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5554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docx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docx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

一语言规划

长期以來,在讨论语言规划(languageplanning)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丁-语言规划的内容和性质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造成学术交流的混乱和困难。

本文试图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国内外语言规划工作的实践,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从本质上说,语言学是一门描写性的科学,而不是一门限定性的学科。

在语言学的研究史上,从限定主义(prescriptivism)到描写主义(descriptivism)是一个根本性的进步。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语言学,其基本特征就是限定主义。

语言规划的基本特征也是限定主义,不过,这种限定主义是对现代语言学描写主义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要在对语言现象描写的基础之上來制定语言限定的规范,因此,语言规划不是单纯的限定,而是在描写的基础上的限定,语言规划的限定往往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因此,语言规划的限定主义绝对不同于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对古希腊限定主义的否定之否定。

语言规划就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的各种工作和活动的统称。

它是语言政策的具体体现。

根据对语言规划的这种界说,我们认为,语言规划具有如下的性质:

第一,社会性语言规划首先应该是政府或社会团体的行为,一般不能是个人的行为。

尽管有时私人的或半私人的组织、著名人士、作家、出版商对语言规划也能起某些作用,不一定非得要有政府的参与,但政府或社会团体的权力的作用比个人的作用大得多。

因此,语言规划乂叫语言计划,通常由政府或其中某一个部门來制定,通过这样的计划,官方的语言政策可以得到确立或执行。

语言政策体现了政府或社会团体对语言的根本态度。

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第二,权威性语言规划的社会性同时也体现了它的权威性。

国内外在语言规划中的许多重大决策,往往都有国家领导人亲自参与,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当然,具有权威性的政府和社会集团不应当滥用权威,不应当用权术來控制学术或者圧制学术,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语言规划一旦失去了权威性,就会引起社会上应用语言文字的极大混乱。

因此,具有权威性的政府和社会集团对丁-语言规划的问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慎之乂慎,在语言政策的制定方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

这就是语言规划的权威性。

第三,交际目的性语言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促进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发挥。

语言规划的目的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决定的。

离开了交际功能的语言规划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交际功能之外,无所谓语言规划。

语言规划往往容易带上强烈的民族情绪,如果这种民族情绪影响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发挥,就可能导致语言规划的失败。

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交际目的性。

第四,长期性语言规划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往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一般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的国家的语言规划儿经挫折,持续几年甚至儿十年的时间才初见成效;有的国家的语言规划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经历了非常曲折而艰辛的过程;有的国家对于语言规划的一些关键性决策的认识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渐深化,最后才获得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长期性。

第五,实践性语言规划的内容是十分庞杂而广泛的,它除了对语言文字进行一般性的管理之外,还包括语言的选择、语言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文字的创新、文字的改革等极为广泛的、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己经大大地超出了一般性行政管理工作的范围,它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同时还包含了复杂广泛的各种实践活动。

语言规划还往往涉及到多种语言和不同的专业学科,从事语言规划不仅要有广博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1L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的经验和行政工作的能力,语言规划决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性工作,而是涉及到多种学科和多种部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实践性。

总而言之,语言规划具有社会性、权威性、交际目的性、长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我们在研究语言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时候,不可不注意这些特点。

“语言规划”这个名称是1957年由语言学家威因里希(UreilWeinrich)首先提出的。

在语言规划这个名称出现之前,世界上早就进行过语言规划了。

在我国,远在秦代就有语言规划,秦始皇把形形色色的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实行“书同文”,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语言规划。

在欧洲,远在罗马帝国时期,实行以拉丁文统治多民族大帝国的“书同文”政策,官吏和军人掌握了拉丁文,但广大人民仍然处于文盲的状态。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以后,各个民族纷纷独立。

文艺复兴时期解放了思想,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瑞典都成立过负责语言研究的机构,以保持和维护本艮族语言的纯洁性,促进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发挥,为以后的工业化作了文化上的准备。

这些也都是早期的语言规划。

关于语言规划的工作内容,语言学家诺依斯图蒲里(J.V.Neustupny)曾经把它分为"政治法"(politicsapproach)和"培育法"(cultivationapproach)两个方面。

我们认为,诺依斯图蒲里的这种提法闪烁其诃,含糊不清,晦涩难懂。

为了在总体上对语言规划的内容进行分类,从实质上掌握语言规划的关键,我们有必要对诺依斯图蒲里这种分类进行改进。

在普遍浏览国内外有关语言规划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如果撇开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各种枝节问题不谈,语言规划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languagepositionalplanning)。

