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专题之天生我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491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专题之天生我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李白专题之天生我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李白专题之天生我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李白专题之天生我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李白专题之天生我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专题之天生我材.docx

《李白专题之天生我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专题之天生我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白专题之天生我材.docx

李白专题之天生我材

天生我材

——李白专题之一

精读原作:

1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宝三年)2将进酒(天宝十一年)3行路难(天宝三年)4越中览古(李白南游吴越时所作)5拟行路难(鲍照)

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28日,出生地是现今吉尔吉斯斯坦,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诗圣)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诗仙”因此得名。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报国无门。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可却没给他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是让他作诗以供消遣娱乐。

使一向潇洒的李白心情郁闷。

不久,因没有受到重用,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受到排挤,而自己也认为当这种官职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留书离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安徽当涂县乘舟饮酒,坠河而亡。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源自:

XX百科)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

诗人说:

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

“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

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

“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

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

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

“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

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

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

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

他看到:

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

“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

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

“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

诗人说:

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

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

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

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

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

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

写得有声有色。

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

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

且看: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

“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

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

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

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

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

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

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

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

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

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

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

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面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

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

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

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

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

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

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

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

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

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

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

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

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

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

(刘国正)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对比,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

这奇特的构思是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

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源自:

XX百科)

夭矫离奇托梦寄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肖旭

李杜是盛唐诗坛上的两大家。

明代胡应麟在评论他们各自的特色时说:

“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诗薮》内编卷三)凡是读过李杜诗歌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印象:

李诗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杜诗则结构严谨,描写逼真,充满现实主义精神。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特色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是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

李白好神仙,在作品中常常有游仙。

该诗作于天宝四年。

诗人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长安后,经梁、宋,到达齐、鲁。

当他由东鲁又要南下吴、越时,写了这首诗留别山东的朋友。

所以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

“梦游天姥吟”是就诗中所写内容自拟的乐府歌行题目,“留别”是点明诗为赠别之作。

留别而出之以梦游天姥,在赠别诗中便显出别开生面的意味来。

据志书记载:

天姥峰在台州天台县西北,就是今浙江天台西北。

它同天台山相对,峰峦孤出峭立,下临剡县,仰望如在天表。

这样一座山自然是诱人的。

梦游不是实游,但仍然表现了心向往之。

李白在南陵得到征召时,曾兴奋地说:

“我辈岂是蓬蒿人!

”并非甘居乡野山林的人物。

曾几何时,又转向水。

为什么有如此骤然的转折呢?

就在当时政治腐朽,奸佞当权,有理想有抱负之士不得施展才能,“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无人识贤用贤,只好赋归去来了。

所以留别诗要写成梦游天姥,因为中心不在别意的缠绵,而在借此以抒发政治感慨,表示政治态度。

本属政治性主题,却通过梦游名山、神入幻境表现出来,惝恍迷离,奇异多彩,更充分地发挥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成为李白的一篇代表作。

全诗可分成三段:

自首句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

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

从战国以来,就相传东海中有三神山。

战国时燕、齐之主和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相求,自然毫无结果,因为它本是不存在的东西。

诗人把它拉来做陪衬,创造了一个跌宕有致的开端,并且一开始就带上点神话气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客”指海上来的客人。

“瀛洲”是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

“信”是诚然。

“烟涛”指烟波海涛。

“微茫”是模糊不清的样子。

海客谈说瀛洲,只是虚幻的传言,烟水迷茫实在难以求索,越人谈天姥,是人间的实言,是可以攀上云霞明灭的峰头一览真颜的。

这是用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用瀛州的烟波渺茫难求来衬托天姥山的客观存在。

有了瀛洲的反跌,天姥更加突出了。

仙山瀛州虽好,但涉虚幻,即不可求,因而一笔带过。

天姥可睹,并且云霞明灭,故可一游。

下面描写天姥的奇伟:

“天姥连天向天横”。

天姥不仅高与天齐,所谓“连天”,还有与天比长争高的架势,所谓“向天横”,真可以说是情豪笔劲,把山写得龙腾虎跃。

“拔五岳,掩赤城”。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腹地的五座大山。

“赤城”也是山名,在天台县境内。

天姥拔出五岳之上,掩蔽了赤城山,足见其巍峨雄拔之势了。

下面再用天台山来烘托。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天台先扬一笔,四万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过如倾侧俯伏的小丘罢了。

这一扬一抑都是为了显示天姥之高、之大。

这横空出世的天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跃入我们的眼帘。

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不使李白魂牵梦萦呢?

