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687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及对策.docx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及对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及对策.docx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农、林、牧、渔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呈稳定递增趋势,但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能源消耗偏高,节能减排任务重、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等突出问题。

要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前提。

文章在阐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迫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存在人力资本、技术障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困难,提出了着重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低碳经济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

Abstract

Inrecentyear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ruraleconomy,especiallyintheeconomicgrowthrateof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husbandryandfisheryveryfast,showedasteadyincreasingtrend,butthecurrentdevelopmentofChina'sruraleconomyremainsirrationalindustrialstructureinruralareas,ruralenergyconsumptionbiashighenergysavingheavytask,rural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otherissuesmoreprominent.To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wemustchangethewayofeconomicdevelopmentinruralareas.ArticledescribeschangesinChina'sruraleconomicdevelopmentonthebasisoftheurgencytoanalyzethetransformationofthemodeofeconomicdevelopmentinruralareasthatexistinourhumancapital,technicalbarriers,lackofindependentinnovationcapabilityandotherdifficulties,theemphasisfromtheproposedadjustmentofruralindustrialstructure,enhancetheindependentinnovationcapacity,improvelow-carboneconomysuggestions.

Keywords:

ruraleconomy,developing,change,problem

 

农村经济指的是农村地域内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经济活动的综合体,是农村中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统称。

农村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区域经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农村经济包括农村农业经济、农村工业经济、农村商业经济、农村交通运输经济、农村服务经济、农村建筑经济等农村经济活动。

农村也是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实体。

[1]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的总和,以及其发展过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以牺牲坏境作为代价,耗能大、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现代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在能促进经济数量稳步增加的同时,也能促使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我国农村现行的生产方式主要都是粗放的耗能大、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日益激化,对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

因此,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持在变动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推动转变是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议题之一。

为谋求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

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为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而使用的方法、手段和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发展理念上正确处理好发展好与发展快的关系,不但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实现稳步增长,而且要加倍注重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动,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现状普遍存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发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是事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紧急而重要的战略举措,是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解决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经济发展的成果,要使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质的变化发展,就必须要转变原有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由多个层次复合而成的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和各个产业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形成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方式,由农村三大产业之间及其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组成。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是两个不同意义上的概念。

农业产业结构强调产业结构中的行业构成,是一个区域性概念,主要指林业、牧业、渔业、种植业等行业构成。

而农村产业结构则主要强调产业在农村这个地域上的分布,一般由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构成。

[3]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改变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单一、效率低下等发展的桎梏,农业生产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各产业间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可是比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农、林、牧、渔、副等各行业比例十分不协调;农业区域结构布局,地域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特色经济不突出;农业科技投入不够,粗放经营问题突出。

第二,农村工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的重叠性高,能体现农村特色的工业十分欠缺,限制农村工业优势的发挥;农村工业发展与农业的关联度低,关联系数只有0.46%,绝大多数农产品不能实现就地加工。

一般来说,产业链延伸越长,产业关联效应就越高;农村乡镇企业组织结构的布局不合理,农村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第三,农村产业结构政策性偏差现象严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第四,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竞争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技术产业的比例低,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有待提高等。

(二)能源消耗偏高,节能减排的任务较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平均超过9%的年增长率,但我国农村能源消费量高。

从总量来看,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包括生产耗能和生活耗能)由1980年的3.28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6年的9.565亿吨标准煤,增长了近两倍,这种增长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其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形式,能源消耗排废量大,严重影响了全球气候,不仅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且也不利于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加重了当前的节能减排任务。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2007年我国农村生产用能总计达38098.2万吨标准煤,其中农业生产用能6079.7万吨标准煤,仅占总用能的15.9%,乡镇企业用能占2007年生产用能的84.5%。

乡镇企业的用能主要来源于煤炭,煤炭的消耗排放出大量的废渣、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加重了对环境保护的压力。

[4]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国乡镇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乡镇企业在整个地区的用能所占比例仍在上升,乡镇企业已成为最大的能源消耗部门。