就是决定某种语言或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position,status)o这种规划,一般要借助F政治的力量來进行,因此,它相当于语言学家诺依斯图蒲里的“政治法”。

第二,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languagenoumenalplanningorlanguage—in—selfplanning)。

就是语言文字本体(noumenon,language—in—self)的改造和完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中,需要保护语言文字本体的纯洁和健康,需要对语言文字本体进行精雕细刻的培育,因此,诺依斯图蒲里把它叫做语言规划中的“培育法”°

我们在这里把“语言规划”叫做“语言文字规划”,多加了“文字”这个词,是因为在我国通行的汉字是一种非常复杂而重要的文字,在语言规划中,必须给以特别的重视。

下面,我们从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两个方面,进一步对国内外的语言规划工作进行研究和考察。

二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决定某种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决定某种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

1.决定某种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來西亚、文莱、印度、菲律宾、以色列、东非都进行了共同语文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们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來西亚、文莱为例來说明这些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

新加坡T1959年成为英国的口治邦,1963年脱离英国,加入马來西亚联邦,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地区,讲英语、汉语、马來语和泰米尔语,但是,马來西亚联邦只能以马来语为官方语言,不容许新加坡保留其他语言作为官方语言,这样,新加坡与马來西亚联邦之间在语言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再加上其他方面的矛盾,马來西亚请求新加坡离开联邦,新加坡在1969年成为独立的口治共和国。

语言上的矛盾是新加坡不得不离开马來西亚联邦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新加坡,华人占人口的78%,马來人占15%,印度人占5%。

新加坡宪法规定马來语、华语(汉语的普通话)、泰米尔语、英语4种语言为官方语言。

马來语是马來人的民族共同语,为了尊重历史,新加坡规定马來语为国语,国歌耍用马來语来唱,以马來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共同的标准9來语为规范。

华语是方言复朵的新加坡华人的艮族共同语,以中国内地的汉语普通话为规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同时,釆用中国内地的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

泰米尔语是新加坡印度人的民族共同语,泰米尔语的标准遵循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原有规范。

英语是新加坡行政、教育和贸易的用语,是新加坡各族人民交际的共同语,以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发音为标准音。

这样,新加坡的语文以英语为主,多语并存,有利于发展经济和艮族团结。

英语成为各艮族相互交际和吸收外來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实用语言,而马來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则成为各个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的语言,实行以英语为主流语言的双语制。

1979年9月,新加坡开展以推广汉语普通话为目的的“华语运动”,耍求在五年之内,新加坡的年轻一代华人,除了跟父母谈话用汉语方言之外,都使用华语,十年之内,华语要成为公众语言,与英语并用。

受华语运动的启发,新加坡的“马來文化团体中央理事会”也在1982年举行了“马来语运动月”,提倡新加坡的马來人讲标准马來语。

语言问题在多民族的新加坡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方面实行双语制,一方面也不忽视作为第二语文的艮族语文,同时乂要防止民族语言运动盲目地发展成为民族沙文主义。

因此,新加坡政府一直把语言规划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语言规划看成与新加坡的文化、教育、经济和政治息息相关的问题。

马來亚于1957年独立,1963年联合加里曼丹岛、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成立马來西亚。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來西亚。

马來西亚人口中,9來族占多数。

卩來亚在5世纪以前接受印度文化,字母源出于印度南部。

15世纪以后信奉伊斯兰教,改用变体阿拉伯字母,1456年以后,马六甲海峡成为海上交通的枢纽,这里的廖内一柔佛(Riau-Johor)方言逐渐成为东南亚商人和旅客的交际语言。

1941年日本占领马來亚,激化了当地的独立运动,马來语采用拉丁字母,代替原來的阿拉伯字母。

马來西亚成立之后,1969年把以廖内一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來语定名为马來西亚语,1972年马來西亚的宪法乂将它定为国语,并制定了语文改革计划,实现拼写法的标准化和词汇的标准化。

印度尼西亚原來是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国,1596年荷兰入侵,从此开始了长达500多年的荷兰殖民统治,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1950年8月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印度尼西亚有1亿7千多万人口,是世界上的第五个人口大国,有250多种语言和方言,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最大的民族爪哇族占人口的40%,但是爪哇语不是印度尼西亚的全民共同语。

