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206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Q单元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Q单元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Q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

12.Q1[2016·北京卷]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12.A [详细分析]从图中齐、卫、秦等诸侯国可知,它反映了西周分封示意图。

而《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诗经·关雎》篇,故选A项。

B、C、D三项对应的时期应该是魏晋、汉朝和秦朝,与题干时间不吻合,均排除。

6.Q1[2016·海南卷]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6.A [详细分析]“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答案为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精耕细作与大土地所有制二者的关系,故B项错误;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2.Q1[2016·江苏卷]《史记》记载:

“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

2.D [详细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研究,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者描绘明显不一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形式表述,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是站在官方立场进行记载,汉代画像石以民间立场进行描绘,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主题一致,故D项正确。

41.Q1[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41.[答案]示例:

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详细分析]本题以唐朝两位高僧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首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和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与唐朝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解题的基本原则,论证要有内在逻辑性;最后,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形成了小论文的格式。

12.Q1[2016·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

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12.[答案]

(1)作用:

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关系: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理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新发展:

创立温病学说。

实践效果: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3)相互作用:

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详细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1)问,作用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如对学术的影响、对教育发展的作用等;关系依据材料概括即可。

(2)问,理论来源主要是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新发展从材料中找出“创立了温病学说”即可回答,实践效果从材料中提炼信息作答。

第(3)问,科技与社会的作用可以从相互促进的角度分析。

1.[2016·山西晋中期末]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铜活字“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1.D [详细分析]通过材料“内府铸精铜活字”可知统治阶级并未抵制活字印刷术,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印刷技术,故B项错误;传统的小农经济体制下,人们思想保守,制约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但不是本质上的原因,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质问题应该是经济问题,故D项正确。

2.[2016·湖北黄石调研]《梦溪笔谈》记载:

“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

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

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

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

2.D [详细分析]“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表明地磁偏角的发现,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梦溪笔谈》作于北宋,“以磁石磨针锋”表明当时人工磁体已经被制造出来,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按材料意思,制作指南针的是方术之士,其多用于迷信活动,故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本身没有任何信息提及航海,故D项符合题意。

3.[2016·张家界一中月考]历史学家连横说:

“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

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3.D [详细分析]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的火药武器战胜了落后的封建贵族,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2016·四川凉山一诊]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

“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

”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

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受专制主义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4.B [详细分析]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传统科学理论缺乏完整体系,故A项错误;由材料“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知无法解释阴阳、太极,任人之诬捏,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专制主义对传统科学的严重束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崇拜权威,故D项错误。

5.[2016·湖北重点中学一联]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套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为内容的纪念币,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

对此最为合理的认识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  )

A.注重实验

B.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

C.是下层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均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

5.B [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注重经验总结,而“注重实验”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故A项错误;“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发明者,故C项错误;“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不能体现服务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

Q2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24.Q2[2016·全国卷Ⅱ]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4.B [详细分析]本题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设问是“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统一文字的努力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予以排除;汉魏时期,小篆基本被隶书所取代,故残片中刻有先秦古文、小篆等字体,无法体现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故C项错误;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故D项说法错误。

这一时期三种字体的存在,只能说明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故答案选B项。

26.Q2[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6.C [详细分析]本题以唐太宗对书法的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是一个帝王的好恶所能决定的,故排除A项;B项错在“不可超越”,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材料表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其个人的书法造诣和时代的需要与选择,故答案为C项;D项的王朝更替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2.Q2[2016·海南卷]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

A.隶书B.小篆

C.楷书D.行书

2.B [详细分析]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B项正确。

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是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现推广的,不是国家强力推行的书体,故排除A、C、D三项。

1.[2016·江苏无锡期末]乾隆皇帝酷爱书法,于卧室旁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

下列对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  )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1.B [详细分析]观察图片得知三帖的书体是行书。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体现的是篆书的特点,故A项错误;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收放结合,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故B项正确;“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故D项错误。

2.[2016·安徽蚌埠质检]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问家世”,教育“广开来学之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

这个时代应为(  )

A.西汉B.魏晋C.隋唐D.宋朝

2.D [详细分析]汉代的文学主要形式是赋,与“文学从‘雅’到‘俗’”不符,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门第界限明显,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开科举,士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但文学形式以诗为主,绘画不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与材料中“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不符,故C项错误;宋代以科举制选官,文学和绘画以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宋词和风俗画为主,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

3.[2016·河北保定摸底]著名画家俞剑华在谈到某一绘画派别的特点时认为,这是由于“(文人学士)非专门名家,并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

不过,心中有此一段意思,借笔墨以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之故。

这一绘画艺术流派(  )

A.属于山水画派

B.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C.属于市民文化

D.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

3.B [详细分析]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体现的是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

不过心中有此一段意思,借笔墨以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可知,该绘画为文人画,其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B项正确;市民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风土人情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4.[2016·湖北黄石调研]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图(a)《洛神赋图》图(b)《送子天王图》图(c)《窦娥冤》 图(d)京剧《杨门女将》

A.图(a)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吸收了外来文明的特征

B.图(b)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C.图(c)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反映了质朴真切的特征

D.图(d)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4.C [详细分析]《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是中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没有吸收外来文明的元素,故A项错误;《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描绘的是佛教典故,不是风俗画,故B项错误;《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下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体现了质朴真切的特征,故C项正确;京剧产生于道光年间,不是同治、光绪年间,故D项错误。

5.[2016·湖南株洲质检]“关公战蚩尤”是流传较广的一则神话。

据考证,该神话以片段形式散见于祭文、类书、道藏经、笔记小说、地方志中,有多种文本流传。

它先经佛教原创,后又经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

这说明(  )

A.神话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追求

B.神话因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C.佛道合流颠覆社会意识形态

D.研究神话叙事必须溯源而循

5.A

Q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Q3[2016·浙江卷]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

“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19.B [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子能的研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B项正确;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C项与题意不符;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主要是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D项错误。

1.[2016·山东名校二联]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搞一点儿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

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这主要说明了(  )

A.“两弹一星”的研发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1.A [详细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两弹一星”的研发是在当时美苏争霸和中国国防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故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根据材料“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可知当时我国并不是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已经明确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国防高科技,故D项错误。

2.[2016·湖北荆州质检]1964年10月,国外媒体报道: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2.C [详细分析]材料无法体现核试验成功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史实错误,故D项错误。

3.[2016·张家界一中月考]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

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与其同一时期取得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实现

C.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3.C [详细分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早于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实现,早于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与题干时间相符,故C项正确;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晚于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Q4双百方针和现代教育的发展

37.O1 Q4[2016·北京卷]“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材料二 严复认为:

“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

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

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

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

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

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

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

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

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9.[答案]

(1)相同点:

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

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

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

略。

[详细分析]第

(1)问,阅读材料一的有关信息,紧扣“教育主张的相同点”的限定,从教育对象、学校教育的地位、教育培养的目的及目标等方面归纳二者的相同点。

(2)问的第一小问,从严复主张的教育内容、蔡元培的教育宗旨、毛泽东的教育方针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等方面提炼归纳教育目标的特点;第二小问,紧扣几个时间节点,即晚清、民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新时期,抓住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简要分析其时代背景。

第(3)问的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从19世纪英国社会的经济、科技及思想等方面概述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第二小问,试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运用中外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