乡镇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较低,投资少,布局分散,信息不灵,技术人员缺乏,从而节约能源就比较困难。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对节能减排的目标,缓解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由粗放型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变,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面貌产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农村环境质量却不断地下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农村环境污染不仅使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又还通过水、大气和食物等渠道将影响拓展到城市人口。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第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其他生产资料等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村面源污染。

如江苏已有很多地区的面源污染的负荷超过了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而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乱排放和农田的氮、磷流失。

第二是城市工业“三废”污染不断地向农村蔓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企业的各种类型在郊区定居,城市污染大户企业向农村外迁,农村环境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当前土地污染的整体形势相当严峻。

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耕地中约有1.5亿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污水灌溉导致耕地造成污染的面积约占污染总面积的1/5以上。

土地污染不但造成有害物质随着农作物的生长而积累,而且还通过食物链被摄入人的身体内,致使各种疾病的衍生,导致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5]第三是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和污染治理不够彻底导致的农村环境污染。

乡镇企业产业技术落后、基础设施差、规模小、缺乏资金、“三废”处理设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低、污染强度显著高于城市企业等问题普遍存在。

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了严重困难。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若得不到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发展,也可能会对未来国家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阻碍,所以必须要加快转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化逐渐加强,农村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农村民主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不协调、持续发展困难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还面临一些困难:

(一)农村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薄弱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超过5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农村居民素质水平较低,其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农村地区的高碳生活消费越来越普遍,环境恶化已经威胁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农村受污染的农田和耕地范围越来越广,再加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很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缺乏资金和技术,环境污染产生的不利影响正由局部向整体扩散。

由于现在中国农村许多地区还是利用传统的生物质能资源如树枝,劣质煤作为燃料,这些都会排放出大量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烟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我国农村地区滥用化肥农药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农药化肥的使用所产生的残留物不仅仅影响农作物的质量,还会破坏土壤的结构,造成水体污染,使得我国农村有将近3亿人饮用水不安全,引发各类疾病。

还有的农村居民滥垦草原和过度放牧,导致广大牧区草原退化、植被破坏,最终使草原沙漠化速度加快,影响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些都是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对环保缺乏全面的了解,环保意识十分欠缺,对低碳经济更是一无所知,对现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所存在的诸多弊端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个人卫生以及公共卫生不够重视,导致环境污染普遍存在而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和改善。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人力资本障碍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但在农村人力资本培育和积累形成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首先,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质量不高,大多属于经验型资本。

农业种植技术依靠祖辈代代相传,依赖经验的传播,并不是通过学习教育形成的有研究能力的人力资本,即缺乏知识、技术型人才,这不仅影响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播,还影响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其次,国家在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少,致使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积累的过程十分缓慢。

再次,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也十分欠缺,文化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不能满足农村文化发展的需求。

最后,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增速缓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

以江苏的人才资源为例,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该省6岁及以上农村居民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不到10%,比城镇数据低近10个百分点,而小学及以下文化人口比例却达到49.9%,比城镇要高19个百分点。

[6]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人力资本供给不足的严峻挑战,对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更为紧迫。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大部分农民追求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

从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来看,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安于现状,农业种植技术主要是依赖前代传下来的经验传播,对农业的发展缺乏创新,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封闭的小农文化,阻碍了农产品的创新。

因为部分农民延续过去的传统习惯,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及先进文化。

二是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大部分农户希望政府给予扶助,过分依赖政府相关农业政策,自主创新能力弱。

三是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影响农产品结构调整和创新。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技术障碍

伴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的深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范围大幅度提高,但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来说仍然处于低下水平,受教育程度主要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中专以上教育程度的较少。

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存在技术障碍问题,主要体现为:

第一,农民的技术水平不高。

农民主要依赖长辈们经验性的言传身教而实现对农业技术的掌握,绝大部分农民没有正规农业职业和技术培训的经历。

至2004年,在全国全部农业劳动力中,有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经历的农民所占的比例仍然不足20%。

第二,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不高,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技术人员缺乏,在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只有6.4人。

第三,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缺乏推广意识,对人才的培养与重视不够。

例如:

