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分析0420.docx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分析04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分析0420.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分析0420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分析及对我校的借鉴
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界定
1.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定义
“创新”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公认来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其国际社会认同的特指英文是“Innovation”,有别于“创造”(英文为Creation)和“发明”(英文为Invention)。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问题,日本学者思田彰指出,“创新型人才就是能够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具备创造能力。
”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强烈的问题意识、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较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在国外的有关文献中,我们并未发现与“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对等的概念。
一些相关的概念如“creativemind”、“creativeman”、“criticalthinking”等,大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
2.培养体系的界定
培养体系归根结底是一个过程范畴,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策略体系和运行方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高校依据社会的需求及创新型人才的特性,为大学生所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即学校在招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方面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而采用的特定方式的总和。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重点突出“创新”。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国内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1.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什么是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
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
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
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
”至2001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
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
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
美国大学教育有着自由教育的传统。
早在20世纪初叶,弗莱克斯纳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
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批评美国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倾向,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使人成为作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
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
美国有许多大学其实都在追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截止到1998年,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
该校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麻省理工学院(MIT)也很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该校规定:
“MIT的本科教育扎根于广泛的学科领域,结合这些学科的力量来形成对价值和社会目标的看法。
除了广泛的自由学习的机会之外,还鼓励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并成为创造性的智力探索者,能够独立追求学问”;“MIT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21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也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
以美国普渡大学为例,分析其人才培养目标:
以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
普渡工学院提出学院的任务为:
为教育明天的工程领袖与创新者,创造新的知识;为团队合作以及终身学习提供教育环境,并且影响国家民族以及世界的经济繁荣:
学习、发现以及追求。
人才培养目标是将为在21世纪全球的、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挑战中起到领袖作用作准备。
其实施策略是通过教育经历,来发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能力和素质,以使他们能够确定需要,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个方面的能力包括:
知识领域:
A1自然科学与数学,A2机械工程基础,A3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技能,A4实验技能,A5开放设计与解决问题技能,A6超越工程的各学科综合知识,A7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设计的综合技能
能力范畴:
B1领导能力,B2团队合作能力,B3交流能力,B4决断能力,B5认识与操纵变化的能力,B6多元化环境中高效地工作能力,B7在全球工作职业中的高效工作能力,B8工程商业与社会综合能力
素质范畴:
C1创新,C2强烈的工作热情,C3对世界、社会、智慧与技术的责任感,C4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性,C5外部与内部创业精神,C6有意识的不断坚持的学习者
2.国内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①近几年,国内高校纷纷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
清华大学提出“致力于‘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使清华学生成为将来能够影响和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领袖型、精英型人才。
”
