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411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

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

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四、文言实词考什么?

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

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

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

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

七、逐类过关

(一)通假字:

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

(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

(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

(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

(“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

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

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就可根据上下文定为通假字,通“才”,是“刚刚”的意思。

2)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读音相近(声母相同,或韵母相

同)

但由于历史的演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已不同音了,如“弟子趣之”中的“趣”通“促”。

3、注意:

(1)、通假字是单方面的,单向的,不能理解为双向相通。

(2)、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

堂上练习

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项(C)

1、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2、尺蠖之躯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3、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4、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5、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7、诸侯已畔,李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8、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想禽以兵。

、3、5、7、8、4、5、6、7

、2、4、5、7、3、4、6、7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般来说,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其它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义项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例:

兵武器——兵士——军队——战争——作战策略——军备

1、如何辨别词义?

联系上下文

认真阅读

认真分析

增强阅读能力

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1、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4、了解一词多义的辨析判断方法。

(三)、古今异义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为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的情况:

1、词义扩大(如:

江、河、雏、诗等)

2、词义缩小(如:

穷、其臭如兰、金等)

3、词义转移(如:

走、涕、币、牺牲等)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

卑鄙、爪牙等)

5、名称说法改变(如:

目、日、寡等)

6、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如:

妻子、亲戚等)

堂上练习:

完成《创新设计》75页“板块一”的第6、7题。

积累:

《创新设计》72页知识整合的“古今异义”;77页“高考常考的文言实词”

五到八组

(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它有三种情况: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A、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B、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例:

便可白公姥

3、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堂上练习: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C)

A.为奸利无所忌E.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

A句主述的对象是丹州太守,“奸利无所忌”,是说他无所顾忌地干坏事。

“奸利”是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

B项“宴”与“飨”都是以酒食待客。

C项的主述对象是"警盗",他们干的事是"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

"刺"是"刺探",他们不可能"刺探"各县的长处,因此"短长"一词只偏于"短","短长"是偏义复合词。

(五)、区别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节词主要是连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

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警示:

1)不要把古汉语中的双音词拆开来理解。

例子:

天子足下

2)更不能把由单音词组成的短语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指示中间妻子山东

(六)、反训词用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义。

反训词

大多是动词。

若所市于人者。

卖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买奉命于危难之间。

接受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进献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收进成妻纳钱案上。

交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秦人开关延敌。

迎击郑人有且置履里。

购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丢下,放弃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类型:

.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状语。

(二)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

规律一:

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

游水)(《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

(刃:

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

咽下)(《六国论》)

规律二:

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

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5、无乃尔是过与?

(过:

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6、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规律三:

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

称帝称王)(《过秦论》)

9、吾师道也(师:

学习)(《师说》)

10、“沛公军霸上”[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11、遂王天下。

(就在天下称王)

12、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规律四:

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3、范增数目项王。

(目:

使眼色)(《鸿门宴》)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

称王)(《齐桓晋文之事》)规律五:

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

向上,下:

向下)(《劝学》)

1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天:

一天天地,月:

一月月地(《六国论》)

17、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

向南,西:

向西)(《过秦论》)

规律六:

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1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亲眼,亲耳)

19、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奴隶一样)

2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21、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2、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

乘船)规律七:

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23、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

使……为臣)(《韩信拜将》)

24、吾从而师之。

(师:

以……为老师)(《师说》)

2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以……为宾客)(《伤仲永》)规律八:

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2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特别说明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1、“二月草已芽”(《采草药》)。

“芽”表示“发芽”

2、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盟约——订立盟约)

3、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鼓——击鼓)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同上)(树木——种植)

5、五十者可以衣帛。

(同上)(衣服——穿上)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河水——游泳)

7、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南面——南飞)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南面——南行)

(二)、名词活用为使动

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

点是必带宾语。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2、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疆界一一使……成为疆界)

(三)、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边邑一一把……当作边邑)

2、吾从而师之。

(《师说》)(老师——以……为老师)

3、耻学于师。

(《师说》)(羞耻——以……为羞耻)

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说》)(老师一一以……为老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羞耻——以……为羞耻)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镜子——以……为镜子)

(四)、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面——向上)(下面——向下)

2、南取汉中。

(《过秦论》)(南——向南)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一样)(回声——像回声一样)(影子——像影子一样)

