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讲义第07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551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07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07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07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07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07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07章.docx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07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讲义第07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07章.docx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07章

第七章文化地理学

第一节人种、民族、民俗

一、人种

(一)人种的划分

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

人种概念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范畴,它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1.划分种族的标志

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

(1)毛发:

亚洲人——直发

欧洲人——波状发

非洲人——羊毛卷发

(2)肤色:

肤色深浅与皮下色素细胞的多少有关。

(3)身高:

虽然身高与营养条件有关,但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4)头颅形状:

头型是人种特征的重要标志。

人类头型与头的上下和两侧脑的长成有关,因此在人种上,落后和进步种族之间头型指数具有一定差异,反映出脑量的差异。

头指数:

眉间到后脑长度和两耳上方宽度之比。

目前黑人头指数约为65,地中海人为75,阿尔卑斯人为84,蒙古人为85。

在这些人种中,蒙古人的历史最为进步,白种人次之。

不过在近代人种大规模移动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和频繁,打破了古代的文化地区分化现象,出现了人类智慧和文化传播并非等同的现象。

本书(P.92)采用头骨指数(头盖骨的长宽比例)的指标,其公式为:

头宽

头骨指数=——×100%

头长

(5)鼻形:

根据鼻梁的宽、狭或高、中、低来划分种族。

以鼻翼的宽度与鼻长度相比,

白种人——狭鼻,

黄种人——中鼻,

黑种人——宽鼻。

(6)血型:

不同种族血型存在差异(书P.92表)。

(7)指纹:

亚洲人——斗形纹最多

黑种人——弓形纹最多

欧洲人——箕形纹最多

2.世界种族的划分

布尔民巴哈是西方人类学鼻祖,他把全球人类分为5种:

高加索人、蒙古人、非洲人、美洲人、马来人。

目前,国际上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分为4大种群12个种族。

(1)白色种族群:

皮肤呈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

白色种族在世界上分布最广,包括欧亚大陆西部、从毛里塔尼亚到索马里的北非地区,西亚、南亚地区。

白色人种可分为:

①北欧种族;②南欧种族;③印度种族

(2)黄色种族群:

皮肤黄色、毛发黑且直,眼褐色。

为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

黄色人种可分为:

①蒙古种族;②美洲印地安种族;③爱斯基摩人

(3)黑色种族群:

皮肤黑棕色,头发黑且呈羊毛卷状,唇厚。

分布广泛,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其次是美洲。

黑色人种可分为:

①尼格罗种族;②布须曼种族。

(4)棕色种族群:

肤色深,儿童的头发有时为红褐色甚至是亚麻色,毛发卷曲。

其与非洲黑人的区别是鼻梁高而不扁,唇厚但不外翻。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等群岛上。

棕色人种可分为①澳大利亚种族;②美拉尼西亚种族;③波利尼西亚种族;④密克罗尼西亚种族

3.地理人种

概念:

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地理人种是以洲为划分单位的,但其分布范围实际上与各洲界并不完全重合。

地理人种下又分地域人种和小人种。

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九大类:

(1)亚洲地理人种:

又称蒙古地理人种,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等。

(2)欧洲地理人种:

又称高加索地理人种,包括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阿尔卑斯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等。

新大陆发现之后,欧洲地理人种大量迁移到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

(3)非洲地理人种:

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包括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俾格米地域人种、班图地域人种、布须曼和霍屯督地域人种、东非地域人种、苏丹地域人种和南非有色地域人种等。

由于历史上的奴隶贸易,此类人种还分布于美洲、加勒比群岛等地区。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为南北美洲土著人,包括北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中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南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和福吉安地域人种(即火地岛地域人种)。

现该地区有大量印第安人与欧洲人、印第安人与非洲人的混血后裔。

(5)印度地理人种:

为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群,包括印度地域人种和达罗比毗荼地域人种。

(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为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原住民,其中塔斯马尼亚地域人种已灭绝,目前还有默里澳大利亚地域人种和卡奔达地域人种。