浙江大学提出“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实施卓越教育计划,努力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学校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提出‘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培养目标。
”
中国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的进取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层次拔尖人才,使学生成为未来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栋梁之材。
”
四川大学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培养原则是“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通过以通识教育为根基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植根于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沃土,使学生具有志存高远的品性、身心和谐的人格、追求卓越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关注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成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水平、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造就一批未来的学术大师、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与国外部分高校培养目标比较,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呈现出如下特色:
①与国外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理念和层次上差距并不大,国内高校所提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或多或少含有了“全人”的概念。
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脱节。
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到位,但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关系却并没有通过课程等环节实质关联起来。
尤其是落实到具体课程的开设目的与要求上,与培养目标找不到一一对应的关系,中间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或明确但不能与课程体系直接关联。
即宏观层面的内容多,而微观操作层面的内容少。
三、国内外部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1.SJTU、UIUC、Purdue、UM在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对比
表1SJTU、UIUC、Purdue、UM在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分类
SJTU-学分
UIUC-学分
UM-学分
Purdue-学分
人文社科类
17
15
16
18
经济管理类
4
3
自然科学类
32
37
34
33
外语类
16
/
/
/
体育类
5
/
/
/
计算机类
5
/
4
/
高等数学
/
3
4
/
写作与交流
/
4
/
7
学科基础类
62
52
49
49
专业方向类
10
6
/
6
技术选修课
/
6
12
12
任意选修课
/
6
9
3
实践教学环节
55.5
/
/
/
总计
206.5
132
128
128
与上海交通大学相比,SJTU、UIUC、Purdue、UM课程体系中学分的设置较少,但并不意味着其所学习的知识点和要求减少。
事实上,他们对每一门课程的要求很高,在课程大纲中,包括了授课内容,课程涉及知识技能、学习每一个知识技能所体现的相关能力培养(包括知识领域、能力范畴、素质范畴),具体的过程考核方式等等。
以普渡大学ME300课程为例,其涉及的知识技能和相关能力培养以及过程考核包括以下内容:
ME300课程名称是热力学II,该课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和分析能力,学分设置包括:
工程科学2学分,工程设计1学分。
该课程的课程大纲明确说明该课程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和分析能力:
a)给出从经典热力学到实际问题应用的全面的理解,这些应用包括制冷、空调、往复式发动机、气体发动机以及发电厂等。
b)介绍新概念,包括非稳态能量分析、可用能分析等。
c)介绍解决热力学特殊问题的方法,包括气体混合、实际气体以及发应流动等流体的膨胀范围等。
d)给出有限设计经历,包括对系统热力学分析中所必须的重要的考虑。
为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对学生的过程考核不但包括每周的作业、3次1小时的测验以及最终的综合考试,还包括了一个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学生提交6页课程设计报告。
因此,学生在学习之余要完成更多的课外练习,以更深地掌握所学知识,尽管所涉及的课时并不多,但所花费的时间却不少,体现在各个学习过程中,而不是单纯的听课中。
除基础课程注重能力培养过程考核外,所设置课程中还有一些涉及综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课程。
如普渡大学的ME263课程名称为机械工程设计、创新与企业家能力,该课程所涉及的能力培养包括:
A2机械工程基础,A3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技能,A5开放设计与解决问题技能,A6超越工程的各学科综合知识,A7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设计的综合技能;B1领导能力,B2团队合作能力,B3交流能力,B4决断能力,B5认识与操纵变化的能力,B6多元化环境中高效地工作能力,B8工程商业与社会综合能力;C1创新,C2强烈的工作热情,C3对世界、社会、智慧与技术的责任感,C4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性,C5外部与内部创业精神,C6有意识的不断坚持的学习者。
其过程考核包括:
每周的可递交的报告、5-6次理解测试、两次1小时的测验、设计说明书、3次团队技术演讲、3次10页的团队技术报告及附件、自我与相互评价、领导者评价等。
该课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达到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而该类课程在普渡大学机械工程课程体系中包括了多门。
在UIUC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4年中要求学满132个学分,即可以完成学业,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强调如毕业设计、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而是作为选项,希望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包括短期实习,作为研究助理以及进行荣誉计划等。
而在机械工程整个课程体系中,一直贯穿工程设计、交流、相互协作、实验经历等。
为进一步的职业学习打下基础。
总结这些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机械工程核心课程体系中强调实验教学
机械工程核心课程注重实验与相关的实践教学,如气体动力学导论中涉及6个实验,传热学涉及6个实验,工程材料涉及13个实验,机械系统动力学涉及7个实验,面向制造的设计涉及10个实验,信号处理与控制涉及7个实验等等。
即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实验教学。
②课程体系设置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机械工程学科开设了多个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选择相应的课程,选修课包括:
