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和议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602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抒情和议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抒情和议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抒情和议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抒情和议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抒情和议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抒情和议论.docx

《抒情和议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抒情和议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抒情和议论.docx

抒情和议论

抒情和议论

 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表达和描写。

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也夹一些抒情和议论。

  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

这种感情的抒发可以有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如:

《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在记述了蔡老师的几件小事后这样写道:

“蔡老师!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发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又说: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表达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

感情到达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间接抒情是通过表达、描写、议论等方式抒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背影》中那段对父亲背影的描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

”父子分别之际,年事已高的父亲执意要过铁道、爬月台去为儿子买桔子,他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的动作,无不渗透出对儿子深深的爱,而从这生动描述的字里行间,从目睹此情此景时的潸然泪下,我们也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情。

  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

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就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段议论,运用比照的手法,阐述了当时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与这“一件小事”对于“我”的不同影响,文中写道: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

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这段话,表现了“我”愿以车夫为榜样,改造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的决心,也点明了“小事”对于“我”的重要意义。

使文章的主题在记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记叙中议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

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议论也就无从深化。

其次是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

记叙中的议论是为了帮助读者对记叙部分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是议论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起辅助作用的,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反会喧宾夺主,影响了中心的表达。

  在记叙中,抒情和议论常常是并存的。

议论的时候会有感情的流露,抒情的时候往往也同时伴有作者的看法,这时,议论与抒情就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了。

然而,不管是记叙中的抒情还是议论,都必须以记叙为基础,为依据,以便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肖像、言行、心理

  写记叙文离不开描写人物。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四种。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衣饰、姿态、神情等特征的描写。

  肖像描写虽然写的是人物的外表,但描写的目的决不止在于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两次刻画了闰土的形象。

少年闰土生气勃勃,机智勇敢,是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保卫瓜田的小英雄。

二十年后的闰土却面目全非: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而更使“我”感到悲哀的是闰土的神情与态度: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这两处肖像描写通过鲜明的比照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阔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更感受到作品所表达出的,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语言描写,指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应当切合他的身份、经历,反映他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语言,意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并且用人物的对话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狡诈多变、趋炎附势的卑劣形象。

  行动描写,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动作活起来的,人物的行为完全是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

描写人物的行动,也同样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冰心先生写的《小桔灯》,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在艰难生活的逆境中渴望光明的小姑娘。

文中,小姑娘登上竹凳去打的神态和制作小桔灯的娴熟动作都会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使我们从中看到她纯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

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初中第二册课本有一篇情趣盎然的小说《核桃的秘密》,文中运用了精妙的人物心理描写。

其中,有直接倾诉思想活动的人物内心独白;有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还有通过想象表达的美好理想。

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十四岁的红军小战士纯真的童心。

  以上,介绍了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在写作实践中,这些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而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其中的几种,以求全面、形象、具体地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写景应注意什么

  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学到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如《南京长江大桥》、《秋天来到我家的院子里》等,在我们作文中,不管是写人,记事,也常常会有景物描写。

那么写景应注意什么呢?

  ⒈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⒉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

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⒊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想象来写。

  ⒋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假设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

《乡村的今晚》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⒌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⒍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

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写人的作文应注意什么

  写人是作文的基本命题。

写人,可以侧重写人物的外部表现,即写他在做些什么,或者有哪些动人事迹;也可侧重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他在一件事面前,在与别人交往中,或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的内心变化,和随之产生的喜、怒、哀、乐之情;也可以交错地写人的外部表现和心理活动。

  写人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

  ⒉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就是要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才能与众不同,有了新意。

  ⒊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决不能象老师给你写品德评语那样来写人。

所选的事件要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

当你把事情写好了,人物也就写好了。

如当你读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以及《我的战友邱少云》以后,你对这两位英雄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

  ⒋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

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如《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扶正转椅就是一个细节描写,它表现了周总理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⒌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为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人物,他们所讲的话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讲的话也是不同的。

  ⒍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

  写事的作文应注意什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都是我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且大多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小事,如何把这些小事作为材料来写或作文呢?

