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456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docx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docx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

课时1 走进细胞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认同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2.科学思维:

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细胞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生物学事实和证据归纳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

3.科学探究:

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与讨论。

4.社会责任:

学生通过分析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树立预防疾病,健康生活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概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4.能操作高倍显微镜。

5.区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6.简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及建立过程。

学习本部分内容时,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把握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另一方面要密切联系初中生物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及有关资料中的图片,运用集合的思想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通过使用高倍显微镜对几种细胞进行观察,得出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论,采取比较的方法对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知识进行学习,同时加强对高倍显微镜使用方法的训练。

课时2 细胞中的元素与无机物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生命是物质的,细胞是由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都来自无机环境;不同元素在细胞中的含量不同,不同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细胞中的种类相同但含量有差异分别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科学思维:

比较不同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化合物的含量,归纳出各种元素、化合物在含量上的共性;根据不同物质含量的多少,推测它们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利用生活中的案例理解自由水与结合水的相互转化及其与代谢的关系。

3.科学探究:

能设计简单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无机盐是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4.社会责任:

分析碘、铁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认同推广食用加碘盐、加铁酱油等的重要性。

1.说出生命系统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简述元素和化合物与生命系统的关系。

2.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4.简述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5.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结合问题情境,通过观察、讨论生物体和地壳在组成元素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列举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通过列表比较组成元素、含量、检测方法等,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结合生活案例,加深对水在生命中作用的认识,正确理解细胞代谢与自由水、结合水含量的关系,掌握无机盐在细胞内的作用。

课时3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

2.科学思维:

①归纳与概括,归纳出不同的氨基酸分子结构上的共性和差异;②演绎与推理,分析蛋白质合成的脱水缩合过程,并由此推理相关的数量关系。

3.社会责任:

利用温度、pH、无机盐等因素对蛋白质活性的影响,正确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利用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知道如何营养、合理地搭配膳食。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说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学习本部分内容时,可从化学的有关知识入手,结合教材有关氨基酸结构的插图,比较不同氨基酸的差异,总结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用自己的左手、右手、头、下肢、躯干分别表示羧基、氨基、R基、氢、中心碳,以此演示氨基酸的结构,并进一步通过两个同学左右手相牵,让同学们站成一队或两队或多队,通过增加每队的同学数,颠倒同学位置,打乱队形等来理解肽键的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等。

课时4 糖类、脂质、核酸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结构和功能观——核酸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能作为遗传物质,糖类和脂肪中C、H、O含量的差异决定了二者贮存能量多少的差异。

2.科学思维:

①归纳与概括——通过分析实验、观察结果归纳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结合化学知识概括DNA和RNA在组成上的区别,总结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结构的共性,归纳出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骨架,从而认同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②演绎与推理——根据细胞生物和病毒所含核酸的差异,推测其遗传物质的差异及所含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的差异;③批判性思维——糖类和脂质按组成分为多种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作用不完全相同,注意其主要作用和特殊情况。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掌握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特定物质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掌握检测相关物质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

4.社会责任:

脂肪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在体内含量过多会影响多种器官的寿命,应理性看待膳食脂肪的摄入和瘦身减肥观念。

1.说出核酸的种类及其在细胞中的分布。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学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4.简述糖的种类和作用。

5.列举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6.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1.比较DNA与RNA的组成、结构、分布、功能等;比较真核细胞、原核细胞、DNA病毒、RNA病毒所含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的差异;比较脂肪与糖类元素组成、功能的共性与差异,分析其元素组成上的差异决定了其功能差异。

2.与DNA的结构和复制、转录、翻译等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3.从水解情况、分布、还原性等方面对常见糖类进行分类,归纳出糖类在能量供应、组成遗传物质、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功能。

4.联系生活中的高血糖、高血脂、肥胖、膳食纤维、核酸保健品等学习本部分内容。

课时5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依据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所处位置理解其是细胞的边界及其各项功能;依据蛋白质、磷脂的运动性推测生物膜的流动性;依据不同膜的功能差异反推其成分及蛋白质比例不完全相同。

2.科学思维:

演绎与推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细胞膜上蛋白质含量越丰富,其功能就越复杂;根据探索过程的有关实验,提出有关生物膜结构及特点的假说,再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验证;模型建构,制作流动镶嵌模型,认识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3.科学探究: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制备纯净细胞膜,理解材料选择和操作方法的理论依据;利用荧光标记法研究细胞膜蛋白运动性实验,体会有关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原理。

