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428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docx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docx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及启示

窦凌

【摘要】摘要:

资产阶级一直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是超阶级的和永恒的。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强调“自由、平等、博爱”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对于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要启示。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2)001

【总页数】5

【关键词】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自由、平等、博爱;历史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大革命中,以“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作为价值观念和思想武器,无情地批判了神权、王权、特权、等级和人身依附等封建观念,批判了宗教、社会和国家制度,在欧洲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封建专制统治敲响了丧钟。

当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仍以“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为精神旗帜来维护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自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来,资产阶级以“自由、平等、博爱”等基本价值诉求作为抗衡社会主义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资产阶级的这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的实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的批判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是超阶级的、永恒的。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剖析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永恒”的价值观。

他们总的看法是: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291。

资产阶级的这些价值观念不过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一)对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批判

针对资产阶级所鼓吹的抽象“自由”观,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论出发,论证了自由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他们认为,资产阶级的自由观念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平等”的要求,也必然提出政治上“自由”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

“资产阶级从自己的物质利益出发,必然要提出参与政权的要求。

”[2]121而后,资产阶级相继提出夺取政权、监督国家财政等权利,最终要获得同它的社会地位相称的政治地位。

“资产阶级为了达到它的目的,就必然要取得自由讨论自身利益、观点以及政府的行动的可能。

它把这叫作‘出版自由权’。

它必然要取得毫无阻碍地结成社团的可能。

它把这叫作‘结社自由权’。

同样,它必然要取得信仰自由等等,而这是自由竞争的必然后果。

”[2]121

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胜利,使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和封建羁绊,使人获得了政治自由,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但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自由也还是空洞的、形式上的和虚伪的。

其政治自由也并非全民性的而是具有阶级性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因为“在自由竞争情况下,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3]159。

“在纯粹资本条件范围内的个人的运动,就表现为个人的自由,然而,人们又通过不断回顾被自由竞争所摧毁的那些限制来把这种自由教条宣扬为自由。

自由竞争是资本的现实发展。

”[3]159这表明,作为资产阶级追随者的无产阶级所得到的“自由”,是由封建的人身依附变成了对资本的人身依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的自由限度是不同的,资产阶级的法律法规充分保护了资产者的自由,除了剥削劳动者的自由以外,过去追求的参与政治的自由、出版自由等等,都与金钱形影不离,没有钱,就无所谓自由。

对无产者来说,自由是服从资本运动规则的前提下出卖劳动力、接受剥削的自由。

资产阶级自由的虚伪性体现在资本主义的宪法中,则是“宪法的每一条本身都包含有自己的对立面,包含有自己的上院和下院:

在一般词句中标榜自由,在附带条件中废除自由。

……不管这种自由在日常的现实中的存在怎样被彻底消灭,它在宪法上的存在仍然是完整无损、不可侵犯的”[1]598。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完善而逐步提高的历史的过程,大体经历3个阶段:

从自由最初的社会形式“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最后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4]。

就是说,在既消除了物役,又消除了人役之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这将是一个取决于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展的漫长阶段。

在社会生产力没有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前,“自由”都是有诸多局限的。

(二)对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批判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宣称平等是永恒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没有被一切人所认可的平等,不是永恒的平等。

平等的主张也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

平等的观念源于商品交换的基本要求,资本主义的平等,只是商品交换的平等。

由等价交换而体现的平等,实质是劳动的平等。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无产者与资产阶级进行“等价交换”的是自身的劳动力。

而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在其消耗的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强行占有。

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平等交换”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体现的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平等与不平等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他们反对社会主义者使用“平等”这一概念来表达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

1875年恩格斯在批判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平等与平均混为一谈的思想时,指出:

某种不平等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

“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平等的王国,这是以‘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旧口号为根据的片面的法国看法,这种看法作为一定的发展阶段在当时当地曾经是正确的,但是,像以前的各个社会主义学派的一切片面性一样,它现在也应当被克服,因为它只能引起思想混乱,而且因为已经有了阐述这一问题的更精确的方法。

”[5]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进一步指出:

“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

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6]448。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平等是个内涵不确定的概念,也正基于这种认识,他们明确拒绝将平等作为理论范畴来使用。

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群体对平等的理解和要求是不同的,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阶级。

1869年马克思在致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中央局的信中指出:

“各阶级的平等,照字面上理解,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所拼命鼓吹的‘资本和劳动的协调’。

不是各阶级的平等这是谬论,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相反地是消灭阶级,这才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真正秘密,也是国际工人协会的伟大目标。

”[7]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由与平等都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谓自由、平等,实质是商品交换中的自由与平等,而一旦离开了这个商品交换的领域,“自由、平等”的真实面目就会出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8]。

(三)对资产阶级博爱观的批判

对于资产阶级在反封建过程中提出的“博爱”的口号,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当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无产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时即资产阶级要利用无产阶级时才“存在”,因此,“博爱”一开始就是以伪善的面目出现的,是欺骗无产阶级的术语。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对资产阶级宣扬的“博爱”进行批判:

一是针对资产阶级利用“博爱”对无产阶级的欺骗;一是针对社会主义空谈家、资产阶级博爱学派鼓吹的“博爱”言论。

马克思恩格斯揭露资产阶级鼓吹“博爱”的目的是要利用无产阶级进行反对封建贵族的战争。

1848年以反对金融贵族和争取普选权为主要任务的法国二月革命是由工人与资产阶级共同进行的,而革命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独吞。

当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利益进行六月革命时,却遭到了掌权的资产阶级“闻所未闻的残酷报复”。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欧洲革命经验时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博爱”的虚伪性:

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二月革命中共同战斗时,巴黎各处墙壁上赫然出现“法兰西共和国!

