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拆书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974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次第花开》拆书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次第花开》拆书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次第花开》拆书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次第花开》拆书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次第花开》拆书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次第花开》拆书稿.docx

《《次第花开》拆书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第花开》拆书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次第花开》拆书稿.docx

《次第花开》拆书稿

《次第花开》拆书稿

2010年4月,玉树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震区的藏地人面对家破人亡,表现出了别样的悲伤:

没有恸哭、没有呼喊。

 

只有街边的废墟提醒着地震刚刚发生,而整个城镇的氛围却是平静的。

 

人们积极地自救,互相帮助。

 

年仅几岁的孩子靠双手去挖,硬是把压在废墟下面的奶奶救了出来。

有一位十一岁的哥哥和三岁的妹妹成了地震孤儿,妈妈去世,爸爸不知在哪里。

他每天照顾受伤的妹妹,陪她玩,哄她睡觉。

他说自己要想办法养活妹妹。

趁妹妹睡觉的时候,他去安置点的空地上同小伙伴踢球。

他说:

“如果我妹妹一醒,我就不能陪你们玩了,快点踢。

”他背着妹妹去已成废墟的家里把妈妈喜爱的塑料花挖出来。

他希望妈妈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幸福。

 

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藏地人能在物质贫乏、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保持如此完好的平静心?

面对失去与死亡,为何能如此笃定、从容与平静?

内心的痛苦与悲伤怎么去化解?

 

这本书,将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希阿荣博堪布,是当今藏传佛教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有影响力的弟子之一。

 

二十余年来,他不辞辛苦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以各种形式接引、指导佛教弟子闻思修行,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

 

这本《次第花开》,是他近两年来的心灵随笔。

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娓娓道来心灵世界应该美好的境界。

 

此书正式出版后,一再加印,如今五年过去,依然有再印的需求。

 

为什么一本读起来不算轻松、内容也不新奇有趣的书,不但没有被市场淘汰,反而持续吸引着新的读者?

 

读者喜欢这本书的重要原因是:

它贴近生活,“看得懂。

 

书中也讲佛法,即便不是佛教徒,里面的内容也并不陌生,平日里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在书中能找到答案。

读完后如饮甘露,像是与一位充满智慧与慈爱的长者对话。

 

他揭示了一种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

本书的精华内容是围绕以下三个要点展开的:

 

1. 什么是痛苦?

如何认识痛苦?

痛苦有哪三大类?

2. “无常”与“无我”理论,从而带出因果律,重点阐述了如何克服对无常的恐惧。

3. 什么是安乐?

如何做到安乐?

从而带出慈悲心---持续支持我们自律,使自己与他人享有一个和谐宁静的生存空间。

 

 

1

 

先回到上文提到的:

什么是藏人精神?

如何保持愉悦?

 

其实答案很简单,也是你最不愿承认的那个。

 

我们的认知首先就要改变:

人生本就充满烦恼。

 

但如果以烦恼为契机,去探索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充满烦恼的人生中彻底解脱出来。

 

烦恼反而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这么一讲,你是否没有那么排斥烦恼了?

 

可现实经常是这样的:

有了烦恼,本能就想挣脱、逃离;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或者是通过放纵去消解它;但这些办法只能让我们得到暂时的安乐,过一段时间,烦恼又来了。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对、回归内心,与烦恼开战。

 

贴近自身经验,以自身为中心去修行。

从检视自己的身、语、意入手,把重点放在对治自己的贪嗔痴上面,而不是去挑别人的错。

 

因为,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他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想法与行为。

 

解脱烦恼从认识痛苦开始。

 

什么是痛苦?

佛经把痛苦分为三大类:

苦苦、变苦和行苦。

 

苦苦,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

 

变苦:

是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比如现代人的很多烦恼和疾病都是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

 

吃喝是生存必需的条件,好的饮食会令人感到愉悦,但这种愉悦不会随着饮食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大。

 

行苦:

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

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

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

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由自主地流转、流转。

 

痛苦既然普遍存在,那么生活就不可能完美无缺或总是称心如意。

 

现在,你终于知道这点了,就可以放松下来,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办法化解。

因为我们知道:

只要有肉身在,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就必定感受痛苦。

 

在这痛苦的人生面前,如果我们就从此放弃希望、垂头丧气,那未免太愚蠢了。

 

2

 

本书讲如果对痛苦进行观察和思考,我们就有可能、有希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如何解脱呢?

