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368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0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docx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docx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

第1课时感受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难点:

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

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

带盖的黑盒]

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

摸到了什么?

(预设:

什么都没有)

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

你们猜猜看是什么?

(预设:

空气)

3.揭示课题:

感受空气(板书)

提问:

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

(预设:

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

提问:

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

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

4.小结:

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究研讨:

空气特征

(一)游戏一:

感受空气

[材料准备:

每组1个大透明塑料袋、1个气球、1个哨子]

1.出示:

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

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

4.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

空气很轻,会流动,会发出声音,能压缩……(填入气泡图中)

(二)游戏二:

传递游戏

[材料准备:

每组一套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

1.出示:

三样物品水、石头和空气,三个容器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进行传递。

2.学生小声讨论实验方法。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并思考理由。

4.学生汇报交流:

(1)我们用什么(容器)来传递什么(物质),理由是什么?

小结:

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

(填入气泡图)

(2)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空气和石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空气和水的共同点:

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形状。

(预设)空气和石头共同点:

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占空间。

三、拓展:

认识物质三态

介绍固体、气体和液体,学生举例。

4、小结与延伸

1.小结空气特征,解释气泡图上的气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的。

2.针这些空气特征提出新的质疑。

小结: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后面的课堂学习。

【板书设计】

1.

感受空气

 

第2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

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1.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

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

(预设:

会湿)

2.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预设:

会或不会)

3.追问理由:

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4.引出疑问:

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

我们怎么来证明?

(预设:

通过实验)

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

(一)压杯入水

1.实验操作指导: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

(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

(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

(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

(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一)压杯入水第组

▲我会观察:

①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

请你在图1和图2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

▲我会思考:

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1)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了底部时,杯子内的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

没变)

(2)杯子底部的纸团怎么样了呢?

(预设:

没湿)

(3)纸团没有湿,杯中水面没有变,说明水槽里的水有没有进到杯子里面?

(没有)

(4)水为什么进不去呢?

(预设:

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5)小结:

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6)分析纸团湿了的原因:

有没有小组杯底的纸团是湿的?

为什么你们的纸团会湿呢?

(预设:

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

(二)扎孔观察

1.引出扎孔:

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

(预设:

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

(3)松开手指,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二)扎孔观察

▲观察与思考:

①当松开手指后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你在图3和图4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

(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预设:

杯子中水面变高了)

(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

(预设:

水跑到杯子里面了)

(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

(预设:

松开手指以后)

(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

(预设:

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

(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

(水)

(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

(预设:

湿了)

(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

1.提问:

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

(预设:

向杯子里吹气)

2.出示气筒:

怎么吹?

(预设:

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

(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

(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三)打气观察

▲观察与思考:

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

4.小组反馈:

(1)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

杯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

(3)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

说明杯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

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

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

(预设:

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团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纸团湿了,第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2.课堂小结: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

空气能占据空间)

3.提问引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预设:

能)划去“吗”字

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

1.谈话激趣:

刚才李老师让小朋友们玩了气球,还想不想玩?

但是老师要你们自己把气球吹大。

谁会吹气球?

2.出示瓶子和气球:

今天这个吹气球有点不一样,老师要你们吹瓶子里面的气球,谁来吹?

(1)吹不大。

这是怎么回事?

谁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科学知识来给大家说说原因。

(预设:

子里面充满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能吹大。

怎样能吹大?

(预设:

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去)你要不要再试试?

(3)看瓶解惑:

老师在这个瓶子上施了魔法,瓶子底部有个小孔,第一次吹的时候,老师把小孔堵住了,瓶中的空气没法跑出去,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气球就没法吹大;第二吹的时候,我把手松开了,吹气球的时候就把瓶中的空气挤出外面,气球就吹大了。

(4)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原理(PPT出示气垫等图片),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去生活中研究一下这些物品。

 

第3课时压缩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会产生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会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2.学生通过使用学习单,会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学生通过比较其他人的数据,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难点:

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教学准备】

注射器、活动手册、记录纸

【教学过程】

1、聚焦:

揭示课题

1.出示气泡图

提问: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

(它是看不见、无色、无气味、会流动、可以被压缩)

2.过渡:

今天我们将继续来研究空气的另外特征。

2、探究:

空气能否被压缩

[材料准备:

每组两个注射器、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注射器。

提问:

你会使用吗?

(学生上来演示)

提问:

用手握住的地方叫什么?

(预设:

针筒)针筒上面还有什么?

(预设:

刻度)这个可以动的部分叫什么?

(预设:

活塞)

2.演示抽一段空气。

提问:

现在老师如果把活塞往里推,手不放开,你觉得推得动吗?

