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
《《诊断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诊断学基础》课程标准
《诊断学基础》课程标准
诊断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诊断学基础》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本课程由绪论、症状学、问诊、体格检查、临床常用诊疗技术、实验室检查、影像诊断、心电图检查、诊断的思维方法和病历书写九个部分组成,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主线,又将主要内容划分为病史采集、技能操作、辅助检查、综合运用四大篇章。
主要阐述了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职业素质。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识记诊断原理,学会采集、综合整理、分析、判断人体健康相关资料,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农村医学专业教改性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以解决农村基层卫生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以农村基层实际应用的知识、技能为主线,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时代”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以综合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为根本,以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为重点。
通过病例分析、考点链接唤起学生对临床问题的探索以及对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关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入手,渐进的、合理地传授诊断学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运用医学知识与技能,对疾病作出医学诊断。
(三)课程设计思路
结合农村医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学生认知规律和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本课程在医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及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基础作用”和学生实际,合理地取舍教材内容,尽可能既保证诊断学基础的整体知识框架,又兼顾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保证教材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在内容编排上注重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化繁为简。
知识的阐述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准确性、启发性、系统性和适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以教师示范、多媒体运用、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为方法,注重临床实际,强化学生实践技能。
为了使教学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接轨,特别对临床执业助理医生资格考试过程进行分析,专门设计了操作流程图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指导,使学生学会操作;制作了课后思考题、练习题集等,方便学生学习、巩固及自测。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课程教学目标
1.理解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运用诊断学基础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
3.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医学基础课知识,解释疾病的各种症状、体征。
(二)技能课程教学目标
1.学会问诊的方法和技巧,具有对患者进行正确病史采集的能力。
2.学会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具有对患者进行全身体格检查的能力。
3.学会常用诊疗技术,具有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的能力。
4.学会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具有对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的化验结果能作出合理解释的能力。
5.学会正确使用X线、CT、B超等影像学诊断方法,具有对常见疾病的X线影像表现、颅脑疾病的CT表现进行识别及解释的能力。
6.学会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方法,具有对正常及常见的异常心电图进行分析的能力。
(三)素质课程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
3.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完善、成长。
(四)安全目标
1.注意问诊时用语恰当,避免因不恰当语言导致冲突发生。
2.严格进行检查用物的管理,避免检查用物的损坏。
3.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的伤害。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绪论
1.理解诊断学基础在医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分析诊断学基础包含的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内容。
3.运用诊断学基础课程学习的基本方式方法。
第一篇病史采集
(一)症状学
1.发热
(1)识记发热概念。
(2)分析发热的常见病因及正常体温。
(3)分析发热的分度和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4)学会对发热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2.疼痛(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关节痛)
(1)分析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关节痛的常见病因。
(2)识记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关节痛的临床特点和意义。
(3)学会对疼痛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3.咳嗽与咳痰
(1)识记咳嗽与咳痰概念。
(2)分析咳嗽与咳痰的病因。
(3)识记咳嗽与咳痰的临床特点和意义。
(4)学会对咳嗽与咳痰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4.咯血
(1)分析咯血概念和伴发表现。
(2)识记咯血的临床表现和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
(3)学会对咯血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5.呼吸困难
(1)识记呼吸困难概念。
(2)分析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
(3)识记呼吸困难的临床类型、特点和临床意义。
(4)学会对呼吸困难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6.发绀
(1)理解发绀概念。
(2)分析发绀的常见病因。
(3)识记发绀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意义。
(4)学会对发绀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7.心悸
(1)理解心悸概念。
(2)分析心悸的常见病因。
(3)识记心悸的临床意义。