 

先要了解一个理论:

无常论。

 

万事万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用佛教的术语说,即无我和无常。

 

比如我们坐的椅子,是由树木成长,砍伐工人、运输人员、木匠、制作等环节的参与,再由人运到市场去卖,我们买回家,因此才有了我们现在客厅里的椅子。

这里面的环节,一环扣一环,缺少了一样,都不是现在我们眼前坐的这把椅子了。

 

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

 

无常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可是人们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比如突然遭受变故、生病、别离,才会去注意它的存在,所以才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是对无常的恐惧。

 

怎么去克服这种恐惧?

 

首先去熟悉无常,去面对它。

我们越是害怕一样东西,就越不敢去看到,越不敢看,恐惧就被越放大,就这样被这莫名的恐惧控制着。

 

如果能转过身来,面对面好好端详一下,就会发现它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无常也是这样,我们反过来看;如果没有无常,离别的人就永远没有相聚的机会,生病的身体就永远不能痊愈,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快乐不起来。

这样的世界不是很糟糕吗?

 

所以,熟悉无常的存在,令我们的内心真正放松而开阔,让我们因此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人生。

 

第二个克服恐惧的方法就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

 

其实我们不喜欢无常,因为它总是在试图向我们传达另一个让我们深感威胁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那个我。

人事物皆观待因缘而生灭。

不愿意看到无常,来源于我们对那个根本不存在的“自我”“恒常”的执着。

 

我们执着的那个肉身,误认为是“自我”。

其实,如果把人体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常人眼中执为实有的这个身体消失了,变成水、钙、磷、铁等矿物质,各种气体及碳水化合物等。

若进一步调大显微镜的倍数,上述这些物质又消失了,变成一堆分子。

分子再分解,就出现原子,如此无止境地分解下去……

 

事物都是缘起的,不可能恒常不变,也不可能有一个不需要条件而自生自有、完全独立的“自我”。

这彻底打破了我们对安全感的幻想,多么令人绝望!

 

无我与无常一样,也只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

人无我,物也无我。

万事因缘而生,因和合而成,缘尽就缘灭。

 

认清这点,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恐惧心,还有助于减弱对外物的贪执心,万物本质一样。

不用把自己的攀缘心、分别念,错觉投射在物体上,执着贵贱美丑,枉受痛苦。

 

事物无我,却能随缘显象。

人无我,并非断灭。

这其中还引入了发挥作用的重要规律:

就是因果律。

 

从实践的角度说,相信因果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弃会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想快乐,就培养会带来快乐的心念和行为。

 

人生很难得,我们都希求安乐,所以要对痛苦生起畏惧、躲避之心,再加上引导,就更能认识到无常、启发觉悟,解脱轮回。

 

3

 

本书接着解释了什么是安乐。

 

安乐,是静心下来,内心的一种感受,是单纯的快乐。

与你的年龄、容貌、身份、地位,配偶与亲人的状态无关,与外界无关。

快乐的感觉多了就自然安乐。

 

为何藏地人脸上总挂着宁静祥和的微笑,他们心思单纯,所有的专注力都在闻思修上。

一辈子知足常乐,只求温饱,内心洁净!

他们相信内心满足时感受到的安乐,是富贵受用无与伦比的帝释天也享受不到的安乐。

 

怎样能得到快乐?

