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634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docx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docx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

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则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译文

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

“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

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

按时温习。

时,按时。

不亦说乎:

不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

生气,发怒。

君子: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吾:

人称代词,我。

日:

每天。

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

替人谋划事情。

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

诚信。

传: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十有五:

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站立,站得住。

惑:

迷惑,疑惑。

天命:

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

顺从意愿。

逾矩:

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

疑惑。

回:

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

能忍受。

之: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者:

代词,“……的人”。

好:

喜爱,爱好。

乐:

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

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gōng):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

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

像浮云一样。

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善,好。

者,……的人

川上:

河边。

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

指军队。

夺:

改变。

匹夫: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

):

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志:

志向坚定。

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

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切,恳切。

仁:

仁德。

 

大学之道

礼记〔两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注释

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

《管子·形势解》:

“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

得:

收获。

齐其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

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

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

指平民百姓。

壹是:

都是。

本:

根本。

末:

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

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先秦〕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注释

不忍人之心:

怜悯心,同情心。

乍:

突然、忽然。

怵惕:

惊惧。

恻隐:

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要誉:

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端:

开端,起源,源头。

我:

同“己”。

然,同“燃”。

保:

定,安定。

 

庄子

五石之瓠 

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

“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

“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

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

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

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

“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

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

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

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

“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

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

”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

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

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

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

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 

墨子

原文:

    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

“然!

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1】。

”子墨子言曰: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2】,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4】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5】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

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注]【1】“虽然”句谓:

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

【2】牂(zāng)羊之裘:

羊皮做的朴素衣服。

【3】要:

通“腰”。

【4】胁息:

屏气。

【5】碎:

通“萃”,军队行列。

译文: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

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

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

墨子说道:

“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

”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

墨子说道:

“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

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

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

“对!

兼爱固然是好的。

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

”墨子说道:

“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

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

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

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

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

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

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

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

“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

”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

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

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

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

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

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

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

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

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8)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论语》,______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名丘,字________,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

A.学而时习之B.饭疏食饮水C.博学而笃志D.温故而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朱开国丞相赵普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

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

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

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

怜悯,同情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7.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

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 /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 /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2.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

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

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

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

……的样子。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人而不仁,如礼何

D.足以保四海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