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816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doc.docx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doc.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doc.docx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doc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鞠琰莉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518036)

[摘要]目的:

寻找提高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方法。

方法:

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针刺加TDP照射组。

分别采用温针灸和针刺加TDP照射治疗。

两组均治疗20次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

温针灸组大部分症状、体征消退,愈显率为89.06%;针刺加TDP照射组部分症状、体征消退,愈显率为62.50%。

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主题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温针灸;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刺+TDP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等为特点的中老年性疾病,近5年来笔者应用温针灸对本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就临床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96例病人均来自本院康复科门诊,其中男39例,女57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80岁;病程在2~15年之间,≤5年者49例,>5年者47例。

依其来诊顺序,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针刺加TDP照射组。

温针灸组64例,男26例,女38例;病程≤5年者33例,>5年者31例。

针刺加TDP照射组32例,男13例,女19例;≤5年者16例,>5年者16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情及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两组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1]中有关本病的诊断。

2治疗方法

2.1取穴

血海、梁丘、内膝眼、犊鼻、阴陵泉、阳陵泉。

2.2方法

温针灸组:

采用直径为0.30mm一次性无菌毫针刺入以上穴位,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将2cm左右长的艾条置于针柄上点燃,此乃1壮,每次共燃3壮。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针刺加TDP照射组:

针刺同时行TDP照射。

针刺及疗程同温针灸组。

2.3观察项目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价。

症状和体征包括:

短距离行走疼痛明显,上下楼梯困难,需服止痛药物者计3分;长距离行走疼痛明显,上下楼梯欠灵活者计2分;长距离行走感轻度疼痛,上下楼梯尚自如者计1分;无疼痛,上下楼梯尚自如者计0分。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依据疗效指数评定疗效。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治愈:

疗效指数为100%;显效:

疗效指数在60%~99%之间;有效:

疗效指数在30%~59%之间;无效:

疗效指数小于30%。

3.2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症状评分见表1,疗效观察见表2。

从表1、表2中可见,温针灸组大部分症状、体征消退,愈显率为89.06%。

针刺加TDP照射组部分症状、体征消退,愈显率为62.50%。

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

症状

治疗组(n=64)

对照组(n=32)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疼痛

2.91

0.35*

2.81

1.63

活动受限程度

2.65

0.29*

2.73

1.56

与治疗前比较,*P<0.01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愈显率(%)

温针灸组

64

31

26

5

2

89.06*

针刺加TDP

32

8

12

9

3

62.50

照射组

与针刺加TDP照射比较,*P<0.01

4典型病例

谭某,女,66岁,退休干部。

主诉:

双侧膝关节疼痛10年余,加重3月。

于2002年11月5日就诊。

一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侧膝关节疼痛,随即出现左侧膝关节疼痛,伴行走困难,经口服西药及理疗症状减轻。

3月前因受凉致疼痛加重,短距离行走及上下楼梯均困难来我院门诊就诊。

查体患者双膝关节局部无红肿,右侧内膝眼处明显压痛。

X线片示双膝关节退行性变。

取血海、梁丘、内膝眼、犊鼻、阴陵泉、阳陵泉穴,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行温针灸,共治疗3个疗程疼痛消失,活动自如。

一年后随访未复发。

5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损害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中老年常见关节病之一,由于年老体弱,膝关节长期载荷传导紊乱,骨内压增高而形成,属中医“骨痹”范畴。

中医认为膝为筋之会,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人体衰老,肝肾亏虚及劳累过度致正气不足、筋骨不固,风寒湿邪客于筋骨关节,致局部经络闭阻,气滞血瘀而发病。

温针灸是将传统针、灸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它综合二者之长,取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太阴脾经血海穴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内、外膝眼局部取穴可温经散寒,舒利关节;取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筋之会阳陵泉可祛湿强筋,疏通经络。

从疗效结果看,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本病,疗效优于针刺加TDP照射法。

6参考文献

1戴慎.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36

针灸辨证论治治疗恢复期中风80例

疗效分析

雷鸣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四川610072)

[摘要]目的:

寻找针灸治疗恢复期中风较佳疗法。

方法:

16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辨证治疗组、头电针组,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结果:

辨证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头电针组。

结论:

辨证论治针灸法治疗恢复期中风是较佳方法。

[主题词]辨证论治/方法;恢复期中风/针灸疗法

中风病(脑血管病)在我国人口三大致残、致死疾病中占第一位。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社会劳动力,故其防治工作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攻关课题。

笔者自2000年7月-2004年1月,运用辨证取穴针灸法治疗恢复期中风患者80例,并与单纯头电针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60例均为住院患者,按住院次序随机分为辨证治疗组(辨证组)及头电针组(电针组)。

