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有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因素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多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人的主观因素,否则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表现为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

23.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符合马缨丹初期疯狂蔓延趋势。

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的特性。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点后进行。

(3)若环境条件不受破坏,自然界一定空间中的种群数量能维持在图中f点对应的最大数量,称为,又称K值。

(4)若图中曲线I、II表示某各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含义是:

【答案】

(1)I过度繁殖

(2)IIe(3)环境容纳量

(4)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环境阻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大量繁殖时,个体数量呈“J”型增长,即曲线I,符合达尔文的过度繁殖观点。

(2)世界人口应为“S”型,即曲线II。

e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点以后捕捞,有利于种群的恢复。

(3)种群的最大值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

(4)阴影代表“J”型与“S”型之间的差值,这部分差值是环境阻力导致的。

考点:

本题考查对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4.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下图)。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

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答案】

(1)升高下丘脑抗利尿激素

(2)JbK2

(3)

【解析】

(1)机体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下丘脑,促使其释放抗利尿激素,该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据图可知,罗非鱼种群数量在a~b段呈“J”型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了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在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