4.社会责任:

结合具体案例,理解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其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为攻克医学难题而执着奋斗”培养青年学子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意识。

1.体验并掌握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3.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的重要意义。

4.体会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5.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6.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1.以生物膜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围绕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结论的得出等进行学习,分析“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流动镶嵌模型。

2.结合流动镶嵌模型概括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细胞膜功能及细胞膜组成成分的改变对其功能的影响。

3.分析磷脂分子的结构及亲水性特点,理解生物膜的结构。

课时6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不同细胞器的成分、结构不同,因而其功能也不同;真核和原核细胞的细胞器种类不同,使其在代谢场所上出现对应的特殊之处;进化与适应观,不同生活环境中的细胞所含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2.科学思维:

归纳与概括,通过对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总结出与之有关的细胞结构,进而理解不同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配合。

3.科学探究:

运用同位素标记等方法巧妙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生命活动过程与规律、不同细胞结构的协调配合;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掌握实验材料选择原则和显微操作技能。

4.社会责任:

针对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能够对生物膜系统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出建议;能够分析硅肺的成因,关注职业病,关注健康。

1.说出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1.结合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通过比较、归纳,掌握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存在部位,明确动植物细胞共有及特有的细胞器,并识记几种细胞器的功能。

2.结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等生理过程,理解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课时7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细胞核贮存着遗传物质DNA,从而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核膜是双层膜,其上具有核孔,是不同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途径。

2.科学思维:

模型建构,依据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其特点,建构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物理模型。

3.科学探究:

基于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合理的对照实验,验证细胞核是遗传性状的控制中心,验证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3.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1.结合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明确细胞核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联系细胞增殖过程,分析核膜、核仁、染色质(体)等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

2.结合资料及相关案例,在分析探讨“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过程中,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课时8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结构决定功能,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渗透压,因此能进行渗透吸水;根据生物膜的选择性,反推不同生物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

2.科学思维:

①归纳与概括,根据植物对水及不同无机盐离子吸收情况的差异,总结出细胞膜对物质吸收有选择性的特点及具体含义,根据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总结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其特点;②演绎与推理,依据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条件,推测影响各种运输方式的环境因素,并能做出合理解释。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掌握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有关的拓展应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及自身对照的应用;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探究某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4.社会责任:

根据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能够指导农业生产中如何进行合理灌溉、合理施肥、能够解释植物“烧苗”现象等。

1.阐明渗透作用的发生条件和机理。

2.举例说明动物细胞的渗透作用。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4.说出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概述选择透过性膜的含义。

5.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说出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

6.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1.结合渗透装置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渗透平衡时水分吸收的阻力。

2.类比动植物细胞结构与渗透装置,列举包括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等多种验证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方法,理解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比较不同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结合示意图、曲线图等进一步分析、理解。

课时9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酶的活性易受pH、温度、蛋白质变性剂等的影响。

2.科学思维:

①归纳与概括,基于酶的发现历程,理解酶的本质。

②模型与建模,基于实验结果,建构温度、pH和底物浓度等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曲线。

③批判性思维,能对相关实验方案做出评价与修订。

3.科学探究:

实验设计、方案实施,探究酶催化的专一性、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4.社会责任:

将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应用于生产实际,提高生产效率;指导使用加酶产品,提高产品使用效率;改造酶的结构,提高酶的稳定性等。

1.概述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简述酶的发现历程,加深对酶本质的认识。

3.进行相关的实验与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掌握设置对照实验的基本方法。

1.结合不同条件下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理解酶的作用。

2.通过阅读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加深对酶本质的认识。

3.结合图解理解活化能的概念及酶能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原理;结合影响酶活性的相关实验探究和相关曲线图,掌握温度、pH等对酶活性的影响。

4.结合酶作用的模型(教材习题),首先理解酶的专一性、酶参加反应但反应前后性质不变,再进一步理解酶量是如何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课时10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①结构与功能观,ATP生理作用与其结构特点相适应;线粒体的结构特点与其作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相适应。

②物质与能量观,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是生命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直观体现;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2.科学思维:

①归纳与概括,基于实验结果,归纳出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

②模型与建模,结合ATP与ADP相互转化模型,认识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建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模型,解释二者间的关系。