 

痛苦消失了就是快乐,快乐可以来得很简单。

我们总认为必须这样那样才能快乐,完全是惯性思维在作怪。

当一些突发事件。

如疾病、灾难,打破惯常的思维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像原以为的那样,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感到快乐。

 

口渴了,喝上水就会快乐,肚子饿了,吃了东西就会快乐。

闷热的夏夜里的一丝凉风、烈日下路旁的一片树荫,会令你快乐,甚至最平常的呼吸也会给你带来快乐……

 

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

很多时候,我们恰恰需要做减法。

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

如果把快乐寄托在向外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我们要像藏地人一样保持单纯快乐,还得消除对“自我”的执着和对周遭世界的误解。

 

如何消除?

 

通过修行。

这里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

 

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

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修行一是替众生着想,二要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替众生着想,这里就提到悲心了。

 

如何做到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就要做到自律。

 

自律不只是别人遭灾的时候帮扶一把,还要在平日生活中时常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心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与人、人与自然、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大家享有一个更和谐的生存空间。

 

如何做到自律?

 

要时刻保持觉察,觉察自己负面的念头,思想与情绪,这些都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安宁。

要时刻保持清明的觉察,觉察它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不要让自己沉浸在对事物的无益想象中。

 

内心的安宁仅靠克制负面情绪是不够的,我们无法持续地支持我们自己去克制。

这里自然谈到了慈悲心。

 

何为慈心?

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就是慈心。

其实就是培养自己爱的能力,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世界相处。

 

何为悲心?

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就是悲心。

 

无论生活给了我们怎样的磨难,我们都发愿要快乐。

而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我们更要有勇气,愿意去经历痛苦,为自己,为他人。

为什么痛苦可以让我们放下傲慢,看到自己的脆弱,让我们的内心更柔软?

因为我们的柔软,我们便也能体验到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恼。

 

人同此心,我们推己及人,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痛苦,也不让别人痛苦。

 

我们见过一些修佛法的教徒,嘴里口口声声念叨希望众生快乐,脱离痛苦。

其实他面对的众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可是,在与自己的爱人、亲人、子女相处时,却不断苛责、挑剔对方,这其实是因为缺少宽容和放松。

对自己亲密的人往往有太多的执着,有很多的期待与条件。

 

真正修行的人,需要提醒自己,每一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而那些爱我们的人,让我们的生活美好而有意义。

 

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心胸越来越宽阔,平和中带着喜乐。

 

喜乐对自己是感恩,对他人是随喜。

 

由于心怀感恩,我们会容易满足,心怀恭敬,也会珍惜美好的经历,因此而活在每一个当下,平安喜乐。

 

随喜就是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高兴。

 

只有进行随喜的训练,才会发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重。

嫉妒心带来烦恼,表面是对别人不满,其实反映的是对自己的不满。

它像是探照灯,照亮我们内心的黑暗,让我们看见自己内心的执着和不满,慢慢地放松,就能慢慢地减弱这些嫉妒心、也可以尝试去随喜别人的功德。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上师与弟子是怎样的关系。

解脱之道没有比上师更好的向导,师徒之间心灵相契很重要。

堪布对每一位上师虔诚至极,深信不疑,用情至深,所以得到每位上师的加持。

 

最后也讲了如何入佛门,怎么做功课,这个有兴趣的书友也可以在书中详细了解一下。

 

总结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本书阐述认清世界本来就是充满着烦恼与痛苦这个事实,这也是我们凡人要面对与接受的。

 

一个人只有接受了一样东西,才能弄清楚如何去消除或化解它,甚至可以做到佛教讲的从痛苦中解脱。

 

认清痛苦的根源,有利于我们知道自己在执着什么,懂得要如何放下!

 

放下对我们这个肉体的执着,放下对万事万物恒常性的执着,我们就能接受无常了。

 

接受了无常,就知道痛苦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单纯的快乐是可以来到我们面前的。

因此我们更懂得每个当下的发生都是因缘成熟而显象的,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相信种下什么因便会得到什么样的果。

 

我们清净持戒,保持慈悲心,与这个世界的人事物保持和谐的连结,如果能以这样一个正面的循环持续下去,保持愉悦并不难了。

 

 

人生中美好而绚烂的花儿,便开始次第开放了!

 

这是今生最美的际遇,让我们连结到重塑心灵的力量,看清生命的真相,喜乐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