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7170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

24 诗词五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作者的感情。

2.了解诗歌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背诵五首诗歌,品析诗歌语言。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体会作者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2.学习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了解诗歌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

  导入一(情景导入)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产生矛盾,与官场上的黑暗相对立,于是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辞官归隐。

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作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表明他的心志,我们就以“走近陶渊明”为题,学习《饮酒》诗,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也认识一下作者的风格。

导入二(问题导入)我国的诗歌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的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导入三(问题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导入四(诗歌导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近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

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私谥靖节。

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

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

青壮年时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

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等,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一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交流背景

(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3)《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时李贺仅17岁。

3.知识链接(多媒体出示)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

4.积累字词

(1)注音

结庐(lú)   地自偏(piān)  烽火(fēng)

抵万金(dǐ)搔更短(sāo)不胜簪(ān)

燕脂(yānhī)霜重(hòng)提携(ié)

(2)解释词语

①尔如此,这样。

②相与相伴。

③城长安城。

④草木深草木丛生。

⑤时时事,时局。

⑥抵抵挡。

⑦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浑简直。

⑧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⑨角军中号角。

(一)整体感知

1.对照译文聆听诵读,注意字音及诗句的诵读节奏。

2.学生个读,师生做适时点评。

3.学生齐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二)深层探究

《饮酒》

1.《饮酒》一诗中诗人既然生活在人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2.陶渊明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春望》

3.《春望》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5.《春望》尾联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雁门太守行》

6.《雁门太守行》中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

7.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

试作简要分析。

设计意图理解关键语句,体会诗歌情感。

【交流点拨】1.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积极意义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

他的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消极意义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4.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5.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6.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7.景物描写。

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三)品析语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

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2.试对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简要的赏析。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设计意图品味诗歌语言。

【交流点拨】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表示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2.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

用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3.“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1.边塞诗积累。

2.扩写诗歌是想象的果实。

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进行扩写。

要求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表现战争的惨烈。

字数在150字左右。

【交流点拨】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

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

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

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面前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

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1.《饮酒》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2.《春望》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感。

3.《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

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第二课时 《赤壁》《渔家傲》

背诵并默写前三首诗歌。

  导入一(文本导入)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

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

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导入二(释题导入)《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1.作者简介

(1)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的诗人。

京兆万年(今山西西安)人。

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

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成名家。

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2)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

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交流背景

  

(1)赤壁山名。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史之作。

  

(2)《渔家傲》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

一般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

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

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

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

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3.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4.积累字词

(1)注音

折戟(jǐ)   前朝(cháo)   周郎(láng)

铜雀(què)嗟日暮(jiē)谩(màn)

蓬舟(péng)

(2)解释词语

①折戟折断的铁戟。

折,折断。

戟,古代兵器。

②将把,拿。

③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④东风春风。

⑤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⑥铜雀即铜雀台。

⑦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

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⑧殷勤情意恳切。

⑨嗟叹息,慨叹。

⑩空突然。

(一)整体感知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自己将它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2)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天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二)深层探究

学习《赤壁》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2.“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3.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渔家傲》思考下列问题

4.“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怎样的境界?

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两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抱负?

7.这首词全篇写梦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想要借此梦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思呢?

【交流点拨】1.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2.“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3.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

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5.“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6.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7.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三)品析语言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赤壁》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作者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历代诗人评价盛赞《渔家傲》一词开篇两句中的四个动词精妙,请细细赏析,说说它们妙在何处。

【交流点拨】①“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②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③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④“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⑤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赤壁》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他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渔家傲》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

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

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

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

出自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

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破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饮 酒

在人境 无车马喧(果)←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返璞归真

有真意→归隐乃人生真谛

春 望

雁门太守行

白天敌军攻城  我军严守

傍晚气氛悲壮  战斗激烈

深夜夜袭敌营  风疾霜重

忠君报国  浴血奋战

赤 壁

折戟沉沙  不与周郎便(锁)  不以成败论英雄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