现当地以白人移民占绝对优势。

(7)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

又称美拉尼西亚-巴布亚地理人种。

是居住在新几内亚、斐济群岛和西太平洋其他岛屿的人群。

(8)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

居住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南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

(9)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居住于东太平洋广大地区,自夏威夷、波利尼西亚群岛到新西兰一带的人群。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

1.人种的起源

种族的起源,现在有多源论和一源论之说。

(1)多源论:

认为不同种族起源于不同的祖先,非洲、欧洲、亚洲都是种族的发源地,各个种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质形态。

该论点以德国解剖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FranzWeidenreich1873~1948)为代表。

(2)一源论: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多学者认为所有人类种族本源于一个地方(可能是西南亚、北非或东非),其形成时代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万年。

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此后由于扩散迁徙,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群通过遗传产生出一系列种族上的特征并逐步巩固下来。

2.种族与环境

种族自然形态的形成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既受环境条件制约,又在环境长期影响下表现出自己的适应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日照对肤色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的身体特征的影响。

(2)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体型与某些社会常用的生产工具有关。

总之,环境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适应”意义越来越少。

(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而种族的形成则是自然选择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选择划分指标的侧重不同及方法的不同,常常会造成种族类型的不同。

事实上,一直有人主张全球只有一个共同人类。

要以外在生理的特殊性状来说明有的种族比别的种族优越或高级的论点,或试图以这种纯生理特点的差异来作为在世界上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根据和理论都是极端错误的。

种族主义者却忽视这些科学事实。

他们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因此在历史上大肆杀掠、奴役其它种族人类。

例如:

欧洲殖民者对黑人的奴役、欧洲移民对印第安人的屠杀、纳粹对犹太人人屠杀、南非实行的种族隔离。

此外还有日本大和民族对中国的屠杀。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在生物学上并没有某种种族比其它同时代的种族更优越,在智力上也没有什么差异,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社会影响、文化影响。

二、民族

(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1.民族的形成

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

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一起出现的一个稳定的人群共同体。

民族是个历史范畴,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2.民族的特征(教材P.99)

(1)共同语言

(2)共同的地域

(3)共同的经济生活

(4)共同的心理素质

(二)世界民族的分布

形式分布区:

大多成片分布,也有成分散的点状分布

民族分布

机能分布区:

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

目前,世界大大小小的民族共有3000个左右。

各民族的人数差异很大。

人口在1亿以上的有7个:

汉人(13亿多)、印度斯坦人(1995年4.3亿)、美利坚人(2010年美国人口3.087亿)、孟加拉人(2011年1.42亿)、俄罗斯人(2010年1.4亿)、巴西人(2010年1.9亿)、日本人(2010年1.28亿)。

人数在5000万至1亿的有德意志人、旁遮普人(印度和巴基斯坦)、比哈尔人(印度)、爪哇人(印尼)、意大利人、朝鲜人、太卢固人(印度)、马拉蒂人(印度)等。

1.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

♦汉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其次在东南亚各国、美国等。

♦日本人:

主要分布在日本,其次在美国、秘鲁、加拿大、巴西。

♦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朝鲜和韩国,其次是中国、日本和俄罗斯。

♦印度斯坦人:

主要分布在印度,其次在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等。

♦比哈尔人:

主要分布在印度,其次在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瓦努阿图。

♦旁遮普人:

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和印度。

♦孟加拉人:

主要分布在孟加拉国和印度,其次在尼泊尔、英国等。

♦爪哇人:

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少数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等

♦俄罗斯人: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其余多分布在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

♦德意志人:

主要分布在德国,其次在美国、前苏联、加拿大、巴西。

♦意大利族:

主要分布于意大利,其次是美国,阿根廷、法国、加拿大等。

♦美利坚人:

主要分布在美国,其次在加拿大、墨西哥、英国等。

♦墨西哥人:

