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924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7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第21课

《伟大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把握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过程方法:

通过品读体味关键语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茨威格语言的风格 

3、情感态度: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挑战自我, 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2、感悟这一出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汇总学生在第一课时针对《伟大的悲剧》提出的问题,将问题整合归纳 

2、课件、微课 

【教学方法】 

朗诵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活动:

学生齐背第16自然段 

“我们在《伟大的悲剧》第一课的学习中,交流了一些令人震撼的句子,下面我们齐背一下第16段自然段”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⑵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有哪些优秀品质(播放课件) 

明确⑴:

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极点惊现挪威国旗——心情无比沮丧失望——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归途遇上暴风雪——遭遇疲惫、冻伤和饥饿——艾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燃料越来越少——奥茨英勇地走进暴风雪——3月29日三人静候死神来临——斯科特记日记直到生命最后一息——10月29日救援者发现他们的尸体和遗物。

 

明确⑵:

诚信、坚毅、执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的爱 “刚才两名同学回顾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同学们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合和归纳,让我们一同看大屏幕上的三组问题”(播放课件) 

二、品读探究,互动释疑 

(一)学生小组合作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为一组,任选屏幕上一组题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要求:

 

小组合作有感情地练习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

” 

(二)小组展示分析:

 

第一组问题 

1.第6段“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     品”这里的“16公斤”写得啰嗦,能否删掉?

 

2.文章第2段中“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这个观点正确吗?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学生展示朗读。

 

 小组代表表述小组针对问题的分析并到白板上批注、标记,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板书:

“刻画细节,凸显伟大”  老师点拨,归纳。

 

明确1:

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反应出珍贵岩石样品的沉重,16公斤表现出威尔逊的坚毅、执着和他为了科学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同时这也是一处细节 

明确2: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这句话是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斯科特角逐失

败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我和作者的观点相同,因为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教师点拨1:

“这里的“还”字是仍然的意思,也能突出威尔逊博士的科学精神。

同时这里令人动容的细节,文中还有很多处,谁能再补充一下,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教师点拨2:

“刚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有其他同学想交流自己看法吗?

除了我们屏幕中的这句外,文中还有这样的议论性的文字吗?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问题更具有开放性。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教师因势利导可以让学生引发争论。

) 

教师归纳:

“我们在最开始上课时的齐背,老师当时的评价是洪亮、整齐!

并没

有提到有情感的投入和重读的方法,哪位同学可以指导一下第16自然段该如何重读”“让我一起再齐读一遍” 

第二组问题 

1.第7段“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中,作者使用比喻有何作用?

 

2.第2段中为什么要用“耀武扬威”“扬扬得意”来形容挪威的国旗?

 

 学生展示朗读。

 

 小组代表表述小组针对问题的分析并到白板上批注、标记,其他同学

补充。

  教师板书:

“描摹环境,渲染氛围”  

老师点拨,归纳。

 

明确1:

环境描写,描写了环境的残酷,渲染出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埃文斯的

死作铺垫。

“鲁莽大胆”是褒义词贬用 

明确2:

这两个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挪威国旗人的情态。

同时这也是一处心理描写,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教师师点拨:

“鲁莽大胆在这个句子里的表达很恰当,它既可以从客观事实的角度表述出他们此次的失败原因,又可以从作者角度表达出对他们勇敢冒险精神的赞赏!

我们以后也要学会恰当的表达”“在归途中五名探险队员全军覆没是与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到来分不开的,除了屏幕上的一处,你还能再找一处吗?

” 

教师归纳:

“通过这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人物的心理除了直接表达,还可以通过环境衬托人物心理,会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第三组问题:

 

1.第12段中“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什么?

 

2.第13段最后一句中“我的遗孀”为什么要使用引号?

 

 学生展示朗读。

 

 小组代表表述小组针对问题的分析并到白板上批注、标记,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板书:

“描写心理,引起共鸣”  老师点拨,归纳 

明确1:

 “海市蜃楼”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

本无法实现的。

在这里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明确2:

这里两个引号的用法各不相同,第一个“我的妻子”的引号仅仅是引用,

第二个“我的遗孀”的引号,不仅是引用,同时这个引号还有特殊含义:

这个称呼“遗孀”说明他已经死去了,但在书写这个词是他还活着!

表达出斯科特对妻子的深爱和歉疚,这个修改显示了斯科特当时心里的变化,甚至他想到了妻子的心情、爱怜、关怀、无奈与理智都融注在这个词语的变化中。

 

教师点拨:

“除了刚才三组同学提到的语言特点, 你是否还有补充”“引用这些遗书有什么好处呢?

