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八境台导游词.docx
《赣州八境台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八境台导游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赣州八境台导游词
赣州八境台导游词
(车上讲解)八境台位于赣州城东北角的古城墙上,是赣州古城的象征。
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也就是10561063年。
因为楼台是建在砖石城墙上,所以古称石楼。
又因为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遗,所以取名八境台。
主持建造八境台的是当时任赣州知军的孔宗瀚,他是山东曲阜人,是孔夫子第四十六代孙。
在他之前,赣州的城墙都是土城墙,是他把当时的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并建城楼在上面,这在当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参观八境台,先要经过一段古城墙,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古城墙。
说起古城墙,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万里长城或者是南京和西安的明城墙,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座历史悠久、至今还在为防洪起着重要作用的砖城墙,那就是我们赣州的宋城墙。
这也是现在全国唯一保留至今的宋代砖城墙。
赣州古城墙是唐末造反起家的客家人---曾任虔州刺史的卢光稠(他对赣州影响深远,有机会说说他,有传说郁孤台都是他建的)扩城后奠定的基础,当时是土城,后来因江水年年冲坏土城,到了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孔宗瀚任赣州知州,开始用砖修筑城墙。
现在全国还有不少保存较好的城墙,如西安、南京、荆州、安徽寿县等,但是这些地方的砖城墙都是明代洪武年间以后的,包括北京万里长城。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在谋士的建议下,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下令各州、县广筑城墙,现在全国各地保留下来的城墙都是那时兴建的,唯独赣州的城墙是北宋的,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而又雄伟的城墙。
而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施齐全,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湧金门5座城门,其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指的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
赣州因城池非常坚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有铁城赣州之称。
太平军两次攻城、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六次攻城,都没能攻破坚固的赣州城。
而到现在保留下来的城门还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湧金门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门炮城;古城墙有3600米。
这些城墙、城门不仅成为今天的游览景点,而且至今还在为赣州防洪发挥重要作用,赣州市政府每年还拨出一定经费维护古城墙。
尤为珍贵的是,在古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上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主要的是XX年、XX督造、xx窑烧造等,这也就相当于工程记录,出了问题就可以找到当事人。
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有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这块砖就在进入八境台园门后,快到八境台下面的一组台阶处),我们只所以说这是宋代城墙,也是基于这些铭文砖。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1996年,国务院将赣州古城墙列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大家看的这些砖,大都是清朝和民国年间填补的,所以在城墙上参观的时候,大家不妨仔细注意下。
(八境台下)
请大家随我进人第一层参观。
这层展示的是一些诗画。
孔宗翰建起八境台后将自己在台上看到的赣州八景命画师绘成《虔州八境图》。
孔宗瀚在接替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知府时,把《虔州八境图》给大文豪苏轼看,并请他题诗。
苏轼看画作后欣然题诗八首,并作序一篇。
当时的八景就是:
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崆峒山。
绍圣元年也就是1094年,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途经赣州,游览了赣州旖旎的风光后,他亲自登上八境台,觉得原来的诗未能道其万一,于是就补作了一篇后序,以表达自己对虔州八景的赞美之情。
从此以后,许多文人墨客仿效苏轼对赣州八景唱和不绝。
八境台因此扬名海内外。
到了清朝,由于历史的变迁,景观发生了变化,赣州八景演变为现在悬挂在这两旁的八幅画所描述的八个景点,那就是:
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马崖禅影、雁塔文峰、储潭晓镜、天竺晴岚。
值得一提的是:
孔宗瀚的《虔州八境图》和苏轼当年所写的虔州八境并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八景,它比后来的潇湘八景(湖南省境八图)更集中、更具魅力,而被后人模仿,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赣州也就成了中国八景文化的一个发祥地。
