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ocx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日期:
2011-04-27]
来源:
成都体育学院作者:
樊莉
[字体:
大中小]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正处在性适应过程中的当代大学生男女之间谈情说爱成为极普遍的社会现象。
他们的恋爱观更是备受全社会的关注,他们对爱情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选择,影响和塑造着她们的人格、气质以及情趣爱好,甚至影响他们今后的整个人生,他们的素质优劣更事关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事关家庭的和谐和未来后代培养教育问题。
目前,大学生谈恋爱人数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过早恋爱易导致校园内违纪率上升和学生成绩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尤其是恋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预防与引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与优良个性,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课题。
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现状调查
针对大学生的恋爱现象,笔者在四个不同年级的男、女生中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93份,有效问卷详细情况及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的普遍现象,其认可程度也愈来愈高。
在校恋爱的大学生与年级的增长成正比,其恋爱率也愈来愈高。
纵向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恋爱次数增多也说明了大学生恋爱感情关系的不稳定性。
(二)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特征分析
1.恋爱年级低龄化
在“你恋爱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的问题中,上大学前谈过恋爱占50.6%,其中初中或更早谈过恋爱的有19.1%,高中谈过恋爱的占31.5%。
在调查中,对大学生谈恋爱持积极赞成态度的有36.8%,反对的占13.4%。
调查的数据表明随着学生生理成熟期的提前,学生恋爱的数量已经较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健康的爱情可以激发恋爱双方专心投入学习,丰富感情生活;如果因为年龄太小,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学习,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甚至伤害双方的感情。
2.恋爱动机多样化
由于大学生个人的经历及家庭情况的不同,他们的恋爱动机有很大的差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目前大学生谈恋爱的数量多、但成功率低,究其原因,其中不乏一些学生非为了爱情而恋爱。
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恋爱动机多样,有希望感情上有所寄托的,有出于爱情为婚姻打基础的,有希望尝试恋爱滋味的,有借此了解异性的,有生活空虚寻找刺激的,追求时代潮流的,有不谈恋爱怕被别人瞧不起的,有证明自身的价值的,还有因对学习失去兴趣、兴奋点以及出于经济目的的等等。
从调查的数据看,大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积极向上的,以追求美好与神圣的爱情为目的,但是也有小部分体现出对爱情的不负责任,他们过多考虑的是本人的内心情感或其他方面的需要,而很少把真爱献给对方。
这样的恋爱是不稳定的,容易引起不幸和冲突,最终给双方带来极大的伤害。
3.恋爱行为自主化
在目前高校里,男女大学生的平等权利和平等价值观特别突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希望老师和家长过多干预他们的个人问题,他们在恋爱观上,表现出较强的个性特点,崇尚自己做主,主张恋爱自由,强调自身的感受,期待打破传统的模式与观念。
调查显示,把父母的意见仅作参考占76%,以父母意见为主的学生只有22%。
这充分显示了恋爱自由的时代特色,展示着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尊重自由,关注自我的心态。
但因为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及事业未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恋爱自主的过程中也会承受心灵或其他的伤害。
4.择偶标准多样化
人们选择配偶总是要考虑一定条件,如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性格特征、职业性质、兴趣爱好、经济状况以及体态容貌等等。
在问卷调查中的“请依次选出最重要的五项择偶标准”问题中,调查的结果:
大学生的最重要的五项择偶标准依次是感情、经济基础、性格、共同理想以及人品。
在调查中,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都首选了“感情”。
从这一情况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追求纯真的爱情,把美好的感情体验当作恋爱的重要目标。
把经济基础摆在第二位,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追求纯真的爱情,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追求情感之外的曾被他们视为“世俗”的东西。
如帮助自己解决户口、毕业后留大城市;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缩短个人奋斗的时间;能帮自己出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实用主义的爱情观,实际上是在目前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欲通过恋
大学生都是经过十余年的寒窗苦读考进大学。
中学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而被压抑的青春期情感此时得到了释放,生活的诸多诱惑使大多数人跃跃欲试,尤其是他们大多远离家门,己经摆脱了家长的约束,自己具备了自立的能力,希望按照个人的意愿去生活。
他们愿意与异性交往,所以很多大学生在独立时代开始显示独立自主的个性和满足自我需求的强烈愿望,渴望情感的满足,渴望个性的张扬。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
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人的社会生活无时不受到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恋爱在这个方面尤其突出。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20%以上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同学在谈恋爱”。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
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的不正确的心理支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学生,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
(四)恋爱观教育的缺失
学校和家庭有关恋爱观教育的缺失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学生的第二家庭,而且是一个对学生理想、道德、情操、品质、作风等方面以深刻影响的系统,兼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熏陶和发展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中,爱情文化是其中重要方面之一。
当前大学校园爱情文化应是开明、健康、科学的,在这种文化建设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学校更是应义无返顾地承担起这个责任。
三、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的快节奏导致了恋爱的快节奏,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在当今竞争、进取的时代背景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人们的时效观念增强,反映在恋爱问题上“时间的考验”已不是衡量恋爱情感的试金石了。
他们有情则爱,无情则散,毫不掩饰。
(二)时间、经济投入多,缺乏理性思考,造成多种社会问题
根据调查,这些消费主要用于吃饭、逛街看电影等娱乐消费、购买礼物、电话通讯等。
这些消费型爱情一方面毫无疑问地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现实爱情观的扭曲。
在这种消费型爱情观的影响下,原有的爱情观念变得分文不值,甚至于为了满足爱情消费,很多人不择手段的通过各种手段获取金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三)行为亲密,缺乏理性,伦理道德意识薄弱,婚前性行为普遍
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恋爱缺乏理性,对婚前性行为并不持反对的态度。
部分学生在校园中卿卿我我,其行为过度亲密,无视路人目光,在校园中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十分普遍,但在这种现象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的隐忧。
比如很多大学生缺少性教育常识,不懂得避孕方法,在怀孕后就变得惊慌不知所措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态度。
传统贞操观的意识早已被淡化,很多大学生为了寻求激情而忽视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正常的男女关系被严重打乱,甚至染上各种性病,HIV以及流行性疾病。
(四)情感困扰带来心理隐患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少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的感情隐忧。
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于其感情隐忧愿意采取倾诉、运动等健康的方式来解决,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也会通过喝酒、暴食、购物等不健康的方式将情绪发泄出来。
一系列不健康的发泄方式,使得其感情困扰越积越深。
更有甚者,采取自杀、自残、报复等各种极端消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每年的媒体报道,大学校园里的各种校园暴力事件多数是由于感情问题越积越深的结果。
(五)受西方思潮和媒体报道影响,个别两性关系复杂多样
