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最新版教师招聘《教育学》测试版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350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最新版教师招聘《教育学》测试版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精选最新版教师招聘《教育学》测试版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精选最新版教师招聘《教育学》测试版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精选最新版教师招聘《教育学》测试版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精选最新版教师招聘《教育学》测试版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最新版教师招聘《教育学》测试版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docx

《精选最新版教师招聘《教育学》测试版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最新版教师招聘《教育学》测试版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最新版教师招聘《教育学》测试版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docx

精选最新版教师招聘《教育学》测试版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

2019年最新教师招聘《教育学》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而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是(D)

A.内容型B.形式型C.方法型D.综合型

2.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是(C)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D.道德意志

3.“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反映的德育原则是(B)

A.导向性原则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4.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5.德育“认知模式”的提出者是(B)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班杜拉D.奥苏伯尔

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最符合下列哪个德育原则(D)

A.导向性原则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7.强调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构建简明知识体系的是(A)

A.结构化策略B.问题化策略C.方法型策略D.综合型策略

8.反映试题的基本质量的是(A)

A.信度B.效度C.实用性D.区分度

9.在教学工作中,主要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环节是(C)

A.课外辅导B.上课C.布置和批改作业D.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0.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A)

A.个别教学B.分组教学C.班级授课D.道尔顿制

11.(C)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A.教学基本步骤B.教学程序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阶段

12.探究训练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B)

A.收集资料B.选择问题情景C.形成解释D.组织实验

13.课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C)

A.教学目的B.教学方法C.教学进程D.课的类型

14.进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B)

A.教学任务B.课程标准C.教学目标D.教学内容

15.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D)

A.实验法B.讲解法C.讨论法D.演示法

16.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这是(B)

A.最优化原则B.反馈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民主性原则

17.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D)

A.法人B.监督人C.辅导员D.领导人

18.教学的首要任务是(A)

A.传授知识技能B.发展学生智力C.培养学生品德D.关注个性发展

19.提出著名的“产婆术”的人是(D)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赫尔巴特D.苏格拉底

20.教师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以下哪一项不是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

(D)

A.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B.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C.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D.要充分运用三种直观教学的手段

21.以下哪一条不是教师在教学中贯彻量力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D)

A.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B.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C.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D.实事求是

22.通常的课堂教学采用(B)方式。

A.讲演B.讲解C.讨论D.讲授

2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B)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24.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D)来编班。

A.年龄B.发展水平C.知识经验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25.下列哪种观点是智者派的观点(B)

A.努力追求道德的卓越,生活的明智和行为的理性

B.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

C.教育目的是培养思路清晰.充满理性和真理的政治家

D.强调美德.道德和忠诚

26.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因此教学应分为“情景一问题一观察一解决一应用”五个步骤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赞科夫

27.阅读.写作.运算.试验等属于(A)

A.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

28.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

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

29.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是(B)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

30.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德育原则的(C)

A.导向型原则B.疏导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1.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B)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32.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33.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D)

A.德育的政治功能B.德育的生存功能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功能

34.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A)提出。

A.德鲁克B.马卡连柯C.皮亚杰D.布鲁纳

35.班级工作的管理首先要做到(C)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36.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班级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B)

A.领导核心B.正常秩序C.良好班风D.集体目标

37.在集体发展的几个阶段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手段的阶段是(C)

A.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B.集体形成的初步建立阶段

C.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和和谐阶段D.以上都不是

38.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A)

A.班主任B.班委会C.共青团D.少先队

39.以下不属于班主任对本班团.队的工作要求是(C)

A.指导团.队组织,要从本班的具体情况出发,完成上级团队早知道基本任务

B.班主任要尽可能参加本班的团.队会议

C.任免团.队干部,提高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

D.班主任要指导超龄队员积极入团,指导超龄团员努力入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0.在德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D)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B.读书与参加生产劳动的统一

C.上课与做作业的统一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1.目标管理的班级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的(A)提出的。

A.德鲁克B.马卡连柯C.杜威D.布鲁纳

42.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A)

A.共同的奋斗目标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D.共同的活动

43.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是(B)

A.学习小组B.班集体C.成为班长D.成为学校组织成员

44.在教师主持下全班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叫(A)

A.班会活动B.少先队活动C.主题活动D.课外教育活动

45.班会的特点主要有集体性.针对性和(A)

A.自主性B.开放性C.时效性D.教育性

4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

(D)

A.自由管理B.民主管理C.常规管理D.平行管理

47.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的一种形式的结构图式如下:

班主任——班长——组长——学生。

这种班级组织机构属于(A)

A.直线式B.职能式C.直线职能式D.以上都不是

48.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C)

A.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

49.在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中,下列哪种类型普遍受学生欢迎(B)

A.对立型B.民主型C.放任型D.权威型

50.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A)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51.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C)

A.自我调控B.自我监督C.自律D.自我疏导

5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D)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53.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D)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54.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B)

A.集体舆论B.共同目标C.干部队伍D.活动

55.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C)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

56.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属于德育内容中的(C)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57.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D)

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

58.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C)

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

59.德育中运用说服法要注意的要求不包括(D)

A.明确目的性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C.以诚待人D.坚持严格要求

60.随着年龄和才智的增长,学生的(C),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A.自我评价能力B.自我调控能力C.自我教育能力D.自我学习能力

61.“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

A.自觉纪律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道德教育

6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B.知比行重要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63.(D),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

64.下列(D)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影响C.师生交互作用D.学校影响

65.马克思认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C)。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66.培养劳动者是(A)。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67.学校(B)建设的重点是尊重与参与.学习与创新.发展与确立诚信价值观。

68.(A)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

A.观念文化B.课程文化C.物质文化D.制度文化

69.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不包括(A)