所以诗人于梦中飞去了,故引出一番奇异的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

写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

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

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

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引人的境界。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之”指因借越人的谈论天姥。

“梦吴越”指梦中由山东向吴越驰去。

“一夜飞度镜湖月”。

诗人一夜之间,在月光下,飞越了镜湖。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是从山东到天姥所经之路,因此过镜湖有似真,一夜飞度则为幻。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剡溪即曹娥江上游,剡县就在溪滨,过剡似实,湖月相送则为幻。

湖月把诗人的身影投射于地,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飞行,无疑又是幻。

可谓霎时千里,带有梦的特点。

这个引无数墨客竟折腰的旅游胜地,李白只写了两句: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公”指谢灵运,他喜游山水,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投宿。

他的诗中曾说:

“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

即夜晚投宿于剡,天明遂登天姥。

这里点出历史上游人之陈迹。

“渌水”指清澄的水。

这句突出剡溪主要动人的非凡景色之处。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而特制的木鞋,鞋底有可以装拆的齿,上山则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

“青云梯”指高峻的山路。

谢公宿处为历史实有,似实,脚著谢屐,则为幻。

这一段写梦行至天姥,配以月夜背景,点染历史故实,画面优美,真幻交织,奇趣引人。

接着写“游天姥”,先外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半壁”指半山腰。

神话传说东南桃都山有桃都树,其高大异常,枝与枝相距三千里,上有天鸡。

日出先照到此树,天鸡遂呜,然后天下群鸡方叫。

因为山高,半山就看到梅上日出,天鸡已开始啼叫,将神话组织入诗,更添神异色彩。

半山腰处已经看到大海日出,又传来天鸡的啼声。

大家想一下,“半壁”尚如此雄伟壮观,那“绝顶”当如何?

(梦境展开,胜景之一)再看山的实景,首先是洞天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巳暝”。

“暝”指天黑。

这些靜景雄伟陡峭已使人迷醉,由于山路曲折盘旋,没有一准方向,一路上或迷赏名花,或倚石休歇,不觉之间已是夜幕降临时刻。

下面由静写动,由看到听,突出山的惊险景象: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咆”是野兽怒吼声。

“熊咆龙吟”是形容“岩泉”即涧水的声音。

“殷”形容声音震天。

“栗”是感到惊惧而发抖。

“层巅”指峰顶。

“熊、龙、岩、泉、巅”景象险怪,通过一咆一吟,显示惊心慑胆的景象。

这四句说深邃的峡谷中岩泉咆哮,浓密的深林黑黝黝不见边际,层巅使人战栗惊恐,足见其神奇。

这“迷、倚、忽”表现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

这一种神秘奇伟的境界,为下文的奇境陡现酝酿了气氛。

(洞天外梦境变幻,胜景之二)描绘洞天仙景:

“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青青”形容雨云浓黑。

“淡淡”是水波闪动的样子。

“烟”指雾气。

先写神奇之境将要出现时的预兆变化,黑云在脚下,青青含雨欲滴,岩泉瀑水则笼罩在夜雾中。

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列缺”是闪电。

“霹雳”是雷声。

“扉”是门。

“訇然”形容大声。

这四句承上文“云青青兮欲雨”,写一阵电闪雷鸣,山峦崩裂,现出两扇石门,又訇然张开,露出一个洞天福地来。

那里面是什么情景呢?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青冥”即指青天。

“金银台”是神仙所居的台阁。

这里青空辽阔望不到头,日月光华照射着金装银裹的亭台建筑,光彩夺目。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云之君”犹如说天上仙人。

他们以云霓彩虹为衣,以风为马,也就是乘风,飘然而下。

说神仙们纷纷从天上降下来: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回车”即拉车,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人林立,奇境迷人。

(梦境高潮,胜景之三)这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至此,诗人的想象已推到高峰。

洞天是极乐世界,诗人向往之乐土,追求之理想。

我们说李白在不得意时,往往通过这样的境界来表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然而,这毕竟太虚幻了,到头来还是觉醒。

诗人以“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肘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悸”是心惊。

“怳”同“忧”,这里是恍然醒觉的样子。

“向来”是旧来之意,指方才的梦境中所遇。

醒来一看,只有身边的枕席,方才梦中的山水洞天全部烟消云散。

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不禁由此陷入深邃的思索而长叹:

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束为第三段,写梦醒后,回到现实当中。

眼前的现实是即将离开山东亲友,去游那魂牵梦萦的天姥山了。

这个现实自然会勾起那使诗人悲愤的长安三年生活。

三年长安,清梦也似的过去了。

京华难容,“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已付诸东流,半生的坎坷,斗争中失败的悲愤,使诗人慨叹: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世间一切富贵行乐,不过有如一场春梦,千古往事不都像东流逝水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吗?