能量转换系统,制冷与低温,热力系统的设计,内燃机,媒介热力学,核动力工程,媒介气体动力学,粘性流动与传热学,媒介传热学,工程材料的破坏,机械构件破坏,机械系统运动学与动力学,汽车动力学,机器人导论,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媒介固体机械,工业控制系统,机械系统的计算机控制,模型控制理论,有限元分析导论,摩擦学导论,微电子机械装置与系统导论,微电子机械及装置的理论、构成与描述,生物学材料的机械模型,工程生物系统的物理学,工程生物学等等。
学生在技术任选课中可以学习这些课程。
从上面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任选课共包括18个学分,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自由选择。
③讨论形式的课程,注重工程实践与实际结合
讨论形式的课程没有教材,它由多个讲座组成,上课的老师来自于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是被邀请的来自于各个职业的专家,他们为学生讲述机械工程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关领域的工程、经济以及社会问题。
对于这样的讨论课程,每一学期的上课内容都在变化,授课老师均为工业界知名的专家与职员,如,一个学期的典型课程包括:
职业定位、工程与职业实践规范、面试与定位、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的研究与探索、来自于企业的演讲人等等。
④短期实习与外部培训计划的实施
外部培训计划通常安排在冬休季,包括一个2到3天的对工业企业的访问,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无论是工程机械还是机械工程专业都会被邀请参加这样的活动。
访问开始是游览企业的设施。
然后将学生分别分配给几名工程师(往往是伊利诺伊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这些工程师向学生介绍他们的设备与项目。
随后再轮流交换,每个工程师均能接触到每一位学生。
这样学生在几天的访问期间,能够对公司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如果可能的话,学生还可以完成一个较小规模的短期团队项目。
参观访问完成后,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学生都被要求给出反馈意见,学生和企业均表达了他们在这些短期实习中所的到的巨大的收获。
⑤提供本科生参与教授研究的机会
一名大学生可以申请为教授工作,或者作为研究生的研究助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教育经历。
它允许学生探索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超过课堂所学知识的更深入地研究探索,使得他们有可能继续研究生的学习。
这些大学生研究助理,通常每星期工作5-10小时。
这种机会经常在夏季,或在秋季和春季学期。
学生们直接与教授接触,询问他们是否有本科生科研岗位。
教授们通常愿意聘请那些积极主动,对他们的研究显示出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
学院里设置了教授与学生联系网,这个教授与学生的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了相互接触、交流、讨论的机会。
使得教授与学生相互了解,实现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愿望,也为教授选到了很好的本学科的研究助理。
⑥高年级的设计课程强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在伊利诺大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组成工作队,在机械工程教授的监督下解决真正的设计上的问题。
在过去10年中,超过2200名高年级机械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参与了200家公司700余个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新产品设计、已有产品的再设计、完善制造系统的建议、产品处理过程、质量控制、财产管理,以及设计制造等的其它方面。
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间,他们会通过定期口头和书面报告,与公司成员进行沟通,并介绍他们的进展和成果。
公司也在这些研究项目中受益,它们可以获取许多新的思想,以及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见、建议和方法。
2.日本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特点
日本的大学教育十分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学习中受到循序渐进、较为规范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①毕业论文时间较长。
本科培养体系中将最后一年完全作为毕业论文时间,这是培训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最集中的阶段。
本科生的论文课题一般都是真实课题,老师将从国家、企业得到的课题分配给研究生,本科生再分担研究生任务中的子课题。
大学三年级各门功课及实践环节成绩都合格者方可进入毕业论文阶段。
约有10%-30%的学生不能通过审核,继续留在三年级学习。
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实行双向选择的方式。
在三年级期末,全系按专业分组开会,同一专业的师生共同参加,每位教师上台宣讲自己近年的科研成果及将下达给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
学生还可以走访该教师的研究室、参观实验室,综合调研情况后填报选择导师的志愿。
②实习环节注重实效性。
除了让学生接受校内的实习教育外,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去校外的企业、科研院所或事业单位实习。
校外实习不一定是全班的统一行动,而是把实习的实效性放在第一位,组织形式多样化。
实习基地既有学校分派的,也有学生自己联系并得到学校认可的。
有的基地只有一个学生实习,学生必须定期回校在本专业师生召开的汇报会上报告实习情况,并提交经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签字认可的书面材料。
实习报告中一定要有学生根据现场实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内容描述。
最后老师要根据实习报告分别对学生进行考核,最后给出实习成绩。
③学生管理规范。
日本大学生在前3年采取没有固定教室的流动式学习。
到第4年则要进入相应的研究室做论文,每天必须到研究室“上班”,有学生干部负责考勤。
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开题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分析数据结果,以及撰写论文都要在研究室完成。
教师通过研讨会(seminar)的方式指导学生。
学生要提交近期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等情况的书面材料。
报告前将材料分发给全研究室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然后进行15分钟至20分钟的报告。
许多优秀的论文则提炼出精华写成学术论文,推荐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去宣读发表交流,以显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培养学生的质量。
3.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研究型大学纷纷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但真正构建出完整体系的并不多,目前只调查到四川大学在2007年5月初形成《四川大学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培养体系:
一条主线,两个渠道,三个层次,四条途径。