作为全民共同语的印度尼西亚语实际上就是马來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尼民族意识高涨,1928年的印尼青年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口号,要求以马來语代替荷兰语,作为全国的法定语言。

印尼独立后,与马來西亚对抗,马來语的推广受到阻碍。

印度尼西亚的马來语是一种没有经过规范的语言,词汇和语法都没有规范化,缺少现代词汇和系统的科技术语。

1959年,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商议,决定对马來语采用拉丁字母拼写,并采用“马印拼写法”

(Maiindo)为共同的拼写法,但由于不久两国关系恶化,直到197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才决定采用以廖内一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來语为共同语,共同语可以由各国分别口定名称,不要求统一名称,但是,共同语的内容必须是一样的,两国乂再次修改拼写法,称为“改进拼写法”,由两国政府正式公布施行。

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1984年独立,24万人口中,马来人占54%,华人占26%,土著居民占20%。

1984年1月1日独立,也采用标准马來语为官方语言。

这样一來,马來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4个国家,将近两亿人口,便共同采用以廖内一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來语为区域性的国际共同语,他们抛弃了语文民族化的狭隘思想,迈向了语文国际化的道路,这是语言地位规划的成果,也是把语言规划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社会语言生活所取得的成绩。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内,语言的地位规划还要注意少数民族语言政策问题,耍通过国家的力量制定有关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的政策、法令、标准等,慎重地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和全民共同语的关系。

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一定要包括语言平等在内。

因为语言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使用同一语言的民族成员都有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在他们看來,使用本族语言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没有语言平等就意味着没有民族平等。

客观而论,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具体体现。

语言的地位规划还应该研究世界诸语言的地位问题。

一种语言在世界诸语言中的地位,不仅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有关,而11还同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半有关。

如果按照使用语言的人数來考虑,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

在这种情况下,汉语的地位是最高的。

但是,如果考虑到经济的因素,英语的地位就比汉语高得多了。

英语原是现在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的“地角人”(Engk)使用的语言,叫

做“地角语”(Englise,古代拼写法)。

地角人渡过英吉利海峡移居不列颠

(Britain),用他们的地角语代替当地的凯尔特语(Celtic),于是,这个地区称为"英格兰"(England),这种语言称为"英语”(English)。

英语在5—6世纪时,用鲁纳字母(Rune)书写,鲁纳文字是一种在艺术性方面能与汉字比美的古典文字。

7世纪时,基督教传入英格兰,英语开始拉丁化,15世纪时,英语的语音发生重大变化,而文字來不及反映这样的变化,写法很混乱,这种混乱的写法流传下來,成了英语拼写定形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大英帝国)的全民共同语,乂成了科技和工业头号强国(美国)的全艮共同语,今夭,英语己经成了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

随着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普及,英语在INTERNET中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英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英语的这种国际共同语的地位将会越來越稳固。

同时INTERNET±出现了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并存的局面。

从语言规划的角度來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语言的网络时代。

一个是互联网络,一个是多语言,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语言规划的特色。

与确定某种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有关的是濒危语言的问题。

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的语言总数大约有6700利打但是,大多数的语言都处于灭种的边缘,只有不到200种的语言没有消亡的危险。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丧失了语言也就是丧失了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需耍用民族的语言才能充分地表达出來。

如何挽救这些濒危的语言,是语言地位规划应该注意研究的问题。

2.决定某种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

国际范围内的拉丁化浪潮实际上也就是进行文字地位的规划。

从罗马时代开始,欧洲的文字就掀起了拉丁化浪潮,拉丁字母成为罗曼语族的文字,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

接着,拉丁字母代替了原來的鲁纳字母(Rune),成了日耳曼语族的文字,英文在5—6世纪是使用鲁纳字母的,后來改用拉丁字母,徳语、荷兰语、卢森堡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冰岛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向欧洲东部传播,同斯拉夫字母争地盘,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语都釆用了拉丁字母。

此外,阿尔巴尼亚语、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爱尔兰语、芬兰语、匈牙利语、爱沙尼亚语都采用拉丁字母。

地中海岛国马耳他,讲阿拉伯语,也采用拉丁字母。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拉丁字母传到美洲。