这是诗人由梦中引出的感叹,是梦后抒情言志。

诗人记梦,看来也就是为了这两句,不妨把它看成画龙所点的“睛”。

结论是“人生如梦”。

这种人生如梦的思想是消极的,不过这一方面是现实压抑的结果,另一方面其中也含有对庸俗富贵的轻蔑。

怎么办?

另一追求就是深入名山,求仙访道。

“别君去兮何时还”,“何时还”是两可之间的问题,也许还,也许不还,所以不做答,眼前却是要: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白鹿”是仙人所骑。

这两句是说往游名山,求仙访道。

诗人经历过人生的周折,带着对腐朽现实的憎恶与鄙视,决心到这个畅情适意的天地里去了,所以最后喊出高亢的决绝的声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摧眉折腰”是低眉弯腰,指屈抑自己的心志,恭顺地侍候权贵。

怎么能低头弯腰忍受屈辱去趋奉权贵,使自己不能舒心畅意呢?

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这里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从而给全诗基调上加上了积极向上的成分,点亮了主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这种蔑视权贵的气魄和精神,令人吐气,使人鼓舞。

一、想象丰富而奇特,夸张大胆,而不失险怪。

古人说:

言而不文,行之不远。

诗歌,尤其需要想象。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在一个奇特的艺术境界中,创造了一个迷离恍惚、雄苛壮丽的美妙意境,使人目眩心迷,魂悸魄动。

诗人写此诗时,刚从长安放还,未曾到过天姥山,诗中所写的景象,或本诸传说,或托之虚构;但他信笔写来,却显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有如身临其境。

其中有历史故事,神话和传说。

有诗人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在意识中的印记。

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聚在一起,构成辉煌灿烂、惊心动魄的图画。

题曰“梦游”,可见诗人是在“梦”字上大做文章,梦即是真,真即是梦,在梦与真的有机结合上,写出了无比瑰丽的幻想境界。

你看他一夜之间就从东鲁(今山东省)飞度过绍兴的镜湖,上有—轮明月伴随,下有一池碧波映衬,他穿起南朝谢灵运曾经穿过的木屐,沿着高入云霄的石梯开始向天姥山的峰顶攀登,诗意多浓!

境界多美!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诗人对现实生活不作过细的描写,而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于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看来似乎无联系的意象,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

诗人就是通过这些奇幻的景物,抒发迭宕起伏的感情,表示对社会现实的摒弃。

诗的最后—部分写梦醒后的感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

”我怎么能低眉弯腰服侍权贵们,叫自己终日闷闷不乐呢?

诗人的梦游天姥,向往仙境追求自由,超脱尘世,都与他反权贵思想密切相关。

诗人的想象如此丰富而又奇特,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只有屈原的《离骚》与《远游》可以比拟。

二、别具匠心的构思。

《文心雕龙·章句》在论及文章的结构时说: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这是就文章的一般结构而言。

然而诗歌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文章。

它可以按照诗人感情的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跳跃。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突破了一般留别诗“有别必怨,有离必伤”的陈规俗套,全然不写惜别之情,而是借“别”抒怀,另有寄托,写成一首惊心动魄、众音繁会的纪梦诗、游仙诗,借此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为此,不按生活的顺序,逐个描绘每一事物,而是以炽烈的感情去燃烧读者的心灵。

他一任感情之所至,大胆地展开想象,尽情地予以挥洒。

明代胡应麟以为这首诗“无首无尾,杳冥昏默”,似乎不可捉摸。

然而仔细寻绎,还是具有严谨的规律性的。

正如《唐宋诗醇》所说:

“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该诗在构思上,不同于一般触物生情、感事抒怀之诗,而是离开现实生活,把主观世界的活动外化为幻想,制造出一片幻影,任凭主观意愿在幻觉里自由的驰骋,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这种构思,最大限度地表现了李白对发扬个性自由的独特追求。

诗人写神仙世界的美好,正是为了反衬现实社会的恶浊;写自己对仙境的向往,正是为了表现对尘世的憎恶。

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仿佛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真正的解脱。

正是由于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