请注意以下几点:

  ⒈如果根据题目的要求选定了某件事,你就要对这件事进行认真的回忆,并仔细琢磨,反复思考,挖掘出这件事中含有的生活道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

  ⒉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让读者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的事。

  ⒊必须把事情发生的环境写清楚。

因为任何事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的。

环境写好了,写出特点来,还能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生动。

  ⒋一般要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不能颠三倒四,还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清楚。

  ⒌记事中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重点部分〔一般指事情发展高潮处〕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⒍写事离不开写人,同此在记事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表达和描写

  表达和描写是记叙文两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表达,指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也就是交代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况。

描写,指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

就描写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就描写手法的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描写和表达常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或者像经线与纬线那样纵横交错,或者如水与乳自然地交融。

但在写作上二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表达着重于一般情况、过程的交待,使读者获得概括的印象;描写则着重形象的描摹、刻画,把真实的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受。

  鲁迅的《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说。

文中表达与描写融为一体,质朴自然,趣味横生。

小说开头三段是表达。

第一段概括交代了鲁镇的习俗,因了这习俗,“我”得以每年夏天到外祖母家去住。

然后介绍外祖母家--平桥村的概貌,并提出这三段文字的中心: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二、三段是具体的表达,介绍了平桥村的小朋友以及他们的热情好客;“我”和小伙伴们的主要活动--钓虾和放牛。

这三段文字语言朴实,脉络清楚,流畅明快。

小说第10--13段,写孩子们离开家门,驾船摇橹去赵庄看戏的情景,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首先写了开船的动作和欢乐的气氛: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这一点、一磕、退后、上前的动作,表现了少年们熟练的驾船技术,这说笑声、叫嚷声、潺潺的水声,衬托了欢快、热闹的气氛。

接下来写了船行途中两岸的景物: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段描写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

有嗅觉可感的豆麦与水草的清香;有视觉可观的朦胧月色、淡黑的连山;有听觉可闻的宛转、悠扬的笛声;更有身处这美好景物中油然而生的忘我与陶醉之情。

这生动传神的描写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美丽如画的江南水乡,使读者感受到孩子们愉快的心情和作者对美好的江南农村的无限热爱。

  记叙文中的表达与描写是密不可分的。

表达离不开描写,没有描写,文章就会枯燥无味毫无生气,更不会有感人的力量;描写也离不开表达,没有表达,文章会杂乱无章,单纯拼凑在一起的各种描写是毫无意义的。

要写出好作文,就要学会清楚明白的表达,也要学会生动形象的描写。

学习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贴切,就是要恰如其分地描绘事物,要符合实际;二是要抓住特征,就是要抓住被描写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的东西;三是要注意描写为表达中心服务,与中心无关的描写不但没有意义,还会影响中心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成功的描写源于对生活的观察,要学好描写,首先要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认真观察的习惯,做个有心人。

有了平时丰富的积累,描写起来就会感到轻松自如了。

  选材与剪裁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舍。

  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

这就要谈到材料了。

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

  怎样选材和剪裁呢?

  一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人民的勤务员》一文,记叙的是雷锋的事迹,六个平凡的小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这些故事虽各有特点,却共同表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二是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

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

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象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

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

《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三是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

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

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

这样才能防止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怎样记比较复杂的事

  所谓比较复杂的事件,一般是指事件本身情节比较曲折,头绪比较繁多,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等。

写这种情况的记叙文,在文章的整体构思方面有比较高的要求,大体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确定好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如果把表达中种种的人物与事件比做珍珠的话,那么线索就是那串珠的丝线,有了丝线,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能构成一条闪烁异彩的项链,有了线索,杂乱无章、错综纷繁的材料才能组织得有理有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某个人物,也可以是某种感情、人物的某种精神,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还可以是某一悬念,某一矛盾冲突等等。

例如,《皇帝的新装》这一篇童话故事的线索是新装;《七个铜板》这篇小说的线索是铜板;《藤野先生》一文的线索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我的老师》的线索是师生之间的真挚的爱;而贯穿于《驿路梨花》一文的线索始终的是“谁是小屋的主人”这一悬念。

  二、要安排好行文的顺序。

  记叙比较复杂的事件,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采用一种方式,而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其他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楚,错落有致。

以《驿路梨花》为例,全文从整体上是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

文中又安排了几处插叙:

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

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发生在十几年间的假设干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步步为营”,巧设悬念,使故事引人入胜。

  三、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街接,注意过渡和照应。

  写作当中,有时要用某些词、句、段贯穿文意,起桥梁作用,这就叫“过渡”。

过渡可以用在一篇文章中几件并列的事情之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三个事例之间的抒情和议论的段落,使本来各具独立意思的事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过渡还应用在文中顺叙、插叙与倒叙互相转换的时候,如《一件小事》的第二自然段从顺叙转入倒叙,衔接自然紧密。

文章中,在变换描写角度时,也需要过渡,如《孔乙己》一文,记述主人公悲惨遭遇的主体部分有两个层次,分别写断腿前后的孔乙己,这两层之间有这样的过渡句: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话承上启下,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

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这三种方法,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

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照应:

“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文题照应:

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

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作小桔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桔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

前后照应:

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照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怎样记事