辨证组80例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56~80岁,平均68岁;电针组80例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50~76岁,平均63岁。

全部病例病程均在半个月到3个月内,其中脑溢血51例,脑梗死10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病例选择标准

病例选择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医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参照1980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符合上述中风病诊断标准中恢复期气虚血瘀及风痰瘀血闭阻脉络两个相关证型之患者,可纳入观察病例。

2治疗方法

2.1辨证组

取穴:

A组为内关、风池、血海、八风、气海。

B组为金津、玉液、八邪、至阳、委中、气海。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从A组开始,每日选用1组,双侧取穴,每组除气海穴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之“温灸纯艾条”悬灸15~20分钟至穴区皮肤潮红为度外,其余穴位均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5分钟行针1次,金津、玉液2穴不留针,行针1~3分钟后即可出针。

2.2电针组

取穴:

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均取瘫痪对侧标准线,用直径0.32mm,长40~50mm不锈钢针,与头皮呈15度角刺入头皮深达帽状腱膜下层。

每条标准线上分别选择与督脉、顶旁Ⅰ线及顶旁Ⅱ线之交叉点为进针点。

进针后略施提插捻转,得气后接以青岛G6805脉冲电针仪,并选用疏密交替波型,治疗时间为30分钟。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星期一至五为治疗时间,星期六和星期天休息,共治疗4周。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按卫生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基本痊愈: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0%或以上,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无变化: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7%左右。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变化

总有效率(%)

辨证组

80

32(40.0)

31(38.8)

6(7.5)

11(13.7)

86.3

电针组

80

13(16.3)

14(17.5)

24(30.0)

29(36.2)

63.8

从表1可以看出,辨证组与电针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提示辨证组疗效优于电针组。

4体会

对于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型及风痰瘀血闭阻脉络型的针灸治疗,辨证治疗组与头电针组均有疗效,但辨证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头电针组。

不论出血性还是缺血性中风,“血瘀髓海”都是发病之关键,“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反过来进一步为致病因素。

产生“瘀血”的本因是多方面的,但气虚是主要根源之一;瘀血内阻,久必耗气伤气导致气虚气滞,痰湿内生。

概括起来,气虚血瘀、瘀血痰湿闭阻于脑及经络就是中风病之共同病机。

针对以上病机,取气海、血海益气活血;至阳、委中活血醒脑;内关理气和胃、除湿祛痰;风池、八风、八邪、金津、玉液祛风通络。

临床上以辨证取穴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显著。

电针结合脑神经促通仪治疗中风偏瘫59例

李健

(广汉市人民医院针灸科,四川618300)

笔者近年来采用电针配合脑神经促通仪治疗中风偏瘫59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并与单纯电针治疗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90例,均为门诊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9例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12~78岁(12岁1例为脑外伤引起偏瘫);病程最短3天,最长2年。

对照组31例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35~81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年半。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取穴:

地仓、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太冲。

每次选8个穴位,病人选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用0.22~0.25mm毫针直刺,得气后连接G6805电针治疗仪,选强度1~2V、频率2~3Hz,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疗程间间隔2天。

2.2观察组

电针治疗同对照组,在电针治疗后,选用成都科力克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K/NSJ-Ⅱ型脑神经促通仪治疗。

先用医用酒精擦洗耳后皮肤,然后把电极安置于耳后乳突处,通电后调节治疗参数(一般选模式3,强度8~14),治疗30分钟。

每日在电针后治疗1次。

10日为一疗程。

疗程间间隔2天。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

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好转:

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及基本生活自理。

无效:

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经过1~8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疗效见表1。

表1两组疗效对比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59

6(10.2)

52(88.1)

1(1.7)

98.3

对照组

31

1(3.2)

23(74.2)

7(22.6)

77.4

表1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4体会

本症属祖国医学中风之“偏枯”“偏风”范畴,电针治疗本症已有定论。

但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减轻病人痛苦也一直困扰着医疗界同仁。

成都科力克公司应用数字仿生物电技术,产生安全有效的治疗刺激脉冲电频,通过体表电极,无创伤地引入脑内特定神经区域,能迅速增加脑血流量,达到减轻和修复脑损害的目的。

本法禁忌证有三:

(1)有出血倾向者(如脑出血急性期)。

(2)安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3)心房除颤的病人。

研究表明,脑神经传导通路受仿生物电刺激后,会影响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释放出神经递质及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使脑血流量增加,促进大脑修复。

该仪器结合电针治疗,绝大多数偏瘫患者症状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康复速度加快,值得推广。

“短针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

临床观察

贾卫华

(衡水市中医院针灸科,河北053000)

[摘要]目的:

寻找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

方法:

运用短针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并与对照组60例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5.0%,对照组为6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短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良好,不失为理想的疗法。

