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师范院校333教育综合真题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374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师范院校333教育综合真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全国师范院校333教育综合真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全国师范院校333教育综合真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全国师范院校333教育综合真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全国师范院校333教育综合真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师范院校333教育综合真题汇总.docx

《全国师范院校333教育综合真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师范院校333教育综合真题汇总.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师范院校333教育综合真题汇总.docx

全国师范院校333教育综合真题汇总

2014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广义概念: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概念:

主要指专门组织的教育。

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苏湖教法

是指“分斋教学法”,是胡瑷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被用于太学的教学。

湖瑷在苏湖州学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其内容是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在胡瑷的苏湖教法中,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3、进步主义教育题库P209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以杜威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从理论上批评了旧的传统教育,指责它只强调死读书本和教师的灌输,而不注意儿童本身的活动与发展,要求把培养儿童的主动思考能力与操作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

强调重视教学中的活动,重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以及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进步教育只强调教育的过程与方法,而不重视教育的目的与结果;只强调儿童个人的生长而不重视为社会的发展做总体的规划。

不重视书本知识、系统教学和教师作用。

不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不要求教育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等。

  4、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P266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分为两种,即所谓“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个目的是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即道德,这个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5、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在自己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6、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见201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第一题)

奥苏贝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二、简答题

  1、德育的基本途径

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是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程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和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比如,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以及班主任工作等都是学校德育途径。

  2、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同2011华东师范大学简答题第一题)

  3、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同2010华东师范大学论述题第一题)

  4、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P378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

  表现为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

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

教育是用来传递一种特殊的经验传的系统,具有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的职能,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

  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

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

  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

  特点:

依从的盲目性;依从的被动性;依从的工具性;依从的情境性;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

  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

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

  认同类型:

偶像认同(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价值认同(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

  特点:

认同的自觉性;认同的主动性;认同的稳定性

  作用:

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

  认同不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

  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

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

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首先,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用以约束其成员的社会行为,从而维持一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控制的思想工具。

这样,规范本身就成为一种外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行为要求(行为标准)。

作为行为主体的社会个体,为要能在一定社会组织中与其他成员保持正常交往,则必须对这种外在于自身而存在的行为要求有所适应,这就是规范与主体之间的

  客观关系。

  其次,把规范的接受看成一种内化过程,就必须了解内化这一概念的含义。

“内化”最初由法国社会学派杜克海姆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

指出社会规范的内化,即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

  准则。

  再次,规范接受或内化是发生于主体头脑内部、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一种内在过

  程。

这种内在过程的存在,只能依据其外在标志进行推断。

这就是主体的规范行为。

 三、论述题

  1、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同2011华东师范大学简答题第三题)

  2、夸美纽斯关于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观点(同2011华东师范论述题第一题)

  3、促进知识迁移的措施P349

一、促进陈述性知识迁移的措施

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3)注意学习材料的共同性,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贯通

二、促进程序性知识迁移的措施

促进智慧技能的迁移,教师应该注意:

1)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化的知识,掌握产生式规则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熟练解决问题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促使只会活动内化

促进学生动作技能迁移,教师应注意:

1)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性质和学生情境

2)教师的示范与讲解要准确清晰

3)加强学生的练习与反馈

三、促进认知策略迁移的措施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2)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3)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行策略训练

4)制订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5)变式与练习

  4、教育的社会功能(见12年南京师范论述第一题)

 

2014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贝尔-兰开斯特制

又称导生制。

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

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数额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

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因此,它最终被人们抛弃。

2.城市学校P229

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型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

比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学校称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称为基尔特学校。

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

其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与力量。

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

到15世纪,几乎西欧所有的大都市都办起了城市学校。

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城市学校作为一种学校类型,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师成分、学习年限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与传统学校相比,仍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1、在领导权上,城市学校最初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从其归属上看,尽管与教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由此可以说这是欧洲中世纪教育的一个很大进步;

2、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等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一些程度低的学校,一般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这与以前完全用拉丁语讲授的教会学校形成鲜明对照;

3、从培养目标上看,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些职业训练的性质。

4、从经济来源上看,校舍和经费由行会资助,教师的工资由学生的学费承担,其中市政机关也提供一部分经费。

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发展、市民阶层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这一学校的出现,对处于萌芽阶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3.自我效能感(见10年南京师范大学)

4.有意义学习(见201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第一题)

所谓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否则,就只是机械学习。

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在意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5.现代教育制度P47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

教育机构系统又包括两部分:

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管理规则指的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在教育原理中,通常只探讨各种施教机构。

