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7599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docx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docx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

(二)

(总分:

439.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62,分数:

124.00)

1.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分数:

2.00)

 A.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D.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2.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的是()。

(分数:

2.00)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马克思

3.体育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表明体育具有()。

(分数:

2.00)

 A.思想性

 B.技能性

 C.娱乐性

 D.竞技性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包括()。

(分数:

2.00)

 A.德育

 B.美育与智育

 C.体育

 D.职业教育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分数:

2.00)

 A.国家

 B.地方

 C.家长

 D.学校

6.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分数:

2.00)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手段

 D.教育结构

7.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的杜威是()教育家。

(分数:

2.00)

 A.美国

 B.法国

 C.捷克

 D.德国

8.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为严重是在()。

(分数:

2.00)

 A.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期

 B.资本主义社会

 C.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D.原始社会初期

9.我国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是()。

(分数:

2.00)

 A.1957年的最高国务院会议

 B.1985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C.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0.提出“真正的教育应当建立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是()。

(分数:

2.00)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斯宾塞

 D.孔德

11.涂尔干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属于()。

(分数:

2.00)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2.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分数:

2.00)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人文教育

 C.开展素质教育

 D.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13.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分数:

2.00)

 A.纳托普

 B.杜威

 C.孔德

 D.凯兴斯泰纳

14.智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分数:

2.00)

 A.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B.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C.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D.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15.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是在()。

(分数:

2.00)

 A.1991年

 B.1986年

 C.1996年

 D.1999年

16.教育适应生活说的创始人是()。

(分数:

2.00)

 A.杜威

 B.斯宾塞

 C.卢梭

 D.涂尔干

17.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D.“三个代表”

(分数:

2.00)

 A.

 B.

 C.

 D.

18.有关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分数:

2.00)

 A.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B.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

 C.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一样具有普遍适用性

 D.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同时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实现

19.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分数:

2.00)

 A.教育大纲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

20.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分数:

2.00)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新的剥削和压迫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分工

21.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教育目的的是()。

(分数:

2.00)

 A.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2.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目的主张体现了()。

(分数:

2.00)

 A.社会效益论思想

 B.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C.社会本位论思想

 D.个人本位论思想

23.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的最高理想是()。

(分数:

2.00)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4.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

评价功能、调控功能和()。

(分数:

2.00)

 A.监督功能

 B.系统功能

 C.导向功能

 D.自组织功能

25.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的是()。

(分数:

2.00)

 A.教育途径

 B.教育内容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

26.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一直有“双重任务论”的说法,所谓“双重任务”是指()。

(分数:

2.00)

 A.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提高公民素质

 B.提高公民素质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

 C.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

 D.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职业技能

27.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分数:

2.00)

 A.教育原则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案

 D.教育目的

28.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分数:

2.00)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马斯洛

 D.涂尔干

29.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分数:

2.00)

 A.提高人的科学人文素养

 B.巩固社会制度

 C.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D.发展生产力

30.教育目的具有检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评判标准,是因为其具有的功能是()。

(分数:

2.00)

 A.教育评价

 B.控制教育方向

 C.指导和支配教育活动

 D.端正教育思想

31.把“四有、两热爱、两精神”当做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的是()。

(分数:

2.00)

 A.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85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D.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2.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教育目的的主张体现的思想是()。

(分数:

2.00)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效益论

 D.教育无目的论

33.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

(分数:

2.00)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4.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

(分数:

2.00)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5.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将个体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

(分数:

2.00)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36.有关教育目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

2.00)

 A.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B.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C.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通用的

37.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制定其教育目的的首要依据是()。

(分数:

2.00)

 A.政治制度

 B.科技水平

 C.经济基础

 D.文化传统

38.美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分数:

2.00)

 A.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B.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D.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39.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

2.00)

 A.卢梭和涂尔干

 B.卢梭和那托普

 C.裴斯泰洛齐和凯兴斯泰纳

 D.卢梭和福禄贝尔

40.1957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分数:

2.00)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没者

41.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述为教育目的是在()。

(分数:

2.00)

 A.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C.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2.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包括()。

(分数:

2.00)

 A.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C.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D.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