” 

三、拓展思维,领悟情感 

   “同学们,人类的探险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我们由斯科特可以联想到古今中外,无数和他一样的英雄人物,下面让我们看一段微课,穿越时空,去找寻他们的身影吧!

”      (播放微课)

 六、结语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课已近尾声,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铭记那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自我牺牲,探险精神的人并用我们的行动向他们致敬!

 七、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 

八、板书 

     描摹环境,渲染氛围      

描写心理,引起共鸣      

刻画细节,凸显伟大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运用做结构图的方法理清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以杨利伟为代表的宇航员所具有的航天精神,学习我国宇航 员具有的崇高精神。

 

【学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雏鹰待哺 

图片导入,介绍我国航天的历史起源 

二、 整体感知——雏鹰清声 

1、阅读全文,你感受到杨利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文中的第___段_____句,我感受到杨利伟是一个____________(用词语概括)的人。

 

2、介绍背景资料 

(1)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2003年5月4日俄罗斯“联盟TMA-1”号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受命返回地面时偏离地点400多公里。

 

(3)2003年8月22日巴西第三枚VLS型运载火箭在阿尔坎塔拉航天基地接受最后检测时突然发生爆炸,导致现场21人被炸死,另有20多人身受重伤。

  

3、总结 

三、 小组探究——群鹰和鸣

 1、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结构图 结构图中必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杨利伟经历太空一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是怎样克服的?

 

(3)、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什么?

 

 2、总结 

请学生读“感动中国2003杨利伟颁奖词” 

四、课外拓展——鹰击长空 

1、除了文中这个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类征服自然的故事?

 

2、全班朗诵《炎黄飞天梦》 

五、反馈提升——鹰翔九天 

作业布置:

阅读《天地九重》感兴趣的篇章 

【板书设计】 

22 太空一日    杨利伟

 热爱祖国            

 科学严谨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章朴实、生动的语言描写。

 

2.过程与方法:

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语句运用之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过程】 

一、视频导入——雏鹰待哺 

观看“失重33天”视频,体会奇妙的航天旅行 

二、回顾知识——雏鹰清声 

1、请生讲一讲这篇文章讲了哪些内容?

2、文章哪个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三、探究质疑——群鹰和鸣 

1.结合课文,说一说文章中哪一句话最触动你的心灵,为什么?

 

例: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

“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

我知道:

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采用小标题的作用:

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于突出重点。

另外,还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结构严谨。

 

3质疑 

文中还有哪些没有读懂的地方请生提出,同学、老师帮忙解答。

 

4归纳总结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四、拓展学习——鹰击长空 

1、 说一说,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五、反馈提升——鹰翔九天 

作业:

写一写,在2050年的一天,你有幸可以乘坐飞船去太空旅行,你会如何度过这奇妙的一天呢?

 

【板书设计】 

 22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 

太空中     返回

 

《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4.文中伏笔照应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感受和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慧眼识图,引入新课 

1.由科幻电影《超人》《X战警》中的激光(镭射)眼,引入对科幻作品的介绍,引入本课。

 同学们喜欢科幻类的影视作品吗?

  看来,咱班还有不少科幻迷。

来,用你们的慧眼,认识一下这两个角色。

(出示电影角色超人和“镭射眼”的图片) 

(超人:

透视,显微,望远,双眼射出的高温射线。

) 

(镭射眼斯科特:

镭射眼可由眼部发射有热量的红色冲击波,其能量源源不断。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眼睛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带上她的眼睛》。

我为大家安排了三个一的重点目标,指名读大屏上的文字,板书课题。

 

2.常识介绍 

从体裁看,这是一篇科幻小说。

有谁能替我们介绍一下科幻小说和科幻作家刘慈欣?

 

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教师补充:

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刘慈欣,工程师,科幻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

2015年,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教师补充:

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也是亚洲人首次获奖)。

 

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

 

3.预习检测 

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请大家快速解决以下字词问题,填空并交流。

 

(1)字音 点缀.(zhuì)    灵犀.( xī )凸.现(tū) 拍摄.(shè)  蔚.蓝(wi)  合拢.(lǒng) 

(2)字形 

蒙lóng(眬)    点zhuì(缀)   yín(吟)唱   灵xī(犀) 闲xiá(暇) (3)词义 

蒙眬:

形容快要睡着或刚睡醒,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不期而至:

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心有灵犀:

指彼此心意通。

 

天涯海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二)明眼善读,感知文本 

下面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笔下“她的眼睛”去领略一下科学、幻想和文学交织、碰撞产生的独特魅力吧!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可以一目几行地读,然后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自己讲,小组交流,指名说。

 

(学生复述,教师板书:

“我”带着“眼睛”去度假  她独守失事的“落日六号”) 这也是这篇课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

 

(三)火眼析文,探究问题 

1.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科幻小说,你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科幻元素吗?

