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4289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docx

《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docx

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

白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基础知识(共4题;共8分)

1.(2分)(2020·嘉兴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山水诗,逐渐摆脱了六朝时期景色与玄(xián)理相割裂的弊端,将情、景、意融为一体,或清丽自然,或明媚妖娆(ráo),或幽深悠远,或清浅淡泊。

B.爬山虎本是怯(qiè)怯地匍匐在墙脚、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眼下却喷发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起蜿(wān)蜒的红飘带,墙脚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

C.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项目的预算资金不能在当年全部支出,沉淀在帐户上呼呼大睡,造成无效闲置;与此同时,当年一些亟(jí)需资金的项目却在那里嗷嗷待哺(bǔ)。

D.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网络平台的流量数据、社群舆(yú)情,了解粉丝为偶像“打榜”“控评”等行为动向;并加强对文娱行业的监管,防止粉丝被资本逻辑(jì)和商业模式裹挟。

2.(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蛙眼对于运动的物体简直就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的物体却置若罔闻。

B.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收入。

D.学习总得靠个人努力,如果自己不长进,既便老师在旁边耳提面命,恐怕也无济于事。

3.(2分)(2016高一下·鸡西期末)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会以后,很多企业领导端正了认识,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了整顿的力度。

B.经考古专家20多年的整理、研究和发掘,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获得—系列重大成果。

C.李少康在师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四处搜集和研读有关自动化控制的各种资料,运用最新的技术改革了放映设备。

D.广东国投破产事件暴露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隐患,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提供了教训,向我国金融业敲响了警钟。

4.(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根据量度而发生转化,这一点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世界来说都是正确的。

在他看来人的灵魂中也有干与湿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但毁灭于火似乎让人觉得更为光彩,因为“死得越壮烈,美名就越盛”。

①过量的火和过多的湿一样

②另一方面,干的灵魂是最智慧、最优秀的灵魂

③湿的灵魂如果没有火的抑制,就会堕落

④也会扼杀灵魂

⑤尽管我们不应该错误地对它过分赞誉

⑥这一点大概可以通过观察酗酒的人得到验证

A.⑥③②①④⑤    

B.③⑥②⑤①④    

C.①④⑥③②⑤    

D.⑥①④②⑤③    

二、名句默写(共1题;共6分)

5.(6分)名句默写: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枉用相存。

________ ,心念旧恩。

《短歌行》中以“________ ,________  ”喻自己胸怀宽广,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三、诗词鉴赏(共1题;共8分)

6.(8分)(2017高一下·宁夏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

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屏风之后惊喜的感情,以询问句陡起,好像在问屏风主人“您从哪里得到怀素的草书屏风啊”。

B.“踪”,踪迹。

用“踪”说明他平素就对怀素的去过哪里极为留心和熟悉,所以知道怀素来过屏风的主人家里。

C.“尘色染”有两层意思,一是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显得十分珍贵;二是字幅浸染尘色,有些斑驳,爱惜中流露出惋惜之意。

D.从“墨痕浓”三字中,仍然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

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

E.主人家所在之处的环境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2)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一联的含义是什么?

试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文本阅读(共1题;共14分)

7.(14分)(2017高三上·徐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保安,字永固,河北人,任遂州方义尉。

其乡人郭仲翔,即元振注从侄也。

仲翔有才学,元振欲成其名宦。

会南蛮作乱,以李蒙为姚州都督,帅师讨焉。

蒙临行,辞元振。

元振乃见仲翔,谓蒙曰:

“弟之孤子,未有名宦。

子姑将行,如破贼立功,某在政事,当接引之,俾其薄俸也。

”蒙诺之。

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至蜀,保安寓书于仲翔曰:

“幸共乡里,素未谋面,而心常慕仰。

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

是吾子丘山之恩,即保安铭镂之日。

仲翔得书,深感之,即言于李将军,召为管记。

未至而蛮贼转逼,李将军至姚州,与战破之。

乘胜深入,蛮覆而败之。

李身死军没,仲翔为虏。

蛮夷利汉财物,其没落者,皆通音耗,令其家赎之。

保安既至姚州,适值军没,迟留未返。

而仲翔于蛮中,致书于保安曰:

“永固无恙。

顷辱书未报,值大军已发。

深入贼庭,果逢挠败。

吾今在厄,力屈计穷。

而蛮俗没留,许亲族往赎,求绢千匹。

愿足下早报吾伯父。

宜以时到,得赎吾还。

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唯望足下耳。

”时元振已卒,保安乃为报,许赎仲翔。

乃倾其家,置绢千匹,赎之。

(选自《新唐书·吴保安传》)

【注】元振:

郭元振,唐朝名将,宰相。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帅师讨焉        帅:

率领    

B.俾其薄俸也      俾:

使,让    

C.蛮覆而败之      覆:

遮盖    

D.殆非人          殆:

几乎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侄:

