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643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docx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docx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

第一章绪论(1题名词解释)

一1土地:

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水文、土壤、岩石、地貌、动植物群落等一切影响土地利用性能的自然因素及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种种成果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

广义:

人类社会各项生产和生活所使用土地,也包括行政上所管辖土地狭义:

仅指人类社会各项生产用地,有明显经济价值,强调经济价值及人类可利用性总: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二1土壤:

指地球表面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资源:

能够产生生物性产品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

第二章土地类型(2题单选;1题单选)

一土地分级系统于土地分类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A土地分级系统的较高级单位是由不同的低级单位合并而来的土地分类系统的较高级单位是根据土地低级单位属性归纳而来的

B土地分级系统的不同低级单位必须在地域上相邻才能进行合并

土地分类系统的归纳不要求地域上的相邻,而是同类的概括

C土地分级系统的等级越高,包含的低级单位越多,内部结构越复杂土地分类系统的等级越高,包含的属性越复杂

D由低级单位合并成较高级单位的根据:

土地分级系统主要是地球物理学联系和地球化学联系

土地分类系统主要是特征和属性的相似性

2联系A都是以地表自然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的地域的系统化的方法

B同一层次的划分一般都采用统一的划分标志

C分级是分类的基础,分级单位有几个相应的分类系统就有几类

二土地分类的方法

1发生法

发生法:

以形成土地的环境因素为依据把土地划分成各个单位并对之分类依据:

以气候和地质构造为依据

优缺点缺点:

对土地类型的具体划分在尺度上和精度上都嫌粗略

优点:

适合于自然区划研究,在土地类型研究中,有助于土地类型结构层次性的认识,科学的进行土地分级

2景观法

景观法:

是指通过土地的空间形态识别来进行土地类型划分的途径

景观:

地表各种自然现象在空间上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种自然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内部相互一致,而与相邻综合体的特征有明显差异

依据:

主要依据土地的各组成要素在地表具体地段的结合方式及作用强弱不同,形成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各异的土地个体,根据一定的原则划分这些个体,并进行分类归并。

优缺点

优点:

界限较清楚,所划分的土地单位在尺度上和精度上都适合于土地类型划分要求。

缺点:

分类指标和分类系统的确定主观随意性大

3参数法

第三章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1题名词解释;1题多选;1题填空)一土地类型结构概念:

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1质的对比关系:

区域内有哪些土地类型,它们的属性差异如何;

2量的对比关系:

指每一种土地类型在该区域内所占的绝对和相对面积比例3格局或图式: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一级土地群体重复出现的组合关系,它既包括土地的空间结构格局或图式,也包括土地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

二土地类型结构类别:

空间结构数量结构演替结构

1、空间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又称土地的空间组合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一定的格局或者图式。

土地空间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最直观表现的形式,它反映出土地类型群体关系在空间上的有序性。

土地空间结构根据其内部土地类型的组合形式,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a:

递变型组合(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一定的系列。

如:

丘陵或山地内部自下而上的层状组合;海积平原中沿海岸带的条带状组合等等。

)b:

重复型组合(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一定的系列。

如:

丘陵或山地内部自下而上的层状组合;海积平原中沿海岸带的条带状组合等等。

在实际研究中,常用一些形象化的名称去对土地的空间结构进行描述和分类

2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实际上是指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

数量指标

(1)面积比Ki=ai/A*100%面积比是指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占区域或样区的总面积的百分比。

式中,Ki为某种土地类型的面积比;ai为该种土地类型的面积;A为区域或样区土地总面积。

(2)频率比P

i=m

i/n频率比是指各土地类型在区域或样区内的出现频率,也称为频度。

式中,P

i为某个土地类型的出现频率;m

i为某个土地类型在区内的图斑数目;n为区内各土地类型的图斑总数。

(3)…书三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类型演替实质上就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发展变化观点:

瞬间表现系统观点:

本身结构与功能的自组织

分类1)按演替性质分时间演替空间演替更替

2)按演替的原因分自然演替人为演替

3)按演替的方向分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4)按演替的过程分节律性演替和非节律性演替