2、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翅膀——像翅膀一样)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船——用船)2、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

1、内立法度。

(《过秦论》)(国内——在国内)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夜间一一在夜间)

3、有大石侧立千尺。

(《石钟山记》)(旁边一一在旁边)

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瓮一一以瓮)(绳子一一以绳子)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1、日削月割。

《六国论》(天一一一天天地)(月一一一月月地)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天一一每天)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翻译文段,指出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用法。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参考译文: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

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

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

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

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⑴夜缒而出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夜:

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晚上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

鄙: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境

⑶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东:

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⑷秦伯说,与郑人盟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盟:

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

“子为鲁上卿,

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文子曰:

“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

鲁语上》(参考译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成公的国相,但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妻妾,厩中没有吃粮食的马。

仲孙它劝季文子:

“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世君王的国相,你的妻妾不穿丝绸,马不吃不到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给国家带来光彩!

”季文子说:

“我也希望妻妾穿丝绸,马吃粮食。

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的是粗食穿的也很差,这样的人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

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却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这就不是国相该做的事!

况且我听说可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的,没有听说能用妾和马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

”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孟献子,献子将儿子关了七天。

从此以后,子服它的妾穿的都是粗劣的布衣,喂马的饲料都不过是杂草。

季文子知道这件事后,说:

“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人,就是人上人了。

”于是让子服它做了上大夫。

)⑴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

相: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

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⑵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

华:

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⑶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且相: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二、.动词的活用

类型:

1.动词活用为名词。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动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1.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字,被定语修饰。

如:

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救”,表示“救兵”。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

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动词“约”与“败”组成主谓结构,用作名词:

盟约、联盟)

追亡逐北《过秦论》(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

词:

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动词“至”用作名词:

到的人)传,动词作名词:

流传的文字)见:

看见的景物)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

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輮,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弯曲)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斗,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相斗)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

使……退却;击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3.动词的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

为……哭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

为……而哀)

三、形容词的活用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1.活用为名词。

2.用作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缺少:

缺少的东西。

困窘:

困乏的东西)此其利也,不可失也。

《勾践灭吴》(有利T有利的时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德才兼备T德才兼备之人)(年轻的T年龄小的人)(年长的T年长的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圣明/圣明的人)(愚蠢/愚蠢的人)小学而大遗。

(《师说》)(细小/小的方面)(与“小”相对/大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如: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坏、破旧T损害)

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不多T缺少)且饮食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衰弱T减少)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尽,完/走到尽头)火尚足以明也。

(明亮/照明)

3.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如:

“以愚黔首”(《过秦论》)“愚”,表示“使愚笨”。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利益T使……得到好处)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勾践灭吴》(整洁T使……整洁)(美丽T使……美丽)(饱f使……饱)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尊贵f使……尊贵)

4.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

为”或“把......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把当作羞耻”。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丽f以为……美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师”“相师”,用作意动:

以……为耻)

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劣:

以……为劣)

5.形容词活用作为动用法

念悲其远也《触龙说赵太后》(悲,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4.数词用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数词“一”用作动词:

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数词“一”处在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

是一样的)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数词“一”用作动词:

统一)

实词的积累和推断

一、积累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实词量。

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

推断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例: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古之遗爱也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1爱护2喜欢,爱好3爱惜,吝惜4爱慕,欣赏5恩惠6隐蔽,躲藏)推导提示: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二、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2、结构互解法

4、联想推断法

6、通假代入法

1、字型推断法

3、语法定性法

5、语境分析法7意义排除法

(一)字型推断法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心——关于心理(恨、志)示——和神祉有关(祖)衣——与衣服有关(袖、襟)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用互文手法的最适用这种方法。

如去郑而之许。

(离开郑国,去许国,拜见许国公,许国公问他去了哪里。

“之”是动词,意思是“到”,因为“郑”和“许”相对,是名词,地名。

“去”和“之”相对,而“去”是动词,“离开”的意思你的这种方法叫“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这种现象在古文中非常普遍。

又如:

“籍吏民,封府库。

”上下句结构相同,“吏民”与“府库”相对,都是名词;“籍”与“封”相对,而“封”是动词,按理“籍”也是动词。

【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

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

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全,全面。

备,完备。

意思同。

“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

“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

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

恭,恭敬。

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