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护理指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437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护理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护理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护理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护理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护理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护理指南.docx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护理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护理指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护理指南.docx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护理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指南

■背景资料

本篇译文的英文原文practiceparametersforthesurgicaltreatmentofulcerativecolitis由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标准实践工作组织编写,并于2005年11月发表于DiseaseoftheColon&Rectum。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为结直肠疾病外科治疗方面的权威组织,不定期公布各种结直肠疾病的外科治疗指南,以指导全球结直肠外科医师对于相关疾病的治疗实践。

本次公布的《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指南》是此疾病的最新治疗指南,他以循证医学的观点详细阐述了各类型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治疗的指导性意见,其内容涵盖了许多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证据性很强,为我们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方法。

0 引言

此治疗指南是在Medline,PudMed以及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中进行的一次回顾性资料的有组织查询分析。

其中关键词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回肠肛管储袋式吻合、回肠造瘘术、结直肠肿物、外科手术、回肠直肠吻合术和一些相关的主题。

循证医学水平和推荐等级见表1。

 

循证医学水平和推荐等级 表1

 

 水平,证据来源 

 等级,推荐等级

Ⅰ设计良好、假阴性及假阳性率低、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Meta-分析(高检验效能)

Ⅱ至少一个设计良好的实验性研究;假阴性或假阳性率高或两者均高的随机试验(低检验效能)

Ⅲ设计良好的实验性研究,如非随机的,对照的,单组的,手术前后对比、队列、时间或配对资料的对照序列研究

Ⅳ设计良好的非实验性研究,如对比和相关的描述性研究及病例研究

Ⅴ病例报告和临床个案

 AⅠ类研究证据或自Ⅱ,Ⅲ类或Ⅳ类多中心研究所得出的一致的结果.

BⅡ,Ⅲ类或Ⅳ类研究所得出大体上一致的结果.

CⅡ,Ⅲ类或Ⅳ类研究所得出的不一致的结果.

D非系统或不很系统的经验证据.

1 手术适应证

1.1急性结肠炎

临床证据显示,已经穿孔或即将出现穿孔的患者应施行急诊手术。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B(ClassⅢ;GradeB)]5%-15%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展为重症急性结肠炎。

重症急性结肠炎以Truelove和Witts标准作为诊断基础,定义为每天排6次以上鲜血大便,发热(体温>37。

5℃),心动过速(心率>90次/min),贫血(血红蛋白<正常的75%),血沉加快(ESR>30mm/h)。

而中毒型或暴发型结肠炎则分别以每天排10次以上鲜血大便,发热(体温>37。

5℃),心动过速(心率>90次/min),贫血(需要输血输液),血沉加快(ESR>30mm/h),影像学上结肠扩张和腹部膨隆并伴有压痛作为临床特点;当横结肠扩张超过6cm,即诊断为中毒型巨结肠。

20%-30%的中毒型结肠炎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中毒性结肠炎患者肠穿孔有很高病死率,无论穿孔是包裹局限还是游离,其病死率都可达到27%-57%。

当穿孔与实施手术治疗的间隔时间延长时,病死率也就随之升高。

发生穿孔前接受手术治疗的中毒型结肠炎预后明显好于穿孔后才接受手术治疗。

中毒型结肠炎穿孔前没有明显的体征,无结肠扩张,没有典型腹膜炎表现也可出现穿孔。

持续存在或加重的结肠扩张,结肠积气征,加重的局限性腹膜炎和全身多脏器衰竭是促进本病发生穿孔的因素。

局限性腹膜炎是局部炎症或是已发生穿孔的体征,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也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在一组180例中毒型结肠炎患者中,11例发生了MSOF,全组死亡率为6。

7%;死亡的12例患者中有8例出现了MSOF。

经药物治疗后病情恶化和虽经48-96h合理用药但病情仍无明显好转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B(ClassⅢ;GradeB)]如果患者病情在进行药物治疗时仍不断恶化或经过最初一段稳定时期后就不再有改善,即认为药物治疗失败。

暂时有限的证据提示静脉用环孢霉素A在治疗重症结肠炎方面比标准的以类固醇类药物为基础的治疗更有效,该药已被推荐为行结肠切除术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二线药物。