(4)学会对心悸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8.水肿
(1)理解水肿概念。
(2)分析水肿的常见病因。
(3)识记水肿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意义。
(4)学会对水肿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9.恶心与呕吐
(1)理解恶心与呕吐概念。
(2)分析恶心与呕吐的常见病因。
(3)识记恶心与呕吐的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4)学会对恶心与呕吐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10.呕血与便血
(1)理解呕血与便血概念。
(2)识记呕血与便血的常见病因和出血部位。
(3)识记呕血与便血的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4)学会对呕血与便血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11.腹泻
(1)理解腹泻概念。
(2)分析急性、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
(3)识记腹泻的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4)学会对腹泻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12.黄疸
(1)理解黄疸的概念。
(2)分析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3)识记黄疸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4)学会对黄疸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13.消瘦
(1)理解消瘦概念。
(2)分析消瘦的常见病因和临床特点。
(3)学会对消瘦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14.尿频、尿急与尿痛
(1)分析尿频、尿急与尿痛概念。
(2)理解尿频、尿急与尿痛发病机制。
(3)识记尿频、尿急与尿痛的常见病因和临床特点。
(4)学会对尿频、尿急与尿痛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15.少尿、无尿与多尿
(1)识记少尿、无尿与多尿概念。
(2)分析少尿、无尿与多尿发病机制。
(3)识记少尿、无尿与多尿常见病因和临床特点。
(4)学会对少尿、无尿与多尿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16.血尿
(1)理解血尿概念。
(2)分析血尿的病因。
(3)识记血尿的临床特点。
(4)学会对血尿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17.抽搐与惊厥
(1)理解抽搐与惊厥概念。
(2)分析抽搐与惊厥的常见病因。
(3)识记抽搐与惊厥的临床意义。
(4)学会对抽搐与惊厥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18.意识障碍
(1)识记意识障碍概念。
(2)分析意识障碍常见病因。
(3)识记意识障碍临床表现。
(4)学会对意识障碍病人进行正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的方法。
(二)问诊
1.评价问诊的意义。
2.识记问诊的内容。
3.运用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学会对病人进行完整、系统的问诊的方法,具备采集病人病史的能力。
第二篇操作技能
(三)体格检查
1.体格检查基本方法
(1)分析体格检查的概念。
(2)识记体格检查的意义及检查注意事项。
(3)运用视诊的方法及识记视诊的检查内容。
(4)运用触诊的方法及识记触诊的适用范围。
(5)运用叩诊的方法,识记叩诊音的特点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6)运用听诊的方法。
(7)识记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8)能熟练运用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2.一般检查
(1)分析淋巴结肿大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2)识记一般状态的改变及意义。
(3)识记皮肤异常变化及意义。
(4)具备进行一般检查的能力。
3.头颈部检查
(1)学会耳、鼻、口的检查。
(2)学会外眼检查。
(3)识记瞳孔的大小与形状及改变的意义;识记瞳孔对光反射、集合反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识记鼻翼扇动的临床意义。
(4)识记咽部、扁桃体异常改变及意义;学会判断颈静脉怒张的方法。
(5)识记颈静脉怒张、甲状腺肿大、气管移位的意义;能熟练进行颈部的各项检查。
4.胸部检查
(1)标识胸部体表标志和肺与胸膜的界限。
(2)学会胸壁、胸廓的检查。
(3)学会肺和胸膜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方法及识记临床意义。
(4)学会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方法及识记临床意义。
(5)学会乳房检查(视诊、触诊)的方法和识记临床意义。
(6)学会外周血管检查及理解其临床意义。
(7)能指出胸部体表标志;能简单进行胸壁、胸廓检查;能熟练进行肺和胸膜、心脏、血管、和乳房的检查。
5.腹部检查
(1)识别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识记腹部外形、腹围、呼吸运动变化和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的临床意义。
(2)学会腹部触诊的方法,能对病人进行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肾、腹部包块的触诊,识记腹部触诊的临床意义;理解液波震颤的检查方法及意义。
(3)学会腹部叩诊的方法,识记肝浊音界叩诊、移动性浊音、肋脊角叩击痛的临床意义。
(4)学会腹部听诊的方法,分析肠鸣音和振水音的意义,分析血管杂音的意义。
6.肛门、直肠和生殖器检查
(1)学会肛门、直肠和生殖器检查方法。
(2)理解肛门、直肠和生殖器检查的临床意义。
7.脊柱、四肢检查
(1)学会脊柱弯曲度和脊柱活动度检查方法。
(2)学会脊柱压痛、叩击痛的检查方法,分析脊柱压痛及叩击痛检查的临床意义。
(3)识记四肢、关节外形变化及意义。
(4)学会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理解检查的临床意义。
8.神经反射检查
(1)学会浅反射的检查方法、识记检查的临床意义。
(2)学会深反射的检查方法、识记检查的临床意义。
(3)学会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识记检查的临床意义意义。
(4)学会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的检查方法、识记检查的临床意义。
(四)临床常用诊疗技术
1.胸膜腔穿刺术
(1)识记胸膜腔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
(2)具有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胸膜腔穿刺术的能力。
2.腹膜腔穿刺术
(1)识记腹膜腔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
(2)具有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腹膜腔穿刺术的能力。
3.骨髓穿刺术
(1)识记骨髓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
(2)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骨髓穿刺术。
4.腰椎穿刺术
(1)识记骨髓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
(2)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腰椎穿刺术。
5.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1)分析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
(2)理解三腔二囊管的操作过程;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五)实验室检查