[主题词]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刺法;短针浅刺法

笔者自2001年3月~2003年3月采用短针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并设对照组60例进行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2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门诊,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面神经炎”诊断标准被确诊为周围性面瘫。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2岁,平均39.4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7天。

对照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0岁,平均39.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5天。

经Ridit处理,两组各项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主穴:

取患侧风池、翳风、颊车、地仓、颧髎、下关,健侧合谷,双侧太冲。

配穴:

鼻唇沟平坦配迎香、口禾髎;鼻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目不能闭配阳白;面颊痉挛配四白、巨髎。

手法:

选用0.28mm×15mm消毒针灸针,直刺5mm,将针“挂”在皮肤上,或刚将穿透皮肤。

2.2对照组

主穴及配穴同治疗组。

手法:

参照《针灸治疗学》,面部诸穴采用斜刺或透穴,平补平泻。

两组患者平均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

若未愈,则继续下一疗程,但最多观察3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3~5天。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痊愈:

面部所有区域正常。

显效:

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

有效:

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闭合,口明显不对称。

无效:

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分组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愈显率(%)

治疗组

60

43(71.7)

14(23.3)

3(5.0)

0(0)

95.0

对照组

60

24(40.0)

12(20.0)

22(36.7)

2(3.3)

60.0

经Ridit分析,治疗组的痊愈率、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较优。

4典型病例

高××,女,30岁,教师。

2002年8月10日就诊。

左侧口眼歪斜4天。

于4天前因吹风扇,感受风寒,致左眼不能闭合,左乳突部疼痛,颜面麻木,流涎,食物易滞于左颊部。

查体:

左眼不能闭合,眼裂0.4cm,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鼓腮、示齿不能。

舌淡、苔薄,脉弦细。

BP11.0/9.0kPa,营养中等,发育正常,双侧面颊无红肿,心、肺、腹无异常,四肢肌力Ⅴ级,巴氏征阴性。

诊断为周围性面瘫,取左侧风池、翳风、地仓、颊车、颧髎、下关、阳白、迎香、右合谷、双侧太冲,行短针浅刺法治疗。

3次后,左眼已能闭合,能皱眉,已不流涎,经治8次,面瘫治愈。

随访半年未复发。

5讨论

周围性面瘫亦称贝尔氏(Bell)麻痹,属于祖国医学之“口僻”“口眼歪斜”等范畴。

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如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通过观察发现短针浅刺法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提示短针浅刺法能够较好地促进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如发病后及时采用本针法进行治疗,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短针浅刺法起源于《内经》“浅内而疾发针,无针良肉,如拔毛状,以取皮痹”“刺浮痹皮肤”的半刺、毛刺等理论。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皮肤的某一点在大脑皮层上有它相应的代表点,因此,利用这种刺激而产生皮肤感觉,就会影响大脑皮层,从而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针法就是充分利用皮肤表层广泛的感受器来调理机体的机能。

由于进针迅速,极少疼痛,患者乐于接受,从而能更好地配合针刺治疗,进一步提高了针灸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针法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疼痛轻,创伤小,患者乐于接受,优于传统的常规针刺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灯芯围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林凌峰1赖宏忠1吴仁定2

(1.德化县中医院,福建362500;2.永春县医院)

[摘要]目的:

探寻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疗法。

方法:

将67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

治疗组用灯芯草围灸法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

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74.3%,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分别为43.7%、78.1%。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

灯芯围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主题词]带状疱疹/疗法;灯芯草;围灸法

带状疱疹是临床中皮肤科的常见病。

笔者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采用灯芯草围灸治疗此病,并设药物治疗进行对照,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疗效显著,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7例,依就诊顺序,单日就诊者为治疗组,双日就诊者为药物对照组。

所有病例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确诊。

治疗组共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83岁,平均51.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9天,平均4天。

病灶在头面部4例,颈、胸、背、上肢5例,腰、胁肋、腹部23例,臀部、下肢3例。

对照组32例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80岁,平均48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30天。

病灶在头面部3例,颈、胸、背、上肢部6例,腰、胁肋、腹部19例,臀部、下肢部4例。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灯芯草围灸法治疗,选取皮损部位水疱群上、下、左、右、中间五处穴位的正常皮肤,局部常规消毒后,灯芯草沾少许植物油,点燃后,垂直对准患处的周围及中间点快速按下,即可听到“啪”的声响,皮肤如有溃破者可涂阿昔洛韦软膏,3天治疗1次。

2.2对照组

静脉点滴病毒唑800mg,肌肉注射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1mg,每日1次;口服阿昔洛韦片,局部外用阿昔洛韦软膏。

两组均以治疗10天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皮损修复,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

皮损修复约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

皮损修复不足30%,仍有疼痛。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35

26(74.3)

