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文选 论语 礼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013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文选 论语 礼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三单元 文选 论语 礼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三单元 文选 论语 礼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三单元 文选 论语 礼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三单元 文选 论语 礼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文选 论语 礼记.docx

《第三单元 文选 论语 礼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文选 论语 礼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 文选 论语 礼记.docx

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礼记

第三单元  文选

  论语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

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

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

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

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古,为之作注,今亦残佚。

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后来,《论语》逐渐被人重视,研究的人也很多。

至唐文宗时,被列入经书。

宋朱熹又把它与《大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孟子》合为《四书》,并为《论语》、《孟子》作了集注,成为官定的读本,《论语》从此更为一般人所重视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於没落奴隶主贵族。

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

他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是从事於学术和教育活动。

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共二十篇,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

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

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学而[1]

  

(1)子曰[2]:

"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

有朋自远方来[5],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

"

  [1]"学而"是篇名。

《论语》本来没有篇名,后人摘取每篇第一句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2]子,男子的尊称。

这里指孔子。

  [3]时,以时,按时。

时习,按时诵习(依王肃说)。

  [4]说(yùu),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

  [5]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

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怒。

  [7]君子,旧指所谓道德高尚的人。

  

(2)曾子曰[1]:

"吾日三省吾身[2]:

为人谋而不忠乎[3]?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4]?

"

  [1]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2]日,每天。

省(xǐng),检查。

  [3]为(wèi),介词。

谋,策划,考虑,这里指考虑事情。

  [4]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温习。

  (3)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1],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2],就有道而正焉[3],可谓好学也已[4]。

"

  [1]无,通毋。

  [2]敏於事,在办事情上敏捷。

慎於言,在说话上谨慎。

  [3]大意是:

在学业上有弄不清楚的地方,向有道德的人请教,以正定其是非(依邢昺说)。

就,走向,接近。

  [4]好,读hào,去声。

已,通"矣"。

  

(二)为政

  

(1)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2)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

  [1]罔,指罔然无所得。

  [2]殆,疑惑(从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通说上》)。

  (3)子曰:

"由[1],诲女知之乎[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

"

  [1]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2]诲,教导。

女,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写作"汝"。

  [3]是,指示代词,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几句大意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4)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

  [1]而,连词,这里含有假设的意思,等於说"如果"。

可,可以,行。

  [2]大车,指牛车。

輗(ní),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

小车,指马车。

軏(yuè),辕端上曲,钩衡(衡,横木)以驾马者。

  (三)里仁

  

(1)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

  

(2)子曰:

"参乎[1]!

吾道一以贯之[2]。

"曾子曰:

"唯[3]!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

"

  [1]参,曾参。

  [2]一以贯之,指用一个道理把一切事物之理贯串起来。

以,介词,有"用"或"拿"的意思。

"一"是"以"的宾语,提到前面去了。

  [3]唯,答应的声音。

  [4]恕,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3)子曰:

"君子喻於义[1],小人喻於利。

"

  [1]喻,明白,懂得。

  (4)子曰:

"见贤思齐焉[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

"

  [1]思齐,想要和他看齐。

齐,用如动词。

  [2]内,内心。

自省(xǐng),自我检查。

意思是说,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一样的毛病。

  (四)公冶长[1]

  

(1)宰予昼寝[2],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3],粪土之墙,不可朽也[4]。

於予与何诛[5]!

"子曰:

"始吾於人也[6],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於予与改是[7]。

"

  [1]公冶长,孔子的弟子,公冶是复姓。

  [2]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

画寝,白天睡觉。

  [3]朽,腐烂。

  [4]污(wū),同圬,涂墙,这里指粉刷。

  [5]於,介词,有"对於"的意思。

与(yú),语气词,下文的"与"同。

诛,谴责。

这句是说,对於宰予这样的人,责备什么呢(即"不值得责备"的意思)。

  [6]始,等於说"先前","起初"。

  [7]改是,改变了这个(听其言而信其行)。

  

(2)子贡问曰[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

"子曰:

"敏而好学[3],不耻下问[4],是以谓之文也。

"

  [1]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

孔子的弟子。

  [2]孔文子,名圉(yǔ),卫国大夫。

"文"是他的谥号。

谓,叫做。

  [3]敏,理解问题快。

  [4]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1],子闻之曰:

"再[2],斯可矣[3]。

"

  [1]季文子,名行父(fǔ),鲁国大夫。

"文"也是谥号。

三,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只表示次数很多。

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应看做确数。

  [2]再,两次,和又、复等字不同。

  [3]斯,就。

  (4)颜渊季路侍[1]。

子曰:

"盍各言尔志[2]。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3],与朋友共[4],敝之而无憾[5]。