A.促进科学技术发展B.促进社会民主C.培养需要的人才

D.是一种现实的政治力量

A、70.科尔伯格B.皮亚杰C.格塞尔D.威尔逊

71.(C)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的支配”。

A.威尔逊B.孟子C.格塞尔D.弗洛伊德

72.“性善论”.“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是(A)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辐合论

73.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的作用是(C)

A.可能性B.影响作用C.决定作用D.外在作用

74.“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A.差异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顺序性

75.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D)提出来的。

A.互补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

76.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C)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皮亚杰

77.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B)

A.系统性B.能动性C.客观性D.主观性

78.最早的教学手段是(B)

A.实物B.人自身的活动C.说教D.标本

79.影响受教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B)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文化

80.《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要体现了(A)

A.启发式教学B.因材施教C.循序渐进D.教学相长

81.“藏息相辅”.“善喻”.“长善救失”等教学思想首次提出在(B)

A.《老子》B.《学记》C.《劝学篇》D.《大学》

82.在儿童心理发展基础上,对儿童的教育年龄作了划分的学者是(B)

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杜威

83.制度化教育的核心标志是(A)

A.学校的出现B.脑力和体力劳动分工C.阶级社会产生D.文字的产生

8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85.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D)。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

86.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

87.“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B)。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88.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C)

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生产力D.生活方式

89.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互补性.(B)。

A.理想性B.多样性C.瞬时性D.外显性

90.下列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是(C)

A.校园文化B.学校文化C.学生文化D.精神文化

91.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B)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康德《教育学讲授纲要》D.凯洛夫《教育学》

92.教育的最特殊形式是(B)

A.犯人教育B.自我教育C.家庭教育D.集体教育

93.我国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94._____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核心思想(A)

A.人文主义B.自然主义C.科学主义D.进步主义

95.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A)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96.“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A)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B.科学本位C.社会本位D.个人本位

97.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C)

A.课程任务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管理层次

98.在拉丁文中,“课程”一词的含义是(C)

A.科目B.知识C.跑道D.讲授

99.在课程改革中,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的体现,需要调整(A)

A.课程目标B.课程标准C.课程结构D.课程设计

100.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途径改革

101.一般说,可以将课程计划称为课程的(A)

A.宏观结构B.微观结构C.抽象结构D.具体结构

102.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B)

A.(美)克伯屈B.(美)杜威C.(法)卢梭D.(德)福禄贝尔

103.在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长期以来采用国定制,一直持续到(B)。

A.20世纪70年代末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D.20世纪末21世纪初

104.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A),二是教育技巧。

A.教育理论B.教育手段C.教育思想D.思想品质

105.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C)

A.高等教育B.在职培训C.继续教育D.终身教育

10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D)

A.权利B.威严C.权威D.人格力量

107.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

108.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D)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109.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C)

A.社会的属性B.实践的属性C.自然的属性D.现实的属性

110.69学生的学习特点受(A)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因素B.智能C.思维D.能力因素

111.体育是以(C)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B.健全品德素养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112.汉语中最早将“教”和“学”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的哪本著作(C)

A.《说文解字》B.《礼记·学记》C.《孟子·尽心上》D.《论语》

113.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教育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相结合产生的理论D.中国传统文化

114.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C)决定的。

A.科技发展B.社会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115.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B)。

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特长教育D.继续教育

116.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A)。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17.1944年出版的(C)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著作。

A.博比特的《课程》B.查斯特的《课程编制》

C.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11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D)

A.实践能力的培养B.思维能力的培养C.想象能力的培养D.创新能力的培养

119.(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120.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12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C)

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

122.下列哪种课桌摆放方式不利于师生的交流(A)

A.秧田式B.圆桌式C.马蹄形D.蜂巢式

123.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D)

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24.下面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D)

A.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B.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C.教育始终要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D.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125.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A)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126.教育目的本质是(D)。

A.培养社会精英B.提高人口素质C.促进社会发展D.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多选题

127.德育在形式上包括(B.E.E.D)

A.社区德育B.家庭德育C.单位德育D.学校德育E.社会德育

12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E)

A.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之间具有价值互补性

C.校本课程是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D.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E.地方课程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129.下列对目标评价模式,说法正确的是(A.B.C.D)

A.20世纪50年代,泰勒在系统总结“八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的

B.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C.它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

D.它的一个优点是操作简单又容易见效

E.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130.当课程被认为是经验时,一般特点在于(B.C.D)

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B.课程往往是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C.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

D.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E.课程内容强调以间接经验为主

131.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所划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阶段有(A.B.C.D.E)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E.检查知识

132.练习法的作用是(C.D.E)

A.识记知识B.理解知识C.应用知识D.巩固知识

E.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关于教学的内涵,理解正确的有(B.D.E)

A.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活动B.教学实质是一种认识活动

C.教学的本质就是智育D.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

E.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统一的活动

134.下列关于实验法的论述,正确的是(A.B.E.D)

A.实验法是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B.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C.要求教师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

D.要求目的明确,精选内容

E.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作用

135.应当注意哪些问题(A.B.C.D)

A.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B.作业的分量要适当

C.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

D.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136.班级授课制的五个固定是指(A.B.C.D.E)

A.学生固定B.教师固定C.内容固定D.时间固定E.场所固定

137.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课可分为(A.B)

A.单一课B.综合课C.实验课D.检查课E.技能课

138.我国班级组织形式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

A.班干部B.小组长C.一般成员D.团支部

139.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下列哪些因素的制约(B.D)

A.教育者的个性B.社会发展因素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D.人的发展因素

140.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其具体表现为(A.B.C.D)

A.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

B.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C.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