以后的燕山(北京)八景、泸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都是虔州八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有趣的是,后来还发展到十景、十二景、二十四景、三十六景,最多的是南京金陵四十八景。
八景文化在建筑园林、美术绘画和饮食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到国外,明代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地。
凡是有华裔的地方就有八景文化,八景文化已成了一种国际现象。
现在大家随我上三楼,一起去欣赏一下赣州美丽的八景。
大家朝北看到的这个壮观的景点就是二水环流,左边是发源于南岭山脉的章江,右边是发源于武夷山脉的贡江,这是我们赣江的正源,这两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赣字也就由文章的章和贡献的贡字合成。
赣江由南向北流入长江,全程758公里。
它纵贯江西南北,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也是我们江西的母亲河,所以江西也简称为赣。
贡江作为赣江的正源,以前称为虔化水,隋唐以后赣州称为虔州,虔字是虎字头,又称虎头州、虎头城。
南宋绍兴年间,因虔州经常发生农民起义,官府认为是因虔州的虔为虎字头,有杀气而引起的,因此把虔州改为赣州。
再往北看,远处赣江西岸矗立的那座塔,是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取苏东坡诗中一名句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而叫做玉虹塔。
又因为塔身颜色为白色,俗称为白塔。
明朝的塔跟宋朝是不同的,象玉虹塔这种楼阁式塔为道家所用,成为镇邪造景的建筑物,而且主要建在河边的山巅上,变成通常所说的风水塔。
白塔就是这样一座典型的风水塔,建塔目的是为了留住赣州的风水,另外就是为了镇住赣江水,保佑赣州城免遭水患,而对于现代城市来说,玉虹塔美化了空间环境,还在航运中起到赣江航道上的标志作用。
由白塔再往前,眼睛所能看到的水的尽头就是储潭晓镜。
这也是八景之一。
因为那里有一座高山叫储山,因江水平如镜面,光可照人而得名。
赣江过了储山后,河流湍急,礁石密布,是著名的赣江十八滩,过去是一段非常危险的行船险段,经常发生翻船事故。
文天祥著名的诗句慌恐滩头说慌恐,零汀洋里叹零汀里的慌恐滩就是十八滩中的一滩。
八景之一的玉岩夜月是指章江以西,水西乡境内的号称江南第一石窟的通天岩。
我们看到城西掩映在现代城市建筑当中的飞檐斗拱的楼阁,它就是三台鼎峙当中的郁孤台。
三台中的拜将台在现在的儿童公园,而章贡台则被毁,后人便用八境台取代。
我们看到赣州城南部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叫峰山,又名崆峒山。
那里山势险峻,是赣州市最高山峰,现已开辟为风景游览区,其中宝盖峰海拔1016米,风景秀丽。
赣州八景中的宝盖朝云指的就是这里。
大家的视线往东移,在水东镇境内的马祖岩,是八景之一的马崖禅影,因为唐朝高僧马祖道,曾经居住在这里而得名。
马祖岩高246米。
现建有寺庙。
苏轼、赵卞、文天祥曾游览过并留下诗句。
八景中最后一景是天竺晴岚,是指水东的天竺寺,早已被毁。
我们不妨用前面那座古浮桥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八景之一。
有关八景的具体内容,留待我们亲临游览时再作一一介绍。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八境台北面脚下的这个半园型建筑,是一座炮城,为古城墙的一个附属建筑。
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为抵御太平军所建的。
当时共有五座炮城,现仅存西门和眼前这座了。
这个炮城有上下两层,各层有藏兵洞18个,炮城开有枪眼、炮眼、了望孔,高7米,面积815平方米,中间的平地可供军士休息和进行军事训练。
这座炮城从功能上看,是控制章、贡、赣三江江面的要塞。
太平军石达开部队曾三次攻城没有攻破。
可见其作用非同小可。
沿着左边这段城墙,可以通往蒋经国旧居和郁孤台,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走走,别有一番风味的,愿你们收获多多,快快乐乐!
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来洪洞做客。
欢迎大家来到大槐树,来到我们祖先的的家,来到我们的寻根问祖地。
今天,我很幸运能够陪伴大家去我们的祭祖园去走走,看看。
在看之前,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洪洞县。
洪洞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的北端。
洪洞县名的由来,传说是由县城南的南洪崖和县城北的古洞而得名。
洪洞县的出名则是得益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那次大移民,因为古大槐树见证了那次大移民而闻名全国。
我们现在来到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始建于1914年。
这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地,数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识别家乡的标志,被当作另一种意义的家,称作祖,祖宗的祖,看作根树根的根,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梦中故乡。
【根字影壁】
大家请看影壁上的这一根字。
根是我们汉字中的形声字,左边是一木字。
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自己的根眷恋之深。
我们眼前的这座祭祖园中影壁上的根字,正是要体现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根的情结。
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于1984年来这里参观时题写的。
在根字的两旁还题有饮水思原四个篆体字。
大家再看饮水思原中这个原字,为什么没有三点水?
