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高中地理.docx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高中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高中地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高中地理
考题: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新课教学】
步骤一:
感知地域差异
【景观展示】课件上展示的是各种不同尺度的空间地域的环境特征。
步骤二:
理解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自然带的含义
【教师讲解】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上或南北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外确定的方向上(如南北方向上或东西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
自然带:
由于热量和水分不同,世界气候有冷热、干湿的地区差异,受气候的影响,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这种地域分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现带状分布,称为自然带。
各个自然带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因此各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也就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每个自然带都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条状分布。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
【总结提升】
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
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
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
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表现?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1)纬度地带性规律
(2)经度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规律
2.和初中学生相比,高中生思维有什么特点?
【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
给学生播放《军港之夜》。
让学生看看歌词里面有哪些问题。
进而导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密闭容器里面气流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
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
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2.探究过程
①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②学生展示交流。
③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
a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
(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b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
(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c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
(水平)
总结: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3.具体体现——海陆风
讲解海风,让学生自学陆风
(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
“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这个歌词里面的问题在哪里呢?
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四)小结作业
搜集城市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城市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城市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搜集山谷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山谷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山谷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二、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等压图有什么阅读技巧吗?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结合下图说明阅读等压面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1.从等压面的定义看,PA′=PB′=1000hPa,PD′=PC′=500hPa。
2.从气压的概念看,在空气柱L1、L2中,距离地面愈近,上方空气柱越长,则气压值越高,所以气压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则PA′>PA,PD>PD′,PB>PB′,PC′>PC。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气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综合以上分析,A、B、C、D四点气压值的排序应为PB>PA>PD>PC,进而可知图示地区的大气环流流向为B→A→D→C。
4.A点相对于B点、C点相对于D点来说都是低压区,其附近等压面向下凹陷;B、D两点为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起。
由此我们总结出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凸高凹低”。
5.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
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出该地面温度较高的结论。
2.和初中学生相比,高中生思维有什么特点?
【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山》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有物理学家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那么火山又是何方神圣,竟能如此厉害的让称霸一时的恐龙遭受灭绝呢?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景观图。
设问:
这些山脉的成因相同吗?
【新课教学】
一、基本概念(观察图片,自主学习)
【教师总结】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曲是褶皱的一个弯曲。
二、背斜和向斜
设问:
背斜和向斜的岩层是如何弯曲变形的?
新老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动画演示、讲解】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从上到下年龄越来越老。
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褶曲,标出1-4个岩层,1-4代表岩层由老到新,在适当的位置画出一条水平线,穿过这四个岩层,沿着水平线比较得出:
背斜中间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向斜中间是新岩层,两翼是老岩层。
设问:
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吗?
【教师讲解】背斜成谷原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向斜成山原因:
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所以我们再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三、研究背斜与向斜的意义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应用以及依据,教师进行总结:
【作业布置】结合所学知识,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不同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2.和初中学生相比,高中生思维有什么特点?
【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考题: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调配-西气东输工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调配-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老师在PPT上给同学展示的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同学仔细观察,回答矿产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
新课教学
1.西气东输线路
【展示图片】读西气东输路线图,思考西气东输经过地区。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展示图片】读“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全国百分比图”,思考:
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教师总结】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读图思考】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图5.3,探讨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②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教师讲解】①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②开发利用现状
环节三:
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完成课后活动3,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西气东输的意义?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注意事项?
【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间梯度性;问题的趣味性;问题的准确性。
考题: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恐龙灭绝──火山爆发说
有物理学家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那么火山又是何方神圣,竟能如此厉害的让称霸一时的恐龙遭受灭绝呢?
(二)新课教学
1.火山的结构与组成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教材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设置:
①火山有哪些组成部分?
②其喷发物都有哪些?
总结归纳(协作交流、课件展示):
火山主要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等组成;火山喷发时主要喷发物有水蒸气等气体、火山灰等固体、熔岩流等液体。
2.火山分类
火山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类。
①死火山是指那些保留火山形态和物质、但在人类历史时期和现今从未活动过的火山,这类火山在世界上的分布最广泛。
②休眠火山是指人类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但现今处于“休眠”状态的火山,休眠火山随着地壳的变动会突然喷发。
如日本的富士火山。
③活火山则是指那些现今仍在活动或预期可能再次喷发的的火山。
目前,世界上活火山约500余座。
3.火山活动带来的影响
问题设置:
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①消极影响: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污染大气,有时引起地震等。
②积极影响:
能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资源,许多火山地区已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火山的基本结构、火山分类以及火山带来的影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火山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还引起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2.如果在讲课过程中有学生说:
“老师,您这样讲课我们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来,想记住可脑子不听使唤,您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讲啊。
”你会怎么办?
【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可能会有些难过,但觉得学生说的也有道理。
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呢?
我想,多加入一些互动的环节效果会好一些,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
通过这次课堂突发事件,我深深地感觉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改变机械的教学方式,创设学生乐学的环境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我的地理教学也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考题: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那有云的夜晚气温又不会太低,后者就是由大气热力作用的另一表现——大气的保温作用形成的。
环节二:
新课教学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师: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因此,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展示视频“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图,思考: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
【教师总结】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热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教师总结】
【知识迁移】举例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
①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②寒潮来临前,北方农田会燃烧秸杆。
知识迁移——温室效应:
读“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借助“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解释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的这种作用,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知识迁移——全球变暖:
用大气的“温室效应”解释全球变暖的趋势。
【教师总结】
(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3)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环节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正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存在,并且由于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没有大气的月球那样强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大气的保温作用?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地理教学常用的教学媒体有哪些种类?
【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依据地理教学媒体物质属性及其分类功能分为语言、图像、实验、电教、系统五大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