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即堂兄弟的儿子。

    

B.孤子:

即孤儿,少年丧父者或幼无父母者。

    

C.乡曲:

思乡的曲子,如《杨柳曲》《梅花落》等。

    

D.鞭弭:

马鞭和弓;执鞭弭,意指在部队建功立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②仲翔亲庐其侧,行服三年,德保安不已。

(4)结合全文,概括两件感恩回报的事情。

五、现代文文本阅读(共2题;共16分)

8.(6分)(2016高三上·清远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面各题。

毫无疑问,人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

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

想想看,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

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

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

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姿式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目是什么,锻炼时间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等。

甚至我们与朋友交往,与家人和同事如何相处都是基于我们的习惯。

再说得深一点,甚至连我们的性格都是习惯使然。

牧师华理克(RickWarren)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ThePurposeDrivenLife)中有这样的论述:

“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

”关于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

“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

习惯实际上不仅仅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许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实际上正是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

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如此写道:

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使得那些从事最艰苦、最乏味职业的人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选择的范畴内与生活展开搏斗,并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它,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詹姆斯不仅注意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架构,同时,他也指出了改变习惯的艰巨和不易。

那么,习惯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呢?

就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

这便是我们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原因。

显意识的活动仅在我们警觉时起作用,在我们清醒和防备时能够战胜潜意识。

显意识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时哨兵开始打盹儿了,潜意识就当政了。

因为,潜意识从不入睡,它永远静静地存在,静静地等待显意识哨兵开小差。

至于我们的行动,只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被编辑好的程序。

也就是说,生活中90%的选择早已做出,并被记录到固定的程序当中。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程序,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却意识不到我们能够选择,或者,领会不到这样的选择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选择习惯的能力。

我们完全可以有目的地改变习惯,构建一整套有助于我们成功的日常行为规律。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习惯,并可以有目的地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日常行为规律,我们的显意识完全有能力训练我们的潜意识。

因此,我们再也不能无意识地任由不良的行为习惯继续下去了,而必须有意识地构建新的日常行为方式。

这便是有目的地去生活!

驾驭你的习惯,和你每天的日常行为,乃至你的生活吧。

(选自杰克·霍吉《习惯的力量》,有删改)

(1)下列对“习惯”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习惯性的动物,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但是人们在日常惯例中没有意识到习惯影响力的深远。

B.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姿式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

C.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早就被提出来了,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构成美德的说法了。

D.华理克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中论述的“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更是论证了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习惯实际上不仅仅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架构,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

B.根植于潜意识当中的习惯让人们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

C.虽然生活中90%的选择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被编辑好的程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显意识训练我们的潜意识从而有目的地生活。

D.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构建新的日常行为方式,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习惯并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日常行为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变习惯是艰巨和不易的,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原因是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

B.显意识是人的知觉,它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或设定目标,如一位值勤的哨兵时刻守卫着我们,帮助我们能够战胜潜意识。

C.记忆、情感、信仰、价值观和习惯等构成了一个人的潜意识,要想改变习惯,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关注潜意识,与潜意识沟通交流,再对它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后调整好它的新程序。

D.改变习惯需要毅力,生活中的很多失败,不是因为人们没有能力去改变习惯,而是因为人们在决定放弃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如此地接近成功。

9.(10分)(2017高二下·成都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

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

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

他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情怀。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

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

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

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

梁实秋晚年回忆说:

“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

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

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

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

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都有着一定成绩。

C.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E.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六、语文文字运用(共1题;共5分)

10.(5分)(2017高三下·重庆月考)阅读以下图表,根据数据,从中国角度得出两点结论。

(每点不超过25字)

七、写作题(共1题;共5分)

11.(5分)(2017高二下·温州期中)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读高一的16岁女孩武亦姝凭借不俗的实力,成为新擂主。

她不仅在节目的第一环节中斩获了第二季开播以来的最高分,还在第二环节中频频说出流传度较低的诗词——据统计,她的诗词储备量达到了惊人的2000首。

一旦一个人在某方面出类拔萃,或者成为所谓的“网红”,总会有不同声音。

对这位女生来说亦是如此。

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背点有益无害;有人说,肯定是从小被父母逼的,童年比较缺失;有人还说,会背那么多诗又怎样,高考又不考……

要不要从小让孩子背那么多古诗词?

会不会对孩子成长不好?

某报的“学生心声”栏目,就此事开展了专题讨论。

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注意】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名句默写(共1题;共6分)

5-1、

三、诗词鉴赏(共1题;共8分)

6-1、

6-2、

四、文言文文本阅读(共1题;共14分)

7-1、

7-2、

7-3、

7-4、

五、现代文文本阅读(共2题;共16分)

8-1、

8-2、

8-3、

9-1、

9-2、

9-3、

六、语文文字运用(共1题;共5分)

10-1、

七、写作题(共1题;共5分)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