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地震灾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002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与地震灾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地震与地震灾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地震与地震灾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地震与地震灾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地震与地震灾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与地震灾害.docx

《地震与地震灾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与地震灾害.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与地震灾害.docx

地震与地震灾害

 

地震知识问答

一、地震与地震灾害

1.你了解我们的家园一一地球吗?

答:

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

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2.什么是地震?

答:

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3.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

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

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4.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答:

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

它是怎样发生的呢?

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

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5.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

它是怎样确定的?

答: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

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

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6.什么叫震中距,如何划分地震的远近?

答: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

对于观察点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千米处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则为远震。

7.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答: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

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

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8.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答: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9.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

答: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10.什么是板块构造,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答: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

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11.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答: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

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75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

12.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一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

2008年5月12日汶川8.O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

该带向北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到缅甸。

13.我国地震灾害为什么严重?

答: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并不是灾害,但当它达到一定强度,发生在有人类生存的空间,且人们对它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时,便可造成灾害。

地震越强,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灾害越重。

首先,我国地震频繁,强度大,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至几十千米。

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地,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地震多发区或强震波及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第三,我国经济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镇,建筑物质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所以,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

20世纪内,我国已有50多万人死于地震,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14.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

答:

地震直接灾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

包括: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体的振荡,如海啸、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烧伤人畜等。

以上破坏是造成震后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毁坏、社会经济受损等灾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15.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灾害?

答:

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

地震后还会引发种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与饥荒。

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

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16.地震火灾是怎样引起的?

答:

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

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

例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地震发生在中午人们做饭之时,加之城内民居多为木质构造,震后立即引燃大火;而震裂的煤气管道和油库开裂溢出大量燃油,更助长了火势蔓延;由于消防设施瘫痪,大火竟燃烧了数天之久,烧毁房屋44万多座,造成10多万人死于地震火灾。

17.地震水灾是怎样造成的?

答:

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

例如,1786年6月1日,我国四川省康定南发生7.5级地震,大渡河沿岸出现大规模山崩,引起河流壅塞,形成堰塞湖;断流10日后,河道溃决,高数十丈的洪水汹涌而下,造成严重水患。

18.震后疫病为什么容易流行?

答:

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

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

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省华县发生8级地震,史载,死亡人数“奏报有名者”达83万之众;实则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十数万人,其余70余万人均死于瘟疫和饥荒。

而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震后瘟疫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生时正值炎热的夏季,但却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人间奇迹,次年春季流行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

19.地光

地光是地壳内喷溢出来的气体,强化了低空静电场而发出的光。

其形状有带状、片状、球状、柱状,颜色有蓝、白、红、黄、紫等色。

一般出现在大震前十几秒钟至数十分钟。

发现地光,预示着地震即将来临。

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31次快车于19点36分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前方,从地面到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司机意识到可能是震前地光,他果断沉着地减速,在减速过程中(19点36分07秒),地震发生了。

由于车速已慢下来未出现翻车脱轨现象。

20.地声

地声是大震发生前,从地球内部发出的一种声音。

一般在震前十分钟乃至更短的时间发生,有的如太风低吼声“呼呼响",有的如载重汽车“轰轰声",还有的似“隆隆的炮声”、“闷雷声”,随后大地颤动地震发生。

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许多幸存者是震前听到地声,叫醒家人外出躲避而幸免于难。

21.地下水异常

震前,地下水受地应力集中和构造运动的影响,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主要有:

(1)、天大旱时地下水猛涨。

1970年云南通海7.7级地震前,旱情十分严重,但有几口井,水位突然上升,甚至溢出井口,人们还在纳闷时,地震发生了。

(2)、多雨季节地下水突降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前,天津地区连降中到大雨,可震前一天,天津南部地下水突然大面积下降,渤海地震后水位又恢复了正常。

(3)、井水变色变味?

1967年河北河间6.3级地震前一天,距震中30公里的肃宁县城关镇小学一口水井,震前翻花冒泡变颜色,一股臭泥味,时间不长井水又猛涨两丈多高,且震后十几天不能食用。

群众根据地下水变化情况总结出一首歌摇: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翻沙又冒水,大震将来到。

发现莫迟疑,及早去报告。

22.动物异常

历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都有异常反应。

有歌谣云:

震前动物有前兆,认真分析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猫叼着小猫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峰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当发现动物异常时,先排除季节气候,动物疾病和生活环境改变与生理变化等因素,然后考虑是否地震前兆。

23.震后救援

地震发生后,救援主要包括抢险和救人。

抢险,是指建筑物的排险、生命线工程抢修。

其目的在于防止地震次生灾害。

救人,包括营救被埋压人员、灾民生活救济和安置、伤残人员的救治和死亡人员的掩埋处理等。

简言之,救援就是一手救人,一手救物。

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大家记忆犹新。

总之,地震是一个损失和伤亡巨大的灾害。

救援行动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

做到服从指挥。

高效有序。

此外,震后自救互救非常重要。

由统计资料得知,震后半小时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达95%,24小时内救活率为81%,48小时内救活率为53%,72小时内救活率为36%。

自救中最重要的经验是:

镇静、除险、求救。

互救应注意以下要领:

①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动静;②先确定被救人员位置,再行抢救;③设法使被埋压人员先露出头部;④对埋压时间较长者,先送饮料和食品,并注意保护眼睛;⑤切忌生拉硬拽。

(二)防震减灾与抗震设防

1.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答: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1997年12月29日公布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2008年12月27日修订,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国几十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化。

它的制定、公布、施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进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法制化的新阶段。

2.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3.地震能预报吗?

