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会服务活动1走进敬老院福利院》优质课教案3.docx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会服务活动1走进敬老院福利院》优质课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会服务活动1走进敬老院福利院》优质课教案3.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会服务活动1走进敬老院福利院》优质课教案3
社区服务说课稿2
一、课程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其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校按照《课程标准》,落实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希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效改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充分发展个性特长,进一步贯彻“四化”办学理念,促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全面实施,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
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个人或小组展开,强调学生面临问题(任务、课题),学生自主(生生或师生合作)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亲自参与体验的探究性非学科类学习课程。
三、总体目标:
在学生经历调查、考察、实验、设计、探究、创作、想象、反思、交流、参与体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帮助学生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社区服务课程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
2.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社区,走入社会,以提升探究能力和增进生存体验。
让学生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增强民主法治观念与互助合作品质。
社区服务活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实现学生认知和能力的提升以及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
具体目标是:
1.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亲自参与社区服务,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社区发展、关注城乡、关注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4.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的发展;
5.教学走向研究性教学,课程实施更趋向于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
6.展现我校办学特色,展示出我校课程改革的实验性和示范性;
四、主要原则:
1.全员亲历性原则:
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面向全体,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区服务要求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社区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与活动来改变学习方式,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探索性原则:
教师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评价、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增强服务意识,形成对社会的使命感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体验职业、关注社区(学校)、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协同整合性原则:
课程实施中的“教”方虽然以学校教师为主,但由于其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既要求学校各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方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达成共识、融洽合作,形成合力。
教师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使之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教师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对自我、社会、自然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校要注重依托家庭、社区,整合性地实施社区服务课程的教学。
五、课程要求:
1.活动时间:
学生在校就读期间需进行一次为期1天的社区服务活动,时间为七年级上学期至寒假期间。
可以连续服务8课时,也可以累计服务8课时。
2.性质:
研究性服务。
3.总学分共20分:
①有指导师傅签名的单位或企业证明一份。
(3分)②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照片,1张,照片应标注时间,并配上照片说明。
(3分)③心得体会一份,内容包括自己对该项社区服务的社会意义、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做的知识储备等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的困难和快乐。
(4分)④成果汇报(10分)
4.操作要求:
①班主任在7年级上期第7周内,向学生介绍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相关要求,并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课程的相关要求,做好动员工作。
②学生于该学期第13周内填写选题单,确定自己将要社区服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联系方式。
并在查阅资料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三级子课题方案。
③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统计好学生的选题情况后上报给课题组。
④课题组根据全年级学生的选题情况安排教师到现场进行抽查,以督促学生认真履行职责,圆满完成任务。
⑤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相关要求整理好所需的迎检资料,填写好《手册》并在新学期注册报名时上交给班主任。
⑥课题组根据评分细则对学生的迎检资料进行评分,并将前半部分成绩成绩记录在学生的个人登记卡中。
选择一个小组或个人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社区服务成果汇报,由参赛同学的成绩决定班级成绩。
在比赛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经课题组审核后予以表彰。
