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 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665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 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 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 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 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 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 十.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 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 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 十.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9《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十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秦统一中国》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初一期末)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主要是由于()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相权威胁皇权

C.国家统一的需要D.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2.(2018·库车县乌尊镇中学初一期末)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群被征发到边疆戍守长城的贫苦农民,在安徽大泽乡杀死了押送他们的军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由此爆发。

这一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秦的暴政

B.大雨误期

C.秦朝的治安状况恶劣

D.六国遗族复辟

3.(2018·河南初一期末)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秦始皇﹣﹣“焚书坑儒”

②明朝﹣﹣八股取士

③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清朝﹣﹣大兴“文字狱”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2019·山东初一期末)“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

”这一现象出现在(  )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

5.(2017·福建初一期中)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框架,下列这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统一进程D.巩固国家统一

6.(2017·福建初一期中)公元前210年,秦国咸阳的一位商人购进一批大米,他支付的货币是

A.刀币B.圆形方孔铜钱C.交子D.五铢钱

7.(2018·辽宁初一期末)《史记·陈涉世家》载“失期,法皆斩”,由材料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战乱频繁

B.天气原因

C.刑罚严酷

D.赋役繁重

8.(2019·四川中考真题)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以方士卢生、侯生妖言惑众、诽谤皇帝为由,牵连坑杀儒生四百六十多人。

今人在事发地立有石碑“秦坑儒谷”,以示纪念。

该石碑的位置可能在今(  )

A.陕西临潼B.江苏南京C.河南洛阳D.四川成都

9.(2019·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的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

10.(2019·广东中考真题)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11.(2019·北京中考模拟)如下图(  )处应补全的朝代是

A.秦隋

B.隋五代C.隋元D.秦元

12.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

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

A.丞相制B.郡县制C.州县制D.行省制

二、综合题

13.(2019·山东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变革: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公元前207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才四年,秦王朝就覆灭了。

不过,尽管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短命,它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深刻而持久的烙印”主要指什么?

材料二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汉武帝时,“府库并虚”,富商大贾们“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

甚至“因其富厚,交通(勾结)王侯”。

——白寿彝《中国通史》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着一系列社会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的解决措施。

这一系列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宋代儿童启蒙教育《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时有谚语: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这表明宋朝读书风气盛行,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人社会观念的变化与宋代采取的什么治国之策相关?

谈谈你对这一政策的认识。

14.(2019·江苏初一期末)我国的君主专制传承2000多年,从建立到发展强化再到终结,其历程值得回味与反思。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的“制度”的首创者是谁?

材料认为这一制度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材料二:

(2)示意图一是哪一政治制度的形象写照?

与示意图一相比,示意图二所示的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材料三:

故宫导游解说:

“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3)材料三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15.(2019·山东中考模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强调君主建立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威是治国治民的政治原则。

中国古代为强化中央,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任人唯亲到令在中央)

材料一: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

…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

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点。

(帝制建立到悠远历史)

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秦朝)“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有的历史条件。

材料中“上”建立的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重武轻文到文武分途)

材料三:

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

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

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摘自《钱宾四先生全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宋两朝为建立“文治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位高权重到势微力薄)

材料四:

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力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

朱元璋杀胡惟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官僚制度》

(4)依据材料四,归纳明代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改组的表现。

材料五:

……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

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

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

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中央政治制度变革的新特点。

从明清中央官制的变化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6)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加强管理;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

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都与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关。

A项符合题意;相权威胁皇权是中央集权发展中暴霹出来的问题,这只是废丞相的原因,B项不合题意;丞相的设立与废除主要针对的是皇权,与国家统一无直接联系,C项不合题意;丞相的废除使君主专制加强,无法体现权力的制约。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2.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徭役加上很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这些暴政,最终使农民起义爆发。

所以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3.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文字狱”都是为了文化专制,对应关系正确;为了巩固统治,西汉中期以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①②③④正确。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这反映了统一法律、度量衡、车轨、文字等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其中包括统一法律、度量衡、车轨、文字等。

B符合题意;战国时期没有统一文字等,A不符合题意;西汉、东汉在秦朝之后,当时已经统一了文字等,C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注意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5.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这两项措施的实施,对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分析,图一是关于统一文字,图二是关于统一货币,一个涉及文化一个涉及经济,都是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

6.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统治,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刀币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货币;交子是北宋时期的货币;五铢钱是汉朝时期的货币。

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7.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失期,法皆斩”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雨延误到达的期限,按照秦律必须斩首,可见当时秦朝的刑罚非常严酷。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8.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以方士卢生、侯生妖言惑众、诽谤皇帝为由,牵连坑杀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可知,这反映的是焚书坑儒。

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

“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等。

秦始皇大怒,命御史追查,结果以诽谤罪将460人在咸阳坑杀。

材料中的石碑的位置可能在今陕西临潼,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巩固统一,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A

【解析】

【详解】

依据年代尺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有关秦国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其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步富强起来,国力大增,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为以后秦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年代尺上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1.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应补的朝代是秦、元,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12.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B项符合题意;为加强统治,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A项不合题意;州县制是隋开皇三年废天下诸郡,改变存在近六百年的州郡县制后施行的行政体制。

C项不合题意;为加强对疆域的控制,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自秦朝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二、综合题

13.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了思想控制,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盐铁专卖。

大大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颁布“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皇权。

(3)重文轻武。

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变革”“尽管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短命,它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

”反映了秦朝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政治上,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为后世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所沿用。

(2)依据材料二“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反映了西汉初期,存在很多学说影响着皇帝的统治;由表格“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封国的人口超过了中央人口;封国辖郡的数量超过中央的辖郡的数量,反映了封国的势力超过了中央,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大大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在政治上为了解决封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皇权。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反映了读书人地位高,军人的地位很低。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但是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

14.

(1)秦始皇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或高度的中央集权

(2)三省六部制废除了丞相或取消尚书省(也可答各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一切大事由皇帝裁决)

(3)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因此“制度”的首创者是秦始皇。

这一制度最突出的表现是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根据示意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三省六部制的形象写照。

与示意图一相比,示意图二所示的机构设置的变化,是废除了丞相,各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一切大事由皇帝裁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军机处。

雍正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标志皇权达到顶峰。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三省六部制。

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军机处设立的影响。

15.

(1)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可以世袭;郡县制按照军功和才能,由皇帝任命官员,不可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条件:

秦统一全国;百家争鸣为秦创新制度提供多种治国思想。

名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宋:

采取压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答重文轻武也可)

(4)表现: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5)新特点:

设立军机处。

趋势: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6)影响:

积极:

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一定历史阶段促进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侵略;消极:

禁锢思想,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一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

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可以世袭;郡县制按照军功和才能,由皇帝任命官员,不可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和百家争鸣为秦创新制度提供多种治国思想是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有的历史条件。

据材料二(秦朝)“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材料中“上”建立的新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宋两朝为建立“文治政府”,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宋朝采取压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