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22225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

《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

安徽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安徽非公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截至2010年底,全省私营企业达22.86万户,比“十五”末增加12.26万户;全省个体工商户共有134万户,比“十五”末增加23万户。

2010安徽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7000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较“十五”末提高约8.5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上缴税收1000亿元,同比增长35%。

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促进就业的主要载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

然而我省非公经济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这些行业占民营企业总数的69.1%,而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仅占8%。

我省民营企业中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偏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数量明显偏多,所创造的GDP成色明显不足。

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

为全面了解我省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对策建议,省工商联课题组自去年9月份至今年上半年深入合肥、六安、淮北、亳州、阜阳、淮南、黄山、滁州、芜湖、马鞍山等地,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展开全面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安徽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类型

(一)产业结构调整型。

企业在完善提升企业原有主业的同时,积极寻找和挖掘新产业、新领域的投资机会。

如合肥国轩集团从房地产行业转型到新能源产业,自主研发掌握了锂电池正极材料和锂电池的关键技术,生产最新一代即第五代磷酸铁锂电池,2010年电池的产值达到3亿元,2011年新生产线投产后,电池产值将达到20亿元。

(二)技术创新型。

这类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为手段,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达到占领行业制高点、提升市场占有率、获取高额利润的企业发展目标。

如安徽科大讯飞公司坚持“顶天立地,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研究开发出全球首个同时提供语音合成、语音搜索、语音听写等智能语音交互能力的移动互联网智能交互平台—“讯飞语音云”和讯飞语音输入法等各类创新产品,智能语音核心技术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

科大讯飞占有中文语音技术市场60%以上市场份额,语音合成产品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

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施耐德、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瑞士ABB等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技术、应用及商务合作关系,成功开发出国内先进的ZBW高低压户外箱式变电站,凭借其产品性能及质量等优势,成功进入国家高速铁路客户专线项目,合同总额达4亿元。

(三)上市推动型。

企业通过上市获得投资者的直接投资,募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使企业获得新的提高。

如安徽楚江集团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于2005年启动下属企业精诚铜业的上市工作,从单一的产业发展到产业、资本两个市场同步发展。

2007年9月精诚铜业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发展强劲。

芜湖长信科技股份公司专业从事平板显示器件中真空薄膜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2010年5月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同年可望实现营业收入、利润翻番。

实践证明,民营企业上市是企业上规模、上层次,彻底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选择。

(四)创牌图强型。

企业抛弃满足于能正常生产、给别人加工、为别人贴牌的状况,重视ISO质量认证,重视建立自己的品牌,不断从无牌向省名牌,从省名牌向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方向努力,从确立市场的良好形象和影响中获得企业的更大发展。

安徽燕之坊食品公司始终以“打造国际品牌,力争农业报国”作为企业的崇高理念,实现了企业的超常规发展,企业规模与综合实力连续五年保持200%的增长速度,被业内誉为中国粗粮行业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之一。

 皖东南最大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谋求产业转型升级,从做“贴牌”生意提升到创立自主品牌。

通过精心策划与包装,已注册了“红花山”、“人字洞”、“繁针”等服饰品牌。

其中,“红花山”牌服饰,通过央视上榜品牌的宣传,在国际合作的舞台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安徽省正大源饲料集团坚持走科技名牌发展战略之路,投资3000多万元从德国、日本购进最先进的检测设备,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了不合格的原料不进厂,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良好的信誉使正大源集团连续18年在全国饲料行业一直遥遥领先,先后荣获“创国家名牌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等荣誉称号,年生产值60多亿元。

(五)市场转向型。

企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从低端市场转向高端市场,或从注重外销到外贸内贸并进。

如芜湖贝斯特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针对“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门槛低、无相应国家强制性生产标准、消费群体又主要集中在农村,市场处于恶性价格竞争的状况,将市场发展的方向转向城市,研发“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等产品。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外向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倍受冲击,安徽星星集团由只盯一个国外市场到“稳定外贸市场与拓展内贸市场相结合”的市场战略转变,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六)循环经济型。

安徽鑫港炉料股份有限公司针对马鞍山市再生资源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以站点收购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提高了回收加工能力,提高了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公司年销售废钢和废有色金属40多万吨,经济收入10多亿元。

安徽九鼎农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倡导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理念,建设年产30万头的商品猪养殖基地,同时建设原种猪场、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沼气发电厂,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七)跨国经营型。

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与国际知名企业集团合资合作,开发战略资源,建立国际销售网络,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

如中鼎控股集团先后引进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先进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在美国全资设立“中鼎美国公司”,收购了韩国HST和KA公司、德国Schmitter公司、美国AB公司,初步形成了跨国经营规模,2009年度实现营收总额38多亿元。

安徽华星化工公司以国际化发展战略为目标,在生产、设备、技术领域与国际接轨,先后在世界上8个国家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与欧美等多个国际化农业企业、研究所建立了广泛的产品合作和技术交流,并在东南亚、欧美等多个国家进行产品登记注册,实现制剂产品全球化布局。