"颜渊曰:

"愿无伐善[6],无施劳[7]。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8]。

"

  [1]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季路,即子路。

侍,卑者陪伴在尊者身旁叫侍。

  [2]盍(hé),"何不"的合音。

  [3]裘,皮衣。

唐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见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

  [4]共,动词,指共同享用。

  [5]把它用坏了也不怨恨。

敝,破,坏,这里是使动用法。

憾,恨。

  [6]伐,夸耀。

  [7]无施劳,指不把劳苦的事加在别人身上。

  [8]对老年人,使他们安,对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能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我。

怀,归(依孔安国说)。

  (五)雍也

  

(1)哀公问[1]: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2],不迁怒,不贰过[3]。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4]!

未闻好学者也。

"

  [1]哀公,鲁哀公。

  [2]者,语气词。

  [3]迁,移。

不迁怒,不把怒气转移到与那件事无关的人身上。

贰,重复一次。

不贰过,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亡,通无。

  

(2)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1],在陋巷,人不堪其忧[2],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1]饮,用如名词,饮料。

  [2]不堪,忍受不了。

  (3)冉求曰[1]:

"非不说子之道[2],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3],今女画[4]。

"

  [1]冉(rǎn)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

  [2]说(yuè),后来写作"悦"。

道,这里指孔子的学说。

  [3]中道,半路。

废,停止,这里指因疲乏而走不动了(参照《礼记·表记》"中道而废"郑玄注)。

  [4]画,指给自己画定一个界限,不肯前进。

  (六)述而

  

(1)子曰:

"默而识之[1],学而不厌[2],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3]?

"

  [1]识(zhì),记住。

  [2]厌,满足。

  [3]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

  

(2)子曰:

"德之不修[1],学之不讲[2],闻义不能徙[3],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1]修,通修,培养。

  [2]讲,讲习,研究。

  [3]大意是:

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放下暂时可以不做的事,而改从应当做的事。

  (3)子曰:

"饭疏食[1],饮水,曲肱而枕之[2],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

  [1]饭,旧读上声,动词,吃。

疏食(sì),粗粮。

  [2]曲,弯曲,使动用法。

肱(gōng),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

枕(zhèn),动词,当枕头用。

  (4)叶公问孔子於子路[1],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

  [1]叶(shè)公,名诸梁,楚国大夫。

  [2]云尔,如此而已。

  (5)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

  [1]三人,等於说几个人,并非确指"三"。

行,走路。

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这里指代"三人"。

  [2]这两句意思是:

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藉以改正自己身上与他们相同的缺点。

  (6)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1],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2]。

"公西华曰[3]: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4]!

"

  [1]抑,转折连词,这里有"不过"的意思。

为之,指学习"圣人之道"。

  [2]云尔已矣,等於"云尔"。

  [3]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

  [4]唯,句中语气词,表示判断。

  (七)泰伯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2],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3],不亦远乎?

"

  [1]弘,大,这里指心胸宽广。

毅,刚强。

  [2]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

  [3]已,停止。

  (八)子罕

  

(1)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1],不舍昼夜[2]!

"

  [1]逝者,消逝的事物。

斯,指示代词,指川水。

夫(fú),感叹语气词。

  [2]不舍昼夜,是说川水日夜不停地流。

舍,止。

  

(2)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1],匹夫不可夺志也。

"

  [1]这句是说,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

三军,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诸侯大国有三军。

  (3)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1]。

"

  [1]雕,通凋,凋谢,凋零。

  (九)乡党

  厩焚[1],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1]厩(jiù),马棚。

  (十)先进

  

(1)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1]?

"子曰:

"师也过[2],商也不及[3]。

"曰:

"然则师愈与[4]?

"子曰:

"过犹不及[5]。

"

  [1]师,颛(zhuān)孙师,字子张。

商,卜商,字子夏。

两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2]过,超过。

  [3]不及,没有达到。

  [4]愈(yù),胜过。

与(yú),疑问语气词。

  [5]犹,像……一样。

这句是说:

超过或没有达到,都是不好。

孔子以"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准则,所以认为"过"与"不及"同样不好。

  

(2)季氏富於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2]。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

"

  [1]季氏,季孙氏,鲁大夫,权威大於鲁侯。

於,介词。

富於周公,比周公富。

  [2]求,冉求。

聚敛(liǎn),指搜刮钱财。

附益,增加。

  [3]徒,徒党。

小子,指门人。

鸣,这里是使动用法。

  (3)子路问:

"闻斯行诸[1]?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2]!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3],故进之[4];由也兼人[5],故退之。

"

  [1]闻,听见,这里指听见了应当做的事,即"闻义"。

斯,就,马上。

行,实行,实践。

诸,"之乎"的合音字。

  [2]如之何,等於"如何"。

  [3]退,指遇事畏缩不前。

  [4]进,使动用法。

下文"退"的用法同此。

  [5]兼人,指胜人。

这是说子路喜欢胜过别人。

  (4)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1]。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

居则曰[3]:

'不吾知也[4]。

'如或知尔[5],则何以哉[6]?