随着城市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地区的同性恋和双性恋也变得流行起来。
这种社会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也偶有所闻。
这种扭曲了的两性关系,反映出了大学生伦理道德意识的薄弱。
四、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两性教育
在高校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青年教育中极速的变化,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还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
学校不仅要进行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性道德、性健康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高雅、纯洁的情感观念,学会克制,强化道德制度的规约。
这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格的教育、身心健康的教育,是现代文明人所必须接受的教育。
大学生两性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层次上具有统一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互补性,在内容原则上具有交叉性。
开放社会中,大学生存在的性困惑并非都可以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吸收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营养
高校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心理、伦理道德及性法制的全面教育。
要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观念及态度、性病防治知识、法律常识、性心理及生理卫生知识、异性交往的礼仪等。
同时,对于正确的避孕知识和进行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教育是必要的,使大学生知道性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掌握防范知识和方法。
(三)加强对大学生性道德和性价值观念的教育,从思想认识高度来正确地对大学生进行导向
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两性关系,进行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人性主义为指导的性教育。
从责任、忠诚、贞操观、羞耻感、自尊心、与异性交往的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性价值观、性道德观,增强两性关系的责任感。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度的责任心,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
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如因恋爱而影响学业的进步,那是非常令人扼腕的,也是极不应该的。
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
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
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自己和他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
(四)组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力,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
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次数频繁上,而且也包括参加活动的人员也要群众化,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显示自己才华、表现自我价值及自尊心得到尊重的机会。
组织电影晚会、音乐欣赏、专题讲座、郊外春游、体育锻炼等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生活,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吸引到锻炼身体、提高能力、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的活动中来,用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抵制各种劣质文化和思潮的消极影响,并在活动中养成两性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要做到活动趣味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使之既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又增长学生的性教育知识,达到性教育的目的。
(五)学会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
其一,有效利用网络通过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传播性道德教育信息。
由于网络教育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往往能够产生比普通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让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等其他媒体的信息上网,从而实现网络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增强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
其二,可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实现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以及时获得咨询信息,及时反馈意见,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
例如在各高校校园网的BBS上,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参与其中,用发帖或跟帖的方式在论坛上平等地讨论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提出自己的正面观点,引导讨论不断深入而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六)对大学生恋爱问题要高度重视,灵活应对,采取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进行差异化性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克服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偏见,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对于正常谈恋爱的学生要给与理解和关怀,并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懂得把握爱情的尺度和分寸。
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要高度重视,耐心教育,平等沟通,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鼓励他们科学的解决问题。
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切不可一味的批评处分,要根据他们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力求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性教育必须采取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由大学生性知识需求的差异所决定的,一般学生只需要了解基本知识即可,这样的教育通过课堂教育的形式即可完成,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性知识有特殊需求,如意外怀孕大学生、性心理障碍大学生等。
对于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学校应该有针对性的提供各种咨询和治疗,与此同时,有关心理咨询和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主动介入问题学生。
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性教育,提高教育效果,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
(七)把握好“度”,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教育
这个度一方面指的是教育面的广度,这是指要切实地把握好性教育涉及的方方面面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需求;度另一方面指的是教育方法的适度,要动态地看待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对学生的影响而采取适当的方法,并不能一棒子打死,要掌握教育的艺术。
适时,是指教育时机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
性教育的核心是导不是堵,性教育的目标是理念重建和行为养成,是以平等、理解、尊重、接纳、爱护为前提对大学生的启发、帮助和教育,不是一味的批评和禁止。
适度,是指在传授性知识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和承受能力,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分寸,防止过度,避免性教育成人化、随意化和庸俗化。
适当,是指性教育的方法和教育态度要适当,性教育形式方法适当的关键在于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保护其情感深处不愿公开的隐私。
五、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层次上具有统一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互补性,在内容原则上具有交叉性。
学校不仅要进行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性道德、性健康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高雅、纯洁的爱情观,学会克制,强化道德制度的规约。
开放社会中,大学生存在的情感困惑并非都可以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只有将人格教育与性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