请结合课文,说说你的发现和体会。

学生发言,特别强调严谨的科学知识和大胆的幻想。

 

你觉得,科幻小说有哪些独特魅力?

自由发言。

  

归纳小结,如:

抓住科学的语言和奇特的想象。

幻想的情景依托于科学知识,在未来有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学幻想”在多年以后,已经成为了现实等等。

 

 捷克科幻作家1920年创造了《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幻想剧,忠诚勤劳的机器人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

凡尔纳经典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则预见了潜艇的出现。

 

(板书:

 科学幻想) 

2.当然,本文更是一篇小说,依旧以塑造人物为中心。

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小姑娘?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思考并发言。

 

教师归纳整理:

年纪小,身材娇小;精神伟大(镇定、勇敢、乐观、坚韧、敬业、献身、热爱地球、大无畏、英雄等)。

 

(板书:

伟大人性) 

就如同“我”裤脚上带回的几粒草籽在萌发,小姑娘人格的力量,也深深感染和改变了我,“我”有些什么变化?

请你读出来。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引导。

 

3.这个小姑娘,把她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令人动容。

此文曾获得1999年第11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在写作技巧方面也有过人之处,比如文题《带上她的眼睛》就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还有什么,你能看出来吗?

 

学生明确:

伏笔和照应的手法。

 

指名同学读,并解释伏笔和照应及特点。

  

(板书:

悬念、伏笔与照应)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特点:

伏笔往往一笔代过,看起来与文章关系不大。

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课文中还有哪些巧妙的伏笔与照应呢?

 

好处:

它能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顺畅,使文章叙事张弛有度,引人回味与反思。

 (板书:

巧妙的技法) 

六、天眼大开,拓展想象 

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想救出“落日六号”和小姑娘是不可能的,她只能在地心、在狭窄的飞船上度过余生,真令人惋惜和痛心。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若干年后,科学家们终于研制出能抵达地心开展营救的新一代“潜龙号”地航飞船,“我”有幸成为了机组成员之一。

“潜龙号”成功搜寻到“落日六号”并与之对接,出现在“我”面前的,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

请展开合理想象续编故事,以第一人称口头作文。

如果能配以科幻调料,辅之以伏笔和照应的方法,就最好不过了。

 

学生先在学案上拟写提纲,然后全班交流发言。

 

教师从大胆想象、手法运用、人物形象等层面进行点评,并邀请其他同学试着点评。

 

七、结语 

小姑娘甘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质让我们称道,作家笔下那神奇玄妙的未来世界令我们神往。

大家可以课外阅读原著《带上她的眼睛》或其他刘慈欣的小说,进一步领略创意十足的科学幻想、品味清新诗意的唯美文字、感受崇高伟大的人性光辉。

让我们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带着渴求知识、善于发现的眼睛向着未来——出发吧!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补充材料,通过讨论、画图等方式,准确翻译课文第三段内容,理解重点文言字词的释义、熟悉文言文常见句式。

 

2.通过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分析、朗读,说出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

  

3.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材料,说说文章带来的启示,理解“实事求是、克服臆断、拒绝盲从”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熟悉文言文常见句式。

 

2.对文中所出现的两个“笑”字进行理解、赏析。

 

3.理解老河兵所说得话。

 

4.准确地表达文章主旨,结合课外补充材料进行思考,说出文章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学习难点】 

对老河兵所说的话进行深入思考,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1.引趣·课堂导入  

还记得第一课时我们所了解的故事内容吗?

寺庙山门前的石兽沉入水中不见了,既不在落水处的河床上、也不在河水下游十余里。

一位讲学家说,去河沙下面找找吧!

石兽们到底去哪了?

我们一起来找线索、抓石兽。

   

2. 朗读·整体感知 

河中石兽(第三段)  

                                   清  纪昀(jǐ yún)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ǎn),转转(zhuǎ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3.释义·课文理解 

①结合预习作业,请你说说它们的意思,注意对其中加点字词进行理解。

  一老河兵闻.之  闻:

听见 (因为我们曾经在《木兰诗》中学习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盖:

表示原因   求之下流,固.颠。

  固:

本来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但:

只  (《木兰诗》中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然则..