它的含义是指原始的,不忘祖宗功德,让我们追本溯源,我们追溯的源头就在这里。
大槐树下大移民,发生于在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从1368年明洪武立国起到1417年永乐十五年止,这里共发生了大的集体移民18次,迁民人数达100万以上,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官方大移民。
作为明王朝初期的一项重大国策,无论在时间上、地域上、规模上,其迁民人数都达到了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
这里我不妨给大家讲解一点小知识。
中国历代移民可分为官方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形式。
自发移民是老百姓为逃避天灾或战祸而导致的人民自发的迁徙。
在我国历史上,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的战乱,中原地区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带;在北宋末年中原沦陷,士大夫及广大老百姓随宋朝宫室,纷纷南迁等两次大移民就是自发移民。
官方移民为历代政府基于军事、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有组织、有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移民。
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最大规模的一次官方移民是有史料记载的。
【二门楹联】
大家请往这里看。
二门上这是一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楹联。
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
这里的鹳窝指的就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
当年迁民们背井离乡,远离家乡,越走越远,回头一顾,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人们最后的记忆,也成了家乡标志。
所以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
二门上这幅对联后两句的意思是,迁民们的子孙回到家乡,首先要看一看家乡的老鹳窝。
虽然如今老鹳窝已不复存在,但乡情浓郁的古槐后裔们,还会谈论起大槐树后裔们脚上的小脚趾盖。
据说当年迁民们在领取外迁证件后,官府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便在每个人小脚指上砍一刀做记号。
至今移民后裔的脚趾上小指甲盖都是变形或两半的,传说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迁民壁画】
壁画是绘在壁上的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原始社会,我们人类的祖先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算是最早的壁画。
我们眼前的这幅壁画叫迁民图,是根据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绘制而成的,它反映的正是当时的迁民们的凄惨情景。
我们现在想,明王朝为什么要大移民呢?
这要从元朝末年的历史说起。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暴,反元起义连年不断,战火四起,致使中原大地出现了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萧条景象,而山西作为表里山河,却因为易守难攻,避免了长期的战乱之祸,农业上又连年丰收,于是形成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大好局面。
明王朝建立之初,面对战乱之后中原人烟稀少,人口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的现状,为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尤其是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决定了从山西向中原移民屯田。
实施大迁徙这一战略决策,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是具体到每一家,每一户乡民来说,却是莫大的悲哀。
当他们一个个恋恋不舍,渐渐远离自己世代居住的故乡的时候,他们那一双双泪眼中最后看到的只有那一棵清晰而高大的老槐树,还有那老槐树枝丫间的一簇簇老鹳窝,于是老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迁民们诀别故土时的最后记忆和最后标志。
【古大槐树处】
大家再看看这座碑亭。
这座古大槐树处碑亭就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虽然第一代大槐树已不复存在,只能以碑代树,但在它的东侧又滋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
这里的大槐树会一代接着一代,世世代代繁衍下去。
大家眼前的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就是同根滋生的第三代槐树。
【祭祖堂】
这是祭祖堂。
这座祭祖堂上的对联祭典通四海古树荫蔽万里,祖德庇九州大地谱归一堂。
大意为祭典活动连接五湖四海,好似古槐树荫蔽万里。
祖宗功德庇护九州大地,寻根追踪皆归祭祖堂。
每年祭祖节期间,有来自海内外的十几万游子都前来祭拜。
故乡对于海内外游子来说,虽然只是一种符号或概念而已,但更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寻根认祖情结,祭祖堂正是这样的抒情平台。
让我们的祖先保佑我们的后代子孙永远富盛,永远安康,永远幸福吧!