"

  子路率尔而对曰[7]:

"千乘之国[8],摄乎大国之间[9],加之以师旅[10],因之以饥馑[11]。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

"

  夫子哂之[14]。

  "求,尔何如?

"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6]。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7]。

"

  "赤,尔何如?

"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18]。

宗庙之事[19],如会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焉[22]。

"

  "点,尔何如?

"

  鼓瑟希[23],铿尔,舍瑟而作[24],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25]。

"

  子曰:

"何伤乎[26]?

亦各言其志也[27]!

"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30],浴乎沂[31],风乎舞雩[32],咏而归[33]。

"

  夫子喟然叹曰[34]:

"吾与点也[35]。

"

  [1]曾晰(xī),名点,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弟子。

  [2]这两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今依孔安国说,大意是:

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

乎,於。

尔,你们。

  [3]居,间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4]知,了解。

  [5]或,有人,无定代词。

  [6]等於说:

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7]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8]乘,兵车。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

  [9]摄,逼近。

摄乎大国之间,意为处於大国中间不得伸展。

  [10]加,加到……上。

之,指千乘之国。

师旅,指侵略军队。

  [11]因之,等於说"继之"。

饥,谷不熟。

馑,菜不熟。

饥馑,泛指荒年。

  [12]比及,等到了。

  [13]方,道义的方向。

  [14]哂(shěn),笑。

  [15]如,或者。

下文"如会同"的"如"同。

这两句是指周围六七十里和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16]足民,即使民富足。

  [17]如,若,至於。

俟,等待。

  [18]我不敢说我能够做,但是,我愿在这方面学习。

  [19]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20]会,指诸侯会盟。

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21]端,古人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

章甫,一种礼帽。

端和章甫这里都用如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这里指小相所服(依刘宝楠说)。

  [22]相(xiàng),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按:

宗庙会同,都是诸侯的事。

公西华愿为小相,只是谦词。

  [23]希,稀。

这里是说瑟的声音已近尾声。

  [24]铿,象声词。

铿尔,等於说铿然,这里形容推瑟发出的声音。

在古代汉语中,象声和绘景是用同一种构词法,所以加"尔"或"然"(比较:

率尔、喟然)。

舍,舍弃,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舍"。

这里指放下。

作,起,这里指站起来。

  [25]撰,才具(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

  [26]伤害什么呢?

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27]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28]莫(mù),后来写作"暮"。

暮春,指三月。

者,语气词。

  [29]冠(guàn)者,成年人。

古时,到了二十岁的男子,须行冠礼,此后,就算成年人了,所以用冠者称成年人。

  [30]童子,未冠的少年。

  [31]1)沂(yí),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32]风,用如动词,吹风,乘凉。

舞雩(yú),是古时求雨的坛,在曲阜县东面。

  [33]咏,唱歌。

  [34]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

  [35]与(yù),赞成,同意。

孔子当时知道他的政治主张已经实行不了,所以这样说。

  三子者出,曾晰后。

曾晰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

"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

"

  曰:

"夫子何哂由也?

"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是故哂之[4]。

唯求则非邦也与[5]?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6]?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7]?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8]?

"

  [1]夫(fú),指示代词。

  [2]已矣,罢了。

  [3]让,谦让。

  [4]是故,等於说"因此"。

  [5]这句大意是:

[子路谈的固然是治理国家的大事,]难道冉有说的就不是治国大事吗?

唯,句首语气词,帮助判断。

邦,国家。

  [6]安见,怎见得。

者,语气词。

  [7]不是诸侯的事情是什么?

这是说,那也是国家大事啊!

  [8]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末谁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之,指诸侯。

小,小相。

为之小,是双宾语结构,下句同此。

  (十一)颜渊

  

(1)司马牛问君子[1]。

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

"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

"内省不疚[2],夫何忧何惧?