在经过最初一段改善时期后病情似乎进入了"平台期",该类患者的手术需要和手术时机常难判断。

大便8次/d以上或经过3d治疗后仍3-8次/d,并伴C反应蛋白>mg/L的患者,无论有无接受皮质类固醇或环孢霉素的治疗,在同次住院中都会有85%的可能行结肠切除术。

此外,45持续性结肠扩张似乎成为一类亚群患者的特征性表现,这些患者对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且有较大风险发展为巨结肠。

延长这些患者的观察时限会增加耗竭生理储备的风险但并不一定会增加他们术前的发病率。

虽然关于药物试探性治疗的时限,特别是关于二线药物试探性治疗的时限尚难确定,但一般认为药物治疗48-96h病情无改善就手术治疗。

1.2难治性结肠炎

药物治疗无效的溃疡性结肠炎是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B(ClassⅢ;GradeB)]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指征,药物治疗失败可由多种原因造成。

临床症状即使在大剂量药物治疗下仍不能充分控制,患者生活质量欠佳。

另一种情况是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但药物持续治疗(特别是长期皮质类固醇治疗)风险很大,或患者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这类患者也应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可得到明显改善。

儿童药物治疗不断失败是另一种难治性结肠炎,这种情况也需手术治疗。

患儿经过最大量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后依然无效,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1.3癌症的风险

长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行内镜检查。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B(ClassⅢ;GradeB)]长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直肠癌变风险将增加,虽然这一点很清楚,但他的强度仍难以估计。

最近一份荟萃分析估计,长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前10a患结直肠癌的比例为2%,前20a为8%,前30a为18%。

虽然还没有临床证据表明结肠镜检查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仍建议这些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

坚持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及时发现一些早期癌变,他们预后通常比较理想。

广泛性结肠炎患者(近端镜下病变累及结肠脾曲)应在出现症状后8a行肠镜检查,并每隔1-2a行肠镜复查。

如为左半结肠炎患者(镜下病变近端在结肠脾曲,远端病变在直肠)应在出现症状后15a行肠镜检查。

由于考虑到有形成肿瘤的可能,所以应在病情缓解时行肠镜检查。

cm随机取材,特别在任何狭窄部位或怀疑肿瘤部位取材行病理活检。

要达到90%的灵敏度就必须从结肠到直肠取33块组织,同时在大肠的4个不同区域每间隔10发育不良的息肉可行息肉切除,附近扁平状黏膜应行病理活检以排除恶变。

一些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合并原发性狭窄性胆管炎(PSC)出现结直肠肿瘤的风险较高,这一类患者出现癌症或不典型增生的风险:

发病10a后为9%,20a后为31%,25a后为50%。

合并PSC的患者结肠炎病情通常稳定,很难准确估计发病时间,所以建议每年行一次肠镜检查。

肿瘤患者、非腺瘤样不典型增生或肿物(DALM),高度不典型增生,有症状或内镜不能通过的低度不典型增生狭窄性病变,建议以上患者行全结直肠切除。

不典型增生的病理诊断最好由2位独立的胃肠道病理医生来确诊。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C(ClassⅢ;GradeC)]传统的肠镜病理活检观察是否有不典型增生,是鉴别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是否有癌症风险的"金标准"。

1994年前的10个前瞻性研究显示,有43%DALM患者在行结肠切除术中发现癌肿。

这些癌肿42%为重度不典型增生,19%为轻度不典型增生。

最初没有不典型增生患者最后发展成重度不典型增生、DALM或癌症的风险为2。

4%,非确定性不典型增生患者发展成上述病变的比例为18%而低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则为29%。

另一回顾性研究中,18例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和低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中有9例发展成进展期癌变,在随访中他们被确定为腺癌,隆起型不典型增生或高度不典型增生。

另一项研究表明,a预测值为54%。

低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发展成为癌症或高度不典型增生的5a的随访,有73%的病例在随后肠镜检查中于其他部位发现了低度不典型增生,一项研究对60例通过内镜检查确诊为肠道扁平黏膜低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进行了平均10其中有11例(18%)退化成高度不典型增生或与不典型增生相关的病变及肿物。

病理科医生在诊断时会出现不同偏差,这就更影响了低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疗。

最近一些报道建议,腺瘤样DALM可行肠镜下切除,特别是当附近的黏膜组织没有不典型增生病变的时候。

建议患者服用5-氨基水杨酸类(ASA)药物,因为最近的研究表明,规律服用5-ASA类药物可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规律的5-ASA治疗以75%的比例降低癌症发病风险。

