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一讲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教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472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一讲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一讲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一讲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一讲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一讲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一讲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教学案.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一讲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一讲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教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一讲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教学案.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一讲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教学案

第十一讲 信息文明的探索:

现代前期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

通史概览 一目了然

[阶段特征]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该时期典型的特征。

[整体感知]

1.政治上: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2.经济上: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

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发明。

考点整合 一一突破

[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

整合一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1.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严重威胁。

②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③特点:

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内容:

向农民征收粮食税;运用商品交换,促进市场的繁荣;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废除实物分配制。

③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2.“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内容:

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评价

①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整合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

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

③具体原因:

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

(2)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

(3)影响:

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

(1)措施

①整顿金融:

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

②调整工业:

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调节农业:

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

④社会保障:

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等。

(2)影响

①经济:

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

②政治:

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③世界: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整合三现代文学艺术的兴起

1.20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

(1)特征:

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2)代表作: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20世纪以来的现代美术

(1)特征: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2)代表作: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3.影视艺术

(1)电影艺术的发展:

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2)电视的出现:

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

[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

主旨一曲折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1)军事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最终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

(2)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其本质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权威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

①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全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②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

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

③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

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就是“斯大林模式”。

2.苏联(俄)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

(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措施。

(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过度牺牲农民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集体化也没有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主旨二改弦易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

(1)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①经济: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

②政治:

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措施应对危机: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一党专政。

③国际关系: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2)对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反思

①政治上: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人类追求更加公平合理的新社会。

②经济上: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反映了工业革命创造的强大生产力的潜在危险。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国家干预经济运行。

③文化上:

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反映了工业文明发展中人们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

④环境上: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⑤国际关系上:

两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强大的工业文明对人类的巨大威胁。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问题

内容

具体措施

目的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

整顿财政金融

整顿银行

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生产过剩;企业破产

调整工业生产

《工业复兴法》,最低工资,最高工时

消除过剩,缓和矛盾

产品价格猛跌

调整农业生产

减耕减产,政府收购剩余产品

稳定价格,保障利益

失业人数剧增;矛盾重重

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社会保障法》,兴建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缓和矛盾

3.罗斯福新政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1)政治上:

1787年宪法确立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美国政治体制。

但是,在美国建国以后一个很长时间里,“国会明显居于支配地位”。

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在宪法框架内,总统越来越起着主导作用,强化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2)经济上: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大萧条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3)思想文化:

国家干预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指导思想;罗斯福新政加强社会救济,采取“以工代赈”的社会福利思想萌发,推动了注重环保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性,追求人类精神的彻底解放的现代主义流派盛行。

主旨三各有千秋——东西方国家现代化经济发展不同模式 

世界现代史上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1)不同:

类型

“斯大林

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模式

罗斯福新政

生产资

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

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

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

有制

工业化

道路

优先发展重

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

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农业

制度

集体化

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

农场

经济

体制

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

济体制

宏观调控下的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国家干预下的

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2)特点

①苏联:

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美国: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③中国: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命题探究 一步到位

[明确已考视角——找规律]

考向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命题点:

美国人眼中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2016·全国卷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

答案:

B

2.命题点:

苏联农业与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2015·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出口粮食换取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

答案:

A

3.命题点:

苏联新经济政策对工业化的影响

[2014·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

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故A、C两项错误;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再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D项正确。

答案:

D

[真题品悟]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比较思维

苏联“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则走向萧条,通过对比分析社会制度的利弊

第2题

历史现象

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但出口量却增加

历史本质

苏联为强化工业的发展,以粮食出口换取资金积累,体现了农民为工业化建设的付出

历史借鉴

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第3题

转换思维

以“1928年,苏联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作为情境材料,转换思维判断当时的经济政策

考向二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节

4.命题点: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Ⅲ,34]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解析:

A项最低工资标准是在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可排除。

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部分行业中的工人周工资的下降幅度,并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可排除。

C项材料反映了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到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

C项正确。

D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大危机导致工人周工资下跌,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可排除。

答案:

C

5.命题点:

社会福利与养老制度在罗斯福新政中的体现

[2015·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解析:

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养老金保障制度,解决民生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一致性,故B项正确。

A、D两项属于《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排除;提高农副产品补贴是调整农业的措施,排除C项。

答案:

B

[真题品悟]

题号

命题特点

第4题

特定“时空”

1929~1931年的美国

特别“表现”

以表格呈现工人的周工资不断下降

特有“背景”

造成资本主义世界大恐慌、大萧条的经济大危机

第5题

依托教材

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

链接热点

以退休人员养老金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关注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养老问题

价值观念

引导考生树立法制精神和以公平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考向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文学艺术

6.命题点:

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人们心理的冲击

[2014·全国卷Ⅱ]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解析:

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及“孤儿”判断A项“重现繁荣”不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前期,经济危机严重时,美国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不断,B项中的“淡定应对”不符合史实;结合“幻想型影片”分析,D项中的“现代主义艺术”不符合“幻想”的特点。

答案:

C

[真题品悟]

题号

命题特点

第6题

情境创设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观看电影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唯物史观

强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当时民众的社会生活状态所反映的社会存在

[研析待考视角——明趋向]

视角一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命题点:

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19·陕西宝鸡一模]1917年9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

》中写到:

“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统计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这表明当时在列宁看来(  )

A.粮食国家垄断是巩固政权的手段

B.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最有效的

C.暴力革命是巩固政权的必然选择

D.普遍义务劳动是社会主义的标志

解析:

据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统计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知,粮食国家垄断是巩固政权的手段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统计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以得出当时在列宁看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最有效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暴力手段,故C项错误;据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统计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知普遍义务劳动是社会主义的标志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命题点: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019·四川南充二模]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

材料说明苏俄(  )

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是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不是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是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产品生产分配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

B

3.命题点: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五]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752个,拖拉机站7064个,新建铁路13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

苏联成就的取得(  )

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解析:

1929~1941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7年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打断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苏联的成就取得不会受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排除D项。

答案:

A

视角二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4.命题点:

创设新情境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

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

由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  )

A.经济政策需要调整B.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危险

C.宗教观念受到冲击D.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

解析:

根据材料“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可知,美国社会高消费、低储蓄,会直接引发供求矛盾激化的风险,故B项正确。

答案:

B

5.命题点:

多角度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刊物登载的一幅漫画《罗斯福的花园》。

此漫画反映了(  )

A.《工业复兴法》的通过B.国家直接救济群体扩大

C.“以工代赈”计划实施D.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解析:

《工业复兴法》旨在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对原有的工业生产进行控制和调节,故A项错误;国家直接救济群体扩大是“以工代赈”的影响,材料强调的是“以工代赈”的表现而非影响,故B项错误;由材料“复兴计划”“新项目”可知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等新项目,以缓解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以工代赈”而非社会保障,故D项错误。

答案:

C

6.命题点:

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2019·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

这些做法(  )

A.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B.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

C.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D.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

解析:

由材料“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可知政府出资鼓励人民参加各类工作,是“以工代赈”的思想,故选C项;“实现了充分就业”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社会救济而非社会福利,排除B项;材料强调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非新政的可行性,排除D项。

答案:

C

视角三20世纪初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

7.命题点: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社会现象

[2019·河南新乡二模]20世纪30年代,据对美国匹兹堡白领阶层和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

打乒乓球、拼板子、下跳棋、客厅游戏、打桥牌,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

这些现象(  )

A.说明当时美国民众生活悠闲

B.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

C.反映出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

D.表明新政已使美国重新繁荣

解析: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故选B项;材料提供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无法体现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新政的任何信息,排除D项。

答案:

B

8.命题点: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

[2019·陕西宝鸡一模]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以《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即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在水面上。

“冰山原则”这种手法(  )

A.寓含着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

B.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批判

C.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简约与自然

D.彰显了美国社会独有的文学特色

解析: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故选A项;“冰山原则”更多强调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排除B项;“冰山原则”更多强调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简约与自然不合题意,排除C项;“冰山原则”更多强调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彰显了美国社会独有的文学特色不合题意,排除D项。

答案:

A

 

课时作业11 信息文明的探索:

现代前期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江苏南通二模]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涌上街头,打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

”“决不同英法资本家签订秘密条约!

”的横幅,举行示威。

同时,莫斯科等大城市也爆发了群众游行活动。

由于前线战事吃紧,这次全国性的抗议活动没有继续下去。

这一抗议活动(  )

A.促使两个政权并立局面出现

B.遭到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