(八)营销创新型。

由黄山旅游集团与上海榕泰置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立了黄山C2C酒店,是国内首家C2C酒店。

酒店产权以客房为单元销售,业主拥有产权的同时拥有经营权。

C2C酒店家族拥有自身交易平台,用户(注册会员、产权业主、酒店管理公司)可通过该门户网站进行及时的在线对接,实现酒店客房住宿权销售和酒店客房住宿权交换,创立酒店新生代。

(九)资源整合型。

通过组建联合企业,实现资源、智慧、资本的有机融合,达到壮大实力、提升产业的目的。

如安徽南翔集团等省内外9家知名徽商企业强强联合,组建成立了注册资本为12亿元的南翔万商(安徽)物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0亿元建设南翔万商(芜湖)国际商贸物流园区;由10家公司共同发起出资30亿元组建了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安徽新安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7家民营航运企业自愿采取股权收购方式组建了全省第一家民营航运领域的“联合舰队”--安徽国用航运集团。

安徽省电线电缆商会、省涂料行业商会、省厨具商会、省鞋业商会积极筹备建设“安徽(中国)电线电缆生产基地”、“涂料工业园”、“厨具产业园”、“中国国际鞋类品牌研发贸易中心”,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

安徽省工商联直属商会、省轴承商会协调整合行业内会员企业的资源,积极筹备成立“省工商联直属商会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安徽省轴商特钢有限公司”。

(十)集群发展型。

依托骨干企业和核心技术优势,发展产业链经济,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形成地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民营中小企业集群。

如岗集镇的汽车零部件、高沟的电线电缆、孙村镇的纺织服装、新渡镇的塑料包装、秦栏镇的电子电器、博望镇的机械加工、十八里镇的中药生产加工等,产业链条得以延伸和完善。

合肥“安徽服饰第一街”已形成11家市场、五大业态(服装、鞋类、皮具箱包、家纺、小百货),截至2010年底,总经营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1万多个商铺、上万个品牌,创造了近5万人就业岗位,年交易额达120亿元。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一)部分民企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不足。

调研发现,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认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省会及中心城市尤其是皖江城市带的民营企业行动相对迅速,新兴产业领域以及新建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大中型的民营企业大都制定了相关计划,如芜湖、马鞍山的一些民营企业。

但是,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尚未采取任何动作,这些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仍然集中在市场竞争、融资问题、优惠政策获得、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力成本上涨、企业订单合同、同类市场或同行企业的模仿以及日常的生产管理等方面,在亳州、淮北、阜阳等市民营企业表现尤为突出。

(二)投资经营理念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实质有差距。

与外来企业相比,安徽省本土民营企业的投资经营理念相对落后,多数民营企业还在推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而对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集约式增长方式领悟不深。

家长式、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占据了绝大比重,企业的决策者往往是凭借着多年摸索积累的市场生存本能来应对形势的变化,出于对技术、工艺的保密,或是市场资源、客户资源、订单资源的保护,坚持“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做法制约了安徽省民营企业的发展。

这种现象在我们调研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特别是皖北地区尤为明显。

如亳州的药材市场及药业有着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良好声誉,但现在50%的药材交易在民间或者说在场外,如何在药材的收购和中成药的加工方面实现集约化经营和管理有待破题。

(三)民营企业的创新意识缺乏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

安徽省民营企业的创新意识亟待加强。

多数民营企业安于现状,普遍缺乏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和创造情感,企业主或技术骨干往往是因为生存所迫而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一旦成功,则会浅尝辄止、不思进取。

企业的普通员工疲于应对日常工作,对于创新的态度不积极。

民营企业的创新保障制度普遍缺失,企业行为短期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集约式增长方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研发投入不足制约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入应当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低于3%就可能被市场淘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

我省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普遍较小,加上融资渠道还不畅顺,如遇上资金回收缓慢的情况,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周转,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

较为有限的资金投入和科研人员的缺失导致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少,缺乏更新换代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同时,由于面临各种市场风险和技术保护风险,民营企业普遍存有不愿创新的心理。

同时,大量科研成果止步于企业和市场之外,巨额科技投入重复着事倍功半的尴尬。

(五)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缺乏人才支撑。

据问卷调查,对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的回答,选择是人才缺乏的占75.3%,排在第一位。

高端人才期望得到高回报,由于思想观念和民营企业素质的原因,许多高端人才出于个人长远发展考虑,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

目前,除了一部分人才外流经济发达省份或出国以外,其余的大都是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方式挤进公务员(或事业单位)队伍。

据统计,全省人才总量260万,近70%都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

非公企业普遍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管理型人才以及劳动用工。

尤其是很多民营企业由于地处市、县基层,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无法与发达城市相比,难以在较长时间内留住人才。

还有,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学科、专业设置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

(六)税负较重影响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潜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