3.科学探究:

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4.社会责任:

运用细胞呼吸原理,对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做出科学解释。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

2.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认识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

3.说出线粒体的结构,认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4.概述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5.说明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1.结合ATP的结构简式及其相关信息,理解ATP的结构,分析其与核糖核苷酸的联系。

2.依据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分析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3.结合实例,理解ATP的利用。

4.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图,明确二者的区别。

5.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掌握两种细胞呼吸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6.分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探究对不同生物细胞呼吸的调控与应用。

课时11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与其作为光合作用的场所相适应;物质与能量观,叶绿体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细胞可利用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科学思维:

归纳与概括,基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概括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模型与建模,建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模型,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3.科学探究:

实验设计与方案实施,以及关于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完成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4.社会责任:

结合本地资源调查、收集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认识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明确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以及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通过实验,了解色素的种类和颜色。

2.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掌握两个阶段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实验,理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4.构建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的影响、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关系的曲线等模型,注意图文或图图转换能力、计算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5.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课时12 细胞的增殖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裂,其中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2.科学思维:

模型建构,建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模型,描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动植物细胞结构的规律性变化。

3.科学探究:

实验思路与分析,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体验制作装片并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4.社会责任:

运用细胞增殖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2.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

3.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4.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通过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结合各种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正确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结合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明确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行为变化,并归纳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课时13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说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发生特异性的分化,形成了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体;描述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衰老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描述细胞在某些化学物质、射线以及病毒的作用下,基因突变的概率可能提高,而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

2.科学思维:

归纳与概括,从分子、细胞等不同水平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以及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和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3.社会责任:

关爱生命,科学解释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通过对干细胞和细胞的癌变的有关问题分析,养成学以致用,关注科技发展和人体健康的态度。

1.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4.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1.结合实例,理解细胞分化的过程、特点及意义,分析细胞分化的原因;理解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

2.结合教材讲解,理解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等。

3.从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方面分析细胞衰老的特征。

4.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正确理解干细胞、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凋亡、细胞癌变等知识,并了解其中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课时14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①结构与功能观,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通过受精作用使来自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汇合到一起,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②多样性与统一性,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多种多样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受精卵具有多样性,发育成的新个体具有多样性。

2.科学思维:

①演绎与推理,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推测存在减数分裂过程,若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则存在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

②模型与建模,建构减数分裂过程模型,并能绘制相关曲线图、柱形图等。

③归纳与概括,结合教材概括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结构及数目,核DNA含量变化规律。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验证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等的相关变化。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1.结合细胞分裂图概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的变化,通过曲线、柱形图等总结其数量变化的规律。

2.通过比较,复习高等动物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异同、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3.关注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以及可遗传变异的联系。

课时15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理解遗传学概念,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科学思维:

分析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步骤的合理操作——归纳与概括。

3.科学探究:

交流实验结果,分析产生原因,得出实验结论。

4.社会责任: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2.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并能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3.运用分离定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复习中要立足教材,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从减数分裂的角度理解遗传规律的实质。

要加强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归纳、概括和推理。

课时16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解释基因与生命现象的关系。

2.科学思维: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科学探究: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4.社会责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在复习中一定要勤思考、多总结,立足教材,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思维方法,从减数分裂的角度理解遗传规律的实质。

针对特殊题型总结特定答题技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归纳、概括和推理。

课时17 基因在染色体上 伴性遗传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规律。

2.科学思维:

根据遗传系谱图准确判断某种性状的遗传方式。

3.科学探究:

探究基因存在的位置及显隐性。

4.社会责任: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1.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2.理解伴性遗传,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掌握几种类型伴性遗传的特点,学会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以培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会根据不同杂交实验结果来确定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或X、Y的同源区段上。

课时18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

2.科学思维:

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科学探究: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相关实验。

4.社会责任:

树立预防疾病的理念,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

1.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对实验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3.运用实验中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遗传物质的探索能很好地体现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特别注意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分析实验时要与遗传规律紧密联系起来,从分子水平上来理解遗传规律,同时注意总结与之相结合的题型。

课时19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的概念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

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

2.科学思维:

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3.科学探究:

DNA分子的发现历程。

4.社会责任:

DNA特异性的运用。

1.理解DNA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的概念,并能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2.理解DNA的复制,并能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3.理解DNA与基因的关系,DNA结构特点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