⑦各班按按照汇报成绩的等级(50%)+手册前半部分的成绩(50%)获得学分和班务分。
六、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在家长会上对这一课题进行宣讲;二级子课题实施方案印发到班级;确定小组拟研究的三级子课题(向学校提交方案),收集与体验相关内容。
2、检验研究阶段:
按照个人或小组制定的三级子课题方案,实地体验、参观、调查、访问,实施研究;体验、观察、记录、拍摄活动过程。
3、分析、整理、汇总阶段:
个人或小组收集、整理与自己体验有关的记录、拍摄的相关资料及数据,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一些结论与建议;组员协助组长撰写出各小组的成果报告(个人撰写成果报告)。
七、课程内容(二级子课题):
班级
课题名称
研究方向
七年级所有班级
1、社区(校园)卫生工作体验与探究
人群卫生习惯、保洁措施、垃圾分类等的现状调查分析、结论及建议等。
2、社区(校园)安保工作体验与探究
社区物业管理中的基本内容的体验与探究、不良现象的调查与探究、治安管理情况调查与探究;门卫工作、巡逻工作……等
3、社区(校园)“陋习”纠察工作体验与探究
社区居民行为习惯“陋习”调查与探究;社区居民在交通、保护公物与环境、安全防护、法规普及、交流勾通等方面的“陋习”调查与探究等
4、社区(校园)文化与公益活动体验与探究。
社区(校园)敬老助困相关政策和法规;社区(校园)敬老助困设施调查及分析;社区(校园)敬老助困体验;社区(校园)敬老助困探究与反思;社区保洁护绿、纠正错笔字规范用语、关心留守儿童、关心失独空巢老人残疾人、公益节日的宣传慰问、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节假日的休闲习惯、文体活动、读书等
5、班主任工作体验与探究。
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的规划、家校联系、突发情况的处理、学生思想工作等
6、社区(校园)“礼仪”工作体验与探究。
社区(校园)关于“礼仪”的相关内容、制度调查社区(校园)“礼仪”现;状调查;社区(校园)“礼仪”知识整改和宣传等
八、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选题、分组(指导老师先组织全班同学学习二级子课题方案,老师对二级子课题方案作必要的解释,然后学生通过交流自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二级子课题方案推荐的选题方向中选定一个作为小组研究的三级子课题,学生也可以一个人单独选择一个三级子课题进行研究)。
各小组或个人对自己要调查的题目进行讨论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讨论基础上明确参与社区服务的地点、内容和方法。
然后进行分工:
记录员、资料收集员、资料整理员、资料撰写员、课件制作员、汇报员等,填写好三级子课题方案。
如果是个人选题,就由个人填写好三级子课题方案。
第三课时——第十课时
到实地服务、体验、参观、调查、访问等。
第十一课时
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时间,指导整理现场调查取得的资料,形成成果。
组织完成调查报告。
个人或各小组长在全班汇报成果,评比。
展示总调查报告和部分个人心得体会。
进行班级初选,选出修选手参加年级社区服务成果汇报总决赛。
做好指导成比赛准备。
第十二课时
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年级社区服务成果汇报总决赛,根据所得成绩评定学分,满分为20分(一等奖:
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等外奖2-0分。
)以班为单位,张榜公布各班成绩于太阳门公告栏,社区服务成果汇报获得一二三等奖的班级才能评为校县市省级先进班集体。
九、案例分析:
2018级4班付鏐丁,2018级19班杨淼易、李欣丽
十、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其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区服务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那么社务服务的宗旨和具体实施都强调了实践二字,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关键在于学生在开展社区服务时有没有落到实处,有没有真正开展活动。
以我们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务为例,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具体开展落实社区服。
第一,在开学之初,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就这一学年的工作制定详细计划、工作流程,将工作流程发至每一位七年级班主任手里。
第二,在开家长会的前一个全校的教职工大会上给老师做培训,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老师明白我们要指导学生做的社务服务的活动时间、地点、目标、课程原则、课题实施方案、以及活动结束后如何填写手册,什么时候进行班级初赛、决赛等。
让指导教师对我们社务服务的有相应的理解,便于更好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二是便于在开家长会时,教师对学生家长进行介绍,让家长了解社务服务,并配合督促学生在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时间开展社区服务。
第三,课题组老师制作社区服务选题单,选题单的内容设置为学号、姓名、二级子课题名称、联系方式、时间、地点,每班一张,在期末时发到班级,由每一位学生填完之后交至课题组老师收里,课题组老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进行随机抽查,近一点的老师可以去现场抽查,解答学生的疑问,远一点的可以根据学生的联系方式进行电话抽查,或者加学生微信、QQ等进行视频抽查,如果在抽查时,发现学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社区服务的,予以纠正,没有做社区服务的做好登记扣除相应的学分。
第四,学生利用假期和周末在做完社区服务、填完手册时,要进行班级初赛,课题组的七名老师按照工作计划,利用约定的周五班会课时间对每个班进行全程跟踪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全班是不是每位同学都参与初赛汇报,课题组老师会根据班级参与情况来打分,全班都参与的分数就高,只有部分同学参与的分数就低。
当然在初赛时,我们的要求是一节课,有的班级参与度很高,学生很积极,往往班主任老师还要再给学生时间来将班级初赛进行完。
第五,当班级初赛开展完之后,课题组要求学生把手册收上来,交课题组老师处,课题组老师会到教务处拿全年级学生的名单,对学生的手册进行统一公平、公正地打分。
打分细则是有指导师傅签名的单位或企业证明一份得3分;有社区服务过程中的照片及照片说明得3分;有详细的心得体会一份得4分,手册总分是10分。
第六,每个班将选出来的优秀学生或者小组推选到年级参加决赛,决赛中涌现的最好的4位选手进行社区服务成果汇报,在汇报时回请七年级的同学观摩,通过观摩汇报,让其他的同学明白自己在开展社区服务时的有点,反思不足之处,争取在八年级开展的职业体验中做得更好。
第七,课题组老师将手册分数、班级初赛、年级决赛的分数相加,算出总分,评出一、二、三等奖,直接和学校德育挂钩,凡是没有获得奖项的班级不予评优选先,这个硬政策又会反推到班级管理上,督促老师和同学,让他们从心理上更加重视将社区服务,将社区服务落到实处。
社区服务作为我校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做了之后,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精英式的个别学生参与活动模式,引导每一位学生踊跃参与社区服务、公益事业,培养学生的服务社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