9(25.7)

0(0)

35(100.0)

对照组

32

14(43.7)

11(34.4)

7(21.9)

25(78.1)

由表1可见,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典型病例

陈××,男,51岁,干部。

于2002年5月8日初诊。

现病史:

于1周前外出旅游回来后始感右胁肋处瘙痒感,继则针刺样疼痛,逐渐加重,于2天前见有绿豆样簇状红色丘疹及水疱,约有巴掌样大,疱壁光亮伴周围红晕,灼热,疼痛剧烈,入夜尤甚不能寐。

体温37℃,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二便通调。

诊断为带状疱疹。

取患处上、下、左、右、中间5点,采用灯芯草沾植物油少许点灸法治疗。

第3天来诊,当晚疼痛明显减轻,夜卧能安,查体见水疱已干瘪,部分已结痂,现已无疼痛感,嘱其休息,清淡饮食。

第6天来询诊,已痊愈。

5讨论

西医认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发病迅疾,常沿着人体某些部位的神经区发病,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于人体内的病毒被激活而诱发本病。

祖国医学认为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蜘蛛疮”等,多因肝郁化火,脾失健运,湿热蕴结,兼感毒邪而发,郁于肌肤则红肿发疱,阻遏经络,经气不通则痛。

运用灯芯草围灸法能起到泻热解毒、调理气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此法可增进皮肤免疫因子释放,增强局部抗病能力,减轻或解除无菌性炎症状态,加快新陈代谢,防止疱疹扩散,使疱疹迅速消失,促进淋巴循环,增强淋巴细胞吞噬能力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抗病防御能力。

灯芯草围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_飞针为主治疗踝关节外伤型综合征

杨开云

(武汉市普爱医院,湖北430033)

踝关节外伤型综合征是常见踝关节反复扭伤性疾病。

其病因由外伤所致,踝关节是人体负重量最大的屈关节,往往容易反复创伤,形成踝关节外伤型综合征,以致踝关节长期肿胀、疼痛、活动僵硬,行走不利,行走运动过久疼痛肿胀加重。

笔者采用以飞针为主、辅以梅花针负压罐及外用红花酊治疗踝关节外伤型综合征65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5例,男39例,女26例,男女比例1.5∶1;年龄最小13岁,最大90岁,平均年龄43.4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2年。

所有患者均曾服用抗炎抗风湿止痛及中成药活血化瘀消肿之类药物,部分患者还有外擦、外敷、针灸等治疗史。

1.2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均患踝关节外伤型综合征半年以上,并出现反复扭伤,踝关节患处肿胀、疼痛、活动僵硬,行走不利,行走运动过久,疼痛肿胀加重,舌质紫、苔薄黄,脉弦紧。

2治疗方法

医者戴上医用手套,用75%酒精对用具进行严格消毒,用活力碘和75%酒精对患处皮肤严格消毒,先用飞针在踝关节患处骨缝间点刺2~3针,再用梅花针沿肿痛处由内向外螺旋状叩击,在顶部重叩,然后用负压罐在肿痛处提拔5分钟,接着清除局部污渍,再用75%酒精500mL、红花20g的比例配制外用药红花酊,反复在患处涂擦,让外用药物及时渗透肌肤深处。

3日治疗1次,2周为一疗程。

3治疗效果

65例患者经治1疗程后,痊愈:

肿胀疼痛消失,活动自如,舌质、舌苔、脉象恢复正常,经追综2年内无复发,计48例,占73.8%;显效:

肿胀疼痛消失,但踝关节患处活动不利,行远路时有微痛感,舌质、舌苔、脉象恢复正常,计12例,占18.5%;有效:

肿胀消失,疼痛好转,踝关节患处活动不利,行走时疼痛加重,舌质、舌苔、脉象无明显改变,计5例,占7.7%。

4典型病例

李某,男,74岁,退休教师。

门诊号130号。

主诉:

间断性左踝关节肿痛8年,加重2月。

现病史:

8年前因下楼不慎左足落空而致踝关节扭伤,出现外踝关节红肿疼痛,不能下地行走,医院就诊拍X线片示无骨折,诊断为副韧带撕裂。

经治好转,但近8年来在走不平坦道路或奔跑时反复出现左踝关节扭伤,曾用外敷药活血膏,口服三七片,独一味胶囊及针灸治疗,但疼痛不止,仍微肿。

2月前不慎左踝关节又扭伤,肿痛加重,于2001年9月15日来我科就诊。

刻诊:

左踝关节外侧红肿胀痛,不能行走,舌质紫、苔薄黄,脉弦紧。

中医诊断:

左踝关节扭伤;西医诊断:

左踝关节外伤型综合征。

在病机上中医认为由于踝关节反复扭伤,未得到彻底根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