6.德育过程P84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教育者借助一定教育手段,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这就是德育过程的本质。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教育宗旨(见13年华东师大论述题第三题)

2.弗吉里奥的教育贡献P233

弗吉里奥是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的教育思想的人,他曾在巴维亚、威尼斯、米兰、帕多瓦和罗马等地从事教育活动,并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一书进行注释,引起了人们对昆体良教育经验的极大关注,同时发表《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的论文,全面概括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另外,他对于“七艺”做了较大的修改,提升了“四艺”的学科地位。

他的主要观点有:

1)主张对青年实施通才教育以培养事业家;2)认为必须使所学的科目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3)特别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识和品行结合起来作为教育共同目标,并认为德行重于学问。

3.评述《国防教育法》(同11年陕西师范简答题题5)

4.班集体发展的阶段以及班集体培养方法(见11华中)

三、论述题

1.以张之洞《劝学篇》为例评价“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P166(11华南论述题2)

张之洞,清末维持封建的重臣,是洋务派的代表任务。

  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整顿封建传统教育;二是兴办洋务教育;三是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

1898年,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

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中西学的关系: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2、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3、中体西用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2.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P361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在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

它使学生自己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

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

例如:

假如,你读一本书,遇到一段读不懂,你该怎么办?

你或许会放慢再读一遍,或许你会退到这一章的前面部分,这意味着你要学会如何知道你什么地方不懂。

元认知策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①自我计划策略

②自我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领会策略

③自我调节策略

④自我评价策略

⑤自我指导策略

3.课程内容的组织对学生学习的影响P62

课程内容采取何种逻辑形式编排和组织,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结构的性质和形式,制约着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活动方式。

遵循三条逻辑规则:

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1)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及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的内容在后面不再重复。

螺旋式是指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的难读,及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推进。

对理论性较强的,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螺旋式比较合适;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较强内容,则直线式适合。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指示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纵向组织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两者相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上,体现为把学生“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

4.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怎样帮助教师成长?

P100

教师成长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过程,美国学者凯兹概括并提出教师发展的四个阶段:

阶段一,求生期:

在工作第一年,努力适应以求得生存。

阶段二,强化期:

一年后,对一般学生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有问题的学生身上。

阶段三,求新期:

在第三四年时,教师开始寻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阶段四,成熟期:

教师花费三年或五年,更多时间,成为一个专业工作人员,能够对教育问题做出反省性思考。

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

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

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2014西南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中重要的一种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指专门有组织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2.学记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其中主要讲到的教学原则有“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和教学相长。

3.课程标准

是依照课程计划的要求,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某门学科的性质与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编写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步骤。

课程标准的结构:

说明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4.班级授课制p78

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不同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由老师有计划的对同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5.教育目的

广义: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

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国家的教育总目的,以及各种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6.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视为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这是一般定义,它适用于对普通教育领域里各种教育现象进行价值阐述。

其特点主要有:

教育评价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有一定程序和系统活动过程;教育评价以一定教育目标或一定教育价值观为依据;教育评价以对评价对象的功能、状态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核心;教育评价以科学的评价方法、技术为手段;教育评价最终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评价对象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决策服务。

二、简答题

1.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征P20书本P31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教师劳动的特点(同2010华中师范大学简答题第三题)P96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及其关系P45(10东北教育原理)

4.教育的社会功能P33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①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为一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职能;

3.促进政治民主化。

 

 ②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2.传播-丰富文化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功能;

4.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④教育的人口功能

1.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之一

2.提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⑤教育的生态功能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5.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书本P236(12年首都师范大学)

一、选题

二、查阅文献,初步调查了解

三、制订研究工作计划

四、搜集并整理资料

五、分析研究

六、撰写报告

6.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同10年天津师范论述第二题)

三、论述题

1.试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10年曲阜)

2.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P73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只有教师主导,教学的高效性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认识主体的作用,使主体的作用,使主体性不断提高,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只有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应有的功能。

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3.如何看待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教学设计时,首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分析不同学科能起的独特作用,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而把学科的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并寻找、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考虑教学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问题,进行全程关联式策划,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提供实践前的“作战方案”式的支撑。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课堂教学就可能实现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呈现的现成知识到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服务的转换。

 

2014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中重要的一种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指专门有组织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2、教育制度P47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

教育机构系统又包括两部分:

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管理规则指的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在教育原理中,通常只探讨各种施教机构。

3、苏格拉底方法 

又称“问答法”“产婆术”。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食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食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食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该方法最大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

但也有局限,如受教育者必须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此外,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4、元认知(论)

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它负责评估学习中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