另一项研究显示,药物治疗,特别是磺胺类药物有很强的保护效应,这种保护效应并不依赖疾病活动度。

一组长期服用5-ASA的152例患者中,发展为癌症的为5例(3%),而在另一组16例停止药物治疗或不遵从治疗的患者中,发展为癌症的就有5例(3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狭窄,特别是长期患病,应行手术治疗。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A(ClassⅢ;GradeA)]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狭窄的比例为5%-10%。

虽大多数狭窄为良性病变,但仍有25%的狭窄是恶性病变,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癌症的患者中恶性狭窄占30%。

狭窄源自于长期病变,病变近端起于结肠脾曲或狭窄造成梗阻症状,这些都可能是恶性病变。

内镜下活检可发现不典型增生或恶性病变。

   

2 外科手术的选择

2.1急诊手术

溃疡性结肠炎最佳的急诊手术方式为全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并回肠末端造瘘术。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B(ClassⅢ;GradeB)]急性发病时,所选择手术对于患者的康复应最可靠,当患者痊愈后进行重建时,所面临的风险应最小。

结肠次全切除并回肠末端造瘘以及Hartmann's手术关闭远端肠管或行造瘘术是既有效又安全的方法。

这种手术方式可切除大多数炎性肠管,避免了分离盆腔和肠道吻合。

比起腹腔内关闭直肠残端,将关闭的直肠乙状结肠残端置于腹膜外的方法可使盆腔脓毒并发症减少,也便于进行盆腔分离。

远端肠管残端经肛引流可降低盆腔脓肿的风险。

为确定病变是否为溃疡性结肠炎或Crohn病,切除的结肠标本应行病理检查,因这两种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晚期为切除残留病变并保存肠道连续性,这种情况下行结直肠切除术并回肠肛管储袋式吻合术(PIAA)是安全可行的。

如诊断为Crohn病,同时患者直肠有适当的顺应性及扩张性,就应行回肠直肠吻合术。

2.2择期手术

全结直肠切除并回肠造瘘术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适当的手术选择。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B(ClassⅢ;GradeB)]对比其他术式,结直肠切除并回肠造瘘术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标准术式。

虽然保留性结直肠切除并PIAA术在20年来越来越普及,但不愿行保留性结直肠切除术患者及对储袋手术有很大失败风险的患者,如肛门括约肌受损、既往有肛周疾病或继发性生理功能不全,直肠切除并回肠造瘘术仍是这类患者的一线手术方式。

手术存在一些并发症,虽与吻合口相关的问题发生最多,如肠管脱垂,但也可出现与盆腹腔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小肠梗阻、感染或肠瘘、持续疼痛、伤口不愈、性功能受损及膀胱功能不全、不育症。

最近一项对44例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直肠切除并永久性回肠造瘘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保留性结直肠切除术(26%:

52%)。

全结直肠切除并回肠肛管储袋式吻合术是大多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一种合适的手术方式。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A(ClassⅢ;GradeA)]全结直肠切除并IPAA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常使用的择期手术方式。

此手术比较安全且效果持久,其并发症的发病率较低(19%-27%),死亡率也很低(0。

2%-0。

4%),生活质量接近正常水平。

并发症包括任何腹部大手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不育症或性功能受损等,与储袋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储袋炎症。

全结直肠切除并IPAA是部分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种比较合适的手术方式。

[循证医学水平Ⅳ;推荐等级C(ClassⅣ;GradeC)]对侵袭性结肠或上段直肠癌但没有远处转移患者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发现。

一些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癌肿的患者相对结肠炎而没有合并癌肿的患者,有发生术后并发症和功能障碍的可能,其中只有小部分患者发展为转移性病变。

相反,一独立研究显示,接近20%接受IPAA的结肠炎合并癌症的患者死于转移性病变。

一些专家建议在行结肠切除回肠造瘘术及保留性直肠切除术前,应先行至少12mo的追踪观察以确保没有复发。

转移性病变普遍被认为是行IPAA的禁忌症。

对于这类患者应行结肠部分切除或结肠切除合并造瘘以便患者的早期排便,使患者在剩余的生命时间里免受并发症的困扰;另一类不适合行IPAA的为直肠中下段侵袭性癌肿患者。

应在术前行辅助放射治疗,因为术后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肠炎和储袋功能不良或储袋功能丧失的发生率较高。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盲肠癌的患者具有另一种表现,病变附近一段很长的回肠及其肠系膜要被切除,如不能达到无张力吻合,就须行回肠造瘘术。