各位朋友:
你们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游美好的崀山。
相传舜帝南巡时徐经新宁,见地方山水特别奇秀、美丽,不由摇头赞曰:
此山良好,可谓崀山。
崀山由此得名。
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湘桂边境的新宁县境内,南与桂林山水相连,北同武陵源风光呼应,距桂林、邵东机场各14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又一颗风景明珠。
数百万年前,崀山是一片内陆湖。
由于地壳变动,内陆湖底突起,形成了红色沙粒岩结构的峰峦--丹霞地貌。
景区占地108平方公里,辖紫霞仙境,骆驼群峰,八角胜景,半山奇观,夷江秀色五大景区,18个风景小区,已发现和命名的477个景点。
紫霞峒
迎面而来的这座大石山,活像一个高高跷起的大拇指。
当地人称为拇指石,也叫OK石,它风雨无阻的屹立于此,似是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以似对崀山的山水表示赞叹,或许两者都有。
现在我们来到紫霞峒的正进口,紫霞峒并没有洞,峒者冲也,它是少数民族村、寨的意思。
在紫霞峒有许多只能在云南才能生长的植物品种和热带雨林景观。
可感受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思。
这里不仅能激起诗人的灵感,还是佛教和道教的必争之地。
佛学宗师慧远和道学宗师陆修静,曾先后来此弘扬他们的教义。
所以整座山以游路为界,左为道教之地,还可见紫霞道人的自然石像。
前面一石凌空突出,活象一只硕大无比的青蛙正蹲在那里,这就是青蛙石。
沿着石阶往上走,我们来到了紫霞宫,紫霞宫自明代嘉靖年间修建以来。
香火不断,暮鼓晨钟,梵声缭绕,成为名闻遐迩的洞天福地。
宫内有一座湖南省内最为高大的观音菩萨,高达6米,最独特的还是观音菩萨手中的玉净瓶,所有的瓶子都是竖立的,而这个观音菩萨的玉净瓶是倾斜的,意在把甘露尽情洒向人间。
左侧有一块长700余米,高100米赤红色的铜墙铁壁称红瓦山,就是紫霞道人放置袈裟的地方,是一处绝纱的回音壁。
骆驼峰
过崀山街往右走,便见一典雅雄伟的牌楼,上有原湖南省省长,原省政协主席刘正同志亲手题写的崀山天然公园六个大字。
骆驼峰景区距县城14公里,从崀山老街到石田,沿途奇峰异石拔地而起,一条溪水奔突穿石,如琴似瑟。
主要景点有遇仙桥、十八罗汉、燕子寨、斗笠寨、蜡烛峰、骆驼峰、幽魂谷等。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侧的仙人桥,此桥建于清乾年间,石砌单拱,长6.8米,宽5.1米,拱方9米麻石砌成,桥身玲珑精致,青藤攀附,1983年电视《风雨潇湘》曾在此拍摄外景。
前行右侧十八石峰如十八罗汉一字列成威武雄壮的欢迎游客光临的仪仗队,在最右侧有情深义生的夫妻石,丈夫准备远行正和妻子依依惜别。
转过弯,前面豁然开朗。
一片农田、几幢农舍、挺拔的蜡烛峰,栩栩如生的骆驼峰,这是骆驼峰景区的中心所在,也是整个崀山最早开发的地方。
93年揭开崀山旅游开发的序幕的三月三崀山旅游节是在这举行的。
岔路口往左就是林家寨一线天,这是开发最早的一个景点,高525米,寨下东北走向的一线天为石山裂缝而成,长60米,高40米,还有一个特点是既可望又可及,此一线天可手脚并用,沿人工开凿的石级攀绝壁登至极顶,饱览骆驼峰。
还有情人谷,千佛顶,蟾蜍望月、幽魂谷、舍身崖,都能给留下难忘的印象。
被誉为南天一柱的蜡烛峰,高674米,崖身218米,周长400米,远处陡崖下面山平如烛台,石峰呈现圆柱形,通体鲜红,似一点燃的红蜡烛。
在蜡烛峰东南陡崖下的一条巨大缝隙,长100米,深50米,宽0.4-1.8米,上下岩石如刀削一样平整,形似一条巨龙向东方直射隙底,开成龙口吞珠,五光十色的壮观景象,称为龙口朝阳,龙口深处栖息着很多世巨形蝙蝠,一经惊动似箭一样飞出,陡增一种神秘的感觉。
游人要想上山,必须手足并用匍匐攀登,呈之字形循序渐进,这叫不怕不低头。
爬出龙口,就可以看到从上而下一平如凿犹如鬼斧神工的无字天碑。
许多人都想登上这陡峭的石壁,都不能如愿,只有一位勇敢的采花老人征服过块石碑,凭着胆略和智慧登上碑顶,但他也未能在碑上刻上一个字。
沿着石壁小径,可至一平台,抬头一看,有如来到华山西峰,只见两侧悬崖陡壁,中间一石凿的九十九级台阶是极顶的唯一通道,这是明末清初红花会首领杨发奎反清复明遭清庭通缉,凭上乘武力凿就的石阶,十分险峻。
观完义侠祠,游人可沿茂密的小树林走到骆驼尾部,一个天然的观景台,可赏奇峰异石,深山幽谷,使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牛鼻山
为什么叫牛鼻山?