自由,平等,博爱”[1]383几个大字。

当时,许多人都以为随着共和国的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被排除了,“与这种在想象中消灭阶级关系相适应的词句,就是博爱人人骨肉相连、情同手足”[1]387。

这时的人们忘却了阶级矛盾,想入非非地超越阶级斗争,“巴黎无产阶级就沉醉在这种宽大仁慈的博爱气氛中了”[1]387。

无产阶级发起的六月革命遭到血腥镇压后,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博爱”的真面目,“用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平铺直叙的话来表达,就是内战,就是最可怕的国内战争劳动与资本间的战争。

在6月25日晚间,当资产阶级的巴黎张灯结彩,而无产阶级的巴黎在燃烧、在流血、在呻吟的时候,这个博爱便在巴黎所有窗户前面烧毁了。

博爱存在的那段时间正好是资产阶级利益和无产阶级利益友好共处的时候”[1]398。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进一步揭露了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的野蛮性:

“每当资产阶级秩序的奴隶和被压迫者起来反对主人的时候,这种秩序的文明和正义就显示出自己的凶残面目。

那时,这种文明和正义就是赤裸裸的野蛮和无法无天的报复。

占有者和生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中的每一次新危机,都越来越明显地证明这一事实”[6]74。

针对社会主义空谈家、资产阶级博爱学派鼓吹的“博爱”,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这样做是麻醉无产阶级的思想,是为资产阶级效劳。

在《哲学的贫困》中,针对博爱学派的主张,马克思称博爱学派是“完善的人道学派”,他们否认对抗的必然性,主张“和平”地实现理论。

“博爱论者愿意保存那些表现资产阶级关系的范畴,而不要那种构成这些范畴并且同这些范畴分不开的对抗。

博爱论者以为,他们是在严肃地反对资产者的实践,其实,他们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像资产者。

”[1]154-155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时,马克思在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凶残行为后,接着批判了社会主义空谈家所鼓吹的“博爱”:

“学究们,他们拘守1793年旧的革命传统;社会主义的空谈家,他们曾为人民向资产阶级乞怜,并且被允许进行长时间地说教和同样长时间地丢丑,直到把无产阶级的狮子催眠入睡为止……”[1]398-399。

就是说,资产阶级试图用“博爱”来影响无产阶级,其结果就是麻醉无产阶级的思想,使无产阶级放弃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行动。

总而言之,在推翻封建统治、摧毁封建制度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有反封建的共同要求。

新兴资产阶级在当时作为新生产方式的代表,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尽管抽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劳动群众反封建贵族的愿望,这时资产阶级的这些价值观念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成为社会的统治者,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任务。

由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关于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任何要求都会“被当作‘危害社会的行为’加以惩罚,被当作‘社会主义’加以指责”[1]594。

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一旦受到无产阶级的威胁,他们就会“把共和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1]622!

这时,抽象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就露出了欺骗和压迫无产阶级的真实面目。

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

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我们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剖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有重要启迪。

(一)“自由、平等、博爱”的历史性和阶级性表明,在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

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和个别自由派知识分子以“普世价值”为理论武器,攻击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他们要么把西方国家抽象的“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说成是“普世价值”,要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歪曲为遵循了西方的“普世价值”。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中,为否定社会主义价值观,资产阶级不断变换手法,把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粉饰成“普世”的价值。

分析起来,他们的做法往往是:

当社会主义事业遇到挫折或者我们党犯错误时,他们就从正面攻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而当社会主义建设一帆风顺时,他们就歪曲社会主义。

作为大众话语的“普世价值”,没有确切的内涵,多是用来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话语。

而作为政治话语,“普世价值”则带着极强的意识形态倾向,有很大的迷惑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要社会仍分为不同利益的阶级,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就是有阶级性的,始终是一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

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根本不存在利益不同的阶级或集团普遍认同和追求的“普世价值”。

近年来一些人所宣扬的“普世价值”不过是现代资产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将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说成是符合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永恒的价值观念,把自己打扮成社会普遍利益的代表。

其政治实质是借抽象的“普世价值”,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在当今世界,资产阶级的社会价值观与无产阶级的社会价值观是根本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无论是自由、民主、平等,还是公正、人道、人权,在阶级社会里它们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属于一定的阶级的。

我们只有弄清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实质,才能排除其种种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糊涂观念,避免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犯“幼稚病”。

(二)内容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超越

恩格斯在《古代社会》中借用了摩尔根的一段话来说明社会价值观的演进趋势:

“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

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

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

”[9]这说明,社会价值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将赋予“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以新的内容。

资本主义的社会价值观高于封建制度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又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价值观。

在如何看待社会价值观“进步性”问题上,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

根据辩证唯物论,社会价值观的进步性体现在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中。

社会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自由、平等、博爱”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而是强调要明确其实质内容,反对把表面抽象、实质内容却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平等、博爱”当作“普世价值”,而要提倡反映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价值观。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

社会核心价值的实质内容,反映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上。

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之相应。

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就形成了以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反映,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集中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深刻性是以往任何社会的价值理念所不能比拟的,从本质上说,它远远高于以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体系。

近现代以来,包括前苏联在内的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曲折动荡的历史教训一再警示人们:

一个社会越是分化、思想越是多样、文化越是多元,就越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否则,社会将陷入分崩离析的混乱状态。

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要确保中国现代化建设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确保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能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所共享,就必须提防形形色色的否定和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做法,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尽快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下)[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07-10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12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4:

39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20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79.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责任编辑张向凤)

【文献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