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其次在美国。

♦巴西人:

主要分布在巴西,少数分布在巴拉圭和阿根廷。

2.中国民族的分布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统计,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

我国民族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二是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

我国主要民族的分布见下面示意简图。

(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

民族自形成开始就发生着不断的迁移和集聚,正是这种迁移才使得各种文化之间发生交流、冲击、吸收、比较、取舍、同化、融化等,由此导致今天世界各地的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1)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一般认为主要发生在二三万年前,大部分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小部分可能在较晚时期由太平洋群岛到达南美西部海岸。

到15世纪末欧洲人“发现”美洲时,印第安人在美洲有4000万人,但是到18世纪末殖民时代结束时,印第安人只剩下七、八百万人。

(2)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

从16世纪开始,非洲的黑人被欧洲人当作奴隶大量贩卖到美洲,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

①加勒比海地区,从1500~1850年输入的黑人达400万。

目前该地区除古巴、波多黎各以西班牙移民为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有相当数量的印度移民外,都是以黑人混血种占绝对优势;

②巴西,到19世纪中期输入的黑人奴隶有350万。

目前巴西黑人约1000万,加上混血种约5000万。

此外,在南美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圭亚那和苏里南也有少量黑人;

③美国,输入的黑奴约50万,目前黑人有3000万。

最初黑人分布于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及其以南各州,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向北方工业地区移动,1960年以后,黑人又从北方向西南的阳光地带迁移。

目前美国黑人在全国的分布相对均衡,除五大湖以南少数州外,一般都占各州总人口的5%以上。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向拉丁美洲移民,同时欧洲定居者还与当地印第安人通婚,形成大量混血类型。

后来还有其他国家白人迁入,这样,在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的居民由印第安人、白人、印欧混血型人这三部分人组成。

根据这三部分人在各个国家所占比例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类(见P.102-103表4-4,表4-5,表4-6):

①以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型人占主体的国家——危地马拉、玻利维亚、秘鲁、墨西哥、厄瓜多尔;

②以印欧混血型人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巴拉圭、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巴拿马、智利、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哥伦比亚;

③以白人为主的国家——阿根廷、巴拉圭、巴西。

(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法国的殖民活动开始集中于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谷地区,以魁北克为中心;英国的殖民活动集中于法国殖民地南面的美国新英格兰及其以南的大西洋沿岸各地。

目前美国和加拿大仍以英国人后裔占优势,保留着英国文化的影响,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仍然是法裔居民集中的地方。

(5)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

美国移民在1820年以后主要来源已从英国转向其他国家。

在美国,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而且面积较大的称为民族省,较小的称为民族岛。

可称为民族省的聚居民族有墨西哥人、黑人、法国人;民族岛有德国人、意大利人、挪威人、瑞典人、芬兰人、荷兰人、波兰人等。

在美国的城市中也表现出多民族居住区镶嵌分布的现象,这种民族聚居区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民族邻里,一类是隔陀(ghetto,指犹太人聚居区)。

这种民族聚居区在空间发展上分为四个阶段:

即从核心区、中间地区和边缘地区、到远离核心地区的新的聚集点、新的民族聚居区,反映了民族聚居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发展过程与空间特点。

(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每个民族很少会处于长期孤立的状态,都要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接触,并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形成整合。

(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现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已从19世纪末的23万人恢复到上百万人,分别居住在西部260个印第安保留地内,大多保留原来的文化。

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美国白人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已发生很大变化。

(2)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早期移民拉丁美洲的西班牙人多与当地印第安妇女结婚,后来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这里,又出现黑人与印第安人通婚,由此形成不同的混血后代,并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

在文化上,西班牙语和西班牙文字普遍流行于大部分地区,天主教取代了当地原始宗教,其他很多方面都受到西班牙的影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

美国是由多民族来源形成的具有多样性新文化的国家,其早期移民以英国人为主,所以英语居主导地位,宗教上也以信奉从英国带来的新教居首,其次是天主教,还有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等。