1.识记血液常规检查的的正常范围,识记异常变化的意义;分析血液其他检查的正常范围,分析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2.识记尿液检查的正常状态,分析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3.识记粪便检查的正常状态,分析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4.分析痰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5.分析脑脊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6.分析浆膜腔穿刺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7.识记正常肾功能的各项指标参考值,分析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8.识记正常肝功能的各项指标参考值,分析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9.识记临床常用生化检查的正常参考值及分析变化的临床意义。
10.分析常用血清标志物及其他检查的正常参考值和变化的临床意义。
11.理解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的临床意义。
(六)影像诊断
1.X线检查
(1)X线的基本知识:
识记X线的特性及应用;分析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理解X线检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呼吸系统X线诊断:
识记正常胸部正位片的特点;分析胸部常见病变如肺炎、气胸、胸腔积液、浸润性肺结核、肺癌、心脏增大(二尖瓣型、主动脉型和普大型)的X线诊断特点。
(3)循环系统X线诊断:
识记正常循环系统正位片的特点;分析心脏增大(二尖瓣型、主动脉型和普大型)、血管病变的X线诊断特点。
(4)腹部X线诊断:
识记正常腹部平片的特点;分析腹部病变如肠梗阻、消化道穿孔、泌尿系阳性结石X线诊断特点。
(5)骨骼和关节X线诊断:
分析骨骼的X线特点;识记骨折X线诊断,分析其他骨骼、关节病变的X线诊断特点。
2.CT检查
(1)识记CT检查的基础知识。
(2)分析CT检查的临床应用:
颅脑CT影像诊断。
(3)能识别常见颅脑疾病的CT片特点。
3.B超检查
(1)理解B超检查的基础知识。
(2)理解B超检查的临床应用。
(3)能简要分析常见疾病的B超检查特点。
(七)心电图检查
1.心电图基本知识
(1)识记心电图及心电图检查的适用范围。
(2)学会心电图导联常用的12导联体系的连接。
(3)识记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命名。
2.正常心电图
(1)识记心电图记录纸的意义、各波段测量的原则、心率的计算、心电轴的判断。
(2)识记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
3.心房、心室肥大分析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
4.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梗死分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
5.心律失常分析各类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6.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运用心电图的分析方法,进行临床应用。
7.能正确整理、粘贴心电图,能识别正常及常见疾病的心电图特点。
第四篇综合运用
(八)诊断思维方法和病例书写
1.学会诊断的步骤和思维方法。
2.识记病历的基本内容、格式和要求、住院病历、门诊病历。
3.学会病历书写。
四、实施建议及要求
(一)教学原则
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注重学以致用。
2.因材施教,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3.合理整合各种教学信息。
4.从解决临床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基础课知识解释疾病表现,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5.强化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
6.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的相互结合,强化对知识记忆和运用。
7.保证知识体系的统一完整。
(二)教学建议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的设计适合岗位需求。
2.教学中渗透医疗法律、法规和医疗安全意识,教育学生依法行医,合理保护自身权利。
3.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整体综合能力。
4.强化实践技能的操作,并注意综合评价。
5.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评价
1.评价内容本课程为考试课,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评价和实践操作能力评价。
2.评价方法
(1)理论知识评价:
平时成绩与期中(阶段)考试、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平时成绩指课堂提问、作业、课堂小测验、实验报告、学习态度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评;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阶段)成绩(30%)+期末成绩(50%)。
其中,平时成绩=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20%)+教师评价(占60%)。
(2)实践操作能力评价:
实践成绩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考试计算,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学生自评(20%)+学生互评(20%)+教师评价(60%)。
(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进行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本课程对理论教学部分要求有“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其中识记是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理解是指能够领会概念、原理的基本涵义,解释相应现象;“运用”是指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综合”是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评价”是指对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对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分为“具有***能力、学会”等层次。
“具有***能力”是指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独立、正确、规范地完成相应内容的实践操作;“学会”是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较为简单的操作。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建议
1.多插入图片,使教学更直观。
2.案例分析应体现教学目标,贴近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3.课后作业可考虑加入相关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题,以强化知识点。
4.举办实践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
五、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为88学时,全部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训练,在强化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
课时数
绪论
1
第一篇病史采集
第一章症状学
15
第二章问诊
4
第二篇操作技能
第三章体格检查
34
第四章临床常用诊疗技术
4
第三篇辅助检查
第五章实验室检查
10
第六章影像诊断
10
第七章心电图检查
6
第四篇综合运用
第八章诊断思维方法和病历书写
4
合计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