(预设:

推得动或者推不动)如果能推得动,能推倒哪里?

(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进行预测)

提问:

如果把活塞往外拉呢?

(预设:

拉得动或者拉不动)

出示活动手册,学生进行预测,指导学习如何记录,提示用力不能太大。

交流预测,问题指向:

能不能压缩?

压缩的程度怎么样?

扩张的程度是多少?

3.如果把空气换成同样多的水呢?

能推得动或者拉的动吗?

再预测。

4.出示活动手册第六页,明确要求,记录现象。

5.学生相互合作,感受空气能否被压缩。

3、研讨:

发现以及解释原因

1.学生交流反馈:

通过刚才对空气的往里推和往外拉的活动,活塞所指的刻度有什么变化?

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

水不可以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提问:

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呢?

3.教师解释:

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我们可以用一个个小○表示空气微粒。

思考:

当空间变小时,微粒会怎么变化?

当空间变大时。

微粒又会怎么样?

(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

4.交流观点,发现问题。

(预设:

数量不同,分布不同,大小变化)

5.模拟空气微粒的运动,解释原因。

6.学生修正观点。

4、拓展:

知识应用

1.学习了今天的知识,补充单元气泡图

2.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游戏:

空气压缩枪。

【板书设计】

3.压缩空气

特征

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水不可被压缩和扩张

原因

 

第4课时空气有质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用恰当的工具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经历称量过程,了解并思考某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应合理看待实验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质量问题的活动了解到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难点:

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班级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小组:

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聚焦质量问题,观摩操作方法

[材料准备:

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本课用的简易天平、皮球、绿豆]

1.出示一年级实验中用过的简易天平,让学生回顾天平的用途。

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天平倾斜的时候),也可以用回形针的数量来表示不同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的时候)。

出示本节课要用的放大版的天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这个天平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质量问题。

(说明一下指针和刻度如果看,偏转意味着什么。

2.出示一个皮球,我们也像用回形针一样称一称皮球的质量是多少,只不过今天我们不用回形针,改用绿豆,至于为什么用绿豆,等这节课结束你就知道啦。

3.教师演示称皮球的质量。

在左盘放入皮球,左边变重,指针向右边偏转,往右盘中慢慢倒入绿豆,当天平开始动起来后变成几颗几颗加,直至天平平衡。

让学生说一说:

皮球的质量相当于什么?

(预设:

皮球的质量相当于右盘里那么多的绿豆的质量。

二、探索:

思考探究方法,严谨实验论证

[材料准备:

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记录单]

1.皮球是有质量的,相当于这么多绿豆,木块也是有质量的,相当于()颗绿豆,这一杯水也是有质量的,相当于()绿豆(教师事先称过把图加上去),那么我们这个单元主要在研究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学生思考1分钟,请几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不管你认为空气是有质量的还是没有质量的,都只是你的猜想,科学家他们一开始也在这样猜想,然后他们就去寻找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我们也来想一想用我们讲台上放着的这个实验装置怎样去证实我们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如果想不到,适时出示打气筒。

3.教师小结方法:

我们可以往皮球里打入10筒空气,再放回左边的盘里。

提问:

天平怎么样变化判断空气有质量呢?

预设:

天平左边倾斜表示空气有质量,天平仍旧平衡说明空气没有质量。

4.如果天平左边下降了,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提问:

那怎么样让天平再次平衡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操作。

(预设:

加绿豆。

提问:

加进去的绿豆的质量相当于什么?

(预设:

相当于增加的空气的质量。

5.出示注意点:

(1)分工明确(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人人都要观察下天平的变化),按序进行(不记得步骤的看黑板),测两次,记录数据;

(2)轻声交流,动作幅度要小(任何剧烈的行动都会影响天平的平衡);

(3)天平快要平衡的时候绿豆要一颗一颗的加,加得多了就取出,但是一定要记住数量。

(4)听到铃声收好材料坐端正。

6.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查看学生实验进度,绿豆数量出来的在班级记录表上记下来,展示用。

三、研讨:

实验结果和发现

[材料准备:

班级记录表]

1.请全班交流讨论:

①实验中发生了什么?

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如果不一致,你同意现在的结果吗?

②根据你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展示全班的实验结论,学生观察每组加的绿豆的数量,说说发现。

分析数据不一样的原因。

3.指针的偏转不明显,偏转的格数少,加的绿豆数也很少,说明空气的质量很轻很轻。

(加5颗左右绿豆,10颗绿豆约0.8克)教师出示事先用电子天平测出来的10筒空气的质量,用数据说明空气质量很轻。

四、拓展:

解释皮球放气后天平如何变化(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

球针、皮球、简易天平]

1.思考:

如果将皮球里的空气放出一部分后,再把皮球放回左盘,天平会怎样?