牛鼻寨,山上有两个孔,活像牛鼻孔,故叫牛鼻山。
首先请慢慢往前走,来到了迎宾亭,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天然水画银珠岩,水珠似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自上而下。
走出巷不远,横跨一清泉,此泉能使人心旷神怡,如果月夜巡游,就会出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前行不到200米,便来到三叉路口,左边是一天然崖洞,宽敞平整,是一个天然观景台。
登上遇仙巷,沿右面岩壁攀藤过巷,进入了一个幽静世界,花木丛生,小径穿上一道穿岩,人在其中,绕有情趣。
右边则有马蹄巷、翠竹巷,两边翠竹掩映,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继续往前行便来到了一马鞍形石级小梯--揽月梯,最窄处只有26公分。
走到谷底可以看到景外景的一隘口上有一个阴阳八卦阵。
此时,前边的路纵横交错,若无人指引,很可能迷失方向。
在猿人头的下前方,大家能清楚地看到一栋七层大厦,谓之七层楼。
沿着数百级台阶便可进入桃源冲,你看这途中有一天然盆景长寿树。
桃源冲,长满了翠竹,可以在此小憩。
底下有一个飞来石上望月亭,站在亭上,大家可以随视线一直往前看,正山中有一天然单拱石桥,也是亚洲第二桥,跨度45米,高20米,厚5米。
如白练分系两头,分外美丽。
八角寨位于湖广交界,海拔818米,从远眺寨顶飞出八个犄角而得名。
沿途要过三道门:
第一道角门;第二道龙门;第三道便是寨门。
走完1708个台阶便来到了一个平台,站在这个地方,双脚步可以分跳两个省。
继续向前,便来到湘西南名刹--云台寺。
八角寨的最佳去处在龙头香,站在龙头香上既可眺远处的骆驼峰、书生流泪、骆驼接吻尼姑庵,又可近观仙人下棋、鲤鱼跃龙门、哪吒抽龙筋。
这就是世界奇观--天然油画鲸鱼闹海,生机勃勃令人回味。
扶夷江
美丽的扶夷江碧绿澄清,碧波荡漾,两岸奇峰异石似一根锦带自南向北贯穿全景,它发源于湖南湘、资、源、澧四大水源的资江上游,广西资源县的苗儿山。
有人问,为什么叫扶夷呢?
因为新宁古称扶夷候国,早在西汉扶夷候大规模开发古越地时,崀山便随着南连北截止,北起中原的要塞,到汉王莽改制后,更名为扶夷县,到宋绿绍兴二十五年才更名为新宁县,新宁县的58万人口就是喝这口宝水成长的。
扶夷江全长24公里,乘竹笺漂流而下,时而水平如镜深不可测,时而急流险滩,水花四溅。
前边那个就是独立天外,堪称一绝的将军石,身披铠甲,手持长剑美须飘拂,俨然是汉寿亭候美髯公关云长再世。
它是由山体丹霞地貌发育到晚期形成的石柱。
海拔399。
5米,石高75米,相当于20屋摩天大厦。
前面还有啄木鸟石、龙口石、济公帽等十二滩十二景,都各具有特色美不胜收。
93年11月11日参加全国胡曾学术研讨会的50多位专家学者,无不赞叹地说:
崀山美,美在有夷江。