整个美洲都采用了拉丁字母,南美洲和中美洲全盘拉丁化,他们不仅釆用宗主国的拉丁化文字作为官方文字,连本土的语言(如巴拉圭的瓜拉尼语、秘鲁的凯楚亚语)也使用了拉丁字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拉丁化浪潮席卷到大洋洲,使整个大洋洲都拉丁化了。

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外,太平洋中的许多新独立的国家都掀起了拉丁化浪潮。

夏威夷成了美国的一个州,采用英语为官方语言,夏威夷语逐渐衰落,仅用于地名和旅游用语之中,这些残留的夏威夷语全部釆用拉丁字母来拼写。

新独立的斐济、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马绍尔群岛、基里巴提、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贝劳、西萨摩亚、汤加、瑙鲁都釆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本民族的语言也都采用拉丁字母。

整个大洋洲也都拉丁化了。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北的阿拉伯国家采用阿拉伯字母,南面除了埃塞俄比亚采用传统的民族字母之外,都使用拉丁字母。

可以说,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也拉丁化了。

索马里信奉伊斯兰教,独立后创造新文字,在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之间进行了困难的抉择,最后毅然放弃阿拉伯字母而采用拉丁字母。

这是继土耳其之后,乂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釆用拉丁字母。

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采用斯瓦希里语为两国共同的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早年采用阿拉伯字母,现在也改为釆用拉丁字母。

通用丁•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的豪萨语,16世纪采用阿拉伯字母,20世纪初也改用拉丁字母。

南非共和国除了使用英语之外,还使用阿非利堪斯语作为官方语言,也釆用拉丁字母。

此外,卢旺达、布隆迪、莱索托、斯威斯兰、马达加斯加等国的本土语言,不仅成为了法定的语言,而IL也都采用了拉丁字母。

亚洲西部使用阿拉伯字母,南部使用印度字母,东部使用汉字。

拉丁化浪潮席卷了亚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伊斯兰国家的土耳其,原來一直使用阿拉伯字母,由于土耳其语的辅音少元音多,而阿拉伯字母原则上都是辅音字母,只有三个加在辅音上的元音符号,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写土耳其语,容易产生歧义,这种不合理的情况延续了700年,阻碍了土耳其文化的发展。

1922年土耳其废除苏丹制度,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在1924年宣布放弃阿拉伯字母,采用拉丁字母,1928年公布了新的拉丁字母表,并决定从1928年秋季开始正式采用拉丁字母,从1929年1月1日开始,凡是土耳其语编著的书籍一律用拉丁字母印刷出版,教学上一律禁止使用以阿拉伯字母印刷的书籍。

土耳其是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土耳其改用国际化的拉丁字母,在东方国家文化和西方国家文化之间首先筑起了一座拉丁字母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后來许多国家的拉丁化运动,都是以土耳其为榜样的,影响极为深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尼西亚、马來西亚、菲律宾冲破了印度字母和阿拉伯字母的传统,采用拉丁化的民族文字。

印度尼西亚在5-6世纪接受印度文化,采用梵文字母,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改用阿拉伯字母,17世纪以后沦为荷兰的殖民地,以荷兰语为官方语言,采用拉丁字母,在民间用拉丁字母书写各种本土语言,后來与马來西亚、新加坡、文莱共同以标准马來语为官方语言,采用拉丁字母。

马來西亚很多人信奉伊斯兰教,习惯用阿拉伯字母,在拉丁化浪潮冲击下,改用拉丁字母。

印度尼西亚和马來西亚虽然都以标准马來语为官方语言,都釆用拉丁字母,但是,拼写法各有差异,印度尼西亚的拼写法受荷兰语影响,马來西亚的拼写法受英语的影响,不利于彼此的交流,1972年统一了拼写法。

菲律宾有多种语言,其中有的语言在18世纪前釆用起源丁•印度的变形字母,后來有的地方改用阿拉伯字母,采用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为国语之后,也实现了拉丁化,菲律宾是双语制国家,还使用英语为官方语言。

越南原是使用汉字的国家,另外还使用根据汉字仿造的汉字型文字“字喃”,汉字是正式的文字。

1651年,法国神甫罗徳(AlexandredeRhodes)设计了拉丁化的越南拼音文字,代替汉字和字喃。

起初,这种拼音文字只在教会使用,1885年法国在南方积极推行这种拼音文字,使它成为辅助行政和教育的文字,后來扩大传播到越南全国。

1945年越南独立,称这种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为“国语字”,作为国家正式文字,废除汉字,实现了拉丁化。