并说说理由。

(预设:

放掉气的皮球放上去后,左盘变轻了。

这也能说明空气有质量。

2.教师演示。

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有时间的话学生也可以马上试一试。

3.小结:

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轻。

【板书设计】

4.空气有质量吗

 

第5课时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到生活中可以用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小泡沫球、回形针、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高精度电子天平、板贴、皮球、打气筒。

【教学过程】

1、聚焦袋装空气,预测空气质量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用绿豆来衡量20筒空气的质量,那今天你能来预测一下老师手中这一袋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吗?

学生预测结果,教师板贴绿豆,在后面记录预测数字。

继续提问:

如果是这些物品(乒乓球、回形针、小泡沫球)作为衡量物,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教师让学生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2、探索一袋空气,称出空气质量。

1.找方法

谈话:

同学们,那你们知道怎么称量这一袋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

我们再把它放到上节课的天平里去称一下。

谈话:

这样称出来的是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

不是,还有袋子的质量?

谈话:

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我在这只袋子里打了100筒空气。

你能根据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称出这100筒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

我们可以先称皮球的质量,再往里面打入100筒空气,再称一下,减一下就是100筒空气的重量了。

谈话:

同学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预设生答:

我觉得这个皮球容纳不了100筒空气。

谈话:

嗯,说得有点道理。

那应该怎么办呢?

上节课我们是打了多少筒呀?

预设生答:

我们可以先称20筒空气的质量,然后再乘以5就是100筒空气的质量了。

谈话:

你的小脑袋瓜真灵活,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

若是不明白,请跟随陈老师的脚步,我们再来捋一捋思绪。

教师出示板贴,一步步讲解类比转化思维:

首先我们将这袋子里的100筒空气平均分成5份,打到5个皮球里,那每个皮球只要打多少筒气?

生答:

20筒

教师:

是的,这样我们打气是不是方便多了。

接下来我们只要称出这20筒空气有多重就可以了。

怎么称还记得吗?

生答:

先在简易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瘪皮球,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接着在球里面打入20筒空气,再放上去,我们会发现指针往左边偏了,我们继续在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之后放进去的绿豆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教师:

你的记忆力真棒,帮助大家回顾了上节课的称法,那我们需要每个皮球都打入20筒空气,都去称一遍吗?

预设生答:

不需要,因为是平均分的,我们只要称一遍,最后乘以5就可以了。

教师:

真厉害,假设陈老师称出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5颗绿豆,那100筒空气的质量就是多少颗绿豆?

预设生答:

25颗。

2.称重量

谈话:

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绿豆衡量了100筒空气的质量,那如果换成回形针、乒乓球等,应该怎么称呢?

预设生答:

可以再用回形针称出瘪皮球的质量,往里面打20筒空气,再加回形针,之后加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

嗯,这也是一个方法,可是陈老师给你们的回形针数量有限呀,好像都不能称出一个瘪皮球的质量。

(教师可以再讲台上演示一下)其他同学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预设生答:

刚刚我们已经用一杯绿豆衡量出了瘪皮球的质量,只要把之后加在盘外面的绿豆拿去,天平又会向左倾斜。

我们只要再慢慢加入回形针,那之后加入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

你真是聪明小博士呀。

其他同学听懂了吗?

我请人再说一说。

若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听不懂,教师可利用板贴进行演示。

接下去,教师布置学生实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1号为材料员收发整理材料。

每个同学轮流做实验,1号同学用绿豆衡量,2号同学用回形针,3号同学用乒乓球,4号同学用小泡沫球。

其中一个同学在称量时,他对面的两位同学为打气员,旁边的同学帮助一起观察指针。

最后,每位同学都要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实验时间为18分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把做出来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的大表格内。

三、研讨空气

1.如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这个问题已经放在课堂导入部分,第一步是搞清楚100筒空气相当于5个20筒,第二步是取5份相当于20筒空气的物品。

2.跟学生一起计算大表格中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物品?

从中分析每一小组数据差异的原因?

A.可能是读数不准确造成的。

B.可能没有等待指针平衡就在添加物品,导致实验误差。

C.每颗绿豆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此各组之间也会存在微微的差异。

3.比较这袋空气和其质量相当的物品,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质量的2种物体,一袋空气的体积可以比几粒绿豆大得多。

主要是给学生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给今后密度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拓展——用电子秤称空气质量

谈话:

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好些精确的工具可以称量出空气的质量了,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

出示篮球、电子秤、打气筒,称量打气前后示数的变化。

【板书设计】

 

第6课时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