天下之事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②请你完整、流畅地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留、替、调、补、删”等翻译方法的运用。

  当求之于上流:

应当在河水上游寻找它。

    渐激渐深:

(河水)越冲击,(坑洞)越深。

 石性坚重:

石头的性质是坚硬沉重的。

 

③请你参考课下注释,结合以上材料,与周围同学两两结合,试翻译课文第三段内容,互相纠正、补充。

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在导学案作图部分动手画画。

(此时教师在学生中辅导,两位学生根据文中老河兵的话在黑板上作图。

) 

④请在黑板上作图的学生向同学们解释自己的思路,请其他同学逐句翻译,最后教师出示检验题目 题目: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对比两种翻译,请选出你认为更恰当的一项。

适宜的答案应为(B)  

A.然而天下的事情有很多,只知道一个因素,不知道第二个因素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一个道理就随意地判断吗?

  

    B.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深刻道理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用主观的想法判断吗?

      

4. 细读·人物分析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末尾,对文中人物的做法进行评论。

作者意图批评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进行臆断”,他在批评谁呢?

请完成下列表格。

②“一讲学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读二人话语的内容,力求读出语气,分别说说二人的“笑”有什么意味?

 

讲学家的“笑”,来自于他的自信,他的自信来自于读书多,自认为了解石头和河沙的性质。

老河兵的“笑”来自于他的自信,他的自信来自于他多年水上生活、工作的经验,这些经验促使他比僧人、书斋中的讲学家考虑得为周全,他所提供的找到石兽的依据更多。

与他相比,僧人和讲学家,的确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据理臆断”了。

 

③假设现实生活中,河边一大铜牛滚入水中,我们该如何寻找?

 

依据以上课文所学,多数学生会不迟疑地回答:

“在河流上游寻找”。

此题的设置目的在于打破学生已经固化的思维,调动学生深入思考。

 

④观看教师进行小试验的视频 

试验准备:

大号浅盆、鱼缸装饰用的白沙、细软水管、水流、橡胶鸡蛋玩具一个、小瓷人一个 试验概述:

将细沙铺在浅盆底部,一边厚一边浅,模拟河床;将橡胶鸡蛋玩具和小瓷人分别放在同一水平位置;将盆内注满水,用细软水管冲水、冲向鸡蛋玩具或小瓷人下部沙子,模拟河流自西向东冲击石兽; 

试验结果:

小瓷人底部的沙子被“反击之力”冲出小坑,小瓷人向前栽倒,之后,便再无继续向前翻滚的动作,反而被白沙渐渐埋起来;用同样的水流冲击橡胶鸡蛋,橡胶鸡蛋向前反转两至三次后,基本被白沙掩埋,不能再动。

 

⑤教师出示课本第150页的课后资料、网友的质疑、学者的分析 

资料一: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唐代开元年间,人们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

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

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资料二:

“试作简单的分析:

石兽掉在河中沙层上,流水为石兽所阻,“其反激之力”,的确会把石下迎水处“齿沙为坎穴”。

渐啮渐深,坎穴至于石兽底部之半。

石兽也的确会向坎穴“倒掷”的。

这样每 “倒掷”一次。

石兽自然会向上流位移一小段。

……石兽每一次“倒掷”所得“溯流逆上”的位移,是以陷入河底沙中的下沉位移为代价的。

而向下位移(下陷)的空间又是十分有限的。

 

(资料见《石兽“逆流而上”质疑》 作者:

刘金 《书城》1997年第2期) 

    资料三:

《纪晓岚的〈河中石兽〉科学吗?

我觉得不科学。

》     出自:

XX贴吧·物理吧 

     资料四:

纪昀(1724——1805)字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记录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⑥难点攻克:

以上视频和文字材料显示出,水流中的重物并非每一次都向上流“转转不已”,老河兵所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结论,太绝对了,所以,老河兵有着“据理臆断”的嫌疑。

而我们课堂现场的同学们,看到文章的作者是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又认为老河兵的话有道理,所以便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落水的铜牛塑像落入水中,便应在上流寻找”,这不也是据理臆断吗?

  

5.思考·课堂总结 

我们应该用更科学、更严谨的态度去判断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要通过实践知其一、其二,更要考虑其三、其四,只根据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