43.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分数:

2.00)

 A.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B.人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人的需要

 C.家庭发展的需要

 D.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44.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是()。

(分数:

2.00)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骑士教育

 D.教会教育

45.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

2.00)

 A.卢梭

 B.涂尔干

 C.夸美纽斯

 D.杜威

46.持“教育目的正是为人皈依上帝,获得‘永生’做准备”观点的教育家是()。

(分数:

2.00)

 A.卢梭

 B.涂尔干

 C.夸美纽斯

 D.杜威

47.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不包含()。

(分数:

2.00)

 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B.培养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

 C.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D.提高全民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8.裴斯泰洛齐曾指出: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可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表明他作为典型代表的理论是()。

(分数:

2.00)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效能主义教育目的论

49.以下有关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理解错误的是()。

(分数:

2.00)

 A.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B.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C.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区别之一是,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都是各级各类教育应当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两者可以相互代替

50.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性质的是()。

(分数:

2.00)

 A.生产力

 B.社会历史条件

 C.政治制度

 D.文化传统

51.以下对培养目标理解有误的是()。

(分数:

2.00)

 A.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B.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

 C.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一样,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D.培养目标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52.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只有在()。

(分数:

2.00)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期

53.社会本位论主张,在确定教育目的时,应根据()来确定。

(分数:

2.00)

 A.个人需要

 B.个人需要为主,但也应考虑社会需要

 C.社会需要

 D.社会需要为主,但也应考虑个人需要

54.有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包含()。

(分数:

2.00)

 A.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B.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C.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

 D.人的个性社会化发展

55.下列观点中,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

2.00)

 A.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B.智育就是教学

 C.人的全面发展即平均发展

 D.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56.德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分数:

2.00)

 A.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B.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

 C.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形成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

 D.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57.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分数:

2.00)

 A.教育为谁服务

 B.教育的方向

 C.如何培养人

 D.培养什么样的人

58.“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的是指()。

(分数:

2.00)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

 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59.认为“中小学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国民基础教育”的是()。

(分数:

2.00)

 A.素质教育论

 B.双重任务论

 C.就业准备论

 D.升学教育论

6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分数:

2.00)

 A.美育

 B.体育

 C.智育

 D.德育

61.教育家()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分数:

2.00)

 A.纳托普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2.社会对学校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个体的质量规格或素质标准要求的总设想和总规定是()。

(分数:

2.00)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二、辨析题(总题数:

9,分数:

90.00)

63.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两者常常通用。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教育目的的提出无须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只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就可以了。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教育功能是教育目的的实质性表现。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已经过时了。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德、智、体、美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相互支持,密不可分。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从杜威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方面可以判断他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总题数:

3,分数:

45.00)

72.简述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试述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什么是素质教育?

其内涵是什么?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

6,分数:

180.00)

75.论述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

(分数:

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试述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

(分数:

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什么是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分数:

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论述全面发展教育。

(分数:

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论述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分数:

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案例分析:

要求:

至少用一个教育学原理(心理学亦可)进行分析。

问题的分析可从某一个方面切入,不必面面俱到,能阐述清楚即可。

视点犀利,欢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必须有理论依据。

抓住要点,条理清晰,文字简练。

案例一:

一个欧洲人眼里的中国父母

英国留学生汤姆和德国留学生珍妮,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的父母真是勤劳,汤姆写道: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

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两周之后,他就决定打好行李回美国了。

他不能忍受隔着整个太平洋来思念家人。

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

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旧房,他毫不犹豫地说:

“留给儿子!

”我瞠目结舌地看着他那年仅3岁的小宝贝,心想:

天哪,他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啊!

美国的孩子年满18岁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父母,对他们来说,离开父母单独居住是证明他已经独立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

有一段时问,我的一位同事兴奋得不同寻常,这不光因为他即将踏上红地毯,更因为他的父亲将为他的新房埋单。

据我所知,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新房对老人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支。

然而老人认为买了房,儿子就能娶到更好的妻子,拥有更美满的婚姻。

不仅他们,中国的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等等。

案例二:

啃老族

有一谜语: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谜底就是“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又称尼特族。

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地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