一些基层领导忽视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地位与重要作用,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现有的农业技术专业培训机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受过正规培训与指导的推广人员严重不足。

农业技术人员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报酬相对较低,基本生活也缺乏保障等问题普遍存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同样缺乏,在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我国的数据则是平均2000多个农村劳动力中才有1名。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经营规模小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自愿公平原则下将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

[7]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继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又一次重大的改革,其流转的方式包括转让与转包、出租与互换、土地入股。

国家通过颁布和完善关于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地顺利开展了实践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效应: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升、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

然而,在看到其产生绩效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其参与土地流转的主观意愿度与农民从事非职业收益的大小及稳定性存在很大的正相关度。

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农户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主观参与意愿。

在调查中,对于一些年纪较大,外出打工没有门路或不稳定的农户大多不太愿意参与土地流转。

由于少数几户农户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而限制了业主对土地成片开发的需求,最终导致整个项目的流产或者经营规模不大。

二是对土地流转后的用途监管不严,改变土地原有的用途现象普遍。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土地向非农业化和非粮食化转移而改变了土地的用途,改变了土壤原有的肥力和结构,从而给今后的土地复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是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与粮食安全问题。

土地流转后农户得到了大额的补偿,这不仅给农民今后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且当地房地产的开发带动物业、三产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但是,粮食安全问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需要从区域角度来考虑粮食安全问题和土地流转的安全保障。

四是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现面临阻碍,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据对余杭径山镇的调查显示,径山镇大田流转面积1.68万亩,占大田总面积的41%,涉及农户4800多户,林地流转面积2.88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4.4%,涉及农户3000多户。

一共有8000户农民的耕地和林地涉及到流转问题,而土地流入方外出打工就业的农民却只有1000人。

这部分农民无文凭,无技能,最终农民成为“种地无地、就业无门、创业无钱”的“三无”人员,从而影响农户参与承包地流转的积极性。

[8]

三、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将推进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方向。

必须把需求结构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

[9]因此,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以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低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向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并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结合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坚持走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一)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对农村的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互不协调的状况以及行业内部的不协调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根据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应针对农村第二产业结构进行适当,大力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优化的效果。

1.合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既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好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与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关系,逐步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即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转变。

同时,对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合理布局各农业区域的分配,使各农业区域之间实现明确分工协作,增加对区域间优势农业的开发力度,促进种植结构多样化,优势农业区域化和规模化发展。

第二,要注意避免区域内部农业产业结构重叠,影响农业区域优势发展。

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独特的农业产业群和农作物集群带,促进农业朝着专业化、区域化和集群化方向稳步发展。

还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引导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作为导向,倡导农民、龙头企业和各种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外资投入,大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调整农村工业结构,以工业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农村工业迅速崛起,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农村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为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针对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农业的管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打破地区范围限制,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专业化、协调化发展,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农村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

其次,结合农村建设,合理安排企业的空间布局,调整农村工业布局结构。

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促进农村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最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城市工业带动乡村工业,并促使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使各产业能够协调发展。

同时,相关部门要严格把关,坚决制止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以城镇工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不是将污染转嫁到农村。

3.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村服务业水平,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

但是,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进程缓慢,在农业方面涉及到的领域局限性较大,主要分布在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使用、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服务方面,而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发布等一系列经营性服务方面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要发展农村服务业,必须对传统农村滞后的服务业进行改造,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建立配套完善的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专门从事“三农”服务的组织,培养农村服务业新型人才,促进服务多样化,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4.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化

近些年来,我国小城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约集中了常住人口2.7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直接带动了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可以较好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对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

目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主要存在资金瓶颈、体制障碍、产业结构落后等问题,应充分利用小城镇在能源、交通、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乡镇企业上档次、上水平,努力的完善农村小城镇建设。

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小城镇建设,实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逐步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

(二)注重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人才是创新的基本,创新同时又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创新是进步,而进步则主要依靠创新。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还需要提高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农业技术型人才,首先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开办更多的农业技术培训机构,提高农村农民的技术水平,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农业技术领头人。

其次,鼓励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农林牧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服务,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保证农村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再次,重视农村农业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