  前两节我们讲了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写法,这里再来谈谈叙事性的记叙文。

  这两类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写人的记叙文着眼在人,以人为主,文中写的一件事或几件事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的,文中的事件不一定要求完整、细致,只选择用于表现人物的内容来写就可以了。

而叙事的记叙文则着眼于事,以事件为主,通过对事件、对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发展动态表达清楚。

事情是人做的,写事必定要写人,但这类文章中写人是为叙事服务的,与事情的发展、与表现文章的中心有关就写,无关就不写。

总之,叙事要贯串文章的始终。

  叙事的文章也是有多种写法的。

按所写事件的多少、情况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篇文章只写一个场景或一件事的,比方鲁迅的《一件小事》,只写了这件小事发生的情况,阿累的《一面》,只记述了作者与鲁迅的一次会面;写一件事的全过程的,如《老山界》一文,按时间顺序记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其中写了翻山的艰难,写了与瑶民的交谈,写了夜行军满山火把的“奇观”,写了在山上露宿的感受等许多情节与场面;有一篇文章写几个并列事件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了三件事,通过这三件事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有一篇文章写几个相连或相关事件的,如《驿路梨花》中作者巧设悬念,将“我们”夜宿林中小屋、瑶族老人送粮食,哈尼小姑娘梨花姐妹照料小屋及最初解放军盖小屋的几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赞颂了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初中同学写记叙文,可从一文一事或一文中写两三个小事写起。

  练习写叙事的记叙文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一篇文章无论写一件事或几件事,都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写一件事自不必说,写几件事的情况尤其应注意,这几件事不一定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事情也不一定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些人所做,但这些事应该有内在联系,共同说明一个道理,为一个中心服务。

前面谈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驿路梨花》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二是叙事要具体,要描绘生活中生动、具体的细节以及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能只停留在泛泛地一般表达。

有位同学写自己参加义务劳动、打扫储藏室的事情,初稿写得干巴巴的,没有任何描写。

写刚进储藏室的情况,只有一句话:

“开始,我很不爱干。

”后来,在老师启发下,她把这个字扩写成了下面的两小段:

  “这个储藏室又大、又脏、又乱,一进门儿,就有股怪味儿往脑子里钻,我纵了纵鼻子,想扭头就走,可是怎么好意思呢?

  劳动开始了,我抢先跳上窗台,推开一扇窗户,慢条斯理地擦起玻璃来。

心想,这个活儿又轻省,又能呼吸窗外的新鲜空气。

想到这儿,心里美滋滋的。

  这两小段文字比原来的七个字就具体多了,使读者了解了这位同学为什么不爱干的原因,了解了她的想法和行动,内容也比原来更丰富,更真实。

  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

  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中常常会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一般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显示中心的作用。

记叙文中也有一类文章,专门描写时令节气、山川湖海、日月星空、阴睛雨雪、花草树木以及居住环境、风土人情等等。

这就是我们这一节向大家介绍的写景的记叙文。

  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呢?

  首先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世界上的景物千差万别,各有姿态,只有抓住所写景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才能绘出它特殊的形象,写出它内在的韵味。

朱自清的散文《春》描绘了春天里的种种景物:

山、水、草、花、雨等等。

对于春草,作者抓住了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萌动的幼芽,挤破泥土的阻碍露出地面的一个“钻”字,二是初生的小草娇柔的神志、“嫩嫩的”,三是春草的色泽“绿绿的”,四是人的触觉所感“软绵绵的”。

对于春雨,则写出了雨丝的细密,“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写出了雨意的朦胧,“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又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的作用,“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文章的最后三句,用生动的比喻,把春天写成“刚落地的娃娃”,写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写成“健壮的青年”赞美了春天的朝气与活力。

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观察。

只有多观察,并且加以比较和思考,才能找到别人没有的感受,将景物的特征新颖别致地描绘出来。

  其次是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做到情景交融。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感情色彩,但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因此,写这一类文章在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

比方,同是写登山,如果是为了表达“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到达美好的顶峰”这一文题,文章就应突出山路之险,困难之大,意志之坚及登峰后“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如果是为了抒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则应重点描绘景色之美,抒写感情之真。

对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的处理,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借景抒情,借景言理;二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外表看起来似乎是客观的写景,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叫做寓情于景。

初一课本中所选的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先生的《晨霜》属于第一种情况,文中不仅描绘了晨霜清凛、洁净的特征,而且在开头和结尾直接抒发了爱霜之情。

朱自清先生的《春》则不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抒胸臆,但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春光、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另外,写景的记叙文虽然不以写景为目的,但景必须写好,这样,才能使文中的情有所依托,才能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