答: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

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4.你知道地震预报应当由谁发布吗?

答:

面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规范发布地震预报的行为,199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具体规定主要是:

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北京市的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地震工作的机构,组织召开地震震情会商会,提出地震预报意见,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报国务院批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

5.什么是地震谣传?

答:

有时,会有一些关于地震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它们并非是政府公开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而是地震谣传。

强烈地震灾害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加之对地震知识和相关法规不够了解,人们便容易偏听偏信一些无根据的、所谓的“地震消息”,这是地震谣传得以存在的土壤。

产生地震谣传的具体原因有:

①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气候返暖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异常。

②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对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猜疑。

③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别有用心的造谣。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当受骗。

6.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答: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

①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

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②跨国地震预报。

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

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7.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办?

答:

①不相信。

尽管地震预测尚未过关,但是有地震部门在进行监测研究,有政府部门在组织和部署有关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无科学依据的地震谣传。

②不传播。

应当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坏性地震将要发生,是绝对不会向人民群众隐瞒的。

因此如果听到地震谣传,千万不要继续传播。

③及时报告。

当听到地震传闻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反映,协助地震部门平息谣传。

④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时,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要随意散布,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8.为什么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答:

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

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医院、商贸中心、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9.防御地震灾害的关键在于进行抗震设防

近年来中外大地震造成的灾难告诫人们,地震是造成建(构)筑物的倒塌破坏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

地震安全性评价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依法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对于建设工程的合理布局、工程场址的选择、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它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

10.地震为什么会造成房屋的破坏?

答:

地震时造成房屋破坏的“元凶"是地震力。

什么是地震力?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惯性力,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倒,就是惯性力的作用。

地震时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动产生的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如果房屋经受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轻者损坏,重者就会倒塌;地震越强,房屋所承受的地震力越大,破坏就越严重。

11.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

答:

选择建筑场地,须考虑房屋所在地段地下比较深的土层组成情况、地基土壤的软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浅等。

以下场地是不利于抗震的:

——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

——饱含水的松砂层、软弱的淤泥层、松软的人工填土层;

——古河道、旧池塘和河滩地;

——容易产生开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

——细长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或三面临水田的台地等。

12.怎样建房才有利于抗御地震?

答:

①房屋平面布置要力求与主轴对称,并尽可能简单。

②房屋重心要低,屋顶用轻质材料,尽量不做或少做那些既笨重又不稳定的装饰性附属物,如女儿墙、高门脸等。

③房屋的高度和平面尺寸要有所限制,房屋之间应适当留建防震缝。

④结构要力求匀称,构件要联成整体,要采取措施加强连接点的强度和韧性。

⑤墙体在交接处要咬合砌筑,承重墙上最好设置圈梁,并在横墙上拉通。

横墙应密些,尽量少开洞,屋顶与墙体应连成整体,预制板在墙或梁上要有足够的支撑长度。

⑥建筑材料要力求比重轻、强度大,并富有韧性。

⑦提高施工质量,认真按操作规程办事,土坯砖块要错缝咬砌,灰浆要饱满。

13.每个家庭应从哪些方面做好防震准备?

答:

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念,每个家庭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防震避震预案,为震时自救和互救创造条件。

例如,对自家住房的抗震能力,周围的环境,室内水、电、煤气等设施的状况,各类物品的存放条件,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处在已有地震短临预报的地区,还应准备自救必备的物品。

(三)应急避震与自救互救

1.为什么灾难来临时自救互救至关重要?

答:

时间就是生命,多次强烈地震的救灾过程表明,灾民的自救互救能最大限度地赢得时间,挽救生命。

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唐山市区(不包括郊区和矿区)的70多万人中,约有80%~90%即60多万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屋内,而通过市区居民和当地驻军的努力,80%以上的被埋压者获救,灾民的自救与互救使数以十万计的人死里逃生,大大降低了伤亡率。

2.强烈地震时人们有可能自救求生吗?

答:

事实告诉我们,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在房倒屋塌前的瞬间,仍然蕴含着生的机遇与希望——大震预警现象、预警时间、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条件。

据对唐山地震中974位幸存者的调查,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行为,其中188人获得成功,安全脱险;成功者占采取避震行为者的72.9%。

唐山地震这么惨烈的灾难人们都有逃生的希望,对于那些破坏力相对较弱的地震,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避震知识,临震不慌,沉着应对,生命就与我们同在。

3.什么是大震的预警现象?

答:

在大震前短暂的时间内出现的、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临震宏观现象,叫做大震的预警现象。

例如:

——地面的初期震动.,一般是感到“颠动";。

——地声,强烈而怪异,例如听到的声音“好似刮风",但树梢和地上的菜叶都不动;

——地光,明亮而恐怖,例如有人形容它“亮如白昼,但树无影"。

据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调查,极震区倒房户的室内人员,震时清醒或惊醒的715人中,发现预警现象的约占32%;其中(有的人同时感到几种现象):

——感到了初期震动的,102人,占44.O%;

——听见地声的,100人,占43.1%;

——看见地光的,39人;占16.8%。

4.什么是室内的避震空间?

答:

由于预警时间毕竟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

而室内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