全结直肠切除并IPAA对于部分溃疡性结肠炎的老年患者来说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手术方式。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C(ClassⅢ;GradeC)]许多研究显示,在老年患者行IPAA是安全可行的。

年龄本身并不能作为排除标准,因要考虑患者存在的合并症,以及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肛门括约肌功能。

一些研究发现患者术后10a大便次数增加,另一些研究显示,大便次数增加可能是大便失禁造成的。

黏膜切除术和双排吻合器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适用的。

[循证医学水平Ⅱ,推荐等级A(ClassⅡ;GradeA)]双排吻合器技术的优势在于他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简便性,避免了会阴部手术,这种操作方式可使吻合口的张力减小,同时也使术后肠道功能得到改善,括约肌的损伤减少到最小,同时肛管移行区以及支配此区的感觉神经末梢得到了保留。

在不能使用或使用外科吻合器失败或手工吻合后吻合口张力很大的情况下,使用IPAA和上述两种术式达到的效果相似。

患者应取保留的柱状黏膜活检,随访应在患者首次出现症状后8-10a开始,以后每2a进行一次活检随访。

储袋式手术应根据手术者的习惯进行选择。

[循证医学水平Ⅱ,推荐等级B(ClassⅡ;GradeB)]虽在197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Parks创建的以3段肠袢组成的S式回肠储袋,随后其他一些储袋手术也相继出现,cm),这通常需行储袋置管。

包括双袢J式储袋、外侧同向蠕动的H式储袋和4段肠袢组成的W式储袋。

S式储袋早期出现的排泻问题与排出肠道过长有关(≥5cm,储袋置管将显著减少。

H式储袋中过长的排出肠道会引起储袋扩张、淤积及储袋炎。

现在主张行W式储袋手术,如果将排出管道长度缩短到≤2因为他有较大的容量。

但在J式与W式储袋手术之间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并没有证实后者在功能方面有所改善。

一项研究显示,J式储袋与W式储袋术后的每日大便中位次数相同,在失禁、便急、排便频率和使用抗腹泻药物方面,两种储袋术式也没有差异。

一项对照研究也表明,在术后1年肠道功能方面J式储袋与W式储袋相似。

与J式及W式储袋相比,S式储袋可提供额外的肠管长度(2-4cm),这可降低吻合时的张力。

cm肠管可随时间而变长,同时也可出现粪性肠梗阻。

S式储袋所用的2

一无需行转流性回肠造瘘术。

[循证医学水平Ⅱ,推荐等级B(ClassⅡ;GradeB)]前瞻性及回顾性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可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行一期结直肠切除术。

这种手术较有挑战性,因为他可使患者早期康复,但同时也会使吻合口破裂及盆腔脓毒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因脓毒并发症导致的3a,5a和10a累计储袋功能丧失率为20%,31%和39%,所以,强调在行盆腔储袋而非暂时性转流手术时应更为谨慎。

单排吻合器避免了关闭回肠造瘘所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关闭部位的吻合口瘘以及小肠梗阻。

在一般情况下,如吻合完全在无张力下进行、术中没有大量出血或其他技术性困难、患者在手术前没有服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药物,可考虑不行回肠造瘘术。

无需常规行回肠储袋检查以了解回肠黏膜有无不典型增生[循证医学水平Ⅱ,推荐等级B(ClassⅡ;GradeB)]大多数回肠储袋可观察到回肠表面绒毛高度降低及小囊隐窝密度增加的现象。

这种回肠黏膜转化成结肠黏膜的化生现象是回肠黏膜为适应储袋功能而进行的调整,储袋的慢性炎症也可引起这种转化。

炎症在理论上可导致回肠黏膜的不典型增生及癌肿,而储袋内的这种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却很少见。

IPAA后,储袋炎症问题普遍。

[循证医学水平Ⅱ,推荐等级A(ClassⅡ;GradeA)]溃疡性结肠炎IPAA后最常见并发症为回肠储袋的非特异性炎症,也就是储袋炎。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行结肠切除术前的一些肠外表现,特别是硬化性胆管炎,与储袋炎发病率升高有关。