"

  [1]司马牛,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弟子。

问君子,问怎样才算是君子。

  [2]内省(xǐng),内心反省。

疚,病。

这里指有愧於心。

  

(2)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1]。

"子夏曰:

"商闻之矣[2]: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3]。

君子敬而无失[4],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5]--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1]亡,通无。

  [2]闻之矣,听说过这样的话了。

  [3]这两句反映了宿命论观点。

  [4]敬,严肃。

失,这里指放纵,随便。

  [5]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所以称中国为四海之内或海内。

  (3)子贡问政[1]。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3],於斯三者何先[4]?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

"

  [1]问政,问怎样管理政事。

  [2]民信之,人民信任国家。

  [3]去,去掉。

  [4]何先,先做哪一样,这里是说先去掉哪一样。

  [5]人民对政府没有信任,国家就立不住。

  (4)棘子成曰[1]:

"君子质而已矣[2],何以文为[3]?

"子贡曰:

"惜乎!

夫子之说君子也[4],驷不及舌[5]!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6]。

"

  [1]棘子成,卫国的大夫。

  [2]质,朴质无华。

  [3]何以,何用,为什么用。

文,文采。

为,句末语气词,经常与"何以"相应。

  [4]夫子,指棘子成。

这句意思是:

夫子这样说明君子,真可惜呀!

"夫子之说君子也"是主语,"惜乎"是谓语。

  [5]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已经说出了的话。

舌,这里指说出的话。

  [6]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等於说文质不分。

鞟(kuò),去掉了毛的皮。

这几句是说:

如果只要质不要文,那么君子与非君子就不能区别了,就像虎豹的鞟和犬羊的鞟不能区别一样。

  (5)哀公问於有若曰[1]:

"年饥,用不足[2],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3]?

"曰:

"二[4],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5]?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1]有若,即有子。

  [2]国家的财用不足。

  [3]盍,何不。

彻,十分抽一的税率,这里用如动词。

  [4]二,指十分抽二的税率。

  [5]百姓富足了,您跟谁不富足呢?

意思是,您也富足了。

  (6)子曰:

"听讼[1],吾犹人也。

必也[2],使无讼乎!

"

  [1]讼,诉讼。

听讼,断案。

  [2]必,一定,必须。

  (7)季康子患盗[1],问於孔子。

孔子对曰:

"苟子之不欲[2],虽赏之不窃[3]。

"

  [1]盗,偷东西的人。

  [2]苟,如果。

欲,指贪财。

之,介词。

  [3]赏,奖励。

  (十二)子路

  

(1)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1]?

"子曰:

"必也,正名乎[2]?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3]!

奚其正[4]?

"子曰:

"野哉由也[5]!

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6]。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7]。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8]。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9]。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0]。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1]。

"

  [1]奚,何。

奚先,先做什么?

  [2]正,使动用法。

名,名称,名分。

正名,使名分正。

儒家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社会上的人各从其类,各守其位,行事都合乎他的名分。

  [3]迂,远,这里指远离实践。

后代凡脱离实际,而只知道搬书本,都叫做迂。

这句大意是:

你竟迂到了这种程度。

"子之迂也"是主语,"有是哉"是谓语。

  [4]为什么要"正"?

意思是没有正名的必要。

其,句中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5]野,鄙陋。

  [6]盖,句首语气词,有"大概"的意思,实际上表示肯定。

阙,通缺。

如,词尾。

阙如,指存疑,即阙而不论。

  [7]事,指政事。

  [8]礼乐,指教化。

兴,盛。

  [9]不中(zhòng),指不得当。

  [10]措,放。

今本"措"作"错"。

无所措手足,没有放手脚的地方,意思是说,不知如何是好。

  [11]苟,不严肃,跟"敬"相对。

  

(2)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1];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1]令,下命令。

行,指教化得以推行。

  (3)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

"庶矣哉[2]!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3]?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

  [1]仆,驾车。

  [2][卫国]人真多啊!

庶,众,指人多。

  [3]何加,增添些什么?

意思是再办些什么。

  (4)子夏为莒父宰[1],问政。

子曰:

"无欲速[2],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3],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1]莒父(jǔfǔ),鲁邑名。

宰,相当於县长之类的官。

  [2]办事不要企图很快成功。

  [3]达,到达。

不达,指达不到目的。

  (5)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1],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1]好(hào),动词,喜欢,跟恶(wù)相对。

  (十三)宪问

  

(1)子曰:

"为命[1],裨谌草创之[2],世叔讨论之[3],行人子羽修饰之[4],东里子产润色之[5]。

"

  [1]命,辞令,指外交场合的言辞。

  [2]裨谌(píchén),郑国大夫。

草创,指起草。

  [3]世叔,游吉,郑大夫。

讨,研究。

论,评论。

注意"讨论"与今义的差别。

  [4]行人,外交官。

子羽,姓公孙,名挥,郑大夫。

修饰,指对文章进行修改。

  [5]东里,地名,子产所居。

润色,指修辞方面的加工。

  

(2)子路曰: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1]。

"曰[2]:

"未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