这种在来源上各不相同的民族,在语言、宗教以及生活习惯上存在差异,迁移到美国后混居在一起,通过交流、汇合、融合,形成一个在某种程度上的共同文化,因此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4)移民与民族整合: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

新移民绝大部分来自非西方国家,绝大部分进入西方国家,对移居国家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民俗与流行文化

(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民间文化又称民俗(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即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

与之相对应的是流行文化,它代表当今风行的、大众的、时尚的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

(二)民俗与环境

民俗可分为: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民间艺术传承等。

1.民居

(1)建筑材料:

建造房子要用材料,只能就地取材,而材料却受到地域限制,因此具有鲜明的特点。

(2)建筑布局;建筑布局分为两种:

一种是一栋房舍的单元结构,另一种是由不同大小、式样、功能的房屋以一定的目的集合在一起的某种组合。

(3)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对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产生明显影响。

2.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有极大的关系。

在主食上,我国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大米,拉丁美洲爱吃玉米,东欧人爱吃黑麦,这种差异主要与各地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有关。

在副食上,主要是各种肉食和蔬菜。

这方面的差异更是多种多样,突出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以猪肉作为主要肉食,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则以牛肉为主要肉食,这种差异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连。

此外,各地的饮食习惯也多带有地方特色,如我国饮食可分为八大菜系,即川菜、湘菜、粤菜、鲁菜、徽菜、苏菜、浙菜、闽菜。

3.节庆

各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节日、婚姻、丧葬、礼仪方式。

这些特色的形成与生存环境和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也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4.服饰民俗

服饰也深受各民族聚居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地区的民族,服饰特点:

喜欢带皮帽、身穿棉衣或兽皮制做的长袍、长裾和足登皮靴。

中国南方妇女多穿短裙、缀以银器。

回族男士习惯头戴小白帽,女人多带脸纱。

日本人在过传统节日时穿和服。

(三)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动向,尽管有时转瞬即逝,但也有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流变或成为新的文化而长久存在。

在欧美,流行文化几乎淹没了民间文化,而在日本、韩国则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并存。

目前就国际经济文化而言,主要有足球、服装、快餐、流行音乐。

1.足球及其普及

起源于英国、现成为世界上最吸引观众的一项体育活动。

2.服装与快餐的扩散

在现代社会,服装不仅代表着装者的职业、还体现着装者的身份(如白领、蓝领之分)。

妇女普遍热爱和追求服装的新潮流,因而服装设计师成为一个热门行业,世界上时装表演会展接连不断。

法国和意大利是世界时装的中心。

3.流行音乐的流行

音乐作为流行文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主要是随着广播、电视的出现发展而走向世界。

如兴起于美国的摇滚乐、兴起于日本的卡拉OK等。

 

第二节语言与地理环境

一、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言的产生

一般认为,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

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语言的产生必须有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

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关于语言的起源,有一源论与多源论的对立,至今未成定论。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P.228-230)

1.语言的本质属性

⑴社会性;⑵交际性;⑶工具性

2.语言的社会功能

⑴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⑵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⑶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⑷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⑸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⑹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三)语言的发展

1.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⑴英语的形成和统一

最早:

凯尔特语(公元前500年左右)拉丁语(公元前55年之后约500年)盎格鲁-萨克逊语(英语的基础)。

♦8世纪末之后近300年,受斯堪的纳维亚语的影响。

♦11世纪初~14世纪后期,法语(官方语言)、拉丁语(宗教语言)、英语(世俗语言)并用,直至1382年英语《圣经》出现,英语成为英国的全民语言。

♦在“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英语吸收大量古代社会及当时欧洲大陆文化精华,词汇量大增;

♦18世纪后,英国随着大英帝国的发展走向世界,在与各地交往中吸收大量新词汇。

(书P.231)