反流性回肠炎或疾病程度是否与储袋炎有关,这一点仍不清楚。

非特异性炎症的病因仍不明确,可能是厌氧菌过度生长,症状通常包括腹部绞痛、发热、盆腔疼痛和大便次数增加,常需行内镜检查和储袋黏膜活检进行确诊,单靠临床症状会导致误诊。

储袋炎的治疗主要依靠使用抗生素,如甲硝唑和环丙沙星,现已成功使用抗生素以预防储袋炎并维持储袋炎的缓解状态。

对于抗生素耐药的患者,使用布地奈德灌肠或其他药物治疗可能会有效。

慢性储袋炎患者应明确是否患有Crohn病,难治性储袋炎在少数情况下需行回肠造瘘术及储袋切除。

不适合行结直肠切除术或行此手术失败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行控制性回肠造瘘术。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B(ClassⅢ;GradeB)]控制性回肠造瘘术仅限于括约肌功能不良、IPAA失败,或行传统Brooke回肠造瘘术的患者。

控制性回肠造瘘术重要性的降低主要是由于IPAA的成功开展,控制性回肠造瘘术引起早晚期并发症的机率较高,近四分之一患者出现早期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脓毒血症(继发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组织坏死)和梗阻;50%的患者出现晚期并发症,包括失禁及继发于肛瓣破裂和功能不全的梗阻,接近60%患者需行肛瓣修复手术,虽肛瓣脱垂随着吻合器技术的发展已经有所降低,但储袋功能丧失的比例却没有减少。

a间的累计成功率达到71%。

2次重建、IPAA失败后进行的控制性回肠造瘘术,一项研究显示,控制性回肠造瘘术在29其失败率(46%)比起1次重建术后(23%)要高。

三分之二行功能控制性回肠造瘘术的患者,其生活质量与行IPAA相同。

部分高选择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腹腔全结肠切除并回肠直肠吻合术是一个可接受的手术方式。

[循证医学水平Ⅲ,推荐等级B(ClassⅢ;GradeB)]由于行全结肠切除并回肠直肠吻合术需要一段相对正常的直肠来进行吻合,所以严重的直肠炎或直肠扩张性显著下降都是此手术的禁忌症。

严重的肛门会阴部疾病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虽不常见,但也不能行回肠直肠吻合术。

此手术的其他禁忌症包括结肠发育不良或癌肿。

对比IPAA,a以上出现手术失败。

全结肠切除并回肠直肠吻合术的优势在于他操作的简单性和可预计性,而缺点是残留直肠可能发生病变。

一些研究表明,12%-50%患者在随访6在给予患者建议和讨论其他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时,此手术存在的剩余直肠出现癌肿的可能也应被考虑在内,虽然癌肿的发病率很低(在长期随访中为0-6%),但行全结肠切除并回肠直肠吻合术的患者仍需每年行肠镜检查。

■研发前沿

本治疗指南系统介绍了关于各种类型,各种年龄阶段的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意见,特别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手术的选择问题,本篇指南给予了具体的阐述,包括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这些都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治疗尚存在很大争议的环节,特别是对于储袋式手术,不同类型的储袋手术之间的比较,是外科手术的难点所在。

同时对于老年患者及患儿以及对于难治性结肠炎的治疗策略,都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创新盘点

本篇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指南优于以往的一般性综述文章在于本文从循证医学证据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关于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段与措施。

本文较多地引用了循证医学证据性较强的观点,如随机对照研究,以使本指南的意见更具客观性与指导性。

同时本指南也对各种治疗或手术方式的局限性及副反应作了详细的描述,这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选择问题。

■应用要点

本指南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他使我们临床一线医生更全面地掌握溃疡性结肠炎的内科与外科治疗,使结直肠外科医师对于不同阶段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外科手术方式和时机的选择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对于各种不同手术之间利弊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更好地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

■名词解释

1溃疡性结肠炎:

是发生在结肠的一类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通常与Crohn病共同被称为炎症性肠病。

2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

全结肠直肠切除后,将末端回肠松解折叠,折叠部分回肠彼此侧侧吻合扩大肠腔,形成储袋后再与肛管吻合,使末端侧侧缝合的回肠代替直肠,起到储存粪便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