第四章土地类型调查(A:

1题单选,1题名词解释;B卷1题分析)综合剖面法:

指在路线考察过程中,编制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利用此综合剖面图,分析土地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土地类型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据此拟定土地分类系统,完成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尤其适用于山区、地形起伏大,土地类型水平、垂直分异结构复杂区。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法的编绘方法与采用的比例尺有关,在范围较大、制图比例尺较小的情况下,主要采用室内阅读地形图和判读航空像片或者大比例尺卫星影像,并参考其它自然要素图件和资料来进行编绘;在范围较小和制图比例尺较大的情况下,主要靠野外实地测绘.比例尺愈大,野外工作量愈大.

大比例尺土地综合剖面法

1)在室内选定剖面线的位置.:

要弄清楚水系网的格局、分水岭走向、地貌类型特征、坡向与坡度、海拔高度等;研究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相互关系,并与土地类型联系起来;剖面线要尽可能地短,但又要尽可能地通过当地各种土地类型.在山区可布设两种不同类型综合剖面法:

一种从分水岭开始,直到河谷,他反映土地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这是山地基本的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另一种是横切过山脊和冲沟的剖面,反映不同坡向对土地类型分异的影响,这属于辅助剖面图.

2)确定综合剖面制图的比例尺:

包括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是指综合剖面图横坐标的缩尺,它表明剖面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距离;垂直比例尺是综合剖面图纵坐标的缩尺,它反映剖面上任意一点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也表明地表起伏和切割的程度.。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可与土地类型图(平面图)的比例尺一致,以便于比较;它也可大于或小于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一般而言,水平比例尺如果大于1:

1万,则综合剖面图可详细地表示出较低级的土地类型图.普通的大比例尺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常采用这种大小的水平比例尺.。

垂直比例尺若与水平比例尺相等——自然剖面,适于坡度陡土地;大于水平比例尺——夸张剖面,适于平缓丘陵和平原。

3)绘制(三部分组成,由上到下顺序为)

剖面图:

以地面起伏曲线为骨架,上面:

用鲜明的形象符号表示植被;下面:

表示出土壤、第四纪沉积物或母岩;带状图:

剖面线两侧土地类型的影像特征或土地类型图,此图上要标出剖面位置;

土地类型描述表:

横行—土地类型名称、代号;纵行—土地类型主要特征或数量指标第六章(1题填空类别、依据)

一、土地评价的类别

l

(一)按主要参评因素的性质分:

土地自然评价:

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来评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或适宜性,经济因素可不考虑或只作为背景条件。

土地经济评价:

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

一般地讲,土地自然评价是土地经济评价的基础

l

(二)按评价目标和内容广度分

综合性土地评价:

根据农林牧业生产的综合要求或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利用的要求来评价土地,同时评价或估计土地评价地区的土地资源对多种用途的适宜性情况,从而找出该地区的哪一区域对哪一用途最为适宜

单项土地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过程中,根据某一具体目标和土地利用具体要求评价土地,只考虑一种土地利用

l(三)按评价的精确程度分

定性土地评价:

是用定性术语去表示土地对一定的利用的适宜与否,其适宜性可分为几级,如最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或边界适宜

定量土地评价:

用量的指标去评定土地对一定用途适宜与否

l(四)按评价着眼的时间点分

现状土地评价:

指在土地评价中,评定土地对一定用途的适宜性或土地质量等级的高低时,所根据的是目前的土地特征;

潜在土地评价:

所依据的是可预见的未来土地改良后的土地特性

l(五)按评价对象可分(六)按评价目的和任务分

农用土地评价土地潜力评价

非农用土地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改良土地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l(七)按评价途径:

直接评价:

是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适宜性或生产潜力

间接评价:

通过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属性对土地利用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等级

四、土地评价的依据

l1土地的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即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

l2土地的适宜性:

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适宜程度

l3土地的限制性:

又称土地的局限性,它是与适宜性相对而存在的,是限制土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

l4土地的经济效益:

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所能提供有效收益

l5土地生态效益:

是指在某种生产利用条件下土地生态系统的质量

土地评价所需资料可分为自然环境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两大类。

自然环境资料:

地形、气象气候、水文、土壤

社会经济资料: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2农作物的产量3生产水平和管理条件收集作物产量资料方法:

遥感估产1田间试验法2经验估计法与要素测定法3抽样实割实测法4第七章(1名词解释)

土地潜力评价

l1土地潜力

也称“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

定义:

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l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是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保护、改造的措施来划分土地的等级,它是一个相对等级的评价;

l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是根据气候、土壤等因素,估算出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生产多少生物或经济产量,它是一个绝对数量的概念。

l潜力级:

按土地对大田作物、牧草等利用方式的限制性种类、强度和需要特殊改良的管理措施等情况,以及长期作为某种利用方式而导致土地退化的危险性,对土地潜力级进行分类,共8类,从I——VIII

l潜力亚级:

在土地潜力级下,按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的种类或危害,续分为亚级。

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因素是相同的。

l土地潜力单元:

指一组土壤,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

在制图单位上属于范围较小,性质更为均一的,具有相似土地利用潜力和相似管理措施需要的土地单元。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l土地生产潜力:

是指土地用作种植业、林业和草场的情况下,土地所具有的生物或经济潜在产量。

l土地潜力评价:

根据影响土地生产力的气候、土壤等因素,估算出土地在不同管理和投入水平下,土地所达到最高产量,它具体的指出了土地好坏的程度,是一个具有绝对数值的概念。

l定性方法:

即把限制程度最高的某限制因素所对应的潜力等级作为土地总的潜力等级。

这种方法原自农业上著名的“最低限制定律”,即通常所说的“水桶原理”。

l定量方法:

根据各限制因素分级值之和评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

第八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问答1题、名解1题、分析题1题)

l土地适宜性:

是指某种土地类型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种类的适宜程度

A是据某种土地质量对特定土地用途或对作物的适应状况

B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土地的永续利用不受限制,生产过程中土地生产力不致衰退和枯竭,对当地和邻近土地也没有不利影响。

l2土地的限制性:

土地类型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造成的。

*

土地适宜性评价:

定义:

是指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及其适宜适度的评价

1、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

l评价系统的等级:

四级分类法

①土地适宜性纲——指适宜性的种类

②土地适宜性级——反映纲以内的适宜程度

③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级以内的限制性种类或所需改良的措施

④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亚级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次要差别。

lA土地适宜性纲:

适宜纲(S)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

(N2)②永久不适宜级1)土地适宜纲:

B土地适宜性级:

①高度适宜级(S1)②中度适宜级(S2)③勉强适宜级(S3)lC土地适宜性亚级:

表示方法——用小写字母如:

S

2m——表示主要受水份限制的中等适宜性亚级的土地;S

3e——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强适宜亚级的土地;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时列出如S

3me。

l注:

高级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

lD土地适宜性单元:

是亚级的再细分。

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或经营条件,有细微差别

表示方法:

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列于亚级符号后。

S2e-1、S2e-2、S2e-3

在某些场合下增加“有条件适宜”的类别。

表示:

在纲与级间用C表示.如S

c有条件适宜。

有条件的适宜再细分成级。

l一般情况尽量少用“有条件适宜相”,只在下列情况下才用:

①不满足某些条件,土地要划归不适宜或最低的适宜级②不满足某些条件,土地适宜性很高这种有条件的土地只占整个调查区总面积很少的比例。

l注意:

在具体评价中,究竟划分到哪一等级,是全部评出纲、类、亚类和单元,还是只评出纲、类和亚类,取决于研究区的范围大小和研究目的与深度。

2、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

l首先按土地生产潜力的区域性,将全国分为若干区,在区内对土地资源作类,等,型,单元五级划分,所以是五级分类系统

l①零级单位——土地区:

以气候因素中的水热条件为依据,反映区域间生产力的对比,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的区域差异共划分9个土地潜力区:

华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云贵高原区、华北-辽南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干旱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

l②土地适宜类:

是在土地潜力区的范围内,依据土地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

共分9个土地适宜类:

宜农、宜林、宜牧、宜农林、宜农牧、宜林牧、宜农林牧、宜其它用途、不宜利用的土地。

l③土地资源等:

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反映土地的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

按照土地对农林牧三方面的适宜程度和质量高低划分,包括三个质量等。

l④土地限制型:

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其深度划分,同一限制型土地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同的主要改造措施。

在同一等内,型与型之间只反映限制因素不同和改造措施的不同,而没有质上的差别。

l⑤土地资源单元:

最低一级分类单位。

表明土地自然类型或利用类型,是由一级具有较一致的植被,土壤及中等地形或经营管理与改造措施上较相同的土地构成l两种分类系统的比较:

1、FAO是单宜的,而我国的1:

100万土地资源图有单宜,双宜,三宜。

2、在利用方面明确的地区,考虑主要的适宜方面——单宜;在利用方面不明确地区,考虑多宜。

是两个评价系统的主要区别。

l对两个评价体系简评A共同点依据相同:

1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两个评价系统都是对适宜性类别,适宜性程度,限制性类别,限制性程度四个方面的反映。

2在高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类别;在中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程度;在低等级的评价系统,则进一步反映限制性类别与限制性程度中量的差别。

B、不同:

1FAO纲中仅从适宜S角度分类,只有单宜;中国类型多宜。

2适宜范围:

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

种植某种作物,果树等;中国:

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途。

第九章土地经济评价

毛利,现金贴现(分析1题,多选1题)

三土地经济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l(多选1题)1亩产量、亩产值是反映在生产费用水平和劳动消耗水平差异不大时土地生产串的评价指标。

2净产值、纯收入、级差收入均属土地利用效果的评价指标,反映排除投入量以后的产出效果3费用偿还率(纯收入率)、成本效果系数等,均是土地利用效果的评价指标4应根据评价目的及评价成果的应用范围,以及收集资料的齐全程度来选用。

除此,土地经济评价还可以选用待评价地区的土地产出量的人均占有水平,或土地的负荷量等指标。

l指标体系:

该体系在层次上分为指标类,指标组和具体指标三级

1土地经济效果指标2土地经济分析指标3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

农用地的等级评定(1填空、1多选)

农用地估价方法:

1.申报法2

V=a/r±i/r

2.收益还原法(公式中,V为地价,a为每年所得地租,r为还原利率(%),i为每年增加或减少若干不易觉察的价值)3.评分法4.标准田法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类型:

1综合定级:

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综合评价的差异划分土地级2分类定级:

分别对影响城镇某类型用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分析,按分类评价的差异划分各类型用地的土地级。

一般有商业用地定级,住宅用地定级和工业用地定级

l注意:

市区非农业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大城镇必须同时进行两种定级,其他的必须进行综合定级,必要时可同时进行分类定级

l四)城镇土地定级的对象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所有土地2城镇以外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2

旅游区3撤乡并镇后,建制镇面积≥2km的镇区土地

l(五)工作底图选取

1底图类型:

城镇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城镇规划图

2比例尺要求:

省会城市1:

10000-1:

50000

地级市1:

5000-1:

10000

县级市、县城、建制镇1:

1000-1:

5000

补:

书上P246-247步骤内容单选1题,基准1名词解释

基准地价是反映一个城市不同级别、不同区段、不同用途的地价水平和进行宗地评估时参考运用的一套地价及其评估体系。

从宏观上看,基础地价水平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该城市在经济活动中的竞争能力;从微观上看,作为生产要素和生活条件,其地价、地租及土地使用税费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盈利水平,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概述:

基准地价评估是在某一城市的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用途相似、地段相连、地价相近的原则划分地价区段,然后通过调查评估出各地价区段在某时点的平均水平价格。

市场比较法1单选收益法1单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