我国是汉字的发源地,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一致通过了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秋季开始在全国小学教学,小学生入学,先学汉语拼音字母,然后用拼音字母帮助学汉字,汉语拼音方案在推广普通话、基础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成为方便的学习工具。

50年代以來,我国制定的少数民族拉丁化文字共13利打其中,苗文3种(黔东、湘西南、川黔滇),载瓦文、布依文、哈尼文、侗文、土文、壮文、傑傑文、白文、黎文、纳西文各一种。

另外,拉祜文、仮文、滇东北苗文三种原有的拉丁文字得到了改进,景颇文是一种原有的拉丁化文字,继续得到使用,这样一來,如果不包括1994年新制定的羌文,共有17种拉丁化文字。

现在,全世界拉丁字母已经在120个国家成为正式的文字,不用拉丁字母为正式文字的国家也有拉丁字母的拼写法,作为辅助文字或拼音符号。

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在1982年成为了汉语罗马字的国际标准(标准号:

IS07089),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制定各种非拉丁文字的罗马字转写标准。

国际拉丁化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这是国际语言文字生活中引人注目的大事。

当然,国际拉丁化浪潮也有受到阻碍的时候。

前苏联在十月革命之后,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曾经以中亚的突厥民族为主,掀起拉丁化的浪潮,阿塞拜媼率先f1923年实行了拉丁化,接着,前苏联的各种突厥文字以及其他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都纷纷改用拉丁字母,创制了30多种少数民族拉丁化文字。

中国在苏联的华侨也制定了拉丁化的中文。

这个声势浩大的拉丁化运动得到了列宁的支持,后來斯大林反对拉丁化,主张苏联所有耍求改造和创造文字的民族,都必须采用俄文字母,字母不足可以补造新字母。

根据他的命令,前苏联所有已经制定的拉丁化民族文字,都一律改用俄文字母。

俄文字母是地区性的字母,拉丁字母是国际化的字母,采用俄文字母,不便丁•在国际上进行文化和经济交流,特别在信息网络时代,在网络上不用拉丁字母几乎寸步难行,因此,在苏联解体之后,这些国家乂酝酿重新改用拉丁字母。

蒙古T-1921年独立。

1940年,在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第10次代表大会上,决定采用新文字,并成立了以党中央泽登巴尔为首的新文字中央委员会负责新文字的工作。

新文字中央委员会在采用拉丁字母还是采用俄文字母作为新文字的问题上,进行了反复的研究,最后决定采用俄文字母來改革口己的旧文字。

在俄文字母表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新字母,共35个新字母。

1941年5月部长会议和党中央联席会议通过了这35个蒙古新文字字母,1941年11月乂通过了新文字的正词法,从1943年开始,全国范围内都采用了新文字。

现在蒙古境内的主要出版物,都用新文字出版,学校的课程也以新文字讲授。

在世界范围内的拉丁化浪潮中,蒙古人民共和国没有被卷入这个浪潮。

这是蒙古人民共和国根据口己的国情在文字改革上作出的决策,也是世界文字地位规划工作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朝鲜也进行了文字改革运动。

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时就接受汉字文化,早期的历史书都是用汉语的文言文写的,后來创造“吏读”,用汉字來书写朝鲜语,尽管使用吏读,正式文字仍然是汉语的文言文。

朝鲜在李英宗8年(1443年)时制定了《训民正音》的拼音字母方案,共28个字母,这套字母的形式是按照发音器官的形状造成的,字母的排列也是按照发音的原理,先辅音后元音,辅音字母的顺序,先不吐气辅音后吐气辅音,元音字母的顺序,先单纯元音,后复合元音。

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叠成汉字的方块形式,这种形式的文字是一种内部音素化的拼音音节方块字,叫做“谚文”。

谚文字母虽然少,但是音节组合很多,文献中出现过的音节组合字达4951个,仍然是一个大字符集。

《训民正音》于1446年李世宗时刊印,《训民正音》上说:

“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

故愚艮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

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

”所谓“谚文”,就是通俗文字的意思。

谚文后來在李朝燕山君时曾一度停止,1894年,朝鲜政府宣布《训民正音》可以作为公用文字,此后汉字和谚文一直混合使用。

1948年,朝鲜开始废除汉字谚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