①一条主线: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线,并将其贯穿于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
使学生具有更多的人文知识、更高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境界,具有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两个渠道:
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主要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学生社团活动、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等,侧重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学会共事、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既成人,又成才。
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作用,使之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
③三个层次:
以吴玉章学院和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为龙头,面向优秀学生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交叉专业、双专业、辅修专业、跨专业修课为平台,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培养为主线,面向全体本科生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④四条途径:
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以科学研究的强势带动人才培养,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
4.通过比较国内外部分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其特点分析,呈现出如下不同
①理论与实际脱节。
我国所提出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多是聚焦宏观层面,理论层面,有广义上的培养体系的概念。
已构建出完整培养体系的四川大学,从保障措施到实现途径也只是停留在方向性的指导,到具体实施缺少操作环节,容易产生文件与现实操作脱节的现象。
②课程设置缺乏过程与能力考核。
课程更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一考定终身的课程比比皆是,忽视了课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②实践环节仍显不足。
实践环节只注重了学分的增加而忽略了实际教学质量的监控,很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还很低;没有明确提出创新教育学分的要求,对各类课程的开设也缺少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③研究型教学仍显不足。
研讨与探讨式教学模式,如小班研讨课、前沿导论课、实践训练课、创新创业课等覆盖面小,短时间内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特点
总结国外知名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出如下特点:
1.培养理念和教育目的
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探究问题的兴趣、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推进各种具体事务的能力。
永不停息的改革意识与持续的特色优势,是不断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正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发展到当今时代的必然结果。
在教学实践中,美国大学教育以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既注重学术性目标的实现,也注重对应用型目标
2.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但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没有纯粹的专业教育,也没有纯粹的通识教育。
创新人才发展基础在于人的个性和谐、全面、自由地发展。
法国大学一、二年级为基础教育阶段,只分10个专业方向,主要任务是进行普通教育,初步接触专业知识。
通过“多学科的培养和方向指导”,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做准备。
德国大学也分为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一、二年级分系而不分专业。
3.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世界著名的大学在构建创新型人材培养体系时,大都偏重于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内容以重点、难点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习,而非传递信息,为学生积极营造独立思考、自立研究的学术平台。
在德国,讲授课大约占50%,这是一种由教授主持的指导性启发报告,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对学生是否参加听课没有严格要求。
而习题课、实验课、讨论课等则通过教师的具体讲解、答题、提供教材和参考资料、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动手操作等,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较深的理解。
4.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课外科研、实践能力训练。
国外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注重大学与政府、企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
如MIT坚持“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尽早进科研,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UROP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成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成功典范。
同时还制定了独立活动期计划、工程实习项目、综合研究项目、回归工程计划等,开展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探究式学习,通过科研训练增强专业知识能力。
5.师资队伍建设与考试制度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自身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行动和实践。
西方国家的大学教育当然离不开考试,但考试不是考学生的记忆,而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反对以考试定终身的制度,倡导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6.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把问题性、合作性与实践性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研究和在研究中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管理,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
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