♦随着殖民地的发展与向海外大量移民,英语也从本土向国外传播。

目前在许多国家英语的地位相当重要(母语、官方语言、第二语言)。

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外交上取代了法语的地位,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最重要的语言。

♦在英国本土,英语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以伦敦地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牛津和剑桥所使用的语言作为英国的标准语,再通过各种媒体向国内外传播,使英语的地域差异逐渐减小。

⑵英语的扩散和发展

在英国本土以外,通过移民与政治等作用,英国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目前英语的国外方言主要有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和印度英语等,以美国英语最为重要。

美国英语方言主要分为新英格兰(以马萨诸塞州为中心)、大西洋沿岸中部(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中心)、南方(最早以弗吉尼亚州为核心)三大方言区。

随着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西进南行,美国的方言区也随之发展,目前新英格兰方言除围绕大湖南岸外,还出现以西雅图、旧金山和盐湖城为中心的三个语言岛;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向西进入俄亥俄州等地,直达南、北国境线,成为美国最大的方言区。

2.汉语的发展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汉语的发展有南北差异:

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方言相对分散。

根据汉语的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⑴北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北方方言是古汉语在广大北方地区经过数千年发展起来的。

最早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形成一方面随着政权中心的不断扩大、巩固、深入而扩大其范围,另一方面是在与周围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中发展的。

北方方言区分布范围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

其面积占汉语方言区的3/4,人口占使用汉语人口的70%以上,总人数超过8亿人。

北方方言区一般又分为北方、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区。

⑵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参上图)

在南方各方言中发展历史最悠久,最早是在周朝甚至周朝以前,北方移民南下吴、越带来的中原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吴语分布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和上海、浙江的大部,安徽沿江部分地区以及江西东部,以苏州话为代表,目前上海话的地位在逐步上升。

吴语代表城市有上海,南通,无锡,苏州,常州,,杭州,绍兴,宁波,金华,台州,温州,丽水,衢州,铜陵、上饶等。

⑶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参上图)

来源于古楚语,源于殷末大乱时从中原南迁至湖北境内的楚人带来的语言。

湘方言区分布于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

东部为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西部被称为老湘语。

代表城市有长沙,湘潭,株洲,岳阳,益阳,衡阳,娄底,邵阳等。

⑷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参上图)

形成始于东晋末年中原汉族大举南迁带来的语言。

赣方言分布在江西北部和中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和安徽西南部。

此外,湖南中西部有少量分布。

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

代表城市有南昌,景德镇,抚州,宜春,萍乡,吉安,黄石,咸宁等

⑸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参上图)

粤方言区是古代越人杂居地区。

粤方言形成最早是秦始皇时期中原汉人带来的语言,因驻守南疆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而演化发展而来。

粤语又称“广东话”,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以广州话为代表。

目前散居海外的华人很多仍使用粤方言。

代表城市有广州,香港,深圳,澳门,肇庆,江门,茂名,梧州,玉林,北海,钦州,凭祥等。

⑹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参上图)

对闽方言的形成和影响始于东汉末、三国及晋时的北方移民。

由于形成的路径及历史时期不同,闽语内部在南与北、沿海与内陆差异较大,难以互通。

闽语分布范围包括福建全省、台湾大部分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与雷州半岛地区、以及海南岛东部和南部沿海一带。

海外华人中很多使用闽语。

闽方言的分区:

①闽南区:

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大部、广东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地区,浙江南部亦有少量分布。

代表城市有厦门,泉州,漳州,汕头,湛江,台北,台南,高雄等。

②莆仙区:

主要集中在福建莆田、仙游一带,代表城市——莆田。

③闽东区:

主要分布在福建北部,温州南部亦有少量分布,代表城市有福州,宁德等。

④闽北区:

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北部,代表城市——南平。

⑤闽中区:

集中分布于福建中部三明附近,代表城市——三明。

⑥琼文区:

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东部和南部沿海一带,代表城市有海口,三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